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世界我知道)北美洲——美国
18708700000015

第15章 公民意识的的生活梦想(3)

从哈佛大学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大学要想得到发展,就要不断地适应时代的新要求,而这种适应必须借助改革来实现。改革不是孤立的,不能只凭借单纯的热情,也不能匆匆忙忙地随意行事。

2.科学与艺术的宝瓶

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是一所有着迷人文化底蕴的学校,人们称它的学生是在联合国学政治,在华尔街读金融,在百老汇看戏剧,在林肯中心听音乐。它是美国最古老的五所大学之一。欧元之父蒙代尔在这里留下光辉的足迹;基因学的奠基人摩尔根在这里掀起生物界最彻底的革命;美国新闻界至高无上的普利策奖在这里诞生。这里拥有美国第一所授予博士学位的医学院。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联合国前秘书长加林曾在这里求学,胡适、徐志摩、李政道等名人在这里留下了青春的脚步。250年来,科学与艺术是它永恒不变的主题。

哥伦比亚大学是具有世界声望的高等学府。它位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的晨边高地,濒临哈德逊河,在中央公园的北面。它于1754年根据英国国王乔治二世颁布的《国王宪章》而成立,命名为“国王学院”,是美洲大陆最古老的学院之一。美国独立战争后为纪念发现美洲大陆的哥伦布而更名为“哥伦比亚学院”,1896年称为哥伦比亚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属于私立的常春藤盟校,由3个本科生院和13个研究生院构成。现有教授3000多人,学生2万多人,校友25万人遍布世界150多个国家。学校每年经费预算约20亿美元,图书馆藏书870万册。哥伦比亚学院是美国最早进行通才教育的本科生院,至今仍保持着美国大学中最严格的核心课程。它的研究生院更是以卓越的学术成就而闻名。整个20世纪上半叶,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被公认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三强。至2007年,哥伦比亚的校友和教授中一共有87人获得过诺贝尔奖。此外,学校的教育学院、医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和新闻学院都名列前茅。其新闻学院颁发的普利策奖是美国文学和新闻界的最高荣誉。

其教育学院是全世界最大、课程设置最全面的教育学院之一。

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创建和发展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美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史。师院创立于1887年,由着名慈善家格雷斯 H.道奇和哲学家尼古拉斯 M.巴特勒共同筹划创立,旨在为当时纽约市贫困学生的教师提供新型的培养方式,学校初名为“纽约教师培训学校”。至1892年,学院正式改名为“师范学院”,并沿用至今,于1898年并入哥伦比亚大学,成为其下的4所附属学院之一。

学院在成立之初,创校者便提出了与近代教育思潮迥然不同的观点。

在整合人道主义理念与科学方法的基础上,创校者认为成功的教学除依靠专业教师精通教材教法和专业知识外,还需要专业教师了解学生在何种情况下能进行最为有效的学习。正是基于此种教育理念,学院在1890年年初便推出了融合心理学、社会学的教育课程项目,成为全美第一所将教育活动推及社会关怀的学校。随后学院又开设了教育史学、比较教育学、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政策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课程研究等多个专业课程项目。至1904年杜威加盟学院时,学院已经在美国教育研究和教师培养领域颇具声望。

自创办以来,一大批蜚声海外的大师级学术领袖和知名人士曾在师范学院任教或求学,不仅造就多个教育学术流派,还荣获多项全美教育第一,为师院的发展积累了深厚的学术和文化底蕴。其中最为着名者包括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动物心理实验的首创者、教育心理学体系和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桑代克,教育史学家孟禄,进步主义运动先驱克伯屈,教育生态学创始人劳伦斯·克雷明,艺术教育家亚瑟·道,教育哲学家玛克辛·格林,比较教育学领军人物康德尔、贝雷迪、诺亚和埃克斯坦,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和罗格·梅,临床心理学家艾尔伯特·艾里斯,着名教育学者、心理学学者李华梅等。

杜威1904年加盟哥大师院至1930年退休期间,他与一批教育史学家、比较教育学家和教育心理学家一起,共同造就了哥大师院的黄金时代,其最着名的着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亦在这一期间完成,并创立了着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体系。哥大师院还是美国教育史上多个第一的诞生地,它是全美护理教育的摇篮,第一个将心理学与社会学整合进入教师教育并将教育活动推广至社会关怀,全球第一个开设比较教育学课程并创建比较与国际教育协会,创设全美第一个课程与教学系等。

办学不久哥伦比亚大学师院便富有前瞻性地推出了学院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尤以学生队伍的国际化最为明显。也正由于此,它与近代中国教育发展亦紧密相连,并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统计,仅20世纪上半叶,便有约1000多名中国留学生曾在师院学习,其中获得博士学位者以1914年郭秉文从师院毕业成为中国第一位教育学博士为始,到1950年傅统先、朱启贤等人一同毕业便达45名之多。这些学成归国的学生后来大都进入中国的政界、文化教育界工作,并成为诸多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其中的许多毕业生在今天仍然如雷贯耳,如国学大师胡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东南大学创校校长郭秉文、北大原校长蒋梦麟和享有“20世纪中国英语教学之母”之誉的教育学学者李华梅等,均是近代中国教育界的叱咤风云人物。

第二节“三条腿”的医保体系

为了应对民众日益面临的疾病风险,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政府逐步建立起以医疗保险为主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此医疗保障制度借鉴了19世纪末期英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模式,并以1935年8月14日罗斯福总统签署的《社会保障法》为法律依据。《社会保障法》第6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公共卫生工作。不过当时的公共卫生工作只覆盖城市居民,不包括广大农民。“二战”结束以后,杜鲁门总统向国会提出一项加强健康保险立法的咨文,认为美国医疗保障应当解决“医生和医院的数目及分配”、“乡村缺医缺药”、“个人医疗费用太高”和“因病致贫”等基本问题。据此咨文,杜鲁门主张建立能使每个人都享受基本医疗保障服务的全国医疗健康保障体制。

艾森豪威尔担任总统后,采取了与杜鲁门不同的措施。一方面,他认为全民医疗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另一方面,他认为政府应该引导民众参加各种医疗保险,使他们在自身无法控制的灾难面前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并签署了《印第安人健康照顾法》等法案,同时他坚持扩大私人商业医疗保险的覆盖面。肯尼迪当选总统后继续推进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他从1961年起相继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医疗卫生改革问题的多项特别咨文,指出“社会保险制度下的健康保险计划”应该是美国医疗保障制度的目标。为了强调医疗保障中的国家责任,约翰逊总统在1965年1月还出台了针对老年人的《医疗照顾及援助法》,也就是现在人们通常所说的Medicare和Mediaid”。前者规定了“65岁以上老年人在生病期间可提供90天的住院服务”和“100天的院外服务”等;后者主要面向穷人及其他残疾人提供必要的医疗救助。尼克松当选总统后,颁布了《职业安全及健康法》和《健康维持组织法》等涉及职工人身安全及各种工伤事故处理与赔偿问题的法律。这期间,美国的医疗保险得到大发展,保险种类不断增多,保险对象不断扩大,保险待遇不断提高,保险法规不断建立。经过几任总统的不懈努力,美国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医疗保障法规和制度体系。

美国现行的医疗保障体系仍然呈现不稳的“三条腿”状态。包括:公共医保计划,由社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救助两部分构成;雇主团体健康保险计划;商业医疗保险计划。虽然大刀阔斧地推行医疗改革,但美国仍然有约4600万人没有医疗保险。尽管美国将医疗保障的公共支出全部花在了“刀刃”上,美国雇主也承担了医疗保障的最重要部分,但是美国政府仍然感到老年人医疗支出的巨大压力。美国也是唯一没有实现全面医疗保险的发达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