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世界我知道-欧洲——丹麦
18707200000016

第16章 绚丽多姿的艺术国度(2)

周围的人捧腹大笑。安徒生懵懂的“爱情”黯然退却。但他在幻想中让自己救下了大火中萨拉,并接受了她的道歉。他甚至原谅了欺侮嘲笑他的奥来-当这个顽童被罚站在桌子上时,小安徒生设身处地地想象奥来受到羞辱的处境,以至于被罚者还没有哭,他就哭出声来,并苦苦哀求老师原谅他。这件事后,奥来就成了小个子安徒生的保护人了。

安徒生在卡尔斯倩斯先生的学校里十分快乐,然而由于时世艰难,学校关闭了,他只好回到家里。父亲为他做的几只木偶给他带来极大的满足,他给小人们缝制了漂亮的衣裳,让木偶们在“舞台”上尽情发挥他的幻想。不久,他读到了威廉·莎士比亚的作品,莎翁笔下那神奇瑰丽的情节深深使他迷醉。很快,他就能整段背诵《李尔王》,而那些木偶也都跟着他一起沉浸在莎士比亚的激情海洋中了。不多久,他开始想编自己的戏——他把父亲教给他的几句德语词汇讲给木偶。

1813年,拿破仑·波拿巴发动战争,困窘的家境和冒险的渴望促使鞋匠走上了战场。两年以后他回到家中,从此一病不起。当雪花飘起的时候,出现在小安徒生幻想中的冰姑娘带走了父亲,只留下无助的妻儿和彻骨的寒冷。

父亲死后,母亲靠每天给别人洗衣服勉强维持生计。为了抵御冬天冰凉刺骨的河水,她只好喝几口酒来驱寒。可是这样的行为在不知内情的体面人看来是那样的粗鄙!很快,小城里的人们都在窃窃私语:“鞋匠的老婆玛利亚是个嗜酒如命的女人!”如此刻薄的流言让安徒生为母亲感到无限屈辱。多年以后,他在童话《她是一个废物》中表达出深深的愤慨。玛利亚本想独自支撑一家,可镇里的长舌妇们嘲笑她的儿子游手好闲。在流言的压力下,母亲只好忍痛把瘦小羞怯的独生子送到工厂里做童工。11岁的安徒生被沉重的活计搞得头晕眼花,幸好他的歌声救了他。工人们不再让他干活,只要他那清脆、响亮的歌声能打破工地的沉闷,还要这个小家伙做什么苦力呢?小安徒生本来就喜欢在大庭广众面前表演,他甚至独个演起了莎士比亚的《麦克白》。

终于有一天,一个工人对他说:“干嘛你不去当演员?”一盏灯突然在安徒生脑海中点燃。这是多么奇妙的设想!如果不能导演命运的话,那么在舞台上演出命运不是也很好吗?这时的安徒生刚刚受过坚信礼,对于母亲想让他做裁缝学徒的计划,他表现出惊人的执拗-“不,妈妈,我要当演员!”但母亲毫不让步。安徒生向妈妈又是哀求又是哭泣,就算是保证一定会成名也不管用。最后,还是算命的女巫帮助了他。她对他母亲说:“这孩子的幸福之花不在这里开放,得离开此地到远方去寻找!”

少年安徒生在马车上回首故乡。他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当我变得伟大的时候,我一定要歌诵欧登塞。谁知道,我不会成为这个高贵城市的一件奇物?那时候,在一些地理书中,在欧登塞的名字下,将会出现这样一行字:一个瘦高的丹麦诗人安徒生在这里出生!”

1819年9月6日,当那个14岁的瘦高个儿男孩手里拿着一个包袱,里面装着30个银毫子和心爱的木偶,眺望着已展现在他面前的哥本哈根时,故乡早已远离了视线。这个巨大而陌生的城市使他感到渺小而孤独。但他立刻擦去眼泪,告诉自己,现在不是哭泣的时候,要行动,信心百倍地行动。这个来自小镇的男孩子,像《天方夜谭》中贫穷的少年阿拉丁一般,开始为自己的神灯而奋斗了。

由于苦心求人写给着名芭蕾舞演员沙尔夫人的介绍信并未达到效果,他只好去求见皇家剧院的经理霍尔斯坦,请求做一名演员。经理打量了一下这个鹳鸟一般细高的孩子以后说道:“你长得太瘦了,演起戏是会被观众嘘下台来的。”他仍未失望,主动建议道:“这个好办,只要您给我100块钱一个月的薪水,我很快就会长胖的。”经理当即大怒-这个穷小子不是白痴就是来寻开心的。他立时下了逐客令,安徒生只好沮丧地离开。舞蹈学校要到第二年5月才开始招生,而安徒生手里的钱已所剩无几。经一位熟人介绍,他到一家小作坊做了几天小工,又因为满口乡音被人当作笑料,愤然离开。

就在他流浪街头,茫然无措时,突然想起在报上看到过意大利歌唱家西博尼教授在哥本哈根演出并开办歌唱学校的消息,于是便不顾一切地闯进了教授正高朋满座的家。宾客们被这个在哥本哈根孤身奋斗的少年震惊了,但在听过他的歌声以后,他们相信这个少年确有一颗热爱缪斯的心。大家纷纷解囊,安徒生终于如愿以偿,进入西博尼的歌唱学校。然而不幸却再一次降临在他身上。虽然安徒生勤奋过人,但一场大病损害了他的声音,使他无法再学习声乐,接下来的一连串挫折也使他发现,自己也缺少舞蹈和演戏的天份。他终于明白自己不属于舞台。

但是,这4年离乡奋斗的经历却使安徒生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的脉搏。回想起从前在学校里阅读过的莎翁、歌德等人的名着,以及丹麦的古典作品,他深深体验到写作的魅力。他突然清楚地知道了,他苦苦追寻的“神灯”其实就是文学创作。他相信,只要有百折不回的勇气和一颗真诚敏感的心灵,自己就一定能够攀上文学的顶峰。

1822年,几位评论家收到了一个冒失的年轻人送来的剧本,剧本的名字叫《阿芙索尔》。可以说这是个十分糟糕的剧本,韵律不齐,有许多语法错误,这明白地显示出作者可能毫无文学修养。可另一方面,几位评论家又在这看似乱七八糟的剧本中看到了文学的火花,也许这个冒失鬼能给戏剧界带来某些清澈的东西也未可知。于是,这个冒失鬼作者汉斯·安徒生被送进了拉丁文学校深造,国家顾问古林先生还为他申请了一笔皇家公费,以支付日常用度。

得到深造机会的安徒生过的却是真实的“丑小鸭”般的生活。他已经17岁了,高高瘦瘦的身形坐在低年级教室里显得是那样突兀。而他几乎不懂任何上流社会的礼节,孩子们都嘲笑他是乡下笨汉。同时,那些繁复的拉丁文修饰语让他感到无聊,如果文字没有灵魂,那么用再多矫揉造作的装饰不也一样空洞无味吗?可糟糕的是,他必须得背诵它们。

不过,“丑小鸭”并没因此放弃,他一边接受考验和磨难,一边阅读大诗人和大作家的作品。就这样,当他1828年毕业时,已从拜伦、海涅、司各特等作家的作品中学到了珍宝。

就学期间,安徒生一边学习,一边坚持创作。他的诗作《傍晚》和《垂死的孩子》发表在作家海登堡的刊物上,并大受好评。毕业后的第一年,安徒生的喜剧《在尼古拉耶夫塔上的爱情》就公演了,那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公演,完全不同于十几年前那次被鄙薄和否定的糟糕经历。于是,在观众的喝彩声中,年轻的安徒生落下了热泪。

安徒生的大半生是在旅途中度过的,他说“旅行就是生活”。从1831年的第一次国外漫游开始,终其一生,他带着一把雨伞、一根手杖和简单的行囊踏遍了欧洲的所有国家。而旅行的过程中,他的作品也不断问世。

安徒生是多才多艺的,诗人、剧作家、游记作者都是我们所熟知的身份,而你也许不知道,他还是个剪纸艺术家。在安徒生纪念博物馆中就有他的剪纸作品,如挂在圣诞树上的舞蹈者,各种花卉和动物。

甚至就连博物馆大门上的门徽也是他的人头剪纸。

当然,只有童话才是安徒生一切创作中的皇冠。用安徒生自己的说法,他写童话是为下一代而创作,但他并不想在童话中对下一代进行说教,他通过自己深切的童年体验明白了童话的无限包容性,所以,他用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创作童话,希望这样的童话能给孩子的童年带来一点快乐、希望和教益。

1835年,收录了《打火匣》、《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豌豆上的公主》、《小伊达的花儿》四篇童话的安徒生童话集问世。这是他的第一部童话集,每一篇童话的创作灵感都来自他个人的经历,这些经历就像种子,任何一股细流、一束阳光,甚至一滴苦酒都能让它破土而出。

从第一部童话集问世起,安徒生每年圣诞节都要为孩子们送上新的礼物-一本新童话。安徒生直到生命结束共创作了168篇童话和故事。而这些童话,篇篇都流泻着诗一般的语言,婉转曲折的情节引人入胜,因此,在安徒生生前,他的童话就已经拥有了世界上最多的读者。“丑小鸭”、“野天鹅”、“夜莺”……他笔下的一切事物都拥有鲜活的灵魂,而这些鲜活的灵魂为孩子带来奇异动人的故事,为成人带来人生的哲思。

童话固然要闪烁梦幻的火花,但安徒生也关注劳动人民和那些生活在痛苦中的孩子,梦幻之外,他把深切的同情也寄予在童话中。《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一根根燃着的火柴光亮中展现着小女孩的现实和梦想。现实中,她一整天也没卖掉一根火柴,不敢回家,只好蜷缩在街边的角落里,然后,冻死在圣诞的清晨。梦幻中,小女孩看到了香喷喷的烤鹅蹒跚着走向自己,看到了天国中的祖母慈祥的笑脸。还有多少可怜的孩子在寒冷的夜晚永远睡去?安徒生解决不了这样的社会问题,但是他用童话温暖了无数孤苦的灵魂。

《幸运的贝儿》是安徒生晚年创作的一篇最长的童话,这部童话颇具自传色彩:童话的主人公贝儿一生追求至美,追求充满美的艺术境界,当他成功的时刻,当观众们向他欢呼的时刻,当他心爱的女孩将花束向他抛来的时刻,“像索福克里斯在奥林匹亚竞技的时候一样,像多瓦先生在剧院里听到交响乐的时候一样……他心里的一根动脉管爆裂了。像闪电一般,他在这里的日子结束了-在人间的欢乐中,在完成了他对人间的任务以后,没有丝毫痛苦地结束了。他比成千上万的人都要幸运!”相信,这就是安徒生一生的追求。

安徒生出身贫苦,也没有帅气的外表,因此面对女性时,他的内心深处就会升起一股不为人知的自卑。求学时,他生活在古林家,古林先生的女儿露易莎温柔美丽而又具有很深的文学修养,安徒生深深地爱恋着她,但不敢表白,只想将这份爱情藏在内心深处。可年轻人心中炽烈的爱怎会不露一丝痕迹?当现实中寻不到出口,那份爱就悄悄地蔓延到童话的世界,然后酿成凄凉美丽的《海的女儿》。

童话中,安徒生化身为那遥望着王子的美人鱼,而露易莎就是那位优美、高贵、智慧的王子。美人鱼天真、善良、美丽、无私,她的爱情浓郁、坚定而且纯净。为了爱,她不惜一切代价,执着地追求着只有身为人类才能拥有的宝贵的灵魂。而这真正永恒、真挚而高贵的灵魂不也正是安徒生穷其一生所追求的吗?

3.戏剧-另类的演出

丹麦最早的戏剧演出是在中世纪时期,那时天主教会经常在礼拜仪式中以戏剧的形式表演圣经故事,而演员就是教会的神职人员或神学院的学生。最初,这些圣经故事是用拉丁语演绎的,直到12世纪后才出现用丹麦语表演的宗教神秘剧或道德剧。

文艺复兴时期,丹麦戏剧在形式上逐渐由世俗戏剧取代了宗教戏剧。世俗戏剧的形式有闹剧、音乐剧、喜剧等,主要演出场地在宫廷。

这些世俗戏剧广泛吸收丹麦民间歌舞的因素,发展出一种称为“歌唱剧”的独特形式。这种“歌唱剧”在巴罗克文艺时期盛极一时,并成为丹麦戏剧的传统之一,劳伦伯格的《阿里翁》是“歌唱剧”的代表。

以剧作家兰克为代表的喜剧多反映新兴市民阶级的生活,如《吝啬鬼》和《参孙之狱》。

18世纪初,丹麦戏剧得到兴盛发展,许多剧作家争相彷写莫里哀式的喜剧,其中最有名的是具有“丹麦莫里哀”之称的霍尔堡。他广泛吸收阿里斯托芬、普劳图斯、意大利即兴喜剧和莫里哀的喜剧手法,创作了一批以丹麦生活为背景的喜剧。其中较为着名的有《山上的耶柏》和《政治工匠》。霍尔堡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丹麦戏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8世纪中叶,丹麦戏剧曾一度衰落。而1775年尼托夫剧院的建立使丹麦的剧场艺术得到了新发展,戏剧艺术又开始慢慢复苏。这时,由布鲁恩创作的丹麦第一部标准悲剧《扎里尼》在尼托夫剧院上演了。

真正为丹麦浪漫主义戏剧运动打下基础的丹麦戏剧作家应该算埃瓦尔德。18世纪后期,受高乃依和莎士比亚的影响,埃瓦尔德创作了以丹麦历史人物为题材的悲剧《巴尔德之死》和具有强烈浪漫色彩的《渔夫》。埃瓦尔德的浪漫尝试奏响了19世纪戏剧发展的先声。

19世纪,浪漫主义戏剧在丹麦得到发展。剧作家们提出了“更新民族喜剧”的口号,他们把戏剧的视角从市民生活转向自然、历史和乡土风情。一批喜剧作家在这样的潮流中崛起,海贝格创作了《四月的愚人们》,欧伦斯莱厄则在席勒和歌德的影响下,创作了侧重歌颂丹麦历史和民族英雄的《阿拉丁》和《圣奥拉夫》。

20世纪初,丹麦的戏剧受到着名的文艺理论家布兰代斯的理论的深刻影响,从而使其浪漫主义戏剧带上了明显的复古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布兰代斯提倡文艺批评社会、干预现实,他的这种理论通过易卜生和斯特林堡的剧作影响了丹麦戏剧。很快,伯格斯特拉姆在这种影响下,仿效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创作出《林格加德公司》和《夫人茶点》。纳坦森则写了讨论丹麦资本主义社会家庭关系的《四壁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