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亚洲——中国(世界我知道)
18710000000009

第9章 神州大地多飒爽(1)

中国,古时通常泛指中原地区,与“中华”、“中夏”、“中土”、“中州”含义相同。古代华夏族、汉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后来成为我国的专用的简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陆地领土包括中国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各岛、澎湖列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其他一切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岛屿,共约960万平方千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包括渤海、部分黄海、部分东海、部分南海和可以管辖的专属经济区,共约470万平方千米。中华人民共和国领空为领土和领海以上35千米(航空器所能达到的最高高度现为35千米)的空域,共约1430万平方千米。

中国领土东西跨经度有60多度,跨了5个时区,东五区到东9区。全国统一北京时间为东8区。东西距离约5200千米。中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南北距离约为5200千米。中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便于船舶避风和停靠。中国的大陆边境线长2万多千米。

中国的自然旅游资源,以名山秀水、山水风光最为重要。如五岳名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峨眉山)和景色奇绝的黄山、庐山、石林等;桂林山水、长江三峡等;杭州西湖美景、无锡太湖风光、海南三亚的天涯海角、云南的大理、丽江、西双版纳和台湾日月潭湖光山色等,都是闻名的旅游胜地。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发展迅速,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已向世界级都市迈进,而像杭州、桂林、海南等城市,则致力于旅游业,在旅游经济的发展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第一节旖旎风光在东方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地形齐备,山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面积的2/3;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阶梯状分布。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为第一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云贵高原东一线以西与第一阶梯之间为第二级阶梯,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主要为高原和盆地。第二阶梯以东,海平面以上的陆面为第三级阶梯,海拔多在500米以下,主要为丘陵和平原。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最大、世界最高的大高原。其特点是高峻多山,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内蒙古高原在我国北部,包括内蒙古大部和甘、宁、冀的一部分,海拔1000米左右,是我国第二大高原。其特点:地面开阔平坦,地势起伏不大;多草原和沙漠。黄土高原海拔为1000米-2000米,地面覆盖着疏松的黄土层,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阔、最深厚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千沟万壑。云贵高原岩溶地形广布,山岭起伏,崎岖不平。

四川盆地位于四川东部,因广布紫色砂页岩,有“红色盆地”和“紫色盆地”之称,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大盆地;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南部,呈环状分布,中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大部分为戈壁、沙漠,东部多沼泽、盐湖,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典型的内陆高原盆地。准噶尔盆地位于北部,是我国第二大盆地,东西长1120千米,南北最宽处约800千米,面积约38万平方千米,海拔500-1000米。

东北平原,地表以肥沃的黑土着称,海拔多在200米以下,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千里沃野,是我国第二大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众多。主要丘陵有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等。

复杂多样的地形,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气候;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有利于湿润空气深入内陆,供给大量水汽;使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大河由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的地段,水流湍急,产生巨大的水能。

1.长江黄河——中华文明之母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亚洲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与黄河并称为“母亲河”。中国古代文献中,常用“江”特指长江。东晋王羲之和孙绰是较早用“长江”之名的。王羲之写信给殷浩说:“今军破于外,资竭于内,保淮之志非复所及,莫过还保长江!”(《晋书·王羲之传》);孙绰上疏曰:“天祚未革,中宗龙飞,非惟信顺协于天人而已,实赖万里长江画而守之耳。”(《晋书·孙绰传》)

长江流域从西到东约3219千米,由北至南966千米。长江干流所经省级行政区总共有11个,从西至东依次为青海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区、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和上海市。最后由上海市的崇明县流入东海。其支流流域还包括甘肃、贵州、陕西、广西、河南、浙江、广东等省的部分地区。

长江的正源沱沱河出自青海省西南边境唐古拉山脉的各拉丹冬雪山,其中有216条大小不一的冰川相接。在南源曲会合后称通天河;通天河与长江北源楚玛尔河汇流后,向东南流到玉树县巴塘河口。从此以下至四川省宜宾市间的长江干流称金沙江;宜宾以下始称长江,在以前的荆州河段称作荆江,扬州以下旧称扬子江。在上海市注入东海。有雅砻江、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乌江、湘江、沅江、汉江、赣江、青弋江、黄浦江等支流以及洪湖、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等重要湖泊。在江苏省镇江市同京杭运河相交。

长江河道曲折,尤其是自湖北枝江到湖南城陵矶一段,古称素有“九曲回肠”之称。由于流速缓慢,泥沙淤积过多,每当汛期来临,极易溃堤,造成河水泛滥,所以,自古就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说法。从宜昌到芜湖一段,两岸湖泊极多,其中以洞庭湖和鄱阳湖最大。洞庭湖是长江的天然水库。江水入江苏后,因受山势所阻,向东北绕过宁镇山地。自镇江以下,折向东南,进入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湖泊星罗棋布,水道交织似网,一片水乡泽国景象。江口竟宽达80千米,呈现江海相连的壮观景色。

长江两岸多名山大泽,风光秀丽,有许多游览胜地。由于流程长,流域广,土地肥沃,灌溉便利,中游有天府之国,下游多鱼米之乡,物产丰富。中华民族的摇篮虽在黄河流域,但据史载,周武王灭殷后,领域南达长江流域,此后黄河、长江两流域便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重心。

沿江有不少名城,如重庆、宜昌、武汉、南京、上海等。上海更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两岸有许多名胜古迹,是了解中国历史的珍贵资料,还有不少神话传说,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长江干支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南方横贯东西、纵连南北的水上交通大动脉,航道总长8万多千米。万吨级轮船可达南京,8000吨级可达泸州(丰水期)。

长江由河源到河口横跨中国地形上的三级巨大阶梯,穿过不同的地质构造和岩层,沿途接纳支流的汇入,对长江的河谷形态和水流特性产生不同的影响。按水文、地貌特点把干流划分为上、中、下游三段:从河源至宜昌市为上游段,宜昌市至湖口为中游段,湖口以下为下游段。

长江流域为人类居住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在安徽省江北发现直立人化石。数处人类遗迹的遗址,在太湖周围,也已被发现。虽然中国政治史多以华北和黄河流域为中心,长江地区却以其农业潜力而对历代王朝始终具有重大经济意义。大运河就是建来用以从长江流域将粮食运往北方的大都市。可能运河最南段早在公元前4世纪即已得到利用,许多河段是在公元7世纪兴建的。

长江上游除成都平原外,东至三峡地区,西北至甘孜、阿坝境内,西南至安宁河、雅砻江流域,均有遗址发现,初步统计约数十处,其中最着名的属巫山大溪文化遗址,经1959年和1975年两次发掘,共发掘墓葬214座,出土器物有石斧、石镜、石凿、网坠、鱼钩、箭链、纺轮等生产工具;釜、罐、曲腹杯、碗等生活用具,还有耳坠、玦等装饰品,代表了新石器时期从中期到晚期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长江中游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几乎遍布江汉地区,尤其是以江汉平原分布为密,仅湖北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就有450多处,经发掘和试掘的有60多处,多集中分布在汉江中下游和长江中游交汇的江汉平原上。早中晚期文化特征都具备的屈家岭文化,以薄如蛋壳的小型彩陶器、彩陶纺轮、交圈足豆等为主要文化特征,还出土有大量的稻谷及动物遗骸,畜牧业也相应发展。饲养的动物种类众多,并已有了渔业。该文化的影响范围甚广。

位于长江中游的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有着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完整而清晰的地层堆积。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美合作农业考古,在遗址新石器早期地层中,发现了距今1万年前的水稻栽培稻植化石,把世界水稻栽培种植的历史提前了1万年,成为目前已知世界最早的栽培水稻起源地之一。同时,该地层中还发现了距今17000年前发展有序的大量原始陶片,是目前世界已知的最早原始制陶的发源地。

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可以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代表。位于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于1973年,曾先后两次发掘,出土的约7000件珍贵文物中,有成堆稻谷、稻壳遗存,出土大量骨耜,证明当时已脱离火耕,开始用骨耜翻地;还出土了大片木构建筑,已出现榫卯,是迄今已知最早的“干栏式”木构建筑。

20世纪50年代,在长江流域陆续发现了一批殷商文化遗址。四川新繁水观音遗址的出土文物说明“蜀”与殷商中期有密切的文化交流,为以后的科学考察奠定了基础。

长江中游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是已发现的长江流域第一座商代古城,距今3500多年。城邑和宫殿遗址壮观齐全,遗址、遗物、遗骸中明显反映了当时的阶级分群。属于商晚期的大冶铜绿山古铜矿是我国现已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而且保存最好的古铜矿。江西清江的吴城遗址是长江下游重要的商代遗址。1989年江西新干出土大量商代的青铜器、玉器、陶器,距今约3200多年,具有明显的南方特色。这些遗存对于了解至今仍较为模糊的长江流域商代文化,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若把祖国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鸡,黄河便是雄鸡心脏的动脉。黄河流程达5464千米,流域面积达到752443平方千米,上千条支流与溪川相连,犹如无数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为祖国大地输送着活力与生机。

黄河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9个省、自治区,分别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两岸缺乏湖泊且河床较高,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因此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

历史上,黄河流域曾经长时期作为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摇篮”。历史上频繁的灾害,也使黄河被称为“中国的忧患”,公元前602年中-1938年,黄河决口1590次,大的改道26次,平均3年有2次决口,100年有一次大改道。1938年黄河改道,河水南下夺淮,淹没豫东、皖北和苏北大片土地,受灾人口1250万,死亡89万。

黄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间(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时期至安阳殷墟)的地理环境适宜于植被的生长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开展,为农作物和植被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条件。在这一时期,黄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泽、大野泽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记载黄河流域“草木畅茂,禽兽繁殖”,关中平原直到战国时期依然有着“山林川谷美,天才之力多”。

战国以后随着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秦国经济中心向关中迁移,黄河流域与黄土高原的植被开始遭到破坏。随着公元11世纪气候转冷的开始,伴随着中国经济中心的南迁,随着植被的破坏,黄土高原开始受到黄河的侵蚀而被卷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2.三山五岳——一览众山小

中国地形多样,孕育出了众多着名的山。有些山巍峨壮观、气象万千;有些山旖旎秀丽、千姿百态;还有些山与宗教、文化融为一体。这些着名的山岳,引来人们竞相攀登游览。这其中,最着名的当属“三山五岳”。

“三山五岳”,泛指中国的名山或各地。五岳原指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三山指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另有指昆仑山、天山、狼居胥山。三山五岳在中国虽不是最高的山,但都高耸在平原或盆地之上,这样也就显得格外险峻。东、西、中三岳都位于黄河岸边,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华夏祖先最早定居的地方。《诗经》中有“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嵩高维岳,骏极于天”等诗句,可以看出泰山、嵩山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三山处于南方,相对于中原稍远,继五岳之后成名,反映了华夏民族的南向扩展和中原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