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三十年:1981~2011
18710300000021

第21章 中原姓氏寻根概述(1)

王永宽

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华大地出现了“寻根热”。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和文化向心力的表现。寻根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如关于中华人文始祖的寻根、古代都城及其他城址的寻根、各门类文化寻根、家族寻根等。其中姓氏寻根是各种文化寻根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得尤其活跃。近十余年来,河南省各级政府对姓氏寻根问题非常重视,成立了有关的机构团体,积极组织和安排了姓氏寻根方面的活动。许多专家学者对姓氏文化做了大量考察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不少成果。现在,中原姓氏寻根的热潮正在持续发展,并引起社会民众广泛的关注。

一、中华民族的姓氏之根在中原

中华文明的源头、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在中原,这是当今全世界中国人的共识。中华民族的姓氏之根(主要指汉民族的姓氏),绝大部分也在中原,这也是没有疑义的。

“中原”一词,本来有广义、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中原指黄河流域,包括今天的河南省大部分及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的一部分。狭义的中原则指古代的豫州一带,其范围大体相当于今天河南省的大部分地区。《尔雅·释地》云:“河南曰豫州。”这里的“河南”即指黄河以南至淮河之间的广大地区。因此,当代人们论及中原常取狭义,即指河南省而言。

本文叙述中原姓氏寻根,即取“中原”的狭义的概念,着重介绍当前河南省姓氏寻根的情况。中国的姓氏到底有多少,很难做出确切的统计。袁义达、杜若甫主编的《中华姓氏大辞典》中收录的姓氏有11969个,其中单宇姓5327个,双宇姓4329个,3个宇以上的姓氏2313个。这么多的姓氏若要一一查明根源是非常困难的,要查明其中究竟有多少姓氏是源于河南的也同样非常困难。今天谈论姓氏寻根问题,只能以常见的、涵盖人口较多的姓氏为基础。根据袁义达、杜若甫提供的资料,按占世界汉族总人口的比例大小排列出前100名大姓,第1名李姓占汉族总人口的7.94%,第2名王姓占7.41%,第3名张姓占7.07%,第100名文姓占0.17%。100名大姓总计约占汉族总人口的87%。河南省姓氏学专家谢钧祥先生依据上述排序,着《中华百家大姓源流》一书(1996年10月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详细考察了这100家大姓的源流情况。根据这本书统计,这100家大姓中根源全部在河南或部分在河南的共73姓。当然,在这100家大姓之外,肯定还有很多姓氏是根源在河南的。1999年8月在云南举办国际园艺博览会时,河南省的刘翔南先生为博览会的河南展地撰写了寻根碑文,记录了根源于河南的姓氏共150个,在世博会期间受到海内外华人的关注。这些数宇资料尽管未必精确,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华姓氏多半根源于河南的事实。

针对河南省姓氏历史文化资源具有极大优势的状况,1995年成立了“河南省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在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和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的支持与指导下开展工作。1996年9月,在郑州召开了首届豫闽台姓氏源流国际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韩国、菲律宾及台湾、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北、河南等地的姓氏文化研究专家和学者88人,会后出版了专集。1997年10月,由河南省中原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振华等5人组成河南省百家姓访问团,前往马来西亚,参加马来西亚第十四届华人文化节百家姓讲座,途经泰国、新加坡和香港访问了当地华人姓氏宗亲会,进行了姓氏文化方面的交流和座谈。同年11月,本研究会理事沙旭升先生还赴台湾进行姓氏文化交流,受到台湾各姓渊源研究会会长林瑶棋先生及全球董杨宗亲会会长杨钦清先生的接待。

同时,河南省的一些专家学者积极进行姓氏文化方面的考察和研究,出版了不少有关姓氏寻根的着作和普及性书籍。如谢钧祥、王大良先生主编的《源于河南千家姓》,1994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王大良先生主编的《百家姓寻根探秘丛书》,1995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郑秀桂等先生主持编写的《百家姓书系》,1998年天津新蕾出版社出版;王大良先生主编的《中国大姓寻根与取名》,1999年起由中国气象出版社陆续出版。河南省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还创办了以研究姓氏文化为主的《历史文化研究》季刊。从这些研究姓氏文化的着作及有关文章中,更可以看出众多姓氏起源之根确在河南。

二、人文始祖寻根与姓氏寻根

中华民族都自谓是炎黄子孙,共同的文化心理使全世界的炎黄子孙都不忘自己的始祖,并具有强烈的探寻祖根的愿望。现在,学术文化界一般认为中华民族有九大始祖,即伏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少昊、尧、舜、禹。这九大始祖都出自河南,后世姓氏根源于九大始祖的,当然也可以视为其姓氏之根在河南。

九大始祖的起源地本来是比较明确的。近20年来,河南省不少专家学者及地方政府对有关的遗址作了进一步的考察和认定。据古代传说,伏羲居于陈地,死后葬于陈地。今河南淮阳有太昊陵,即伏羲墓,当地政府对它进行了整修,每年3月这里都举行庙会,四海华人皆前来祭拜。

炎帝、黄帝本是同父母兄弟,即少典(娶有蟜氏)之子,生于华阳(今河南新郑)。新郑市西有山即所谓具茨山,这里在当代被确认为炎黄故里,经过整修,成为中华儿女的祭祖圣地,也成为当地着名的旅游景点。新郑市附近的新密市也有一处轩辕黄帝宫,是祭拜黄帝的另一处圣地。另外据传说,黄帝铸鼎并在此升天的荆山,在河南省灵宝市的阳平镇,今阳平镇还有铸鼎原、黄帝陵等遗迹。1999年10月,在阳平镇召开了“黄帝铸鼎原与中华文明起源学术讨论会”。

颛顼高阳氏是黄帝的孙子,他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1987年,濮阳出土了用蚌壳砌塑的龙形图案,被称为“中华第一龙”,考古专家认为这就是颛顼的墓葬。帝喾高辛氏相传是黄帝的曾孙,居于西亳(今河南偃师)。少昊是黄帝的儿子,己姓,他在河南的遗迹尚待查考。

尧和舜见于史籍记载的事迹多在山西、山东、河北一带,但他们也都是黄帝的后裔,在河南境内也有活动。尧的遗迹与河南有关系的是其子丹朱被封于丹水,即今河南内乡、淅川境内的丹江。丹朱叛乱,尧亲自率众予以平定,《吕氏春秋·召类》一节说“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即指这场战争。《史记·高祖本纪》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云:“故丹城在邓州县西南百三十里,南去丹水二百步。”这一带至今仍然流传着尧战丹水的传说。

禹建立的最早的国家即在河南,即今河南的禹州。相传大禹治水疏通黄河时曾劈开三门山导水东流,其地即今河南三门峡。河南开封市内有禹王台,郑州的黄河游览区有大禹的塑像,都标志着禹在河南的功绩及河南民众对禹的怀念。

从宗族传继的关系来考察,九大始祖属于三个血缘系统。伏羲和女娲兄妹是一个血缘系统,原为风姓,后世有些姓氏源于伏羲的(如程姓等),都是风姓的系统。禹是鲧之子,鲧是舜之臣(被封为崇伯),禹之子启建立夏朝,从鲧到禹到启自为一个血缘系统,后世有些姓氏源于禹的(如夏姓、禹姓等)都属于禹的后裔。其余六大始祖为一个血缘系统。炎帝和黄帝是亲兄弟,颛顼、帝喾、少昊、尧、舜都是黄帝的后代。后世姓氏中只有谢姓、姜姓等较少的一些姓氏根源于炎帝,而后世汉民族中数量众多的姓氏皆为黄帝的后裔。

据《史记》、《国语》等史籍记载,黄帝25子,得姓的有14人,除去其中重复的2姓,实有12姓,周朝始祖姬姓即在这12姓之中,后世姓氏源于这12姓的,或源于周朝的姬姓宗室被封的诸侯国者,也都是黄帝的后裔。黄帝妻嫘祖所生的两个儿子,一名玄嚣,一名昌意。玄嚣的孙子即为帝喾,帝喾的儿子放勋即是帝尧。昌意之子即颛顼,颛顼传数代为重华即是帝舜。关于少昊,有一种说法说他是黄帝的儿子,名挚,宇青阳,己姓(也有一说他是东夷部落首领,非黄帝血统),即少昊金天氏。因此,后世的许多姓氏分别根源于颛顼(如李姓、赵姓等),根源于尧和帝喾(如刘姓等),根源于舜(如陈姓、胡姓等),根源于少昊(如金姓、尹姓等),这些也都是黄帝的后裔。

对中华人文始祖进行寻根究底的考察,有益于解决姓氏寻根方面的许多疑难问题。如张氏的祖根是黄帝的孙子张挥,但张挥的身世却有不同的说法。《元和姓纂》、《世本》记云“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云“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都说挥是青阳氏的儿子。但古籍中一说黄帝子玄嚣为青阳氏,一说少昊宇青阳,那么,挥的父亲究竟是玄嚣还是少昊呢?对于这个问题,河南省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写出不少论文,其中程有为的《挥的身世与青阳地望考》、王大良的《张姓始祖挥及活动地域考》论述较详。经过多方论证,大家一致认为张挥是玄嚣的儿子,张姓起源于古青河(后世称清河或清水河)上游,即今河南濮阳一带。专家学者研究的成果得到社会的公认,濮阳市政府修复了张挥墓等遗迹,并成立了濮阳市张氏文化研究会。1998年11月,世界张氏宗亲会会长亲往濮阳张氏祖地拜谒了张氏始祖张挥墓,他对于濮阳市政府及河南省的专家学者所做的有意义的工作给予了良好的评价。

关于刘姓的寻根,也是一个生动的事例。史籍有两种说法:一说刘姓起源于黄帝之子12姓中的祁姓,因帝喾及其子尧为祁姓,故刘姓是尧的后代,如林宝《元和姓纂》所谓“帝尧陶唐之后受封于刘”,便为刘氏。二说刘姓出自周朝的姬姓,如郑樵《通志·氏族略》所云“成王封王季之子于刘邑,因以为氏”。而《新唐书·宰相世系》在认为“刘氏出自祁姓”的同时,又说刘氏子孙中那位养龙的刘累的后代到了周朝被封为杜伯,称唐杜氏,后来杜氏的后人中有位士会由秦归晋,其子留居于秦,称刘氏。不同的说法关涉到刘氏的起源地。若说被成王封于刘邑的刘氏,则其地在今河南偃师;若说留居于秦国的刘氏,则其地在今陕西凤翔。对于这样的问题,河南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考察,最后认定刘姓的始祖为夏朝第13位皇帝孔甲的“御龙氏”刘累。刘累所居的邱公古城,在今河南省鲁山县的昭平湖风景名胜区内。这里尚存有邱公古城址、刘累墓等遗迹。这一研究结果很快得到社会有关方面的认可。2001年10月11日,河南省平顶山市“刘姓始祖刘累与龙文化研究会”宣布成立,在昭平湖景区召开了成立大会,会后在刘累墓前举行了隆重的公祭仪式。北京师范大学何兹全教授,北京大学吴荣曾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孟世凯研究员、考古所郑光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遗传所袁义达研究员等,都撰写了文章,对刘姓起源地的确认给予了肯定。刘姓的寻根组织原有“世界刘氏宗亲联谊会”,1997年成立于马来西亚并召开了首届大会;1999年在江苏徐州召开了第二届大会;2001年11月在泰国曼谷举办了第三届大会;2003年在河南平顶山举办了第四届大会。

三、都城寻根与姓氏寻根

河南由于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历史上在这里建都的地点最多。尤其是自远古时期至春秋、战国时,河南境内的古都更是不可胜数。当代河南省历史文化考古界对于古都寻根很下工夫,并有不少重大突破。夏代以前的建都情况,如伏羲和炎帝都于陈(今淮阳),黄帝都于有熊(今新郑),颛顼都于帝丘(今濮阳),帝喾都于亳(今偃师),这些都形成了共识。夏朝最早的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告成镇),商朝前期或中期的都城一度在郑州,这些也都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郑州对于商城遗址的保护也做了许多实际的工作。

1998年10月,中华古都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新郑古都与中原文明学术研讨会在河南新郑召开,对新郑为“中华第一古都”——即黄帝都城有熊的所在地进行了认定。同时,对于河南古都资源的开发、古都遗址的修复与保护、郑韩故城的探寻等问题,都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受到河南省有关政府部门的重视。

关于西周时期的都城和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的都城的探讨,也陆续有不少重要成果问世。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前所长马世之研究员对于周代古都的研究用力最多,如对西周都城、东周洛阳王城、古蔡国城、息国故城、古楚王城以及楚国在中原建都于丹阳、淮阳史迹的研究,都有新发现和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