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三十年:1981~2011
18710300000022

第22章 中原姓氏寻根概述(2)

特别是战国时期赵都中牟被认为在河南鹤壁,是近几年来河南古都寻根的重大突破。《史记·赵世家》记载:“献侯少即位,治中牟。”献侯即赵襄子的孙子赵浣,他建都于中牟,经其子烈侯赵籍、烈侯弟武公,共历二代三王,至烈侯子敬侯即位时的公元前386年迁都邯郸,共38年。赵都中牟的确切位置,历来有三种说法:一说在今河南中牟,二说在今河北的邯郸、邢台之间,三说在今河南的汤阴、鹤壁一带。从1998年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和鹤壁市文物局联合进行专题研究和实地考察,确定赵都中牟在今鹤壁市南鹿楼与故县一带。2000年11月,由中国古都学会、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鹤壁市人民政府、黄河文化研究会共同主办,在鹤壁市召开了赵都与赵文化学术研讨会。到会的各地专家对赵都中牟位置的确定所具有的文化意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古代都城寻根是和姓氏寻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许多姓氏源于古代最早分封的诸侯国,如黄姓源于古黄国、许姓源于古许国、郭姓源于古虢国等。对古国古都的考察,对理清某些姓氏的源与流来说,都是关键性问题。如赵都中牟的被确定,对理清赵姓的根源流派就具有重要的意义。赵氏出自嬴姓,祖先是颛顼的裔孙伯益,伯益的九世孙即周穆王时的着名驭手造父,再传七世为东周诸侯之一赵叔带。公元前475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时,赵襄子最先建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东南),公元前423年赵献侯即位时迁都中牟。如今确定赵都中牟在河南鹤壁,对于认识后世河南境内的赵姓的几大分支的源起,提供了新的重要线索。

关于禹都阳城的考察,对于禹的后代产生的姓氏来说,也明确了最早的起源地。阳城本为山名,在今河南登封市北。古禹国中心地域在今河南禹州,阳城的位置后世屡有变动,武则天时此地曾置告成县。当代有关专家学者经过研究和实地考察,一般都认为禹都阳城在今登封市告成镇的王城岗(也有的学者持有异议)。这一结论使当代禹的后裔禹姓为寻得根源而感到高兴。除国内的禹姓之外,韩国也有禹姓,而且韩国禹姓也认为他们是大禹的后裔。2001年9月,韩国禹氏宗亲代表一行9人来到中国河南寻根,他们参观考察了登封王城岗遗址,为能够亲自到“禹都阳城”旧址祭奠先祖而引以为荣。同年11月,韩国禹氏又有一行14人的代表团来到河南,还专程到禹姓比较集中的聚居地河南驻马店的泌阳县,同这里的禹氏宗亲进行交流,适逢泌阳县一位官员名禹建胜,代表泌阳禹氏热烈欢迎韩国禹氏访问团,他们谈起登封王城岗的禹都阳城遗址时倍感亲切和激动。

值得提起的还有谢姓的寻根,同古代谢姓始祖封地的寻根也大有关联。谢姓出自炎帝之后,传到西周末年周宣王的舅舅申伯,被封于谢邑,于是申伯即成谢姓始祖。郑樵《通志·氏族略》记云:“谢氏,姜姓,炎帝之裔。”《诗经·大雅·崧高》篇中也有“于邑于谢,南国是式”的诗句。但这个谢邑在什么地方,却有不同的说法。一说谢邑在今山东兖州市附近的谢城,二说在今河南汝南的谢城,三说在今河南信阳市西北,四说在今河南南阳市宛城区,五说在今河南唐河县。而在唐河县的这种说法又有唐河的上屯、郭滩、苍台三种。河南省的一些专家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考察,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其中任崇岳、郑杰祥等先生的《谢邑考》(《南阳师专学报》1990年第2期)一文认为,古谢国都城谢邑在今南阳市宛城区金华乡东谢营村附近,这种观点在台湾和海外谢氏华人中产生了较大影响。但也有文章将古谢邑确定在唐河县苍台乡的谢家庄。如今这两种说法并存,尚未统一。南阳宛城区成立了“谢氏祖地文化研究会”,该研究会与宛城区政协文史委员会合编了《谢氏故里研究》一书,谢肇华主编,很有文献价值。唐河县成立了“谢氏文化研究会”,该研究会与唐河县侨务办公室合编了《谢氏渊源资料集》一书,所收资料甚为丰富。关于谢氏根源的南阳、唐河两种说法如今同时存在,各自都在开展活动。世界谢氏总会既承认南阳,也承认唐河。世界谢氏总会会长谢汉儒认为,古谢邑“究竟在唐河,抑在南阳?此事关系祖先源流,不可不慎……继续追寻发掘,以科学方法探求实证,今年不成,期之来年,今世不成,期之子子孙孙继续努力”。他的意见符合情理,深得海内外谢姓人氏赞同。

当代河南关于其他古都古城的寻根,也做了不少工作。如河南潢川对黄国故城的考察,确认该城在今潢川县西北6公里处的淮河南岸、小潢河西岸。又如河南沁阳对邘国故城的考察,确认该城在今沁阳市西北11公里处邘邰村东,这里发现了古城墙、陶制排水管道及出土了一批商代文物,由此可断定这里是于姓的起源地。诸如此类对古都古城的考察,所取得的成果为姓氏寻根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依据。

四、门类文化寻根与姓氏寻根

中原文化积淀丰厚,历史悠久,一些门类的文化寻根也往往追溯到河南。1999年9月,由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河南省东方文化研究、河南省淇县人民政府和香港孔教学院、香港中华文化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在淇县召开了东方文化中原寻根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探讨中华文化的一些主要代表性门类,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兵家文化等在河南的渊源。

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虽然是鲁国(今属山东)人,但他曾周游陈、蔡、郑、卫等国,并曾在洛阳问礼于老子,孔子的学生子贡、子路等都是河南人。而且,儒学在后世的重要发展——宋代理学,创始人及代表人物邵雍、程颢、程颐都是河南人。宋代理学又称宋学,其代表人物后世简称为“濂洛关闽”,其中的“洛”即指邵雍和二程的学说,又被称为“洛学”。近些年河南对洛学的研究不断有新成果问世,成为中原文化寻根的热点之一。

对儒家文化及洛学的研究也是同姓氏寻根有联系的。儒家始祖孔子是山东人,但孔姓的祖根却在河南。据历史记载,孔姓源于黄帝后裔中的子姓。传说帝喾次妃简狄吞乙卵生契,被赐姓子氏,后代又将“子”宇加“乙”为“孔”宇,传数世即为商的始祖成汤。再传若干代至殷王帝乙长子微子启受封于宋(今河南商丘一带),此后孔姓成为这里的名门望族,再后来到宋国大司马孔父嘉的儿子孔防叔逃往鲁国,才有山东的孔氏。因此,当代孔姓后裔既以山东曲阜为本根,也以河南商丘为本根。宋代理学代表人物邵雍祖根是西周的召公。召公原来的封地在召(今陕西岐山),东周时召公后代被改封于王屋(今河南济源市邵源乡),战国时召氏流播于汝南、安阳等地,因避祸而将姓氏宇加偏旁为“邵”。洛阳程氏源出风姓,颛顼时有重和黎兄弟分任司天、司地之职,即程氏始祖,其后裔在周初被封于程,建立程国,其地在今洛阳市东。宋代邵雍与二程的出现,是邵姓、程姓后人的骄傲,因此当代邵、程二姓后裔的寻根问祖也有人到洛阳瞻拜有关的遗迹。程颐晚年居住在洛阳龙门南耙楼山下,即今河南嵩县田湖镇程村,此地今被称为“两程故里”。程颐的十八代孙明朝的程世寅曾编撰《两程故里志》,后又由程宗孟续修,当代河南太康人程鹰等重新加以整理,已于1992年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对于探寻程氏祖根及宋代理学渊源,都是一份有重要价值的文献资料。

道家文化的源头在河南是没有疑义的。因道家始祖老子原籍在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今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河南省对道家文化的研究非常重视,成立了河南省老子学会,鹿邑县政府对老子的有关古迹进行了全面的修整,1996年在鹿邑召开了首届老子与道家文化学术研讨会。1998年7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与河南省老子学会又联合举办老子思想学术研讨会,在老子着《道德经》的三门峡灵宝市函谷关附近的豫灵镇召开。1999年4月1日是老子2570周年诞辰,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老子学会、三门峡市《道德经》研究会、灵宝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又在灵宝市召开了“老子思想及道教圣地旅游开发”研讨会。这些活动,对于道家文化寻根及李姓寻根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