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探究式科普丛书-重型武器:大炮
18702100000007

第7章 沙场点兵——现代大炮纵览(5)

在喀斯特地貌或者其他较复杂地貌情况下,自行高炮依然可以像坦克、装甲车一样开进。而普通的高炮,就不能做到这一点了,就算能推进,速度也会很低。

在当代自行高炮中,首屈一指的当属德国的“猎豹”自行高炮。

不仅它的生产数量和装备数量最大,而且开创了“三位一体”自行高炮的新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及战后的一段时间内,防空系统的主流还是高炮、指挥车、电源车三大块的防空作战系统。打起仗来,呼呼啦啦一大堆,增加了指挥作战的复杂性。而“猎豹”时代,才第一次将高炮的火力、火力指挥控制、电源供给这三大块综合到一起,这就是“三位一体”的高炮。如果再加上自行化,那就是“四位一体”了。

“猎豹”自行高炮于1973年设计定型,首批产品于1976年底正式装备联邦德国陆军。到20世纪80年代初,德军共装备420辆。

此外,出口到荷兰95辆,比利时55辆。“猎豹”自行高炮采用“豹”1坦克底盘,便于实现底盘零部件的通用化和系列化。其战斗全重由“豹”1的41.5吨提高到46.3吨,说明一辆先进的自行高炮装的系统和部件,要比主战坦克还要多要复杂。“猎豹”的乘员人数为三人:车长、炮长和驾驶员。这说明它的自动化程度也已相当高。

“猎豹”自行高炮,采用两门瑞士厄利空公司的KDA型35毫米机关炮。厄利空公司是生产机关炮的巨擘。这种机关炮射速高、威力大、可靠性高,是一种成熟的产品。其火控系统包括:搜索雷达、跟踪雷达、火控计算机、光学瞄准具、红外跟踪装置、激光测距仪等。

西门子公司生产的这两种脉冲多普勒雷达,堪称是“猎豹”上的两个“亮点”。

5.中国高射炮的发展

在防空导弹发明之前,大口径高炮是一种非常受重视的防空武器。德国的88毫米高炮,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着名的武器之一。由于长期受到来自高空的骚扰和威胁,我军也研制生产了两种大口径高射炮,分别为59式100毫米高炮和72式85毫米高炮。

59式100毫米高炮是原苏联KC-19M2式100毫米高射炮的仿制改进产品,1964年批准定型。该炮战斗全重9450千克,炮身长6.073米,发射100毫米曳光杀伤榴弹和曳光穿甲弹,弹重30.19千克,初速达900米/秒,最大射速15发/分钟,最大射程21千米,有效射程为18千米,最大射高14千米,高低射界为-3°~-85°,方向射界360°,炮班人数为七人。为了提高作战效能,59式100毫米高射炮,采用雷达和射击指挥仪自动控制技术,并配用电击发装置,可实现全连大炮齐射。瞄准系统为59-01型指挥仪和瞄5型雷达,另配有59式高炮瞄准镜和58式周视瞄准镜,大炮有自动、手摇对针、手动三种瞄准方式。59式100毫米高炮,是我军装备的最大口径高射炮,曾经作为援越武器,在抗美援越的战场上参加过防空作战,击落过相当数量的美军飞机,是援越部队最具威力的防空武器。

72式85毫米高射炮,是我国自行研制的一种高射炮,是准备用于取代100毫米高射炮的。1972年设计定型后,投入小批量生产,现已退役。

该炮的装填系统,采用自动程序控制线路,有较高的射速和射击精度。

使用液压式行军战斗转换装置,随动系统利用可控硅技术和复合控制原理,可提高大炮跟踪精度和瞄准速度。该炮战斗全重5900千克,弹重9.3千克,初速1000米/秒,最大射程21千米,最大射高16千米。

随着火控和弹药技术的提高,配用新型战斗部和引信的大口径高射炮弹的单发毁伤能力,已远远超过小口径高射炮弹。如果再配以先进的侦察和火控系统,那么,大口径高炮将是一件费效比颇佳的防空武器。

中国PGZ-95式25毫米4管自行高炮是为提高陆军的低空防御能力,而研制的小口径履带式自行高射炮。它和PGZ95履带式连指挥车和连检测车,组成了我国第一代全自动、全天候型弹炮结合,可行进间射击的自行高炮系统。该炮一般在连指挥车的统一指挥下联合作战,必要时也可独立作战。该炮主要由单炮搜索雷达、炮塔、光电火控系统和底盘四个分系统和若干单体组成。白天采用电子视野自动跟踪,夜间采用红外热像仪跟踪,具备全天候作战的能力。其主要武器为炮塔两边各两门的25毫米机关炮,单门射速为600~800发/分,四门高炮齐射,可达3000发/分,炮塔两边还各有两枚地空导弹。另外,高炮采用履带式底盘,越野性能较好。炮车乘员3人。该高炮现主要列装我军机械化、摩托化步兵团和高炮旅,用于机械化部队集结、行军、展开和进攻时的对空防御。

95式自行防空系统,只是整个移动式防空系统的一部分,整个移动式防空系统,还包括一部作战指挥车。作战指挥车也安装在一个类似的底盘上,可以控制多达6~8个95式自行防空系统。这种作战指挥车,在很多方面的设计理念上,和俄罗斯的“狗耳朵”系统相似。俄罗斯的“狗耳朵”系统,安装在装甲指挥与侦察车底盘上,为移动式防空系统提供火控信息,受其指挥的防空系统,有2S6M自行高炮/防空导弹系统、“针-10”型防空导弹和“道尔”式防空系统。

经过新中国成立60年来坚持不懈的发展,我国的高炮技术和装备水平,都有了长足进步。展望未来,我国高炮的发展正向着简化口径、不断提高信息化精细化水平发展。可以预测,我国未来高炮武器系统必将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兵器之巅。

第八节霹雳神火——火箭炮

火箭炮是炮兵装备的火箭发射装置,发射管赋予火箭弹射向,由于通常为多发联装,又称为多管火箭炮。火箭弹靠自身的火箭发动机动力飞抵目标区。其特点是重量轻、射速大、火力猛、富有突然性,适宜对远距离大面积目标,实施密集射击。

火箭炮的主要作用,是引燃火箭弹的点火具和赋予火箭弹初始飞行方向。由于火箭靠本身发动机的推力飞行,火箭炮不需要有能够承受巨大膛压的笨重炮身和炮闩,也没有后坐装置。火箭炮能多发连射和发射弹径较大的火箭弹,它的发射速度快、火力猛、突袭性好,但射弹散布大,命中精度差,因而多用于对目标实施大面积性打击。

1.火箭炮的发展史

火箭是中国的一大发明。最早的多枚火箭连发装置和齐射装置,也是由中国发明的。早在明朝,茅元仪就在1621年完成了《武备志》一书,书中记载的火箭及其发射装置有几十种之多。

其中,有一次可发射32支和40支火箭的“一窝蜂”和“群豹横奔箭”,有一发百矢的“百虎齐奔箭”和可连续两次齐射的“群鹰逐兔箭”,这些装置都可看作是现代火箭的原始雏形。

世界上第一门现代火箭炮,是1933年前苏联研制成功的BM13型火箭炮。这种自行式火箭炮,安装在载重汽车的底盘上,装有轨式定向器,可联装16枚132毫米尾翼火箭弹,最大射程约8500米。

1939年正式装备苏军,1941年8月在斯摩棱斯克的奥尔沙地区首次实战应用。当时苏军的一个火箭炮连,以一次齐射摧毁了德国军队的铁路枢纽和大量军用列车。火箭炮齐射时,像火山喷发炽热岩浆,铺天盖地般倾泻在敌目标上,声似雷鸣虎啸,势若排山倒海。不仅消灭了敌人大量有生力量和军事装备,而且给敌人精神上以巨大的打击。德军士兵后来一听到这种炮声,就心胆俱裂。为了保密,当时苏军并未给火箭炮定名,但在发射架上标有表示沃罗涅日“共产国际”兵工厂的“K”字。可能由于这个缘故,苏军战士便把这种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亲切地称之为“喀秋莎”。严格地说,“喀秋莎”是导轨火箭炮,而不是多管火箭炮。最早的具有炮管式发射装置的多管火箭炮,是德国于1941年正式装备部队的158.5毫米6管牵引式火箭炮和280/320毫米6管牵引式火箭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各国都非常重视火箭炮的发展与应用。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火箭炮又有了新的进步,其性能和威力日益提高,已成为现代炮兵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的火箭炮基本采用多联装自行式。其口径大多在200毫米以上,配用多种战斗部,并已开始配用以计算机为主体的火控系统,射程在20千米~70千米之间,用于弥补战术地地导弹与身管大炮之间的火力真空。

我们知道,火箭炮和导弹是有很大区别的。通俗地讲,最主要的是造价的大小不同。火箭炮弹头要小很多,而且没有导航定位等设备,归根结底,是一种炮弹,比精密的导弹,要便宜得多。而导弹则算是一种带有威力强大的弹头的自动飞行器。

2.中国63式107毫米火箭炮

中国在1960年推出了一款世界级的火箭炮。人们将AK-47突击步枪,RPG-7火箭筒和107毫米火箭炮,并列为世界上最着名的三种常规武器。107火箭炮,是中国自行研制和生产的63式火箭炮,是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火箭炮。在越南战场、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当地的游击队就大量使用了这种来自东方的火箭炮。

107毫米火箭炮,是一种高度人性化的精品大炮,各种参数经过了反复优化。首先,该炮火箭弹设计为18.8千克,一个人正好扛一颗,即使在复杂地形长途行军,也可以承受。相比之下,俄罗斯着名的122毫米火箭弹,重达45.8千克~66千克,装填一枚炮弹,往往需要三人;俄罗斯最轻的140毫米火箭弹,重39.6千克,根本无法单兵携行。当然,国际上也有个别超轻型的火箭炮,如比利时的70毫米火箭炮、意大利的51毫米火箭炮,但他们的弹头威力太小。同时,这几种炮难以用人力搬运,所以对山地、丛林等复杂地形的适应性,远不及107毫米火箭炮。

107毫米火箭炮不仅总重量轻,还可以快速分解和结合,拆开后的单个部件,重量不超过30千克。为满足人背的要求,分解部分在结构尺寸上具备如下特点:上不过颈(便于抬头),下不过臀(便于跨步),宽不过肩(便于通过),重心贴身(防止扭腰)。从这些方面来讲,可以说107毫米火箭炮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火箭炮都不可以与之媲美的。

在阿富汗,当地武装早已把牵引式107毫米多管火箭炮,装在各种车辆上,成为自行火箭炮。事实证明,该炮和多种车辆都能完美结合,显示了极好的适应性。107火箭炮,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适合游击战和特种部队使用的重武器。1985年,107毫米单管火箭炮批量生产,火箭发射管长0.9米,用三脚架支撑,全重23千克,射程可达8.5千米,并且精度高、威力大。一个肌肉发达的特种部队战士,完全可以独自把这种单管火箭炮和两发炮弹扛到发射点,远距离袭击敌方的要害目标,然后安然撤离。

必要时,107毫米炮弹也可以不需要发射装置,直接放在地上,瞄准后用几节普通电池和两根普通铁丝或导线,就可以发射。一般而言,简易发射时,目标距离1000米~1500米时效果较好。更有甚者,曾经有报道说,阿富汗人用石头把107毫米火箭弹的后盖砸掉,在地上摆成一排,然后用火直接点燃,发射效果极佳。

3.俄罗斯龙卷风火箭炮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前苏联首先大规模装备了火箭炮。并在战后研制了精度和火力并重的“飓风”、“冰雹”和“龙卷风”火箭炮。其中,“龙卷风”被认为是集火箭炮技术大成的扛鼎之作。

“龙卷风”火箭炮,口径为300毫米12管发射,是俄罗斯最大口径的火箭炮,采用了多种无控和末端制导火箭弹。这些火箭弹的共同特点,是采用了初始段简易惯性制导,还采用了姿态控制、弹体旋转稳定和自动修正技术,火箭弹的散布精度技术。

通过弹上的自动修正系统、陀螺定向仪和燃气控制系统三者配合,射击精度大大提高。

当火箭弹发射离开导向管后,尾端的弹翼自动张开,控制弹围绕中心轴自旋,以减小风力对飞行弹道的影响。在飞行过程中,还可通过高压气瓶推动液压动作筒,控制火箭弹修正弹道。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就可以将误差控制在射程的0.21%之内:其密集度指标,与传统火箭炮相比提高了三倍,接近了普通身管大炮的精度。

由于作战理论不同,美国等西方国家并不十分看重火箭炮的发展,而中国、俄罗斯则对火箭炮青睐有加。当然这和美国强调精确打击的战术也是分不开的。火箭弹威力足够,但是精度很差。而且发射时火焰和灰尘很大,很容易暴露目标。对于自身防卫能力不足的火箭炮来说,一旦暴露目标,就可能招致敌方空军、导弹的袭击,战场生存力不足。但是,美军仍然装备了一些M270自行火箭炮,用于给炮兵提供火力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