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世界我知道——新西兰
18707500000008

第8章 城市,看别样风景(1)

美丽的岛国新西兰,有“白云之乡”的美称,就像一叶扁舟在太平洋上漂泊。无论是广袤无限的草原,还是天空中飘着的朵朵白云;无论是干净的城市,还是晶莹剔透的冰川,都让新西兰有着一种无尽的美。

第一节 纯色的慵懒时光

相比于其他国度,在新西兰旅游比较简单,漫游就能遇见绝美的风景,根本不需要刻意,这就是新西兰的优势。只要你带上心情,就能收获愉悦。

1.惠灵顿,峡口风城

新西兰首都惠灵顿是由巨大的死火山山口被水淹没后形成的。毛利人传说中认为惠灵顿港是一条大鱼的嘴,怀拉罗帕湖则是大鱼的眼睛,北岛是鱼的身体。这条鱼被毛利人的一位神秘人物捕获,他想把这条鱼分给其余的兄弟食用。在鱼还没来得及昭示禁忌时,几个兄弟宰了这条鱼。这件事惹怒了众神,他们使鱼剧烈地扭动,便形成了北岛的大山,北岛的地震也是因为鱼的扭动而形成的。

新西兰首都惠灵顿,位于新西兰北岛最南端。这座静美的城市就位于地形起伏的海港与覆盖着灌木林的山丘之间,因为像只漏斗承接从库克海峡西面风向,常受海风侵袭,所以又以“峡口风城”着称。

我们可以从南茜·凯勒略微夸张的描述中对这座着名的风城有个深刻的印象:“尤其当冬季到来时,你有机会经历大风天气-在那种天气里,强壮的男人被刮得紧贴在墙上,年纪大的小个子妇女被刮得飞上了天,手里还紧紧攥着雨伞……不过说正经的,被风刮起的砂粒、灰尘弄得眼睛都睁不开,风中翻飞的垃圾把四周搞得一团糟。”

当地流传着许多有关惠灵顿大风的笑话。其中一个笑话最为着名:只要看行人往拐角走时,会不会用手不由自主地扶着帽子就能分辨出他们是不是惠灵顿人。他们走路时有明显的前倾姿势,这是他们长期与风的斗争中养成的习惯。有记录表明,惠灵顿每年约有40天会出现每小时100千米的狂风,有时风速可达每小时160千米。这里的天气也出了名的会“变脸”:刚出去还大雨瓢泼,一抬头竟猛然发现太阳当空照,且特别艳丽。当地的气象播报员,可能只会报:“今天天气晴、阴、雨、风均有,请看天行事。”你可能认为很搞笑,但新西兰的情况基本就是这样。

尽管天气多变且伴随着大风,但在风暴之间的间隙里又可能有绝好的天气。风和日丽的天空下,惠灵顿非常的迷人。它的迷人之处在于那湛蓝的天空、透明的光线和清新的空气,世界上很少能有城市与之媲美。它依山傍海而建,群山就是坚实的臂膀、大海就是温柔的手臂,而海鸟在天上飞翔、彩虹时常挂在天空,远山各色房屋如积木般组合在一起,让人感觉这里比墨尔本还要宁静,空气比悉尼还要清新。

这座城市不大,如果你愿意绕着这个城市的中心走一圈,可能还用不了两小时。城内房屋除了形状各异之外,几乎没有特别高的建筑,居民住宅多以木制结构为主。原因是,新西兰处在地震带上,地震活动频繁,因此建造这样的建筑比较安全。市区也少有高楼,五星级酒店皇家花园也只有9层。在这座城市,人们用朴素的方式过着简朴的生活,过得比较幸福。

1000多年前,毛利人探险家库普第一个发现了惠灵顿港。这地方原来的毛利名是蒂·旺阿·努伊·阿·塔拉,塔拉是住在霍克斯海湾的毛利酋长瓦汤阿的儿子。塔拉和兄弟陶托基被派到北岛南部去寻找新住地。独木舟载着他俩沿东海岸南行,进入帕利瑟海湾便到了这里的港口。他们回到家中把新的发现讲述给瓦汤阿听,后来他把这块新发现的地方赐给了这两个儿子,于是他们成了惠灵顿最早的居民,并在此建立了瑙提·塔拉部落。

有计划地向新西兰进行欧洲殖民开拓的是威克菲尔的主意。他计划建立一所公司,专门用很低的价格从新西兰本地人手中收购土地,以吸引英国移民到新西兰做生意。1840年勘测船“古巴”号到达,奉命建一座1100英亩的住宅区,并配建相应的公园、大道和公共设施。建造任务刚刚开始,第一艘满载欧洲移民的船“奥罗拉号”就抵达了,随后一座由帐篷、野草搭建的小城很快就形成了。

此时,霍布森总督将奥克兰选为了新西兰首都,这激怒了尼科尔森港的移民。他们开始自定法律、自拉大旗,他们在尼科尔森的居留地被北方戏称为“共和国”,加剧了奥克兰与惠灵顿之间的敌意。1840年,人们为纪念支持威克菲尔的惠灵顿公爵,惠灵顿城被正式命名,意为“神圣的林间空地”。在新西兰沦为英国殖民地后,奥克兰曾一度是新西兰的首都,惠灵顿则是由于其地处南北两岛中心的地理环境和有着良好的海港而在1864年之后被定为新的首都。

惠灵顿是世界上第一个草拟国家福利事业的首都,也是一座活力激情的城市。这里和其他大城市一样,有很多的购物商场、餐馆、剧院和娱乐场所。这里也是新西兰最着名的艺术之都。惠灵顿人总是自豪地认为自己比其他地方的新西兰人更懂得生活的艺术。一年四季他们都能把生活安排得有滋有味。国家艺术画廊和国家博物馆里珍藏着新西兰全国的艺术名作,管弦乐团和芭蕾舞团以惠灵顿为表演基地,新西兰国际艺术节也在此举行。

全年都有节日和各种欢庆活动,如葡萄酒和食品节、龙舟节和国际艺术节。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惠灵顿还有世界上难度最大的快艇比赛地,经常可以看到快艇比赛活动。

惠灵顿也是一个安宁、温馨的城市。这里因为远离大陆,周围被蔚蓝色的大海包围,附近群山连绵,碧海蓝天,阳光充沛。惠灵顿的市政建设也很人性化,少有高楼大厦,公益性的建筑却非常多。整个城市文化气息浓厚,走在大街上,可见街头表演者或自由职业者尽情地表演,平和而宁静。凡是来过这里的博物馆,一定能体验出它们的特色。有一个特别之处在于,馆里展出的一些物品都可以用手去触摸。

乘缆车去凯尔本可以俯瞰全城,对游人来说这是个必去的景点。

缆车从兰顿码头的一条狭窄小巷出发,缓缓登上凯尔本的植物园。当缆车上升之时美丽的城市景色尽收眼底,到山顶处可看到大学校园的迷人景色,古老的建筑高耸入云,红砖围墙上攀爬着厚厚的常春藤,典雅而温馨。

在凯尔本山顶欣赏了美丽风光,人们可以穿过植物园慢慢步行下山。植物园占地26公顷,世界各国的名树名花在这里几乎都能看见。

其中有中国的山茶,法国的月季,巴西的珊瑚树,阿根廷的“魔鬼之手”,加那利群岛的凤凰树,澳大利亚的山毛榉,诺福克的枞树,非洲的雪松,北美的鹅掌楸,荷兰的郁金香以及多种颜色的日本樱花。当然园内数量最多的要数新西兰土生土长的松、柏、榆、柳、蕨。因为植物园有如此众多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土壤、不同气候的花草树木,这里才能四季常青,山岭上和山谷里都开满鲜花,争奇斗艳,竞相媲美。

只要你走进植物园,就会被这浓重的绿色气息所笼罩。前方的山坡,身旁的草地,高高的松柏,低矮的灌木,没有一处不是绿色的。要是你转进弯弯的甬路,或登上曲折的山间小径,那绿意更浓,头顶上高大的树木遮蔽了天空,身旁有枝繁叶茂的植物,脚下草厚苔滑,谷底流水淙淙。植物园中虽然也有花开花落,叶荫叶凋,但唯有那绿色是永不消褪的。不过,这里的绿色一点也不单调、乏味,因为,组成这一片绿有不同的树种,如有古柏老松的苍碧,有嫩榆新柳的浅青,有棕榈和蕨树的浓绿,有杜鹃和玉兰的新翠,苔藓绿得人凉爽,仙人掌绿得人心滚烫,草地则绿得人心旷神怡。

植物园中的玫瑰园是园中园。玫瑰园建于1953年,以惠灵顿市长夫人诺伍德的名字命名。它是新西兰最好的玫瑰园之一,有300多种不同的玫瑰,培育在106个梯形的苗床中。一年能连续开放8个月,花盛时五彩缤纷,幽香袭人。春夏时节,万紫千红,生气盎然。最美的则要数郁金香,这里有13个品种,每到早春,惠灵顿人会三五成群前来赏花。此时,植物园里游人如织,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

植物园内的另一个景点是位于山顶的观景台。从山下到山顶,由几条幽静的小路连通,还有古老的木质车厢的电缆车,于1902年正式接待乘客。电缆车自植物园观景台至市中心往返行驶,是惠灵顿保存最完好、至今仍在使用的交通和旅游工具。缆车进站时的叮当声将你带入了最美好的回忆之中,在周围景色的衬托下,你仿佛进入了梦境。

惠灵顿的议会大厦则是人们最爱光顾的地方,它是由三幢建筑构成的,由于每扇窗户都有一块垂直的遮阳板,远远看去像一个个小格子,猛看像个密密匝匝的蜂巢,所以被人戏称为“蜂房”。大“蜂房”是英国建筑师巴塞尔·斯宾塞爵士设计的,始建于1969年,并于1980年竣工。在没有会议时人们可以尽情地参观“蜂房”,开会期间,游人只能从公共游廊处观望。进入大厅右面是凯特·谢波德的铜像。谢波德使新西兰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给予妇女选举权的国家。

惠灵顿作为新西兰的首都,除了议会大厦,还有总理府和总督府。总理府位于惠灵顿蒂纳科里路260号,始建于1843年,原是惠灵顿商人纳撒尼尔·威廉·勒文建造的一座木屋。1865年被政府买下,作为总理府。1872年改建成两层楼房,并修建了新西兰第一个网球场。1935年,由于新当选的总理不愿入住,于是被改为儿童牙科诊所。

1989年,内政部长、历史学家巴赛特博士意识到这座大厦对新西兰的价值,决定拨款对它进行装修,作为庆祝新西兰建国150周年的献礼。维修时,并不是一味地恢复它的原貌,还考虑到了实用性。1990年完工后,这里又成为总理府。总理府花园里有许多20世纪70年代栽种的树。房前的诺福克松树每到圣诞节都要装饰上彩灯。总理府对外部分则用于总理招待客人或慈善组织集会。

相比于总理府,总督府则要宽敞阔气得多。总督府既是总督举行正式仪式和社交活动的场所,也是总督及其家人的住宅。总督府院落内有官邸一座。一楼主要是公共活动场所,包括两间会客厅、两间餐厅、一间暖房、一间议事会堂、绿厅和舞厅;二楼有接待重要人物的客厅和随从用的房间,面积共7500平方米。还有一个网球场、一个小游泳池、一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留下的防弹地下室、一座玻璃房和一个车库。

总督府每年都要接待15000名游客,举行200多场活动,包括授职仪式、会见外国贵宾、接受外交使节国书、外交招待会、慈善活动和早茶。

奥克兰也有一座总督府,是新西兰着名的建筑家威廉·梅森先生重新设计的,直到1856年才完全竣工。自竣工后,它变成了新西兰当时国内最大的独体建筑。这座仿英式议会的建筑为全木质结构,使用的是质地最好的木材-新西兰特有的考利松。但是建筑者致力如何让这座木质建筑看起来像是石头建筑的,他们的心愿最终达成,不过,为什么要这样做,人们并不知道。建筑者的美好初衷并没有得到广大百姓的理解和尊重。这个老总督府在早年颇受老百姓的嘲笑,不过,现在人们已经接受了。

1865年之前,这座老总督府是女王特使下榻和议会所在地。当时街对面就是立法院,由于没有机动车,所以官员们就每天两头跑,也不担心出交通事故。

1865年,新西兰首都搬到惠灵顿后老总督府就闲置了下来。1910年,奥克兰大学开始扩建,而作为奥克兰大学的老邻居老总督府差点被拆除,幸好市议会否决了“拆迁办”的决定。幸存下来的老总督府更加噤若寒蝉,小心翼翼地在草丛和树木中存在下去。虽然已经不是总督府了,但它依旧高贵。现在它成为重要来访人员的次级下榻官邸,分别于1953年和1965年接待了伊莉莎白二世和汤加女王莎洛特。英国女王更是从这里通过广播发表圣诞祝词。

1969年,老总督府成为奥克兰大学的一部分,其作为教师的休息室、报告厅,以及接待来访学者的场所使用。

2.奥克兰,风帆扬起的悠闲

虽然奥克兰不是新西兰的首都,但它是新西兰第一大城市及最大的商港,同时也是最大的贸易中心和交通枢纽。这里的风景有两个特点:水与火。水火可能不相容,不过,奥克兰的景色恰恰就将水与火融为了一体。奥克兰整座城市都建在火山灰堆上,火山喷发留下的大大小小的火山堆点缀在城市的丘陵中间,沉睡的朗吉脱脱火山,充满着蓄势待发的蓬勃生气,成为了奥克兰独特的景观。火山锥下星罗棋布的港湾,湾内片片的白帆又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无限的柔美。

新西兰被称为“帆船上的国家”。因为新西兰人钟情海洋,痴迷帆船,这一点从他们国徽上的三艘帆船就可以看出。无论是早年划着独木舟来此定居的毛利人,还是后来乘船到此的英国殖民者,新西兰人一直以祖先善于航海而感到骄傲。在各个旅游景点,新西兰政府都在很善意地提醒着游人,这个国家与海洋密切相关,请勿破坏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