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世界我知道-欧洲——丹麦
18707200000015

第15章 绚丽多姿的艺术国度(1)

丹麦是安徒生的故乡,文学艺术、芭蕾舞蹈、建筑设计等在世界闻名遐迩。充满奇思妙想的安徒生童话,声誉卓着的皇家芭蕾舞团,优雅的美人鱼雕塑以及精美绝伦的古典和现代建筑,这一切都在向世人展示,丹麦这个艺术国度的绚丽多姿。

第一节黄金号角吹响丹麦文学

在古代和中世纪,丹麦和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其他国家有着共同的文化。丹麦历来在欧洲大陆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之间起着桥梁作用,更易接受来自南方特别是德国的影响,它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造就了童话作家安徒生、评论家布兰代斯和无产阶级的小说家尼克索等着名人物。

1.文学-时代思潮的代表

丹麦文学的渊源可上溯到1500年前。在其境内出土的两个公元400年左右的黄金号角上所刻的北欧古文字──罗纳,都以“H”开头,以共鸣元音结尾,这足以说明丹麦当时已出现了用民族语言创作的诗歌雏型。最长的罗纳碑文是983~987年丹麦国王青齿王为其父亲立的墓碑。有些碑文具有诗的韵味。

丹麦的民间创作一直同富于北欧民族色彩的传说──“萨迦”保持着密切的联系。9世纪基督教传入丹麦。到了13世纪,由于逐步受到基督教的各种影响,丹麦也吸收了一些新的时代思潮,丹麦文学发展在形式和内容上越来越接近欧洲的共同传统。

此时期丹麦的文学作品就如同编年史和传说一样具有基督教和神学性质。大约在中世纪,传教士和骑士对丹麦文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前者代表拉丁文化,后者代表以民谣为主体的丹麦文化。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家是萨克索。

萨克索是传教士,是丹麦统治者阿布萨隆主教的下属。萨克索在1200年左右用拉丁语撰写的丹麦史《丹麦人的业绩》,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也是丹麦文学最重要的源泉。阿布萨隆的侄子安诺斯·苏纳森的长诗《六天的使命》反映了早期经院哲学在斯堪的纳维亚的影响。

与萨克索同时代的斯汶·埃格森撰写的《丹麦历史》在丹麦文学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

骑士所代表的丹麦文学形式便是民谣,它们在1550~1650年期间被记录下来。中世纪晚期的歌谣都是颂扬历史英雄人物的功绩。民谣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现在流传的各种民谣有600多首,最着名的一首是关于尼尔斯·埃卜森被日耳曼人杀害的故事。这首民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引用来抗议纳粹德国对丹麦的占领。

据记载,印刷术传入丹麦的时间是1482年。最早的印刷品是教会出版的拉丁文书籍。1495年出版的《韵文编年史》是这一时期唯一的丹麦文书籍。16世纪的宗教改革促使丹麦人广泛使用本国语言。1535年《摩西五戒》的丹麦文译本问世,译者是丹麦的宗教改革家汉斯·陶森。他也是16世纪丹麦文学的代表人物,有“丹麦的路德”之称。他的主要着作是《谎言与真理》以及诗歌集《丹麦圣歌之书》。他的作品一直为丹麦教会和学校所采用。

1575年,诗人和历史学家安诺斯·瑟伦森·韦泽尔于把萨克索的《丹麦人的业绩》译成丹麦文;1591年,他又把100首民谣编辑成书。这两部书对研究和评价丹麦早期文学有一定价值。

十六十七世纪丹麦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圣歌,代表作家是神学家托马斯·金果。1699年出版的新圣歌集中,他的作品就占了85首。他的诗在丹麦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影响和地位,至今仍被传诵。新版的圣歌集中依然收录他的诗篇。

18世纪,启蒙思潮在丹麦兴起。在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下,丹麦文学发生了重要的转变。1722年,哥本哈根建立了第一座丹麦剧院,改变了法国、德国、意大利剧团统治丹麦戏剧界的局面。

这是丹麦文化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路兹维·霍尔堡是丹麦启蒙文学运动的先驱,他是小说家、诗人、评论家,也是喜剧作家。他积极支持丹麦剧院的创建工作,并把自己的作品无偿地提供给这个剧院。他的喜剧取材于市民和农民的生活,以率直通俗的语言对社会的种种弊病进行尖刻的讽刺,对农民和受压迫者深表同情。这些作品迄今仍受到北欧人民的喜爱。他还是一位语言大师,对丹麦语言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与霍尔堡同时代的重要作家还有:圣歌诗人汉斯·阿道夫·布罗松,代表作有圣歌集《信仰的珍奇之宝》;讽刺作家克里斯蒂安·法尔斯特,主要作品是随笔《学识的乐园》。

18世纪中叶,早期古典主义抒情诗人约翰内斯·埃瓦尔创作了许多着名的抒情诗、即兴诗、话剧、歌剧、传说故事和自传。丹麦的国歌歌词就选自他的歌剧《渔民》。18世纪末,丹麦文学的主要流派是受法国影响的晚期古典主义,代表人物是讽刺诗人约翰·海尔曼·韦瑟尔,他的主要作品是喜剧《无裤袜的爱情》。

诗人阿达姆·戈特罗勃·欧伦施莱厄深受德国浪漫主义的影响,他1803年的诗作《黄金号角》标志着丹麦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整个19世纪上半叶,丹麦文学的主要流派都是浪漫主义。这个时期丹麦文学最杰出的代表还要属世界着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他的童话创作立足于现实生活,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了人类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同时体现了现实主义倾向和民主主义精神。安徒生的童话是丹麦对世界文学最重要的贡献。

约翰·卢兹维·海贝亚既是评论家,又是轻松喜剧作家。他的剧作讽刺了资产阶级虚伪的道德观念,使丹麦的喜剧获得了新生。他在这一时期创办的期刊《哥本哈根飞邮报》以及后来的《临时报》对当时丹麦文坛影响颇大。诗人弗雷德里克·帕卢丹·缪勒主张“诗人要为自己的时代和人民而创作”,他的讽刺长诗《人之祖亚当》是这个时期的一部重要作品。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丹麦现实主义的先驱-小说家梅·阿隆·戈尔施米特,他的《一位犹太人》曾轰动丹麦,另一部代表作是小说《无家可归》。他还是一位语言大师,被誉为“丹麦的一支妙笔”。

19世纪70年代是丹麦现实主义文学取得突破的年代,作家更多地围绕着社会和经济问题进行创作。着名文学评论家格奥尔格·勃兰兑斯是这一思潮的核心人物。他提倡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主张“文学应从实际生活中来,应研究现实生活”,文学创作要把问题提出来进行讨论”。他认为欧洲的革命产生了“文化成果”,丹麦文学却没有跟上欧洲形势的发展,仍拘泥于旧浪漫主义,出现了脱离实际的倾向。1871年,勃兰兑斯在哥本哈根大学所作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的报告标志着现实主义和现代文学在丹麦的突破。受到勃兰兑斯影响的主要作家有:彦斯·彼得·雅科布森、霍尔格·德拉克曼和索福斯·山道夫。

这一时期,丹麦也出现了自然主义流派。其代表作家海厄曼·邦对丹麦和德国文学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同属这一流派的卡尔·吉勒鲁普早期作品就具有欧洲自然主义色彩,主要着作是小说《日耳曼人的弟子》、《敏娜》和《磨房》。亨里克·彭托皮丹的主要成就是深刻剖析当时社会的小说,如《天国》、《幸福的彼尔》和《死人的王国》。

他们两人都是名重一时的人物,其作品在丹麦和世界文学史上都有一定地位。二人还在1917年共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世纪90年代丹麦诗坛上出现了两个象征主义作家约翰内斯·约恩森和索弗斯·克劳森。后者是丹麦现代文学有影响的抒情诗人。

20世纪前半叶,丹麦最着名的小说家是马丁·安德逊·尼克索。他的早期作品是属于现实主义的乡土文学,后期的代表作是着名的长篇小说三部曲:《征服者贝莱》、《蒂特──人的孩子》和《红色的莫尔顿》,它们真实地反映了丹麦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过程。约翰内斯·威廉·延森是当时另一位重要作家,他创作的思想基础是达尔文主义和信仰技术进步。最着名的小说六部曲《漫长的旅行》以神话的形式描绘了人类的发展。他的9册巨着《神话》发展了一种介于随笔与小说之间的文学体裁。他还是丹麦20世纪文学中的语言革新大师,于194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30年代中期,欧洲受到法西斯主义的侵害,丹麦人民也有所觉醒。

很多作家抛弃了和平主义的幻想,坚决同法西斯斗争。汉斯·基亚克的小说《渔民》、《日工》和《新时代》是这一时期丹麦现实主义文学中的重要作品。

这一时期也是丹麦戏剧蓬勃发展的时期。代表作家为凯·蒙克,他的作品有《坎特》、《言词》、《橡之幸福》和《卡纳之前》。他最初赞赏德、意法西斯的独裁政治,但很快对德国占领军采取谴责的态度,因而在德国占领期间创作的《尼尔斯·埃伯森》遭到禁演。他参加了地下抗德运动,并一度是抵抗运动的发言人。1944年被德国占领军杀害。

凯尔·阿伯尔也是进步的剧作家,反对法西斯主义,反对德国占领军。

其主要剧作有《安娜·索菲亚·赫兹维》、《犹滴》、《锡尔克堡》、《蓝色的狮子狗》和《尖叫》。他是“丹麦-中国文化联系协会”理事,并访问过中国,还为此创作了长篇作品《米尼考依的三人》。

德国占领丹麦期间,抒情诗成为主要的文学形式,这种诗歌便于动员人民、宣传爱国主义。青年诗人莫登·尼尔森在参加地下抵抗运动的同时,创作了大量爱国主义诗歌,1944年于德国占领期间牺牲,年仅22岁。

“二战”结束后的几年,丹麦文坛展现了新的面貌。马丁·阿尔弗雷兹·汉森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随笔等,主要作品有历史小说《幸福的克里斯托弗》和《蚯蚓与公牛》。这个时期出现的一批青年诗人和作家,主张围绕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行创作,主要采用社会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后世界文学的发展方向。诗人奥勒·萨维、埃里克·克努森、弗朗克·耶耀、欧勒·韦沃尔、托基尔·布约恩维、欧弗·阿比尔高、哈尔弗丹·拉斯穆森和剧作家芬·梅特林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

50年代以来,丹麦文坛出现了一些新作家和新作品,主要倾向是暴露和批判社会阴暗面。他们的作品切中时弊,通俗易懂。这一代作家中比较着名的有克劳斯·里弗贝亚,主要作品是诗歌,也创作了不少小说、剧作、电影剧本和评论,是目前最多产的作家。此外还有小说家拉耶夫·潘杜鲁、彼得·西贝亚、斯汶·奥厄·麦森、汉斯·约恩·莱姆博恩,童话作家威利·瑟恩森,诗人、小说家伊万·马利诺夫斯基,诗人耶斯·奥恩斯博和比奈·安诺森等。

2.忧郁安徒生的美丽童话

1805年4月2日,丹麦欧登赛城一个贫苦鞋匠的家庭,一个婴儿降生在一张由棺材板拼成的床上。他大声啼哭着,仿佛抗议着上帝将天使贬到如此环境中来。前来给婴儿洗礼的传教士安慰惶恐的母亲说:“小时候哭声越大,长大后就越聪明。”果然,许多年后,这个落入凡间的天使向全世界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即使是圣诞老人也没有他有名气。他的名字,就是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

安徒生的父亲也读过不少书,想像力丰富并有点浪漫气质,不过这些对一个穷鞋匠来说可不算是值得庆幸的事情。他的妻子并不貌美,却是一个勤劳、质朴的女人。她很容易相信一切,包括上帝。

6岁那年的春天,鹳鸟再次飞来,庭院里的醋栗树重新皱起细小的新叶。小安徒生一本正经地跟在父亲身边,看着收拾旧巢的鹳鸟。当听说夏天以后,体弱的小鹳鸟因为无力飞到埃及过冬会被冻死的时候,他忧伤地说:“让它们到咱们的顶楼上来吧,冬天里我一定会分点东西给它们吃的。”

欧登塞是个封闭的小镇,人们坚信上帝和女巫。居民中间也流传着许多神秘的传说。小安徒生跑到纺纱室玩耍,阿婆们有时会把《一千零一夜》中的离奇故事讲给他听,让这个原本喜欢想象的脑子更加丰富了。小安徒生看到:许多人听着这些可怕的故事时都无限叹息,担惊受怕,可是过后却好像没事儿似的。对他来说,他所听到的一切都是那样神奇,却又仿佛真的出现在眼前一样。有时他会被树林中自己想象出来的精灵吓得飞奔回家,魂不附体。多年以后,这些古老的传说和童年的幻想,都成为他创作的源泉。

年幼的安徒生身体非常柔弱,母亲对这个独生儿子充满怜爱,为了不让他受到学校里坏脾气老姑婆的体罚,她把6岁的安徒生送到年轻的卡尔斯倩斯那里读书。卡尔斯倩斯先生以公平温厚着称,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教师。他很喜欢这位年纪最小、女孩般文静的新学生,课间常牵着他的手在校园里散步,并不时对嬉闹的学生喊一句:“安静点,淘气鬼们,别把这孩子碰倒了!”

安徒生经常把学校里唯一的女孩子萨拉想象成童话中的公主,渴望接近这个黑眼睛的小姑娘。有一次,他们一起回家,其实他的家早就走过了,可是他一声不吭。当听说同样贫苦出身的萨拉发誓自己将来会成为某农场的女管事,安徒生睁大双眼:“那多乏味!公主怎么能当管事呢?我长大以后,要把你接到我的城堡里。”他告诉女孩子他的家原是贵族的分支,只是因为某种原因……总有一天……萨拉笑起来-这小家伙一定是疯了。第二天,一个磨坊主的儿子奥来揪着安徒生的头发嚷道:“日安,公爵大人!你漂亮的城堡在哪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