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世界我知道)非洲——马拉维,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加
18708500000009

第9章 印度洋上冉冉升起的明星(1)

莫桑比克位于非洲东南部,南邻南非、斯威士兰,西界津巴布韦、赞比亚、马拉维,北接坦桑尼亚,东濒印度洋,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马达加斯加相望,总面积801600平方千米。莫桑比克与马达加斯加之间的莫桑比克海峡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峡,全长1670千米。海岸线长2630千米。高原、山地约占全国面积3/5,其余为平原。地势从西北至东南大致分为三级台阶:西北部是高原山地,平均海拔500-1000米,其中宾加山高达2436米,为全国最高点;中部为台地,高度在200-500米之间,有岛山散布其间;东南部沿海为平原,平均海拔100米,呈带状分布,北窄南宽,总面积33万平方千米,是非洲最大平原之一。

河流众多,赞比西、林波波等大河均自西向东注入印度洋,富水力资源。马拉维湖是莫同马拉维之间的界湖。滨海多沼泽、沙洲和红树林。

大部属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600-1500毫米,北部多于南部。森林约占领土的1/4。

第一节奋起吧!莫桑比克

莫桑比克最早的居民是科伊桑人,班图人10世纪左右迁到这里。

15世纪中叶,莫桑比克成为姆韦尼·马塔帕王国的一部分。从公元9世纪开始,阿拉伯人就到莫桑比克北部和中部沿海进行贸易。公元11世纪,波斯人一度取代阿拉伯人,但他们都未能在内陆建立统治。

殖民主义者的入侵,让莫桑比克经历了漫长的殖民地时期,但是不屈的莫桑比克人奋起反抗,终获独立。莫桑比克与中国的历史渊源深厚,中国明代它就是郑和下西洋曾造访的国家,几百年后两国依然保持着友好往来。

1.悲壮的殖民史

莫桑比克最早的居民是科伊桑人,科伊桑人是非洲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简称“桑人”,分为布须曼人意即丛林人和霍屯督人意为“笨嘴笨舌者”,系荷兰殖民者初抵南部非洲时对本地土着的蔑称,后渐改为当地居民自称的“科伊桑”,意为“人”或“真正的人”,亦为赤道人种的一个古老支系,发源于西南非卡拉哈里沙漠北部与赞比西河之间地带。

其体貌特征与一般非洲人明显有别,他们肤色较浅,呈黄褐色,面部扁平多皱,颧骨突出,眼睛细小,多内眦褶,带有蒙古人种的很多特征。

身材矮小,成人平均身高仅145-150厘米。

科伊桑人有本民族的语言,约有30万人,主要包括霍屯督人、贝达马拉人和布须曼人。科伊桑人过去分布在非洲广阔的土地上和森林中。班图人扩散时,他们退居到南方。后来,受到欧洲殖民者的屠杀和奴役,人数急剧下降,幸存者被迫退居荒凉的卡拉哈里沙漠地区。

科伊桑人以狩猎和采集为生。他们猎取大象、羚羊、兔子等野生动物,采集蜂蜜、野果和一些植物的根、茎、叶。他们有高超的狩猎本领,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动物发出的任何信息。氏族是科伊桑人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单位。男人们以氏族为单位进行狩猎。妇女们主要从事采集,这是他们最主要的食品来源。科伊桑人居住在用树枝、树叶、草、泥等搭成的小屋里,也有露天的营地。各氏族的土地有一定的划分。

在搬迁时,妇女们负责搭建新屋,火种由氏族首领保存。

科伊桑人具有突出的艺术才能,他们的石雕、赭石绘画、雕蛋艺术都十分有名。这些作品有的反映了他们的狩猎活动和社会生活,有的与他们所信奉的自然神有关。

10世纪左右,非洲大地上的另一支古老民族班图人迁到这里。15世纪中叶,莫桑比克成为姆韦尼·马塔帕王国的一部分。

姆韦尼·马塔帕王国又名莫诺莫塔帕王国,是津巴布韦历史上着名王国之一,以石头建筑和黄金贸易闻名于世。姆韦尼·马塔帕系绍纳语,原为该国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后来成为其国名。葡萄牙人误译为莫诺莫塔帕。这个王国是绍纳人的一个分支卡兰加人所建。

从公元9世纪开始,阿拉伯人就到莫桑比克北部和中部沿海进行贸易。公元11世纪,波斯人一度取代阿拉伯人,但他们都未能在内陆建立统治。

15世纪末,葡萄牙为打开西欧通往东印度的航路,来到莫桑比克。

1489年科维良侦察了索法拉沿海据点。1498年瓦斯科·达·伽马到达莫桑比克沿岸。1505年葡萄牙人用武力驱逐了在索法拉的阿拉伯人,建立了第一个殖民据点。两年后占领莫桑比克岛。16世纪20年代,葡萄牙人控制了莫桑比克沿海的几个主要港口。此后,葡萄牙人相继占领莫桑比克一些内陆地区和赞比西河流域的塞纳与太特。1569、1571和1574年葡萄牙人3次入侵姆韦尼·马塔帕王国均告失败。1629年,葡乘姆韦尼·马塔帕王国内讧之机取得了对莫桑比克内陆地区的支配权。

17世纪初是葡萄牙在东非势力极盛的时代,他们从莫桑比克输出大量黄金。每年光是从克利马内输出的黄金就有6万盎司。1700年,葡萄牙宣布莫桑比克为“保护地”,1752年改为殖民地,由里斯本任命总督统治。17世纪中叶,葡萄牙在莫桑比克实行“巴拉佐”制,由王室特许土地给一些大地产所有者,代替地方酋长统治。这些大地产所有者对非洲人行使绝对权力,甚至可将他们出卖为奴,成为莫桑比克的国中之国。同时,葡萄牙开始从莫桑比克输出奴隶。到18世纪,奴隶已取代黄金和象牙,成为赞比西河流域的主要出口商品,莫桑比克的奴隶买卖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19世纪末叶,葡萄牙在莫桑比克实行强迫劳动制度,并开始向邻国大量输出契约劳工。在平定了赞比西河地区大地产主的叛乱之后,葡萄牙殖民当局于1888-1893年成立了莫桑比克公司、尼亚萨公司和赞比西亚公司。这些特许公司控制了莫桑比克2/3的领土。

葡萄牙对莫桑比克的占领不断遇到西欧列强的挑战。17世纪荷兰船曾多次包围莫桑比克岛,但未能占领。19世纪60年代,邻近莫桑比克的开普殖民地发现黄金和钻石,西欧列强对莫桑比克的争夺更趋激烈。1869年,英国试图占有德拉瓜河湾未遂。在1884-1885年召开的柏林会议上,葡萄牙在东非的势力范围得到法国、德国的承认。1891年英国、葡萄牙签订协议,承认整个莫桑比克划归葡萄牙。1891年莫桑比克正式定界,称为葡属东非。1898年将首都从莫桑比克岛迁到洛伦索-马贵斯。20世纪初,葡萄牙实行改革,给莫桑比克以相对的自治权。1930年,葡萄牙军事独裁者萨拉查颁布殖民条例,重新将莫桑比克定为殖民地,取消莫桑比克人民有限的自治权和特许公司的开发权。1951年,莫桑比克成为葡萄牙的海外省。60年代以后,随着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葡萄牙被迫修改它的殖民政策。1964年初葡萄牙颁布“海外省组织法”,名义上给非洲人以葡萄牙公民权,并扩大了莫桑比克地方政府的权利,但实际上仍对非洲人进行军事镇压和加强政治控制。

2.为自由独立而反抗

葡萄牙的入侵遭到莫桑比克人民的英勇反抗。1571年,1000名葡萄牙军从塞纳出发攻打姆韦尼·马塔帕王国,在当地人民的回击下,几乎全军覆没。1574年莫桑比克人歼灭了驻赞比西河的200名葡萄牙军。17世纪居住在巴卢埃地区的人民以及赞比西河地区的通加人反抗葡萄牙的统治最为激烈。18世纪,当地非洲人经常袭击葡萄牙人的贸易据点及占领军驻地。19世纪,莫桑比克各族人民几乎都参加了反抗葡萄牙入侵和统治的斗争,恩戈尼人反对葡萄牙人的斗争持续了70年。

他们占领洛伦索-马贵斯,攻陷索法拉,没收赞比西河以南的大地产。

1885年恩戈尼酋长根根哈纳团结周围各族组成加扎联邦进行斗争,直到1895年才被镇压下去。居住在中部马尼卡高原的绍纳人,在酋长乌姆塔萨和马庞德拉的领导下,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反抗葡萄牙统治30多年,一度将葡萄牙人逐出莫桑比克和津巴布韦交界地区。莫桑比克北部尧族人民的斗争直到1912年才被镇压。

为反抗葡萄牙殖民者的压迫,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莫桑比克人大量逃亡邻国。1917年3月,巴卢埃地区人民再次举行武装起义,同年年底被镇压,起义军残部坚持游击战斗直到192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莫桑比克人民日益觉醒。1948年莫桑比克首都发生罢工斗争,1956年码头工人举行大罢工。60年代莫桑比克民族主义运动兴起,明确提出要求独立的口号。1960年莫桑比克民族民主联盟在南罗得西亚的索尔兹伯里成立;翌年,莫桑比克非洲民族联盟在肯尼亚成立;独立莫桑比克非洲人联盟在尼亚萨兰成立。上述3个政党1962年6月在达累斯萨拉姆合并为莫桑比克解放阵线。E.C.蒙德拉纳任主席。

1964年9月25日,莫桑比克解放阵线领导开展游击战争,经过10年英勇战斗,武装力量由200人发展到2万人,解放了北部3省以及中部两省的部分地区。1974年葡萄牙政变,葡萄牙新政府同莫桑比克解放阵线谈判,9月签署了《卢萨卡协议》。根据协议,1974年9月20日成立了以莫桑比克解放阵线为主体的过渡政府,1975年6月25日正式成立莫桑比克人民共和国,萨莫拉·莫伊塞斯·马谢尔任总统。

1977年2月,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召开第3次代表大会,宣布在莫桑比克建设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将主要经济命脉及土地收归国有,发展公社村与合作社。1983年4月,莫桑比克解放阵线第4次代表大会确定今后3大任务为:保卫祖国,战胜不发达和建设社会主义。1975年6月25日莫桑比克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3.与东方龙的百年渊源

莫桑比克最早被华人称为“莫三鼻给”,此名从斯瓦希里语的发音而来。据海外的一些资料记载,郑和下西洋时,曾到达东非莫桑比克的海岸索法拉地区,这有可能是历史上最早的华人涉足于此。另据生活在莫桑比克的老侨民口述,莫桑比克的华侨历史已有220余年,但真正具有文字实效的记录则要从19世纪最后的1/4时间提及,或者说约在1875年之后,第一批华人移民蹒跚地踏上这块非洲人的土地,开始他们异常辛酸的创业之路。

大约130年前,华人开始移居莫桑比克。史籍记载有两种原因:一是政治关系。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清王朝末期,各地的反清斗争使得国家进入一个风雨摇摆的动荡时期,一些政治人物因参与反清活动而为政府所不容。二是经济关系。广东、福建等沿海诸省很早以前就有闯荡南洋的历史,那时人们多因经济的窘迫和谋生的艰辛而背井离乡,依靠海外亲戚或同乡的关系外出淘金。此外,也有人提出第三种解释:最早到达莫桑比克的华侨是被澳门政府充军的人。莫桑比克与澳门同为葡萄牙人殖民地。那时被葡人统治下的澳门华人居民,一旦触犯当地法律,就被葡殖民政府充军到莫桑比克。他们在做工期间,披荆斩棘,挖河筑路,条件十分恶劣。等到工期结束,葡政府采取就地放之的方式,所有被充军的华人,全凭其个人的能力自生自灭,在远离故土的马普托市就地生根。

第一批闯荡莫桑比克的华人是来自广东省四邑县的木匠,他们于1875年之后定居在马普托和贝拉港。

1886年至1894年修筑马普托至Komatipoort(南非)铁路、1892年至1898年修筑贝拉至Umtali(津巴布韦)铁路时,大批劳力廉价的华工从中国沿海地区被招募而来,工程完工后,便有一些人留在莫桑比克。

至19世纪末,当莫桑比克的首府从莫桑比克岛迁移至马普托市后,葡属东非殖民政府便大兴土木、扩建街道,以前简陋的矮房悉数拆除,开始兴建高层的水泥洋楼,于是需要大量的技工,特别是木工。中国人的建筑技术在当时已是有口皆碑,在工钱与吃苦方面也非他人能及,葡萄牙人便于澳门大量招雇华工,然后运抵马普托进行屋宇建设。所以,在后来马普托市华侨当中,木匠者居多,正是这个原因。另外,还有一些中国人在葡人“马尼卡─索法拉”公司的糖厂和矿井做工,华人华侨的数量因之而日渐增多。

1940年,马普托市已有华侨500多人,这是一个比较保守的数字。这时的马普托已显露出一个港口城市的规模,处在一个稳定发展的阶段。从最初的华工来此披荆斩棘、开荒垦地到此时的华侨建造楼房、繁荣市场,可以说华人华侨是马普托早期的开荒牛,为马市最初的市政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提及莫桑比克的历史,除葡萄牙人外,华人则是近代影响莫桑比克较大的另一大外来人种。

当时的华侨已走过创业初期的艰辛历程,依靠勤劳吃苦,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在马普托市占有一定的经济与社会地位。华侨从事的行业,无外有三:一为木匠(手工业)。华人木匠制作的木制品手工之细腻、成品之精良代表马市同行人士的最高水平,因此,华人制造的各种木器也颇受市场的青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