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究式科普丛书-生命的杀手:病毒
18702400000005

第5章 微观漫游-病毒世界(4)

其中在自然界中,植物病毒的最重要的传播媒介,应属昆虫和螨类,已知有400多种昆虫交错着传播200多种植物病毒。仅桃蚜一种蚜虫,就能传播70多种病毒,桃蚜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种植物病毒传播媒介了。这些昆虫传播植物病毒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病毒既能在植物中,又能在昆虫中繁殖。这种病毒的寄主范围,横跨动、植物两大界,是非常独特的,因而人们对它十分感兴趣。可是并非所有昆虫传播的植物病毒,都能在昆虫体内繁殖,这些病毒只是能存在于昆虫的口器上。蚜虫传播的许多植物病毒,通过它的口器取食植物而把病毒传播给植物。

大多数通过节肢动物为媒介传播的植物病毒,是能同时在介体中繁殖的,所以像脑炎这类病毒,实际上不仅通过蚊虫或蜱类,在人与人之间,或鸟、羊、猪、啮齿动物与人之间传播,而且能在脊椎动物和原节肢动物之间,交替繁殖。大洋洲有一条着名的莫瑞河,每逢特大洪水来临,驱使大量带毒的水鸟和蚊虫移栖,而造成人类脑炎的流行。这就是植物病毒通过水鸟和蚊虫传染给人类的病例。

第五节 病毒的防治

1.抵抗疾病的秘密武器——疫苗

你知道什么是疫苗吗?

如果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疫苗,还得从免疫系统说起。前面我们说过,免疫细胞,可以识别侵入到体内的病毒和细菌。

那么,它们为什么可以识别这些微生物呢?原来,这些入侵微生物,虽然身体很小,但也和人类一样,各有各的样子。构成这些生物的表面蛋白和性状,决定了它们的模样。我们把这种蛋白的排列方式和性状,叫做抗原表位。任何一种微生物,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抗原表位,而我们身体里的免疫小卫士,正是通过这些不同的抗原表位,来识别这些入侵的微生物。

我们所使用的疫苗,就含有和特定微生物的抗原表位相同的蛋白或其他大分子物质。疫苗本身没有毒,但是能激发免疫系统的反应,使免疫系统对持有相同抗原的病毒,更加敏感。

2.疫苗是如何发号施令的

疫苗,通过模仿病毒的形态(就是抗原表位),引起免疫系统的反应,但是它不会像病毒那样有毒性。它可能就是失去活力的病毒,或减毒的病毒。比如说,乙肝病毒疫苗,它就是灭活的乙肝病毒,具有和有生命的病毒相同的抗原表位。当我们身体注射过乙肝病毒疫苗后,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就会识别这种外来物,产生可以消灭这种抗原表位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一旦真正的乙肝病毒入侵时,这些免疫细胞和分子,就会立刻大量增多,消灭入侵者。这就好像警察已经掌握了犯罪分子的容貌,向全国发出通缉令,只等着那些犯罪分子落网了。

3.疫苗的种类有哪些

当一个微粒,它“长”得像病毒,就具有抗原性。人类把它接种于机体,人的机体就可产生特异的自动免疫力,可抵御传染病的发生或流行,这样的制剂就称为疫苗。过去,人们把以细菌制备的制剂,称为“菌苗”;而把病毒及立克次氏体制备的制剂,称为“疫苗”;以细菌代谢产物——毒素制备的制剂,称为“类毒素”。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学会了纯化和提取有效抗原,接着学会基因重组抗原,将来可能进行人工合成抗原等。这些疫苗可以分为八大类:

(1)减毒活疫苗:我们所说的减毒活疫苗是什么呢?那些能侵入到机体内,给机体造成伤害的病原体,经过各种处理后,发生变异,毒性减弱,但它的抗原性仍保留着,它是活的病原微生物,我们将它制成疫苗,这就是减毒疫苗了。我们把它接种到身体内,一般不会引起疾病的发生;但病原体却可在机体内生长繁殖,引发机体免疫反应,起到获得长期或终生保护的作用。这类疫苗,免疫力强、作用时间长,但可能具有潜在的致病危险(有可能在人体内恢复毒力),如麻风腮疫苗,有些儿童注射了疫苗后,就会有过敏反应。

(2)灭活疫苗:在自然中,不少材料都含有细菌和病毒,人类利用理化方法(热、射线、甲醛、乙醇、染料、烷化剂等)处理,把细菌和病毒里的核酸杀死,让它丧失感染性或毒性,而它的衣壳蛋白却保留下来了,它还具有免疫原性,人类把这一类生物制成制剂,就是灭活疫苗。接种灭活疫苗后,人类的机体就能产生特异性免疫力。

这种灭活疫苗在机体内,不能生长繁殖,相对安全稳定,但需要进行多次接种,才能让机体产生巩固的免疫力。灭活疫苗可分为灭活菌苗、灭活疫苗和脏器组织灭活苗、培养物灭活苗,其特点是无毒,安全,易于运输保存,疫苗稳定,便于制备多价或多联苗,以及剂量大、可多次注射等,如安全性很高的甲肝灭活疫苗。

(3)多糖疫苗:这类疫苗由长链糖分子构成,如细菌的多糖荚膜就是这种长链分子。多糖疫苗和其他疫苗有很大不同,它有如下特点:细胞非依赖性抗原,可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无T细胞参与,为体液免疫,无免疫记忆;重复注射,不引起抗体滴度提高等。

(4)组分疫苗:又称亚单位疫苗。它是从细菌或病毒培养物中以生物化学和物理方法,提取纯化有效特异性抗原制成的疫苗,如副作用很小的亚单位流感疫苗。

(5)基因工程疫苗:是以基因工程或分子克隆技术,分离出病原的保护性抗原基因,将其转入原核或真核系统,使表达出该病原的保护性抗原,制成疫苗,或者将病原的毒力相关基因删除掉,使之成为不带毒力相关基因的基因缺失苗,如乙肝疫苗就是这类疫苗。

(6)合成肽疫苗:仿特异性抗原的某些肽链,或蛋白人工合成的抗原,它是一种新型疫苗,目前还未临床实施于人群的疫苗。

(7)抗独特型抗体疫苗:抗独特型抗体(AId),是针对抗体分子上的特异抗原表位群(称为独特型)的抗体。抗独特型抗体,与原来抗原的决定簇分子,互为“内影像”关系,可模拟抗原结构和功能的作用,而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疫苗。

(8)基因疫苗:或称核酸免疫:是指将含有编码特定抗原蛋白质的基因序列,克隆到合适的质粒载体上,制备成核酸表达载体,通过肌肉注射等方法,将其导入机体内,通过宿主细胞的转录,来合成抗原蛋白质,从而激发机体免疫系统针对外源蛋白质,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

4.疫苗可以后发“治”人吗

疫苗是不是只能在机体还没受到病毒传染时注射才有效呢?其实疫苗预防除了预防疾病外,还可以后发“治”人治疗疾病。

根据使用疫苗的目的,我们可把疫苗分为两类:一类是预防性疫苗,另一类是治疗性疫苗。预防性疫苗是传统的疫苗类型。它用于尚未被感染的人体,让免疫系统做好准备。一旦将来病原体侵入,它能及时作出免疫反应。此类常见疫苗包括脊髓灰质炎、乙肝、破伤风疫苗等。目前全世界使用的疫苗几乎都是预防性的。治疗性疫苗是指病人在被病原体感染后,利用疫苗来诱导和增强免疫反应,达到控制病原体的目的。目前科学家还在努力研制这类疫苗,如治疗SARS病毒的疫苗和治疗H1N1型病毒的疫苗。

5.接种疫苗要注意什么呢

接种疫苗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治疾病,所以接种哪种疫苗,应该因人而异。不同的人,所处的免疫情况不同,遗传因素与环境不同,所以需要接种的疫苗也不同。

除了按自己机体情况接种疫苗外,还应该接种计划免疫必选疫苗。计划疫苗,是为了防治我国比较普遍的一些重大疾病,或危害性特别严重的疾病,因此必须接种。

列入计划免疫的疫苗,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由专业人员按计划接种,不可随意自行注射。计划免疫,是由国家免费提供疫苗的一项工程,接种的人,只需要支付接种费。每一个新出生的婴儿,都应在当地防疫部门办理计划免疫接种卡,并按照规定时间接种疫苗。有一些疫苗,是国家强制必须接种的,可以参考什锦资料园的内容。有的疫苗,需要多次接种,比如说乙肝疫苗,需要在接种第1针后1个月、6个月时,再接种2次,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按照我国规定的计划免疫程序,婴幼儿必须在1岁内,完成5种疫苗的接种,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种:

(1)乙肝疫苗。一般在出生两天内、1个月、6个月,各注射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