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究式科普丛书-海洋运输队:轮船和军舰
18703000000008

第8章 军舰篇(2)

世界上最早的驱逐舰是英国在1893年建造的。随后,美国和中国都相继建造了当时吨位较大的驱逐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法国、俄国、德国、美国等共建造了约600艘驱逐舰。到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了导弹驱逐舰。60年代,美、俄等军事强国将反潜直升机装上了驱逐舰。随后,许多国家的驱逐舰的武器、指挥控制系统、动力装置也都有了相应的改善。其发展趋势是增强预警、攻防、机动、适航性能力,采用先进的装置和新技术,以提高抗击制导武器的能力。

5.保护有方——护卫舰

护卫舰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舰种,早在16世纪时,人们就把一种三桅武装帆船称为护卫舰。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由于德国潜艇在海上肆意横行,对协约国舰艇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为了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安全,协约国一方开始大量建造护卫舰。新的护卫舰在吨位、火力、续航性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当时最大的护卫舰的排水量已达1000吨,航速达16节,具备远洋作战的能力。

护卫舰以舰炮、导弹、水中武器(鱼雷、水雷、深水炸弹)为主要武器,属中型或轻型军舰。它主要用于反潜和防空护航,以及侦察、警戒巡逻、布雷、支援登陆和保障陆军濒海侧翼等作战任务,又称为护航舰。在现代海军编队中,护卫舰在吨位和火力上是仅次于驱逐舰的水面作战舰只。护卫舰和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一样,也是一个传统的海军舰种,是世界各国建造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参战机会最多的一种中型水面舰艇。

初期的护卫舰排水量为240~400吨,而装备舰炮的目的则主要是为了对付潜艇;必要的时候,甚至会使用舰体去冲撞敌方潜艇。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护卫舰满载排水量为800~1300吨,航速达12~20节,以深水炸弹和鱼雷、水雷为主要武器,并装备了声呐和雷达、炮和高射炮等。护卫舰可参加海战和两栖登陆作战。20世纪70年代以来,护卫舰装备了各种导弹,大大提高了它的防空反舰能力。

现代护卫舰满载排水量约达2000~4000吨,航速30~35节,续航能力500海里~600海里。采取封闭式结构,具备良好的防护能力,装备的武器可以说非常全面。另外,护航舰还配备有多种类型雷达、声呐和自动化指挥系统、武器控制系统以及舰载直升机,来担负远程反潜警戒、导弹中继制导等任务。

6.忠心守卫——护卫艇

护卫艇出现的时间较早。在中国清末,海军就装备有炮艇。它是一种战斗舰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海军为了对付德国潜艇,保护本国港口、锚地和商船队的安全,首先有英国,然后有美国加紧发展巡逻艇,共造有1000余艘。这些巡逻艇为木质艇体,排水量在42~75吨,航速为17~19节,装备有20毫米~37毫米舰炮1~2座,机枪数挺和6~8枚深水炸弹等武器。另外,其他海军国家也建造了类似的巡逻艇。

护卫艇以小口径舰炮或导弹作为主要武器,是用于近岸海区巡逻、护航、护渔的小型水面战斗艇只,也称炮艇或巡逻艇。排水量可从数十吨达500吨,航速10~45节,水翼巡逻艇则可达50节。

装备有37毫米~76毫米单管或双管舰炮、机枪数挺、舰舰导弹以及深水炸弹等武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护卫艇的排水量为25~100吨,航速25节,武器有20毫米~57毫米舰炮、机枪数挺、深水炸弹30枚。

二战后,许多国家仍保留有护卫艇,艇体结构、动力装置、武器和电子设备等都有所改进。俄罗斯的“牛虻”级巡逻艇,排水量为210吨,航速达36节,装备有76毫米单管全自动舰炮一座,“顿河”Ⅱ导航雷达和炮瞄雷达各一部。

7.小巧灵活——鱼雷艇

1866年,在奥匈帝国工作的英国工程师怀特·黑德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条能够自动航行的水雷。由于它能像鱼一样在水中前行,因而被称为鱼雷。后来制造了专门用来发射鱼雷的舰艇,这便是鱼雷艇。

鱼雷艇虽然体积小,但航速高、机动灵活、隐蔽性好、攻击威力大,主要用于在近岸海区与其他兵力协同作战。它以编队向敌方大、中型水面舰船实施鱼雷攻击,也可用于反潜、布雷等。现代鱼雷艇有滑行艇、半滑行艇、水翼艇3种船型,满载排水量为40~200吨。其主动力装置多数采用高速柴油机,少数采用燃气轮机或燃气轮机-柴油机联合动力机,航速达40~50节;装备有鱼雷,单管或双管25毫米~57毫米舰炮;有的还装备有火箭深水炸弹发射装置、拖曳或声呐和射击指挥系统。但是,鱼雷艇也有其固有的弱点:不仅适航性差,活动半径小,其自卫能力也比较弱。

8.“穷国的武器”——导弹艇

导弹艇以舰艇导弹为主要武器,是一种可对敌大中型水面舰船实施导弹攻击的小型高速水面战斗舰艇。同时,导弹艇也可担负巡逻、警戒、反潜、布雷等任务。导弹艇的排水量为数十吨至数百吨,航行速度30~40节,有的可达50节;续航能力为500海里~3000海里。

艇上装有巡航式舰对舰导弹,20毫米~76毫米舰炮,以及各种鱼雷、水雷、深水炸弹和舰对空导弹等。此外,还有搜索探测、武器控制、通信导航、电子对抗和指挥控制自动化系统。

导弹艇吨位小,航速高,机动灵活,并且攻击威力大,而它的性能特点与鱼雷艇基本相同;但由于导弹在攻击距离、攻击准确性和突然性等方面要远远好于鱼雷,所以导弹艇的战斗力更为强大。

导弹艇诞生后,由于具有造价低、威力大的特点,一些中、小发展中国家纷纷装备使用。因此,西方国家曾嘲笑它是“穷国的武器”。直到第三次中东战争,由于导弹艇在海战中的杰出表现,导弹艇因而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1967年10月21日,第三次中东战争中的埃及海军,用苏制“蚊子”级导弹艇一举击沉了以色列2500吨级的“埃拉特”号驱逐舰。这是海战史上导弹艇击沉军舰的首次战例,充分显示了导弹艇的小艇打大舰的作战效能。

9.近海搜索者——猎潜艇

猎潜艇是一种小型的水面战斗舰艇,以反潜武器为主要装备。

猎潜艇主要用于近海搜索、攻击潜艇以及巡逻、警戒、护航和布雷等。

猎潜艇吨位小,航速快,机动灵活,搜寻和攻击潜艇的能力也很强。排水量在500吨以下,航速为24~38节,有的可达50节;续航能力为700海里~3000海里,可连续航行10个昼夜。艇上装备也较为齐全,装有反潜鱼雷发射管、多管火箭、深水炸弹和20毫米~76毫米的舰炮。另外,猎潜艇上还安装有电子对抗系统、指挥控制自动化系统和各种声呐和雷达等。猎潜艇的身影最早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那时还没有配备声呐设备,因此,它主要靠光学仪器来搜寻浮出水面的潜艇。

10.水陆皆栖——登陆舰

登陆舰艇是为输送登陆兵及其武器装备、补给品登陆而专门制造的舰艇。它包括多种不同类型的舰艇,又称两栖舰艇。

登陆舰也坦克登陆舰,它的排水量为15000~20000吨以上,可载坦克几辆至几十辆再外加士兵数百名。它的续航能力一般为200千米~6000千米,航速20千米~40千米/小时,这就使登陆部队可从出发地直接抵达登陆点滩头,中途不换乘,大大简化和加快了登陆进程。世界上第一艘登陆舰是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用油船改装而成的。1940年,英国建造了首批LST1级大型登陆舰,此后一些国家也相继建造了大量登陆舰。二战后,登陆舰又有了改进,不仅航速得到提高,其装备也有所增加。登陆舰增设了直升机平台,装备防空导弹,采用侧台推进器和新型登陆装置,使战术技术性能得到较大提高。

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军方创建了登陆战的“垂直包围”理论。

它要求登陆兵从登陆舰甲板登上直升机,飞越敌方的防御阵地,在敌方阵地后面降落并投入战斗。这样可避开敌方反登陆作战的防御重点,并加快登陆速度。两栖攻击舰便在这种作战思想指导下应运而生。

第三节水下潜艇

潜艇的全称为“潜水艇”,是指能潜入水中航行和作战的舰艇。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潜艇,由荷兰人德雷布于1620年在英国建造。因为潜艇能长期潜伏于水下,隐蔽性很强,所以一般情况下,其他的舰艇都怕被它“缠上”。潜艇上设有专门的水柜,用来排水和注水,以便控制船体的上升和下降。潜艇的下潜深度最深可达500米。它长约100米左右,那圆滚滚、黑乎乎的身躯浮在水面上航行时,乍一看就像一条大鲸鱼在游动。潜水艇通常潜伏在水下,它主要通过潜望镜对水面的目标进行观察。发现目标后,它可以在水下发射导弹或鱼雷直接对敌人进行攻击。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在一次海战中,德国的一艘潜艇在一个多小时内,先后击沉了三艘巡洋舰,震惊了全世界。从此,潜艇威名远扬,深受各国海军的青睐。

那么,这样一种神奇的潜艇,它又拥有哪些主要装备设置呢?

现代的潜艇主要由艇体、操纵系统、动力装置、武器系统、导航系统、探测系统、通信设备、水声对抗设备、救生设备和居住生活设施等部分构成。

1.攻击潜艇

攻击潜艇是专门用于攻击潜艇和水面舰船的潜艇,具有水下航速高、机动性好、下潜深度大、攻击力强等特点。通常,攻击潜艇可分为常规动力和核动力两种。

常规动力攻击潜艇,水下排水量600~3000吨,水下航速15~20节,下潜深度为200米~400米,可在水下连续执行任务达30~60昼夜。它配备的主要武器有鱼雷、水雷和反舰反潜导弹。此外,还装有反潜导弹和水雷等。

核动力攻击潜艇,水下排水量3000~7000吨,水下航速30~42节;下潜深度300米~500米,有的可达700余米;一次补给完备后,可在水下连续执行任务达60~90昼夜。

美国海狼级核动力攻击潜艇,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核动力攻击型潜艇。当然,它有许多令人瞩目的特点。它的特点之一是性能卓越。海狼级潜艇长99.4米,宽12.9米,吃水10.9米,水下排水量9150吨。海狼级外形的长宽比为7.7:1,接近最佳长宽比,而且其外形呈水滴状。它采用一座S6W大功率高性能压水反应堆,轴输出功率达6万马力,水下最大航速在35节以上。艇壳采用HY-00高强度钢,因此,其最大下潜深度可达610米。该潜艇是美国历史上吨位最大的核动力攻击型潜艇。它应用了现代最新的技术,在动力装置、武器装备和探测器材等设备方面都居世界首位。

美国海军为了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保持其核动力攻击型潜艇的优势,从80年代中期就开始研制替代洛杉矶级的SSN-21型海狼级新式攻击型潜艇,并于1989年开始建造首艇。

海狼级核动力攻击潜艇的建造价格十分昂贵,高达20多亿美元。

海狼级核动力攻击潜艇艇体线型和结构较美国前几级潜艇有了重大调整。艏部声呐罩采用钢制,提高了防冰层破坏的能力,围壳舵改为可伸缩艏水平舵。同时,采用Y型艉舵。另外,它还配有能透过冰层的侦测装置,可在北极冰下海区执行作战任务。

2.核潜艇

核潜艇是以核能燃料作为动力航行的潜艇,具有航行速度快、自给力大、攻击力强、续航力大、能在水下长时间隐蔽活动等优点。一般来说,核潜艇主要有导弹核潜艇和攻击核潜艇。导弹核潜艇的排水量为6000~18000吨,有的甚至达2.6万吨。水下最大航速为20~27节,最大下潜深度300米~400米,可持续90昼夜的执行任务且不间断。潜艇上携带有潜地弹道导弹,并装有鱼雷发射管。攻击核潜艇的排水量大致为2600~7000吨;下潜深度可达600米,最深时可达900米。它的水下航行速度为20~35节,续航力数十万海里,可连续航行90天。历史上第一艘核潜艇于1955年诞生于美国。

3.潜艇的艇体

潜艇,顾名思义,它需要长时间在水里潜伏。这一点,我们在上面已有所介绍,那么,潜艇该采用什么样的艇体最为合适,它都有哪些艇体呢?

潜艇的艇体结构可以分为双壳潜艇、个半壳潜艇和单壳潜艇。

双壳潜艇艇体分为内壳和外壳,内壳是钢制的耐压艇体,保证潜艇在水下活动时,能承受与深度相对应的静水压力;外壳是钢制的非耐压艇体,不承受海水的压力。内壳与外壳之间有主压载水舱和燃油舱等。单壳潜艇则只有耐压艇体,在耐压艇体内还布置有主压载水舱。个半壳潜艇,则在耐压艇体两侧设有部分不耐压的外壳作为潜艇的主压载水舱。

潜艇艇体多呈流线型,这样可以减少在水下运动时的阻力,保证潜艇有良好的操纵性。耐压艇体内通常分隔成3~8个密封舱室,舱室内设置有操纵指挥部位及武器、设备、装置、各种系统和艇员生活设施等,以保证艇员的正常工作、生活并实施战斗。艇体中部有耐压的指挥室和非耐压的水上指挥舰桥,在指挥室及其围壳内还布置有可在潜望深度工作的潜望镜、通气管及无线电通信、雷达、雷达侦察告警接收机、无线电定向仪等天线的升降装置。

4.舰艇的操作

舰艇的构造相当复杂,那么,它的整个行动又该怎样来操作和控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