书城军事探究式科普丛书-重型武器:大炮
18702100000008

第8章 沙场点兵——现代大炮纵览(6)

4.美国的M270自行火箭炮

M270采用M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的底盘,但做了若干改进。后部的发射箱装12枚待发火箭弹,火箭弹直径达到227毫米,所用的弹种主要有M26双用途火箭弹和AT2反坦克雷火箭弹。火箭炮的名堂,几乎全在“弹”上,M270的火箭弹更是花样百出。一辆M270发射M26弹时,一次齐射可以打出7726枚子弹,像“天女散花”一样,散布到六个足球场大小的面积上,顿时一片火海。据美国海湾战争的战后报告称,一个M270自行火箭炮排(三辆M270)一次齐射的威力,相当于12个M109自行榴弹炮营(共288门炮)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整个M270都装备在履带式地盘上,机动性极好。它利用了完善的计算机火控系统,最适合执行“打了就跑”的游击战术,战场生存力极强。M270多管火箭炮大量使用自动化程序,乘员只有三人,操作方便快捷。紧急情况下,一个人也可以完成大部分任务。

每门M270多管火箭炮不仅仅是火箭发射车,而且可以发射导弹——“陆军战术导弹系统”。这是一种短程地对地导弹,射程有150千米,每枚导弹可以携带956枚M74式子弹药,可以大幅度提升其射程和准确度。

在海湾战争中,一共有201辆M270多管火箭炮参加战斗。一位M270炮兵连连长称这种系统为“方格终结者”。因为M270多管火箭炮,完全有能力将标准军用地图上的一个方格地区(一平方千米)内的有生力量彻底摧毁。

在海湾战争初期,M270多管火箭炮主要被用于反击伊拉克的大炮阵地。一旦伊军的大炮开火,美军部署在战斗前线的炮火追踪雷达,就可以立即把敌军的大炮阵地位置解算出来。当敌人的第一发炮弹尚未落地之时,其位置资料已经被传输到M270多管火箭炮的控制系统中,几秒钟以后,就会有火箭弹腾空而起。

在战争的末期,伊军的大炮已经被清理干净。M270多管火箭炮,又被用来杀伤溃逃中的伊军人员及车队。美军的侦察机或者侦察卫星发展目标以后,立即把资料传送到控制系统,几十秒的时间,呼啸的火箭弹就会划过天空,把死神带给毫无防备的伊拉克军队。一门M270多管火箭炮,一次耗时50秒的齐射,就可以将7000多发子弹喷射到目标区域。难怪九死一生的伊军士兵把M270多管火箭炮称为“钢雨制造者”。

5.中国的“卫士”远程火箭炮

2008年的珠海航展上,我国展出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远程火箭炮系统“卫士WS-2D”。这种有着最远射程的火箭炮,一直为军事爱好者津津乐道。

“卫士-2”口径为400毫米,战斗部质量200千克,最大射程达200千米,是世界上同类武器中射程最远的。2001年,“卫士-2”击败了美国的“M207”和俄罗斯的“龙卷风”,成功出口到土耳其,开创了中国武器出口到北约国家的先例。之后,“卫士-2”在土耳其的国庆阅兵中成功亮相。

“卫士-2D”是“卫士2”的最新版,口径增加到425毫米,射程达到了惊人的380千米。这个距离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在远离前线的后方发动攻击,而不用担心敌人的反击。

现代的火箭炮,都是由一整套系统组成的作战单元。“卫士-2D”就是由发射车、运输装弹车、指挥车和通讯车组成的。每枚火箭用密封箱装载,运载车的自动装填系统发射完后,可迅速装填。该型火箭炮射速快、操作简便、机动性好、威力巨大、造价较低。

新型的“卫士-2D”比过去型号的最大进步,在于火箭弹由过去单一的高爆弹,增加了用于封锁滩头和地方机场的远程布雷弹、云爆弹、电磁脉冲弹、子母弹、燃烧弹以及反装甲目标的特种弹。

由于增加了末段制导装置,火箭弹的精度较过去大为提高,堪称装甲集群目标的克星。

尤其令人惊叹的是,此次还首次亮相了该炮配置的一种最新型战场侦察弹。该侦查弹把小型无人机装到火箭弹中,发射到目标上空后,无人机升空,开始搜索敌方地面目标并引导攻击。有了这些新弹种,“卫士”火箭炮由过去只能打“面”,变为可以打“点”,已部分接近战术导弹的水平。它除了可以直接摧毁目标之外,也可以发动远程布雷,将敌方封锁在一定区域内。就性能而论,该系统已经超过了俄罗斯在研的“龙卷风”300毫米多管火箭炮的改进型,包括美俄在内的各国,还没有同类型产品能与之竞争。

新型火箭弹采用惯性制导和雷达导航,大大提高了其射击精度,相当于简版的地对地导弹,威力不减而成本却大大减少。一旦爆发战争,解放军就迫切需要一种火力,对敌方一些重要目标,如机场、导弹阵地、雷达基地和滩头阵地,实施大密度、高强度、持续性攻击,这种武器就必须具备远射程和一定精度,还要价格便宜,可大量生产。

在所有武器中,最符合这些要求的无疑就是远程、超远程多管火箭炮系统了。

第九节陆战之王的利爪——坦克炮

坦克炮是现代坦克的主要武器。坦克炮的性能好坏,直接决定了坦克的作战能力。

坦克主要在近距离作战,在1500米~2500米距离上的射效高,使用可靠。它主要被用来歼灭和压制敌人的坦克装甲车,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和摧毁敌人的重要目标与防御工事。

1.坦克炮的特点

坦克炮是由小口径地面炮演变而来的。现代坦克炮,是一种高初速、长身管的加农炮。它的主要诸元有口径、穿甲弹的初速、全装药杀伤爆破榴弹和减装药杀伤爆破榴弹的初速、破甲弹的初速、发射速度、高低射界、方向射界、炮弹重量和弹药基数等。

2.坦克炮的结构

坦克炮一般是由炮身、炮闩、摇架、反后坐装置、高低机、方向机、发射装置、防危板和平衡机组成的。炮身,在火药气体的作用下,赋予弹丸初速和方向。炮口或靠近炮口部位(加粗部分)的抽气装置,是坦克炮所特有的。当弹丸飞离炮口时,膛内压力迅速下降,抽气装置利用火药气体本身的引射作用,把自身原有的火药气体从喷嘴排出,使喷嘴后的膛内形成低压区,从而可将炮膛内残存的火药气体排到膛外,以免废气进入战斗室,影响乘员战斗力。

现代坦克炮的威力很大,它能远距离穿甲。

前苏联T-72坦克125毫米大炮,发射初速1650米的长杆式动能弹时,在2000米距离上可击穿140毫米倾斜60°的靶板,也就是穿透将近一尺厚的钢板。德国的豹Ⅱ坦克120毫米大炮,发射初速度为1650米/秒的长杆式动能弹时,在2200米距离上可击穿厚度为1350毫米的垂直装甲,即可击穿现今各种坦克。

第十节以我之矛,克敌之盾——反坦克炮

反坦克炮,是主要用于打击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的大炮。它炮身长、初速大、直射距离远,发射速度快。穿甲效力强大多属加农炮或无坐力炮类型。反坦克炮的弹道弧度很小,一般对目标进行直接瞄准和射击。相对于坦克来说,反坦克炮操作比较简单、成本也较低,非常适合大量装备。

1.反坦克炮的发展历史

反坦克炮是随着坦克的出现而出现的。有矛必有盾,自从坦克这个钢铁怪物登上历史舞台的第一天起,人们就一直在不断地寻找对付它的方法。威力大、射程远的大炮,自然成了首选武器。有意思的是,最早承担反坦克任务的大炮,并非地面压制大炮,而是高射炮。飞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就参加了战斗,为了对付飞机,德国装备了数量众多、性能优良的高射炮。

早期的反坦克炮和其他大多数大炮一样,都是牵引式的,而且多为骡马拖曳式。毕竟那时候的汽车并不普及,更重要的是,机械化战争的条件还不成熟。而反坦克炮对机动性的需求并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自行反坦克炮并不能有效增加其作战能力,反而会大大提高生产成本,得不偿失。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世界军备处于一个停滞阶段,各种军事理论和军种装备一直停滞不前,装甲力量没有突破性的发展。当然,反坦克炮的发展也不例外,并没有太大的进展。

战争,是一个永远讲不完的话题。当1916年坦克第一次出现在德国人面前时,德国人发现他们手中的武器,对坦克几乎无能为力。

机枪和步枪打不穿坦克的装甲,而地面压制大炮又无法对付机动目标,此时,唯一能够对付英国坦克的居然只剩下高射炮。无论是精度、反应速度、威力和射程上,高射炮都是对付坦克的上上之选。从一战开始,高炮打坦克几乎就成了德军的传统。有人称,“沙漠之狐”隆美尔之帅在二战中首创用高炮打坦克,这不符合事实。

到了二战时期,一方面由于坦克装甲强化,反坦克炮需要更大的口径。这样也就造成了反坦克炮重量增大,机动困难;另外,为了对付敌方的装甲集群的机动突击,对反坦克炮机动性的要求反而更高。如此一来,以往的牵引式反坦克炮,已经不能满足部队的需要。

于是自行反坦克炮终于有了出头之日。当然,对付敌方坦克最好的手段,就是更多更好的本方坦克,但坦克的成本是要成倍地高出自行反坦克炮的。一辆坦克的成本,相当于2~3门火力相当的自行反坦克炮。在军费有限的情况下,将坦克用于进攻,而将自行反坦克炮用于防守,是一种效率较高的作战方式。

世界上第一种自行反坦克炮出现在德国人手中。1939年,为了弥补坦克数量的不足,德国人将从捷克缴获的性能优良的47毫米反坦克炮,装在已经处于淘汰期的一号坦克车体上,制成了世界上第一种自行反坦克炮。

坦克歼击车又称驱逐坦克、歼击坦克,这是一种纯粹的反坦克武器。由于苏德两国较早卷入战争,坦克歼击车的研制发展立足于实战需要,在战场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之下,设计理念殊途同归。它们都是利用现有坦克底盘,装备大威力大炮和良好的装甲防护,并且取消炮塔,以简化生产和降低高度。苏德两国的歼击坦克,经受住了实战考验,战后依然发挥了余热几十年。

2.德国“斐迪南”坦克歼击车

1943年7月,出现在库尔斯克的斐迪南式重型坦克歼击车,在坦克歼击车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41年5月26日,德国军方决定研制一种新型重型坦克,来对付苏联先进的T-34中型坦克。经过不断地努力,德国终于研制了一辆代号为VK4501,由保时捷和亨舍尔公司竞争,后来亨舍尔公司的样车H被军方选中,定型后便是“虎”式重型坦克。而保时捷公司的PX型样车,已经生产了90辆,公司的总设计师波尔舍博士向希特勒建议,将这些底盘改装成重型坦克歼击车。1942年9月26日,希特勒批准了这一建议。随后,保时捷公司利用虎式坦克的底盘,生产出90辆重型突击炮,最后命名为“斐迪南”坦克歼击车。“斐迪南”式坦克歼击车,装备有一门88毫米大炮。

该大炮的首次使用是在库尔斯克战役。德军装备了两个“斐迪南”式坦克歼击车营,分别是第653、第654装甲营,各营下辖“斐迪南”式坦克歼击车45辆。在会战第一天的进攻中,“斐迪南”式坦克歼击车遭受了苏军毁灭性的打击,主要原因是指挥官让这种威力惊人的专用反坦克装备,去执行突击炮的任务。再加上其本身技术上存在的问题,没有设置自卫的机枪和一些机械问题,在突破苏军的防线后,被苏军的步兵摧毁了不少,没有取得足够的战果。

为了可以射击靠近它的苏军士兵,德军临时采取了在车体后部,搭载装甲掷弹兵的方法。不过,这带来的直接负面影响就是人员的巨大伤亡。

尽管如此,“斐迪南”式坦克歼击车,还是在库尔斯克战役中,摧毁了苏军大量的坦克和自行大炮,并在德军进攻阶段取得一定的突破。可以说,“斐迪南”式坦克歼击车是德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威力最大的一种武器了。库尔斯克会战后,剩下的50辆车都装上了MG34型7.92毫米机枪,由机电员操纵射击。其后,“斐迪南”式坦克歼击车还参加了苏德战场上其他的战役,以及在意大利的战斗。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坦克炮有了长足的发展。大炮口径急剧增长,种类、型号繁多,装备数量庞大,并且出现了自行反坦克炮,一度成为各国,尤其是苏军反坦克作战的中坚力量。而次口径钨芯超速穿甲弹、钝头穿甲弹和空心装药破甲弹等能力更强的弹种的诞生,也使反坦克炮的性能得到提高。

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粉碎纳粹德国的集群坦克,曾装备使用了上万门反坦克炮。

同时,由于在战争中后期,苏联的新式坦克在火力、防护能力等方面超过了德国坦克,而德国一时还难以研制和生产出在性能与数量上能与苏军相抗衡的坦克。于是,德国便将一些大口径反坦克炮安装在坦克底盘上,变牵引式反坦克炮为自行反坦克炮,并加以较厚的防护装甲,这种改装型反坦克炮当时被称为“强击炮”。它可以打击坦克等装甲目标,也可以像坦克一样,以直射火力打击步兵、掩蔽部队等地面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