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世界我知道)非洲——马拉维,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加
18708500000008

第8章 “热情的非洲之心”(2)

布兰太尔无论从人口数量还是经济繁荣程度,首都利隆圭都不能与其相提并论。尽管马拉维被联合国划定为“世界最贫穷国家之一”,但布兰太尔仍不失城市的风范。对我而言,这两座城市之间最明显而直接的差别就是:在布兰太尔,几乎人人脚上都穿鞋。

大卫·利文斯顿,19世纪中南部非洲着名的传教士、医生和探险家,出生于苏格兰格拉斯哥市布兰太尔镇。一个非洲城市以一个人的出生地而命名并非偶然。利文斯顿在非洲腹地的传教过程中,他积极劝说当地的部落酋长抵制奴隶贸易,他的探险和考察中,在非洲拥有众多地理大发现,正是他的这些地理贡献和善举,赢得了非洲人民对他的尊重,至今在中南部非洲,仍有30多处地方以利文斯顿的名字来命名,他死后,心脏埋在了非洲,尸体被运回英国,葬于息斯敏特教堂。

茶叶种植,是马拉维重要的经济收入。在布兰太尔,很多地方都利于茶叶种植,最着名的茶园位于马拉维南部的姆兰杰山下。在马拉维的纸币和硬币上,都印有和铸有采茶的画面,背景多采用的就是姆兰杰山。

每当马拉维的雨季快来时,布兰太尔的农民也就开始了雨季前的备耕,准备种植的依然是主粮玉米。不过这里的耕作都极其简单而粗放:两个受雇于地主的小伙,用一种简单工具,浅浅地刨土打垅。等到雨季到来后,垅上点种,垅间收集雨水。由于各种客观和主观原因,肥料使用很少;“精耕细作”更无从谈起,好在这片非洲的土地也很“争气”,硬是能在这样的耕种下长出庄稼。

马拉维地处丘陵地带,地势低洼的地方,土壤墒度很好。即便是在旱季,能浇上水的地方,一年之内都可以生长玉米,因此市场上也一直有新鲜的玉米棒出售。这仅仅是小部分地区,更多的地方还是要“靠天吃饭”。

第二节乐天的民族

马拉维是联合国宣布的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地处南部非洲,每年的11份雨季来临,农民开始种玉米,玉米是马拉维人民的主食。

第二年收获,雨量的充沛决定了百姓的收成。雨季持续到来年的3月。4月至10月属于旱季,几十天不下一滴雨,大地一片荒凉,杂草枯萎了,空气干燥,尘土飞扬。这一年一栽的玉米根本填不饱饥饿的肚子。在挨饿的日子里,人们找些野地里的水果充饥,如木瓜,芒果,香蕉等。

在马拉维,蔬菜的种类非常有限,常见的土豆、包菜、洋葱、黄瓜、西红柿、青椒、四季豆、茄子里全是“芝麻”。偶尔会有些芹菜,但是味道会带点苦味,价格非常昂贵。在马拉维当煮妇不容易,一日三餐,真伤脑筋,蔬菜品种单一,翻不出新花样!去饭店吃也是那么几样。

1.白蚁做美食

防蚁灭蚁是很多城市常抓不懈的工作,有些国家和地区还成立了专门的灭白蚁研究所和灭白蚁队。

在马拉维情景却大不相同。这里的白蚁非但没有被人贬斥、痛骂、犁庭扫穴而后快,反倒备受青睐。

不少农村甚至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年春夏季节不得下地干活,理由居然是保护白蚁,因为那是白蚁繁殖的季节。

马拉维地处热带山地草原,温度、湿度都特别适宜白蚁生存繁衍,这里的白蚁巢穴常常高达数米,有的甚至如小城堡般壮观。当地居民多住在草屋、土屋里,白蚁一般不蛀这些建筑,就算偶尔蛀了,重修也轻而易举,所以当地人并不把白蚁的“祸害”当多大的事。

马拉维并不富裕,当地人的饮食主要以玉米饭、玉米糊为主,能吃到的肉食很少,白蚁个头虽小了点儿,但蛋白质含量特别丰富,正可弥补马拉维人营养和热量不足的缺憾,而且它们繁殖能力强,数量多得数也数不清,不吃它们吃什么?根据马拉维人世代相传的规矩,昆虫是不能吃的,只有白蚁和蝗虫例外。

马拉维人讲究不“涸泽而渔”,通常不会采用直捣白蚁老窝那样杀鸡取卵的笨办法,他们往往会趁每年7-8雨季来临时,在自家小屋桌上点一盏油灯。早已厌倦了潮湿环境的白蚁群会因为趋光的本能前仆后继地扑向油灯,并迅速被灯火烧掉翅膀。这些掉了翅膀的白蚁便会如下雨一般纷纷掉落在桌面,随便一扫就是一碗。

当地人吃白蚁的方法花样百出:有直接把生白蚁放在嘴里嘎巴嘎巴嚼的,还有用油爆了吃的,这些大约可以算是零食;有些则将白蚁晒干,用盐炒了当“咸菜”;或者把白蚁干和玉米面掺在一起,或蒸或煮,再浇上特制的卤汁,这大约要算正餐了。

马拉维人慷慨爽直,当然不会只顾自己享用美食。在首都利隆圭,许多风味餐馆都提供白蚁大餐,用精美的餐具将一道道以白蚁为主料的美食奉在嘉宾桌前。他们甚至将白蚁大餐放到旅游网站上隆重介绍,希望这种上了大席的白蚁佳肴能得到外国游客的垂青。不过目前看来,这一旅游推广计划仍任重而道远:如果第一个吃螃蟹需要勇气的话,第一个吃白蚁又何尝不需要呢。

2.有礼有节

马拉维的城市里大部分是西式洋房,也有现代化的楼房。农村住房多是传统的圆形或长方形的茅屋。马拉维居民大多爱吃烤玉米,也用玉米糊或高粱糊加上牛奶烙成大饼,同时用西红柿、牛肉煮成红汤一道吃,当地人还爱吃香蕉饭,因当地盛产香蕉。马拉维居民还爱吃鱼、牛肉、羊肉、鸡肉、辣椒汁等。

马拉维人热情好客。同他们交往时,要注意礼节,诚恳相待。马拉维人的民族自尊心很强,在与马拉维人交谈之时,不可有意无意地出现有损于他们民族感情的话语、暗示或比喻等,否则会引起不快。另外,在与马拉维人交往时,不可轻易询问对方年龄,打听对方的财产情况等。马拉维人在国际场合行握手礼,采用国际通用的称谓。

在马拉维湖之滨居住的居民绝大多数为非洲土着黑人,属班图语系。这些居民祖祖辈辈居住在这里,从事农业生产,很早以前就掌握比较发达的农业耕作技术。

如同撒哈拉沙漠以南黑非洲其他地方一样,马拉维湖的居民也喜爱居住密不通风的圆形茅屋。这种房屋的墙壁用树枝编织,抹上泥,顶上盖着香蕉叶和茅草。这些茅草屋建在公路两旁的香蕉林中,30-40座房屋组成一个自然村。村与村之间相距也不是很远。同非洲其他地方相比,这里的房屋是按大小两种尺寸建成的,小房屋比大房屋要小得多,而且有时候在一个村子里可以看见马路左边是大房屋,马路右边则是一些小房屋;但在另外一个村子里,也许马路左边是小房屋,马路右边则是大房屋。但不论是大房屋,还是小房屋,都一座座排列得很整齐,看上去很干净。

原来,在当地有这样一种风俗:老年人和做了父母的人才有资格住在大房屋里,青年和少年住在那些小房屋里。小房屋只是夜间睡觉用,白天吃饭和劳动仍然和父母在一起。小房屋里除了睡觉用的一张席子外,几乎别无他物。大房屋要显得宽敞得多,里面有着日常必需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个别的家庭还很讲究。盖一间小房屋比较容易,不需要花费很多劳动力,一两个人干一两天就行。盖一间大房屋则费事得多,事先还需向酋长提出申请。酋长点头同意后,便邀请四邻和亲戚朋友前来帮忙。在当地,帮助盖房是不取分文报酬的,主人只是在房屋竣工后请大伙吃一顿便饭即可。

当孩子长大到十二三岁时,父母就为其在其他年轻人住的小房屋那里盖一间房屋,结婚后父母就又帮助在房屋旁盖起一间更小一些的茅屋作厨房用,从此开始同父母分开生活。在生了孩子之后,他们就到自己父母居住的一边盖一间大房屋。

马拉维湖之滨的居民中至今沿袭着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成年妇女洗年澡便是一例。元旦那天,人们鸡鸣即起,儿童们穿上漂亮的新装,姑娘们身着艳丽的彩裙。早餐过后,已婚妇女们便成群结队地来到村中的水井旁或水笼头边,一个人先蹲下,其他人依次往她头上灌一盆水。

待每个人都洗过后,再换一个人蹲下,一直到轮完为止。在浇水过程中,人们欢笑不绝,气氛热闹非凡。人们用这种古老的方式来表示:新年之际,除去身上的污秽,洗掉附在身上的祸害,干干净净地辞旧迎新。

在马拉维湖东部,人们常常会看见一些妇女在自己嘴唇上穿一个小孔,挂上一连串金属或木制的坠子,面部带着各式各样的花纹,身上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这就是闻名非洲的马康迪人,被称为“唇戴坠子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