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世界我知道)非洲——马拉维,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加
18708500000003

第3章 铭刻在高原上的记忆(3)

为什么雄霸一方、强盛一时的马拉维王国如此短命、如此迅速地解体了呢?我们认为原因是复杂的,可简单归结如下:

一、马拉维国家出现了严重的内乱,松散的分封逐渐破裂,自相残杀式的冲突增多。在国王选举中,有资格的候选人之间冲突不断,国王与母后一系及顾问们互相扯皮,迟迟不能确定新的继承人,从而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要维系国王与非王族和各级下属统治者的微妙平衡,国王就必须能提供足够的权力和财富。一旦其宗教权力失灵、或下属统治者觉得不需要,一旦其不能提供更多的封地和重新分配更多的商品,不能维持强大的军事力量,这个平衡就会被打破。王权式微,封臣坐大,不但拒不纳贡,还公然反叛,四分五裂的局面出现了。突出的例子是翁迪族封地的崛起。

它迅速强大主要是由两个原因促成的。一是翁迪的后人能很好地处理与下属酋长和头人们的臣属关系,维持了统一。

二、葡萄牙人的支持。葡萄牙人对中南非洲的黄金垂涎已久,由于被罗兹韦人从赞比西河以南赶了出来,于是便转向翁迪的封地。葡萄牙人的介入增强了它对抗中央权力的实力。当时的葡萄牙人的材料显示:一些封臣表面上承认卡龙加是马拉维国家的国王,实际上并未效忠。葡萄牙人逐渐把翁迪看成是最重要的马拉维人酋长,甚至把翁迪族的封地说成是翁迪帝国。翁迪的封地固然强大,但它始终没有迫使其他各族臣服,一直没有取卡龙加而代之。不过,翁迪封地的强大也仅是昙花一现。葡萄牙人的介入增强了翁迪对抗中央的实力,同时也对翁迪封地的存在构成了威胁。

1750年,翁地境内发现了黄金,葡萄牙人蜂拥而入并获得租让权。

他们使用奴隶劳动,并直接与翁迪的下属酋长进行象牙和其他项目的贸易,甚至还自己猎象。翁迪企图通过联姻对此实行控制,但没收到任何实际效果。强大的翁迪封地赖以存在的基础对外贸的垄断被破坏了,加之境内比沙人的造反,这样到18世纪末,一度强大的翁迪封地便成了内部虚弱和外族入侵的牺牲品。翁迪封地的解体标志着马拉维国家再也找不出一个可以替代弱小的卡龙加的新权威。国家没有了凝聚力,它在面对强敌入侵时失去了还手之力。

二、葡萄牙殖民者全面渗入促使马拉维国家的衰落。

15世纪末,葡萄牙人到达东非海岸。1505年,葡萄牙人先后在赞比西河上的太特和塞纳建立据点,但对与盛产象牙而非黄金的马拉维国家贸易不感兴趣。因为,“是黄金吸引葡萄牙人进入内地,由于赞比西河以北缺少黄金,因而向那个方向的渗透劳而无偿。”马拉维统治者因此而能垄断与沿海的贸易。但到17世纪后期,葡萄牙人开始从东南向西北渗入马拉维国家。他们一方面在马拉维各族人民之间挑拨离间,制造冲突;另一方面逐渐控制了与马拉维国家各地区的贸易,主要是黄金、象牙和奴隶,从而给马拉维国家的统治造成困难,促使其早日衰落。

三、尧族人的崛起也是导致马拉维国家崩溃的一个重要因素。尧族人最早居住在基尔瓦和马拉维湖之间的广大地区。他们实行母系氏族制度,既种田,又经商。17世纪初,尧族人已控制了对基尔瓦的象牙贸易。同时,开始与莫桑比克海岸进行贸易。18世纪中期,尧族人的贸易占莫桑比克岛地区贸易的90%。1798年,葡萄牙人拉瑟尔达·阿尔梅达说,刚果河分水岭流域的威萨族地区的所有布匹等货物都是尧族商人从沿海贩运来的,同时,他们从内地贩出象牙。这些事实说明:尧族商人完全接管了原来由马拉维国家所进行的贸易。尧族商人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是马拉维国家衰落导致的,反过来又给奄奄一息的马拉维国家致命一击。

四、恩戈尼人的入侵完成了对马拉维国家的肢解。恩戈尼族的迁徙源于今日南非纳塔尔的北部。英国人侵入南非后,迫使布尔人向北扩张,布尔人与班图人发生冲突。部分恩戈尼人在兹旺根达巴率领下,于1835年11月20日在宗博附近越过赞比西河,然后向尼亚萨河和卢安瓜河分水岭流域进发。恩戈尼人一路烧杀抢掠,大肆征服。

马拉维人进行了英勇抵抗,但未能避免失败的命运,被征服各族或沦为恩戈尼人的农奴,或充当农奴团的武士。

19世纪末,英国对马拉维进行殖民统治,称该地为“尼亚萨兰”,马拉维国家不复存在。

2.走向独立那一天

英国传教士D.利文斯敦在1858-1863年4次到达马拉维湖地区。他把该地称为“尼亚萨兰”。随后英国传教士、商人和冒险家也来到该地。

1883年英国向马拉维派遣领事在1884-1885年柏林会议上,尼亚萨兰被纳入英国势力范围。同年英国殖民者C.罗得斯所创立的英国南非公司获得开发尼亚萨兰专利权。英国人大量抢购土地,占地达尼亚萨兰土地总面积的1/7。1890年英葡达成边界协定,英国在尼亚萨兰的统治得以确认。1891年3月英宣布尼亚萨兰为保护国,任命H.H.约翰斯顿为专员兼总领事。1904年英国政府直接管辖尼亚萨兰。

马拉维的民族主义运动可追溯到19世纪末。最着名的是1915年的J.奇伦布韦起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许多尼亚萨兰人被迫参战。

但殖民政府对战死者家属拒绝发给抚恤金。奇伦布韦领导非洲人请愿抗议,于1915年1月23日组织群众袭击白人庄园,夺取军械库,不久,起义队伍遭到镇压,奇伦布韦阵亡。

20世纪40年代起,英国企图将尼亚萨兰和南北罗得西亚强行组成中非联邦,以利用尼亚萨兰人发展南北罗得西亚经济。尼亚萨兰人民开展了反对英国殖民当局强行组成的中非联邦的斗争。1944年成立的尼亚萨兰非洲人国民大会主张民族自决,反对建立中非联邦着名民族主义者H.K.班达给予该党极大的支持与指导。但1953年英国当局不顾群众的反对,成立了中非联邦。

1953年8月,班达离开英国赴黄金海岸(今加纳)领导尼亚萨兰的民族主义运动。1958年7月班达被选为尼亚萨兰非洲人国民大会主席,他走遍全国,鼓动人民起来反对中非联邦。1959年3月班达和党的重要骨干被捕入狱,尼亚萨兰非洲人国民大会被禁止活动。同年9月,该党改名为“马拉维大会党”,继续进行民族主义运动。当时参加民族主义运动的还有基督教民主党、国民大会解放党等。1960年4月班达出狱后,被选为马拉维大会党主席,9月又被选为终身主席。

独立后的,班达领导的马拉维大会党力主通过非暴力的合法斗争迫使英国殖民当局让步。1961年5月尼亚萨兰举行第1次大选,马拉维大会党获胜,班达出任英国殖民地政府的部长。1963年2月,尼亚萨兰获得内部自治,班达任总理。1963年12月中非联邦解体。1964年7月6日尼亚萨兰取得独立,改名马拉维共和国,仍留在英联邦内,班达就任总统。1971年起任终身总统。马拉维独立后,对外奉行自由选择结盟和中立政策。

第二节藏着奇迹的土地

马拉维位于非洲东南部的内陆地区。主要是由中南非高原东南部的大部分以及着名的东非大裂谷的南部(由马拉维湖和希雷河谷地)组成。马拉维自然条件优渥,无论是高原上的红、棕壤,还是低地的黑壤都适宜于作物发育生长,是富饶的狩猎采集场所。马拉维湖滨和希雷河谷地不仅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水草肥美,还没有萃萃蝇的滋扰,适宜于农耕和放牧。传统的农作物有木薯、稻子、草米粟、高粱、指米、玉米等。境内的马拉维湖、马隆贝湖和奇乌塔湖、奇尔瓦湖都为捕鱼者提供了大量的鱼类资源。多变的地形和气候使马拉维的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丰富多彩,“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小小的马拉维竟有53个自然区。

1.神秘的地球印记-东非大裂谷

东非大裂谷纵贯马拉维境内的南北,气势恢宏、景色壮观。许多人在没有见到东非大裂谷之前,认为那里一定是一条狭长、黑暗、阴森恐怖的断涧深渊,其实,当你来到裂谷之处,展现在眼前的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乘飞机越过浩瀚的印度洋,进入东非大陆的赤道上空,从机窗向下俯视,地面上有一条硕大无比的“刀痕”呈现在眼前,顿时让人产生一种惊异而神奇的感觉,这就是着名的“东非大裂谷”,亦称“东非大峡谷”或“东非大地沟”。裂谷宽约几十至200千米,深达1000-2000米,谷壁如刀削斧劈一般。总之,这条长度相当于地球周长1/6的大裂谷,是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带,有人形象地将其称之为“地球表皮上的一条大伤痕”,古往今来不知迷恋了多少人。

东非大裂谷南起赞比西河的下游谷地,向北延伸到马拉维湖北部,并在此分为东西两条。东面的一条是主裂谷,穿越坦桑尼亚中部的埃亚西湖、纳特龙湖等,经肯尼亚北部的图尔卡纳湖以及埃塞俄比亚高原中部的阿巴亚湖、兹怀湖等,继续向北直抵红海和亚西湾,全长5000多千米。西面的一条经坦噶尼喀湖、基伍湖、爱德华湖、艾尔伯特湖等一直延伸到苏丹境内的白尼罗河,全长1700多千米。由于这条大裂谷在地理上已经实际超过东非的范围,一直延伸到死海地区,因此也有人将其称之为“非洲至阿拉伯裂谷系统”。

从整个非洲大陆来看,东非大裂谷是全非洲最高的地带,属东非裂谷高原区,总面积500多万平方千米,占非洲面积的1/6多,非洲的几座海拔在4500米以上的高峰,全部分布在这个自然区内,其中有着名的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埃尔贡山等。

东非大裂谷还是一座巨型天然蓄水池,非洲大部分湖泊都集中在这里,大大小小约有30来个,例如阿贝湖、沙拉湖、图尔卡纳湖、马加迪湖、马拉维湖、坦噶尼喀湖等。这些湖泊呈长条状展开,顺裂谷带呈串珠状,成为东非高原上的一大美景。

裂谷带的湖泊,水色湛蓝,辽阔浩荡,千变万化,不仅是人们旅游观光的胜地,而且湖区水量丰富,土地肥沃,植被茂盛,野生动物众多,大象、河马、非洲狮、犀牛、羚羊、狐狼、红鹤、秃鹫等都在这里栖息。

英国地理学家约翰·乔治,曾在1893年对裂谷进行5个星期的实地调查。他设想:东非裂谷不是像美国的大峡谷那样由河流冲刷而成,而是因为地壳下沉,形成了一个两边峭壁相夹的沟谷四地。这在地貌上称“地堑”。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说的创立者及拥护者竞相把东非大裂谷作为支持他们理论的有力证据。有人在深入研究裂谷地带时发现,两侧断层和火山岩的年龄,随着离开裂谷轴部的距离的增加而不断增大,从而他们认为这里是一起大陆扩张的中心。根据本世纪60年代美国“双子星”号宇宙飞船的测量,裂谷北段的红海扩张速度达每年2厘米;在非洲大陆上,裂谷每年加宽几毫米至几十毫米。1978年11月6日,地处吉布提的阿法尔三角区地表突然破裂,阿尔杜科巴火山在几分钟内突然喷发,并把非洲大陆同阿拉伯半岛又分隔开1.2米。一些科学家指出,红海和亚丁湾就是这种扩张运动的产物。

他们还预言,如果照这种速度继续下去,再过2亿年光景,东非大裂谷就会被彻底撕裂开,“分娩”出新的大洋,就像当年的大西洋一样。但是,反对板块理论的人则认为这些都是危言耸听。他们认为大陆和大洋的相对位置无论过去和将来都不会有重大改变,地壳活动主要是作上下的垂直运动,裂谷不过是目前的沉降区而已。在它接受了巨厚的沉积之后,将来也可能转向上升运动,隆起成高山而不是沉降为大洋。

不管怎样,东非大裂谷都堪称上帝的杰作,只有亲临裂谷之巅,才能切身体验到自然界这种举世无双的奇秀景色,感受天地之广阔,气象之万千。

2.地球上那奇异的一抹蓝

在非洲大陆东南部,东非大裂谷谷底,有一个蓝色湖泊,名叫“马拉维湖”。它地处莫桑比克、马拉维和坦桑尼亚3国之间,是当今世界上的一个奇异湖泊。

马拉维湖面积30800平方千米,南北长560千米,东西宽长24-80千米,平均水深273米,北端最深处达706米,湖面海拔472米,属非洲第三大淡水湖,世界第四深湖。在马拉维湖周围,除南部外,三面山峦迭障,风景秀丽。湖水由四周14条常年有水的河流注入,其中以鲁胡胡河水量最大,然后,向南流经希雷河同赞比西河相连。湖区大部分水域位于马拉维共和国境内,只有东部和北部一小部分属于坦桑尼亚和莫桑比克。沿湖有卡龙加、恩卡塔贝、恩科塔科塔、奇波卡等湖港,湖东面有利文斯敦山,西面有维皮亚山地,青翠挺拔的山峰相对耸立在狭长的湖面两岸,形成两道壁障,景色极为壮观。

由于整个湖区位于裂谷地段,青山绿水,云蒸雾绕,好似浮悬在半空之中的一处仙境。深入湖区,仰望绝壁险峰,瀑布奔泻,银线飞舞;遥望湖湾水域,微波细浪,茫茫无涯。马拉维湖不仅风光旖旎,而且集多种佳景于一身,有的地方高崖环绕,惊涛拍岸,有的地方又草原流水潺潺,特别是北部湖区,被誉为中南非洲最壮丽的湖光山色。加之湖区地带气候温暖,水源充足,土地肥沃,花草茂盛,历来就是非洲游览胜地,每年都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光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