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三十年:1981~2011
18710300000012

第12章 台闽豫祖根渊源再探——兼论何处是郑成功之墓(2)

台北县《泉州佛耳山詹氏族谱》:“先世居光州固始,始祖詹贤,仁唐,官至金紫光禄大夫点检使,从王潮入闽。”

《清溪永安谢氏族谱》“祖为光州固始人,从审知入闽。”

《清源曾氏族谱考》:“唐僖宗光启间,王潮由光州固始入闽,曾姓亦随迁于漳、泉、福、兴之间。晋江之曾,始祖延世,光州刺史也。”

《武功周氏族谱》:“系苏姓之后,先世居光州固始。唐末有苏益者,避黄巢之乱,于僖宗广明中,随王潮入闽。”

《古濑叶氏族谱》:“始祖叶湛,世居雍州,五季之乱,举族流徙莫定。至宋,卜居光州固始。若祖有叶炎会者,随宋南渡,卜居仙游之古濑。”

台湾《马巷郑氏族谱序》:“唐垂拱间,陈将军趋闽,大臣郑时中随之,郑氏遂星布闽粤。”台湾商务印书馆新出版的黄典权着《郑成功史事研究》云:“郑氏在唐僖宗光启间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今日厦门鼓浪屿郑成功纪念馆内存《郑氏附葬祖父墓志》拓片上也写着:“成功宇明俨,号大木,姓郑氏,先世自光州固始县入闽。”

据《台湾省通志·人民志·氏族篇》统计:

1.晋代从中原入闽者:林、黄、张、刘、杨、郑、邱、何、詹、梁、钟、温、巫,共十三姓。

2.唐初随陈元光入闽者:陈、张、李、王、吴、蔡、杨、许、郑、郭、周、寥、徐、庄、苏、江、何、萧、罗、高、沈、施、柯、卢、余、潘、魏、颜、赵、方、孙、钟、戴、宋、曹、蒋、姚、唐、石、汤、欧、邹、丁、钱、柳,共四十五姓。

3.唐末随王审知入闽者:陈、张、李、王、吴、蔡、杨、郑、谢、郭、曾、周、廖、庄、苏、何、高、詹、沈、施、卢、孙、傅、马、董、薛、韩,共二十七姓。

以上资料说明,从主体上分析台湾同胞的祖根,三百多年前在福建,一千多年前在河南光州固始一带。

四、何处是郑成功之墓

叱咤风云的民族英雄郑成功,高举反清复明的义旗,“开辟荆棒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于公元一六六二年二月收复台湾,赶走荷兰殖民者,使台湾回归祖国并在建设台湾过程中作出了历史贡献。郑成功不愧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每年,都有大批港澳华侨和台湾同胞回国祭奠这位民族英雄。但是,郑成功之墓在哪里?却是一桩历史疑案。

1.台湾和福建没有郑成功自己的陵墓

关于郑成功之死,《清史稿·郑成功传》有明确记载:“郑成功,初名森,宇大木,福建南安人。成功既得台湾,其将陈豹驻南澳,而令子锦(即郑经)居守思明(今厦门)。康熙元年,成功听周全斌谗,遣击豹。豹举军入广州降。恶锦与乳媪通,生子,遣泰就杀锦及其母董。会有讹言成功将尽杀诸将留厦门者,值全斌自南澳还,执而囚之,拥锦,用芝龙初封,称平国公,举兵拒命。成功方病,闻之,狂怒啮指。五月朔,尚据胡床受诸将谒,数日遽卒,年三十九。”这段记载说明:郑成功于康熙元年(1662年)五月朔死于台湾。

据康熙年间刊印的《台湾府志·坟墓篇》记载:“郑成功墓在台湾县武定里州仔尾,男(郑)经附葬焉。”

又据厦门鼓浪屿郑成功纪念馆内《郑氏附葬祖父墓志》(郑成功长孙郑克塽撰文、次孙郑克举勒石)云:“王父讳成功,宇明俨,号大木,姓郑氏。先世自光州固始县入闽,由莆居、漳居、奥之潮至始祖隐石公乃移居于泉之南安县扬子山下石井乡。遂世为南安人。

王父生于甲子年七月十四日辰时,卒于壬寅年五月初八日未时,享年三十有九。故明末赐国姓,封延平王,率众取海外台湾。(郑经)同王父俱葬台湾。(康熙)特旨恩准,爰令弟克举假回襄事,以康熙三十八年五月二十二日卯时,附葬于南安县康店乡乐斋公茔内。”

这块墓志铭验证了《清史稿·郑成功传》的记载,并且更加详细:郑成功死于“壬寅年(即1662年)五月初八日未时,享年三十有九。”同时,还记载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即郑成功死后三十七年,康熙皇帝“特旨恩准”,郑成功的长孙郑克塽派弟弟郑克举“假回襄事,以康熙三十八年五月二十二卯时,附葬于南安县康店乡乐斋公茔内。”仅仅根据这句话,福建史学界一部分研究郑成功者,便认为郑成功的灵枢附葬在南安郑氏祖坟乐斋公茔内,并要在此重建郑成功之墓。《福建侨乡报》1982年4月15日第三版《郑氏史事管窥》的作者提出了反对意见。他指出:郑成功死后二十一年(即康熙二十二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攻取台湾后,曾奉命挖掘郑成功的灵枢,作为战利品献俘北京。因此,他认为“贸贸然把郑氏祖坟称为郑成功陵墓,是值得商榷的。”我们非常赞同这种慎重态度。

2.河南固始发现身穿郑成功官服的陵墓

一九七○年,河南固始县传闻发现郑成功墓。一九八二年,我们专程到固始县汪棚公社邓大庙大队小营生产队进行了实地调查。根据主持这座古墓挖掘的生产队长郑大成回忆,简记如下:

新中国成立前,这个坟堆有三四米高,前有石人、石马、石香炉、石牌坊,还有一人多高的墓碑。解放后,这些石碑石刻都不知去向,只剩下土坟堆,当地人叫它“莽牛地”。一九七○年农业学大寨,县里动员我们大年初一在莽牛地平坟整地。我们清除上面的封土后,发现白色的“洋糖滑滑”(固始土语,即糯米拌石灰的墓土),再下面是三指厚的石条。揭开石条后,见到棺村。棺村两边各插一对龙牌和虎牌。揭开棺盖后,发现黄色的官服保存完好。人头滚到一边,头上戴软帽。人头特别大,牙齿也特别大。龙袍胸部绣着团龙,团龙上部绣着七个字:“土部壬府郑成功”。字是黄色的刺绣,“郑”字是繁体字。团龙是五彩刺绣。手上有黄色丝棉手套,脚下穿厚底靴。棺底木板(即棺床)上刻着勺子星(即北斗七星)。出土的七两多金叶子、银叶子让社员刘志义拿到合肥,交安徽省博物馆了,另有一对铜球(直径约五公分)和一块护心镜(镜面有四个大字),以及其它墓出土的铜镜都已丢失。

以上调查材料说明,郑大成等人挖掘的古墓肯定是明清墓葬,而且墓主人身份较高。调查中,我们再三询问郑大成等人,对死者胸前的绣宇是否辨认清楚?郑大成说:“这七个宇连同团龙部分的绣袍,我专门撕下来拿回家保存了两年之久,后来霉烂了。我念过两年私塾,我本人姓郑,周围也多是姓郑人家,附近有个郑堂大队,蟒袍上的‘郑’宇是繁体宇,我记得很清楚,‘郑成功’这三个宇肯定不会错!”

又据县文教部门人士反映,一九七○年听说汪棚发现郑成功墓之后,传闻很多,有的说墓内有木牌写着“郑成功之墓”;有的说尸体被砍成三截,用白布包裹等等。当时,有人向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写信反映,未得答复。地、县尚未成立文物管理机构,致使该墓被破坏后也无人问津。由于没有取得实物资料,我们只能根据主要当事人的叙述,得出如下结论:河南固始确实发现过身穿郑成功官服的陵墓。

3.郑氏祖根在河南固始

早在晋代“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见《闽书》卷一百五十二)又据前面已经引用的《台湾省通志·人民志·氏族篇》记载:不仅晋代入闽者有郑氏,唐初随陈元光入闽者有郑氏,唐末随王审知入闽者也有郑氏。台湾《马巷郑氏族谱序》说:“唐垂拱间,陈将军(元光)趋闽,大臣郑时中随之,郑氏遂星布闽粤。”具体到郑成功家乡福建南安县的《郑氏石井宗谱序》中说:“夫我郑自唐光启间入闽,或居于莆、于漳、于潮、于泉,是不一其处。”泉州这一支郑氏,就是郑成功的宗氏。最近,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黄典权先生着《郑成功史事研究》一书,其中上篇之二《郑成功先世与家世》中说得更具体:“郑氏在唐僖宗光启间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大约在明初,成功的直系始祖隐石公始开基南安县的石井巡司,逐渐而成大族。”

综上所述,福建和台湾没有郑成功自己的陵墓,而在郑成功先祖祖根所在地——河南固始发现了身穿郑成功官服的陵墓。因此,我们不能不对传统的“附葬说”提出质疑:

首先,福建南安县石井乡的郑成功祖坟,从明初石井巡司隐石公算起,到郑成功的时候,只有三百年的历史。而且,根据《清史稿》记载,郑成功在台湾高举反清复明义旗的时候,清兵已把福建南安县石井乡的郑氏祖坟破坏殆尽。所谓“郑氏乐斋公茔”是郑成功的儿子郑经在战乱中收捡乐斋公等四位先祖的残骨仓促营建的合葬坟。若干年后,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等把康熙皇帝“特旨恩准”的郑成功灵枢附葬在这座很不像样的土坟里,而且连正式的墓碑也没有。这是令人不可理解的。

第二,据《清史稿》记载,郑成功的长孙郑克塽投降清朝,“上授克塽公爵,隶汉军正红旗,诸明宗人依郑氏者,宁靖王术桂自杀,鲁王子及他宗室皆徙河南。”身为公爵的长孙郑克塽没有奉旨回福建,却派其弟郑克举回福建附葬郑成功灵枢,于礼不合。

第三,也是《清史稿》记载:光绪初年,德宗皇帝“允船政大臣沈葆桢请,为成功立祠台湾”,而福建南安县石井乡依然是矮小简陋的“郑氏乐斋公茔”,至今没有变化。

第四,这是最重要的一点。郑成功的长孙郑克塽十分清楚郑氏祖根在河南固始。他投降清朝后,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把死了二十一年的郑成功灵枢从台湾挖出并献俘北京,郑克塽也到了北京领公爵虚衔,隶汉军正红旗,而“鲁王子及他宗室皆徙河南”,说明河南有着庞大的郑氏根基。至今,河南固始县汪棚乡有一个郑堂村(即郑家飨堂)。1970年发现的身穿郑成功官服的陵墓与郑堂村毗邻,附近都是郑姓人家。另外,新中国成立前还存在的石人、石马、石香炉、石牌坊和大墓碑的规格和气势,也与郑成功的身份相称。据此,我们不妨作一种推测:郑成功灵枢被施琅献俘北京以后,又过了十六年(即康熙三十八年,郑成功死后三十七年),郑成功灵枢被“特旨恩准”归葬乡里。但是,郑克塽为了使郑成功安眠地下、不再受干扰,他一方面秘密地亲自护送郑成功灵枢从北京到河南固始郑家飨堂安葬;另一方面,为了遮人耳目,又派其弟郑克举到福建南安石井乡刻了一块《郑氏附葬祖父墓志》,声称郑成功附葬在“郑氏乐斋公茔”祖坟里。

但是,河南固始这座身穿郑成功官服的陵墓己被破坏,尚无墓志和墓碑等实物为证,也未见郑成功灵枢归葬河南固始郑家飨堂的公私记载,因此,我们现在也不敢贸贸然宣称河南固始发现了郑成功之墓。究竟何处是真正的郑成功之墓?还需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请海内外专家学者多多赐教。

参考资料

1.《历史研究》1982年2期:《台湾名称由来考略》(邵秦)。

2.《八闽纵横》第一、二集(福建日报社资料室编)。

3.《唐山过台湾的故事》原连载台湾《青年战士报》(福建省对台办翻印)。

4.《台湾杂谈》厦门大学台湾史研究室林其泉编写。

5.《清史稿·郑成功传》、《清史稿·施琅传》。

6.《福建论坛》1983年4期:《论陈元光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汤漳平、林瑞峰)。

7.《考古》1984年4期:《春秋早期黄君孟夫妇墓发掘报告》(信阳地区文管会等)。

文献来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