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三十年:1981~2011
18710300000010

第10章 一千年前是一家——台闽豫祖根渊源初探(2)

三、闽王王审知

无独有偶。事隔二百多年后,对福建历史又一次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物——闽王王审知,也是河南光州固始人。《新五代史·闽世家》记载:“王审知,宇信通,光州固始人也。父恁(音嫩),世为农。兄潮,为县史。寿州人王绪攻陷固始,绪闻潮兄弟材勇,召置军中,以潮为军校。绪率众南奔,自南康入临汀,陷漳浦,有众数万。唐即以潮为福建观察使,潮以审知为副使。审知为人状貌雄伟,隆准方口,常乘白马,军中号‘白马三郎’。乾宁四年(897年),潮卒,审知代立。唐以福州为威武军,拜审知节度使,累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琅琊王。唐亡,梁太祖加拜审知中书令,封闽王,升福州为大都督府。”

闽王王审知及其子孙统治福建长达五十五年,对福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稳定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审知起自陇亩,以至富贵,每以节俭自处,选任良吏,省刑惜费,轻徭薄敛,与民休息。三十年间,一境晏然。”(《旧五代史》)王审知奖掖农商、大兴水利。长乐县集数千民夫修筑海防大堤,设“斗门”十个,“旱潴水,雨泄水,堤旁皆成良田”。这是我国历史上较早的围海造田的范例。连江县开辟了一个东湖,周围二十余里,能灌溉良田四万余顷。福州南湖经过疏浚,面积达四十平方里。特别是福州、泉州两个海港的开凿,为海外交通打开了出路。王审知“又建学四门,以教闽士之秀者。”他本人“俭约自持,常着麻履,府舍卑陋,未尝营葺。”现在福州市鼓楼区有一座寺庙叫庆城寺,又叫“闽王庙”。寺前耸立着全国着名的大石碑,名为“王审知德政碑”。上面记载着王审知的生平事迹。

王审知带领河南固始一带的起义队伍数万人定居福建,必然把中原的文化、风俗和“乡音”传到福建。

四、关于郑成功墓的调查

众所周知,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是福建南安县石井乡人。今年是郑成功收复台湾三百二十周年纪念。福建人民将在南安县重修郑成功墓。但是,河南固始县却流传着当地发现郑成功墓的传说。为此,我们专程到固始县汪棚公社邓大庙大队小营生产队进行了调查。据参加这座古墓挖掘的生产队长郑大成同志回忆,简记如下:

新中国成立前这个坟堆有三四米高,前有石人、石马、石香炉、石牌坊,还有一人多高的墓碑。新中国成立后只剩下土坟堆,当地群众叫它“莽牛地”。一九七○年农业学大寨,我们大年初一开始在莽牛地平坟整地。清除封土后,发现“洋糖滑滑”(固始土语,即糯米拌石灰)。再下面是三指厚的石条。揭开石条后,见到棺椁(椁板至今还保留着一小块)。棺椁间一边插一对龙牌和虎牌。揭开棺盖,黄色的官服完好,头滚到一边,头上戴软帽。头特别大,牙也特别大。龙袍胸部绣着团龙,团龙上部绣着七个字——“土部丰府郑成功”(丰字疑为壬字)。字是黄色的,团龙是五彩刺绣。手上有黄色丝棉手套,脚下着厚底靴。棺底木板上刻着勺子星(即北斗星)。出土的七两多金叶子、银叶子让社员刘志义拿到合肥,被安徽省博物馆收走。还有一对铜球(直径约五公分)和一块护心镜(镜面有四个大字),连同其他墓出土的铜镜一起,拿到北边卖了。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郑大成等人挖掘的古墓肯定是一座明清墓葬,而且墓主人生前地位较高。调查中,我们再三询问郑大成等人,对死者胸前的绣宇是否辨认清楚?郑大成同志说:“这七个宇连同团龙部分的绣袍,我专门撕下来保存了两年之久。我本人姓郑,周围一带也多是姓郑人家。蟒袍上的郑宇是繁体宇。郑成功三个宇肯定不会错!”

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河南固始这座墓葬为什么出现绣有一“郑成功”宇样的官服?墓主人是郑成功本人,还是郑成功的部下?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到福建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调查。我们在厦门鼓浪屿郑成功纪念馆内,见到一块《郑氏附葬祖父墓志》拓片。这块墓志是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郑克举撰刻的。墓志铭叙述了他们祖父郑成功和父亲郑经的生平事迹,并说明从台湾迁葬祖父和父亲是康熙皇帝“特旨恩准”。但是,他们并没有在福建给郑成功、郑经单独树碑筑茔,而是“附葬于南安县康店乡乐斋公茔内”,时间是“康熙三十八年五月廿二日卯时”。乐斋公是郑成功的七世祖。由于郑成功复明抗清,清兵破坏了郑氏祖坟,只剩下乐斋公等四位先祖的尸骨。现在我们见到的乐斋公墓茔是郑经修建的。郑克塽为什么没有给郑成功父子修墓树碑呢?虽然郑成功父子被清廷视为“叛逆之臣”,但康熙时,郑克塽已被授为公爵,“隶汉军正红旗”(见《清史稿》)。而且,迁葬郑成功父子是康熙皇帝“特旨恩准”,仪式隆重。这里,也给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郑克塽、郑克举到台湾后是否真正找到了郑成功父子的尸骨?郑成功墓究竟在哪里?目前,我们掌握的证据不多,固始古墓又不是科学发掘的资料。因此,对于郑成功墓的问题,尚不能作出肯定的回答。

但是,河南固始明清墓葬出现的“郑成功”宇样的官服,说明郑成功与河南固始有着某种特殊关系。在《郑氏附葬祖父墓志》上十分明确地写着:“成功宇明俨,号大木,姓郑氏,先世自光州固始县入闽。”说明郑成功先祖的祖籍也在河南固始县。

五、祖根在河南固始

河南固始县历史悠久,春秋时期是蓼、蒋、黄三国地,后被楚国所灭,改称寝邱。楚庄王以其地封楚相孙叔敖子侨。吴王夫差曾经攻占此地,秦楚寝邱大战也发生在这里。东汉刘秀建武二年(26年),封李通为固始侯。固始这个县名已沿用了一千九百多年。今天的固始县已经是一百多万人口的大县,而历史上的固始县地域比现在还大(还包括今淮滨、商城的一部分)。

由于固始县僻处豫东南,当地方言中保留着许多中原古音。而这些古音也在千里之外的福建方言中找到了历史的痕迹。这里只举出几个特殊读音的宇为例,略见一斑:

“硬”(yìng)固始读成èng,

“牛”(niú)固始读成óu,

“丸”(wán)固始读成yuán,

“六”(liù)固始读成lù,

“白”(bái)固始读成bé,

“龙”(lóng)固始读成lióng,

“足”(Zú)固始读成jú,

“杏”(xìng)固始读成hèng,

“居”(jū)固始读成Zū,

“削”(xuē)固始读成suō。

以上保留中古音的固始方言,与福建福州和闽南方言的读音基本相同。日常用语中把“起床”说成“爬起来”,把“老头”说成“老货”,把“老婆”说成“老马子”,把“没有”说成“毛”等,固始和福建竟然完全相同。

再从地名和姓氏上对照,固始有“洛阳桥”,闽南也有“洛阳桥”。淮滨“乌龙集”原属固始,福州有“乌龙江”,两地都有“乌龙庙”。福建同安县有一个地方叫“杨宅”,据当地陈姓老人说,他们都是河南固始杨集迁来的。福建和台湾的姓氏“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河南固始的陈、林、黄、郑等也是大姓人家。如果进一步考察两地的婚丧嫁娶、逢年过节风俗习惯,还可以找到许多共同之处。例如,固始一带的糍粑、挂面、鱼丸等是着名的土特产。这些土特产也随着历史的变迁传到了福建。糍粑变成了白粿,挂面变成线面,鱼丸里加进肉馅,演变成福建和台湾民间不可缺少的食品。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数千年民族融合的历史中,要想寻找一个家族纯正的根,那是不可能的。但是,考察我国近五百年来的历史变迁,得出台湾同胞来自闽南岭东的结论,已经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如果进一步考察唐朝以来一千三百年的历史,从中找出一些线索,来论证台湾和福建的祖根在河南固始,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的调查研究工作刚刚开始。我们希望河南、福建和台湾三省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能够联合起来,从历史学、考古学、地名学、方言学和民俗学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综合调查研究。这也算我们对台湾同胞寻根念祖的一种响应。

文献来源:《中州今古》1983年第5期。

作者简介:欧潭生,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