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究式科普丛书-生活的底片:电影和电视
18703100000003

第3章 理性的韵律——影视的拍摄技巧(1)

第一节灵动的定格-影视拍摄

1.镜头的延伸

镜头,就好比人类用以视察生活的眼睛,犀利深刻又善解人意。

它有捕捉定格再现回顾的功能,在岁月的流逝中,不断为人类储存鲜活的记忆。电影中的镜头更是美轮美奂、惟妙惟肖,感性上讲,它是艺术的延伸;理性上说,它是指摄像机的光学部件。

那么,怎么样用理性的镜头来捕捉感性的世界呢?

从技术上讲,镜头是指摄影机不停地连续运作,将变化的影视片不断拍录下来且摄取场景中的人物、情节的不断演变。它与摄影不同,它的画面是活动的,并且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不能有断裂的效果,表现在拍摄中就是摄像机不停地连续拍摄。当然有时为了达到效果,在后期制作时,一个镜头有可能被剪辑成好几段与其他片段拼合在一起。

在讲镜头剪接之前,首先来了解一下镜头的名称与作用。

(1)主观镜头

主观镜头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摄影机的视点直接代表剧中主角的视点所拍摄的镜头。在银幕直观效果上可使观众以该剧中人物的角度目击或者臆想其他任务及场面的活动与发展。另一种含义是指摄影机的视点在表现画面内的人或物时,明显表示出导演主观态度的镜头。在某些影片中,主观镜头常采用画面变形、色彩变幻、焦点变化等手段,使主观性更为突出,是一种表示意愿和思维的镜头。

(2)客观镜头

客观镜头也可以叫中立镜头。它以大多数人共用的视点拍摄,将内容客观地表达给观众,不加主观评论,采取中立的态度,因而观众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判断,并参与剧情发展。

(3)空镜头

空镜头顾名思义就是电影画面中没有人物的镜头,又叫景物镜头。空镜头可用来调节影片的节奏,它的出现可以与有人物的镜头进行互补,更好地托衬人们或情节,烘托氛围和场景的侧面展示效果,是导演表达思想、叙述故事、编织情节、营造意境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镜头的剪接,可以根据需要对现实时间进行延长或者缩短,甚至可以改变现实生活中的时间流向,也可以跨越和变化空间,或是对现实空间进行压缩。电影的叙述在时间空间的运用上取得极大的自由,实现了对时空的再现,形成独特的影视时空。一个陡然跳入的技巧就可以让镜头从北京一下到了云南,或者在时间上跨过不同的年代。这便是影视界时空转换的特殊效果,可以跨越地域和时代的限制,去丰富人类的思维格局。

不同时间的蒙太奇可以反复地描绘人物过去的心理经历与当前的内心活动之间的联系。这种时空转换的自由使电影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如小说家表现生活般的自如。而且,通过两个不同空间的运动的并列与交叉,可以造成紧张的悬念,或者表现为在两地的人物之间的关系,如恋人的两地相思。蒙太奇的运用,使电影艺术家可以大大压缩或者扩延生活中实际的时间,造成所谓“电影的时间”,而不给人以违背生活中实际时间的感觉。蒙太奇这种操纵时空的能力,使电影具有高度集中概括的能力,使一部不到两小时的影片能像《公民凯恩》那样介绍一个人的一生,涉及几十年的社会变迁。

《公民凯恩》并不是那种让人一看便知的情节片,它更加深邃具有意蕴,是一部对生活高度凝炼、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心理世界的理性体验的影片。

它的意义深邃,需要反复体会和思索才能领会它的蕴涵和意境,它是一部纯粹的电影诗。《公民凯恩》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手法,有一种挣脱时间羁绊的不朽性,它在每一个方面都精益求精,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其中某些方面后来被人模仿到泛滥,但有些至今没人敢去突破。追随它的许多电影只是在某个层面或某个点上做了突破,受到大家的强力追捧。而《公民凯恩》在每一个层面都大大突破了电影艺术原有的表现手法,几乎到了“后无来者”的高度,是影视界的经典之作和典型楷模。

2.镜头组接

众所周知,无论什么形式的影视节目,都是由一系列的零散镜头拼贴组合而成的。这些镜头按照一定的规律和顺序进行解构与重构,使之流畅易懂,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镜头的组接其实并非易事,它需要大量的过渡镜头与衔接艺术,才能形成视觉上的通顺。要想拍出出类拔萃的影片,镜头的把握和运用尤为重要。

(1)镜头组接的思维性

镜头的组接,从宏观来说,要尽量符合人们日常生活逻辑以及思维逻辑。标新立异、独特新奇的思路和表现方法固然好,但也不要太过挑战观众的思维方式。受思维局限的影响,有时刻意的另类会让观众觉得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从而成为庸俗之作,不为人们所接受。做影片最重要的不是故弄玄虚的卖弄技巧,而是要更为直截了当地呈现主题思想,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更加明确的知道观众的心理需求和思维兴趣,从而决定选择什么镜头,将它们合理组合在一起。

在拍摄画面的时候,镜头要尽量的流畅,不同视觉的镜头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组接,切忌太过突兀生硬。手法如:前进式句型、后退式句型、环行句型。

如果遭遇到同一机位、同一主体又同一景别的画面,就一定要谨慎。尽可能避免组接,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拉洋片”、“走马灯”的感觉,这样必然会破坏画面的连续性与真实感。当然,也不是没有办法补救。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最好的办法是采用过渡镜头。如从不同角度拍摄再组接,穿插字幕过渡,让表演者的位置、动作变化后再组接。这样组接后的画面就不会产生跳动、断续和错位的感觉。

(2)镜头组接的调节与节奏

镜头组接的影调色彩统一也是不可忽视的重点。影调是由黑白灰层次间的不同、深浅及软硬的调节来实现。而色彩方面,除了本身颜色,还要结合影视情节而言。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黑白还是彩色,画面组接都应该保持影调色彩的一致性。如果把明暗或者色彩对比强烈的两个镜头组接在一起就会使人感到生硬和不连贯,影响内容通畅表达,色彩的调节和搭配是决定镜头能否吸引眼球的重点因素。

一般以场景为主题,色彩要与场景相协调。当然,除了特殊的情节需要外。

影视节目中节奏的运用,看似无关紧要,却是片中题材、样式、风格以及情节的环境气氛、人物的情绪的总依据。影片节奏除了通过演员的表演、镜头的转换和运动、音乐的配合、场景的时间空间变化等因素体现以外,还需要运用组接手段,严格掌握镜头的尺寸和数量。整理调整镜头顺序,删除多余的枝节才能完成。也可以说,组接节奏是总节奏的最后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处理影片中情节或是画面的节奏,最好先要了解影片表达的内容,根据影片内容去处理节奏问题,这样影片的画面才不会显得突兀。

比如在一个宁静祥和的环境里,如果突然用了快节奏的镜头转换,相信这样的场景是令观众不太舒服的。因为人类的视觉思维还停顿于上面的安静中,很难从那种氛围中转变,这样的转化过程中需要穿插一些转换的镜头,帮助观众思维过渡一下。当然在一些节奏强烈,惊心动魄的场面中,也应该考虑到种种冲击因素,使镜头的变化速率与青年观众的心理要求保持一致,以增强青年观众的激动情绪以达到共鸣的效果。当今有一些影视追求另类或追赶时代潮流,在拍摄或播放方面转换迅速,去刺激观众的视觉和听觉的模式,是一种革新,但不符合艺术性的逻辑思维。

(3)镜头组接的方法

镜头画面的组接除了采用光学原理的手段以外,还可以通过衔接规律,使镜头之间直接切换,使情节更加自然顺畅,以下我们介绍几种有效的组接方法。由于所附图片是静止的,一定程度上不能很直观地解释其意思,希望读者朋友了解。

连接组接:用相连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一系列镜头去表现同一个主体的动作。

队列组接:相连镜头但不是同一主体的衍接,连贯巧妙的组接是使观众联想到上下画面的关系,起到呼应、对比、隐喻、烘托的影视作用。这往往能够创造性地揭示出一种新的主题含义。队列组接是体现画面场景和拍摄情节的连续性的主要手法,是画面堆积的体现。

两级镜头组接:这个组接很好解释,两级代表两种相反状态,运用在镜头里就是特写镜头与全景镜头的转化。也就是说,在拍摄中这组镜头还是全景拍摄,突然换下一个镜头就直接跳接到特写镜头了。这种方法能使情节的发展在动中转静或者在静中变动,给观众的直感极强,节奏上形成突如其来的变化,产生特殊的视觉和心理效果。

闪回镜头组接:用闪回镜头,如插入人物回想往事的镜头,这种组接技巧可以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变化。《阿甘正传》这部影片中,多次运用了此手法,非常引人入胜,获得了巨大的反响。

同镜头分析:将同一个镜头分别在几个地方使用,用来表现某一人物的情丝和追忆;或者是为了强调某一画面所特有的象征性的含义以引发观众的思考;或者还是为了造成首尾相互接应,前后呼应,从而达到艺术结构的完整周详而严谨的效果。

插入镜头组接:在一个镜头中间切换,插入另一个表现不同主体的镜头。如《泰坦尼克号》中,露丝坐在饭桌上往远处眺望,这时突然插入一个代表露丝主观视线的镜头,一个小女孩正在规矩的叠用餐绢。这一画面表现露丝以外看到了什么的镜头,从侧面烘补露丝的心情状态。镜头的插入可以丰富影视画面的空间性,在有局限的镜头内添加更多的情节内容,因此插入镜头组接体现了镜头手法的多样性。

动作组接:借助人物、动物、交通工具等动作和动势的可衔接性以及动作的连贯性相似性,作为镜头的转换手段。不同的镜头转换或切换可以体现人物或情节的转化和表达,是推动情节发展的表示方法。《罗拉快跑》中,女主角在疯狂的奔跑中,镜头多次用了以她奔跑为线索的组接手法。

特写镜头组接:上个镜头以某一人物的某一局部(头或眼睛)或某个物件的特写画面结束,然后从这一特写画面开始,逐渐扩大视野,以展示另一情节的环境。目的是为了在观众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人的表情或者某一事物的时候,在不知不觉中就转换了场景和叙述内容,而不使人产生陡然跳动的不适合的感觉。《泰坦尼克号》中老露丝的几个特写镜头组接,从一双蓝色的眼睛延伸到蓝色的海洋和藏了几十年的凄美的爱情故事。

镜头的组接技法是多种多样的,灵活多变的,并没有固定的标准。

创作者有思想,大可按照灵感,对影片进行创造组接。当然,前提还是要尽量地根据内容发挥,不要脱离实际的情况和需要。镜头的组接是更好的表现主体、画面和思维,使视觉效果更加鲜明和深刻,是影视拍摄和制作中的重要技术手段。

3.摄影机的运动

众所周知,电影是一种图像的语言,好的电影画面往往有能够直入人心的力量。然而这样优秀的电影画面是通过什么营造出来的呢?这与摄影机运动的技巧是分不开的。

电影的屏幕实际是一个二维空间,是摄影机的运动使得电影的二维空间有了三维空间的幻觉,让观众在这个虚拟的空间中感受了画面空间的位移和空间变化,从而满足观众的视觉需要,创造出立体银幕空间。严格意义上讲,所有银幕上呈现出来的主体都具有运动的性质,哪怕看起来是静止不动的物体,都可以通过摄影机升降格的方式,或者机位运动的变化来改变和呈现其运动的特性。这便是由摄影机所控制的场面效果,通过运动摄影机来改变画面或场景的相对静止或运动提高荧屏上的生动形象的效果。

因此,摄影机的运动作为一种技巧和手段,一定都是主观的,都具有强烈导演叙事风格和镜头风格显现的性质。对观众而言,这种主观风格拍摄是取决于主体的喜好而定的,不一定是大家都喜好的。

摄影机的运动,就是利用摄像机在推、拉、摇、移、跟、甩等形式进行拍摄的方式,是突破画框边缘的局限、扩展画面视野的一种方法。巧妙地运用镜头,是场面直观效果的体现。

运动摄像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在表现固定景物较多的内容时运用运动镜头,可以变固定景物为活动画面,增强画面的动力感,是真实感的体现。

在实际应用中,有时往往综合了几种形式,这在拍摄纪实类的题材中特别突出,因为真实时空的再现增加了现场感。

4.摄像机的拍摄角度

不同的角度可以拍摄出不同的效果和蕴涵。平常情况下,拍摄录影带要以平摄为主。但是一部片子千篇一律地使用平摄,就会使观看的人感到平淡乏味,形成视觉疲劳,从而难以体现主题。偶尔变换一下拍摄的角度,就会使影片增添不少趣味性和活跃性,从而更好地适应观众的欣赏心理。

(1)水平方向的拍摄角度

拍摄方向指在同一水平面内,摄像机围绕被摄主体在一周360°范围内变化时候,相对被摄对象所形成的正面、侧面以及背面等的位置关系。不同的拍摄方向,也将带来不同的视觉形象和不同的造型体现,以及视觉心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