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究式科普丛书-海洋运输队:轮船和军舰
18703000000009

第9章 军舰篇(3)

舰艇的操作主要要实现的是潜艇的下潜与上浮,水下的均衡以及保持和变换航向、深度等。

潜艇的升降主要是通过载水舱来实现的:潜艇主压载水舱注满水,增加重量抵消其储备浮力,即从水面潜入水下;用压缩空气把主压载水舱内的水排出,重量减小,储备浮力恢复,即从水下浮出水面。艇内设有专门的浮力调整水舱,用于注入或排出水量,以调整因物资、弹药的消耗和海水密度的改变而引起的潜艇水下浮力的变化。潜艇在水下的均衡是通过操作平衡水舱来实现的:艇首、艇尾设有纵倾平衡水舱,可以通过调整首、尾平衡水舱水量来消除潜艇在水下可能产生的纵倾。艇首(或指挥室围壳处)和尾部各设有一对水平升降舵,主要用来操纵潜艇的变换并保持所需要的潜航深度。艇尾装有螺旋桨和方向舵,用来保证潜艇航行和变换航向。

5.潜艇的动力

潜艇在水下运行速度并不慢,甚至可以和汽车相比,那它的动力又从何而来呢?潜艇的动力来源可分为常规动力装置和核动力装置。

常规动力装置主要由柴油机、蓄电池和主电动机等构成。柴油机是常规潜艇水面航行的主要动力装置,可使潜艇水面航速达10~15节。主电动机是常规潜艇水下航行的主要动力装置,可使潜艇水下航速达15~20节;还装有经济电机,水下航速2~4节。潜艇水下航行受蓄电池电量的限制,因此需要经常浮出水面或在水下一定深度使用柴油机航行,并带动主电动机为蓄电池充电以补充电量。

核动力装置,主要由核反应堆、蒸汽发生器、主循环泵和蒸汽轮机等构成。核动力潜艇使用的核反应堆大多是轻水型压水反应堆,并安装有柴油发电机组、蓄电池和电动机等备用动力装置及通气管,主要在核潜艇需要时为其提供应急动力。核能在动力学上的应用,使潜艇动力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推进功率达数万千瓦,一次装料可连续运转多年,续航力增大至数十万千米,从而使潜艇可长期在水下航行,极大地提高了它的隐蔽性。

6.潜艇的配备

潜艇的主要配备有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反潜导弹、鱼雷、水雷武器及其控制系统和发射装置等。其中的弹道导弹,是战略导弹潜艇的主要武器,主要用于攻击陆地上的重要目标。一艘战略导弹潜艇装有弹道导弹12~24枚,一艘攻击潜艇可同时携带巡航导弹、反潜导弹8~24枚或鱼雷12~24枚。巡航导弹,可以分为战术巡航导弹和战略巡航导弹。其中,战术巡航导弹主要用于攻击大、中型水面舰船,战略巡航导弹则主要用于攻击陆上目标。反潜导弹,是一种火箭助飞的鱼雷或深水炸弹,有的采用核装药,主要用于攻击水下的潜艇。鱼雷,包括有声自导鱼雷和线导鱼雷两种,主要用于对舰艇、潜艇的攻击。潜艇使用的水雷,多为沉底水雷,主要布设在敌方的基地、港口和航道,用于摧毁敌方舰船。

舰艇的武器控制系统多采用数字计算机,可同时计算跟踪多批目标,提供决策依据,以求出最佳攻击目标的射击阵位,并计算出多个目标的射击诸元,实现武器射击指挥自动化。

7.潜艇里的呼吸

一般人在水下是不能呼吸的,那么,潜艇长时间潜伏在水下,是怎么保证潜艇内部拥有充足的氧气的呢?潜艇艇员呼吸的氧气主要来自四个方面:通气管装置、空调装置、空气再生装置和空气净化装置。

通气管装置是一种可以升降的管子。在近海海域或夜间航行时,潜艇有时上浮至潜望镜深度,在距水面几米或十几米深的地方伸出潜望镜观察水面及空中敌情。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也可将通气管升出水面,空气经管子进入潜艇舱室,舱内的污浊空气可通过设在指挥台围壳后部的排气管装置用抽风机排出,从而保持艇内空气对流,使空气清新。潜望镜深度在战术术语中称作危险深度,为了隐蔽起见,潜艇一般都不敢使用这种工作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潜艇极易被敌方反潜兵力发现,如果是在近海,还容易撞击或搅乱渔网等。

空调装置主要是保持艇内的温度、湿度等,为艇员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同时,它还能保证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然而,它本身并不能产生氧气。

空气再生装置是一种可以生成氧气的装置,由再生风机、制氧装置、二氧化碳吸收装置等组成。工作时,风机将舱内污浊的空气经风管抽至二氧化碳吸收装置,消除二氧化碳后,再在处理过的空气中加进由制氧装置产生的氧气,然后经风管送到各舱室供艇员呼吸;如此循环,达到空气再生的目的。这种空气再生装置通常还可用电解水来制氧。它分解出的氧气,可供70~100人呼吸数小时。

但由于耗电过多,不适用于常规潜艇。此外,还有一些预储氧气的方法,如再生药板、氧气瓶、液态氧和氧烛等。再生药板是一种由各种化学物质及填料制成的多孔板,空气流过时就能产生化学反应,生成氧气。一般潜艇上带的再生药板,可使用500~1500小时。氧气瓶是将氧气储存起来的一种高压容器,使用时打开阀门便可放气,主要供潜水钟、深潜器等使用。液态氧也是一种与氧气瓶类似的高压容器,它储存的氧气可供100名艇员使用90天。氧烛是一种由化学材料等制成的烛状可燃物,点燃后便可造氧。一根长0.33米、直径约10厘米的氧烛所放出的氧气,可供40人呼吸一小时。

空气净化装置是将艇内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杂质控制在允许标准值以下的一种处理装置。空气净化装置常用的有以下四种:一是消氢燃烧装置,主要用电加热器将流过的空气加温,然后在催化燃烧床的催化作用下使氢、氧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水蒸气,使氢被燃烧掉;二是有害气体燃烧装置,工作方式与第一种基本相同,只不过它燃烧掉的是有害气体;三是二氧化碳净化装置,主要通过一种特殊药液来吸收二氧化碳;四是活性炭过滤器,用活性炭作滤料,由特制的炭组成的多孔性吸附剂来吸收各种有害气体,进而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

第四节船队及时雨——辅助战斗舰艇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当然,舰艇也需要有得力的助手来协助它更好地完成各项任务。

辅助战斗舰艇又称勤务舰艇,主要用于战斗保障、技术保障和后勤保障。

1.航行补给舰船

航行补给舰船,是一种用于对航行中的舰艇进行海上补给的勤务舰船,又称海上补给船。它可以分为综合补给船和功能单一的油船、水船、弹药船、军需补给船、潜艇供应船等。航行补给舰船的排水量为数千吨至数万吨,续航力数千千米至一万千米以上,自给力90昼夜以上。它对航行中的舰船实施海上补给的方法,有横向和纵向航行补给以及用舰载直升机进行垂直补给三种,当然,被补给舰船须有相应的接收设备。

航行补给舰船的主要作用就是,它能使舰艇减少对固定基地的依赖性,增大作战半径和机动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些国家利用运输船舶改装或专门建造了一些航行补给船。到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能在航行中同时补给油、水、弹药、食品和其他物资的综合补给船;还出现了快速支援舰、导弹支援舰;有的航行补给船还具有夜间航行补给能力以及修理、医疗等保障能力。

2.医院船

医院船是一种具有以治疗战伤外科为主的分科医院设备和技术力量的非武装勤务船。医院船主要用于在海洋上对伤病员进行早期或专科治疗。其满载排水量一般为一万吨左右,且自给力较强。该船拥有专科救治的设备、良好的生活设施,以及多种救生设备和器材。通常在舷梯、起吊装置和停机坪附近设有检伤分类部,船中部设手术室、X光室、检验室、抗休克室和绷带交换室等。船尾设传染病房和太平间,并有独立的通风和污物处置系统。按1949年《改善海上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及遇船难者境遇之日内瓦公约》规定,医院船壳体的水线以上涂有白色,并且两舷和甲板标有红十字(或红新月或红狮日);悬挂本国国旗和白底红十字旗的船舰,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受攻击和捕拿。船上的所有工作人员持有国际上规定的身份证,并佩带特制的臂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的医务船仅用来护送伤病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正规的医院船,在海上卫生勤务保障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3.防险救生船

防险救生船是一种用于援救失事舰艇、飞机和落水人员,打捞沉没舰艇和进行其他潜水作业的海军勤务舰船。它包括有打捞救生船、救生船、潜水工作船、救助工作船、救助拖船、快速救生艇和消防船等。防险救生船主要作业内容有:为失事潜艇的艇员提供生存保障,对其实施救援,使其脱险;为潜艇创造起浮条件,打捞沉没潜艇;对失事水面舰船实施脱浅离礁、灭火、堵漏排水和拖带,打捞沉没舰船;提供潜水勤务保障和海上科学试验的打捞救生保障,等等。打捞救生船满载排水量为数千吨至1万余吨,抗风力10~12级,自给力约30昼夜。救生船满载排水量1000~2500吨,抗风力8~10级,自给力约20昼夜。潜水工作船主要用于潜水作业,因此,吨位较小。救助工作船也称救助驳船,主要在拖船配合下,对失事舰艇进行援助。救助拖船主要用于救助拖带,快速救生艇主要用于海上救生,消防船用于对舰船、港口灭火。各种救生船根据其任务需要,分别装备有:空气潜水装具、氦氧深潜装具和潜水钟、援救失事潜艇艇员的救生钟、灭火高压水炮和灭火剂,供潜水员水面减压和治疗潜水疾病的减压舱、水下切割和焊接设备等。发展到现在,救生船还装备有援救失事潜艇艇员的深潜救生艇、深潜器、救生直升机、饱和潜水设备和定位、搜索、通信设备等。

另外,辅助战斗舰艇还包括试验船、维修供应舰船、侦察船和通信船等。

第五节未来的角逐场——海洋

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不断提高,可以说海洋对于人类生活、社会经济和国家安全的价值,已经变得尤为重要,因而它们在军事上的意义也越来越重大。通常说,未来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将会是控制海洋的战争,海洋将在未来的国际关系和军事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般来说,海洋之所以会成为未来的重要角逐场所,主要取决于其本身的具体条件,以及它们对于人类生活的直接和间接意义。

首先,海洋是一个特大的物质资源宝库。在整个地球上,陆地总面积只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9%,而海洋则占71%。由此可以看出,海洋有着巨大的生物生产力。据可靠测算,地球上的生物生产力,每年约为8800亿吨有机碳,而其中海洋的生物生产力即达4300亿吨,几乎占了将近一半。另外,海洋中的动物,约有16亿~20亿万种之多;植物中仅藻类一项,就有10万种之多。海洋里的矿物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煤、铁、金、银等,则更是储量丰富。我们目前已知的铀储量达42亿吨,为陆地储量的4200倍;锰4000亿吨,铜88亿吨,镍164亿吨,钴98亿吨,分别为陆地储量的4000~6000倍。同时,海洋还是一个巨大的能源库。当代海洋学认为:海洋可从太阳辐射、月亮和地球本身的重力场以及地球的旋转及其内部的热量中取得能量。事实上,我们知道,这种能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其次,海洋可为人类提供庞大的交通网络。海洋空间既有大范围的公有性,又有几乎处处可通的连接性,海洋成为世界各地人们借以通向四面八方的航道。一般来说,凡是有远航能力的国家,都可共同使用这些航道。海上交通线不仅航线多、运费低、运量大,关系着濒海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且海运快捷、稳定,也是保障战时军队行动和后勤补给的必要条件。

第三,海洋将是人类社会生产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历史记载以来,地球上大多数地区的居民主要是在陆地上从事生产活动。

不过,其中也不乏少数利用海域的例子,但其规模很小,而且也局限于渔、盐、少数运输部门。陆地上的资源正在逐渐减少以至于濒临枯竭,因而海洋作为人类生产空间的意义,也就变得越来越重大。

当前,除海洋水产、海水制盐和海上运输这些传统这些传统的海洋产业外,海水淡化和海水化学工业、海洋动力工业、海底矿藏开采工业和海水养殖业等,正在不断兴起和发展。未来的海洋生产事业以及为此而产生的海洋服务业,将会有巨大发展。

第四,海洋是保卫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的重要依托。对于濒海国家来说,要想保卫自己的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就必须拥有一支与自身国力相当的海军。通常这支海军的活动,要以一定的海洋空间作为依托。这是因为,击败和歼灭来犯敌人的军事力量,在现代条件下只局限于领海范围是达不到目的的。

第五,海洋空间将是未来军事行动的重要场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武器装备不断涌现,海洋空间的战略价值日趋重要。

可以说,任何濒海强国若想要实现全球性的战略目标,决不能忽视对于某些海域的控制甚至占领。所以,有没有海洋空间的控制权,将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军事活动的成败。所以西方有些战略家认为,核潜艇出现以后,海洋空间已不单纯是交通网络和海上战场,而且是保证核发射的庇护所,因而它可以成为操纵危机和控制暴力战略的一个选择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