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三十年:1981~2011
18710300000027

第27章 陈元光后裔迁台族谱资料及其初步考察(3)

2.迁台后的地区分布及集居地

地区分布:从前列族谱资料可以看出,圣王派先后移居今澎湖湖西乡、马公镇、台南市及台南县的学甲镇、佳里镇、盐水镇、大俾乡,高雄市的盐埕区,高雄县的凤山市、梓官乡,屏东县的九如乡、万丹乡、东港镇、内埔乡、万峦乡、恒春镇、里港乡、潮州乡,彰化镇的彰化市、鹿港镇、二水乡、田中镇、社头乡、竹塘乡、田尾乡,南投县的南投镇、名间乡、集集镇、水里乡、竹山镇,嘉义县的嘉义市、东石乡、东港镇、内埔乡、万峦乡、恒春镇、嘉义县的嘉义市、东石乡、梅山乡、番路乡、云林县的斗南镇、斗六镇、北港镇,台中市及台中县的龙井乡、大肚乡、大安乡、基隆市、台北市及台北县的三重市、淡水镇、贡寮乡、桃园县的中坜镇,新竹县的新竹市、北埔乡,宜兰县的五结乡、员山乡、三星组长及台东县等地。包括除苗栗、花莲二县以外的台湾21个县市中19个县市。这是移民初期的情况,后来又辗转迁徙,更遍及各县市的各乡镇。

集中居住地:从前列族谱资料还可看出,圣王迁台后,有几个比较集中的居住地。

明末开始迁台的浯阳派及银同碧湖派,最先迁居今澎湖湖西乡的沙港村、龙门村、喜东村,后又迁今马公镇等地。其后裔繁衍澎湖各岛,并移徙台南、台北等地。

康熙年间开始移民的霞宅派,初期几乎全部集中居住今屏东县的万丹乡,有明确记载卒葬此地的有9世1人,10世5人,11世21人,12世30人,13世30人,14世14人,15世6人,16世3人,17世3人,先后计112人。14世以后迁万丹乡的人数逐渐减少,但又出现了几个新的集居地。如今高雄的梓官乡、嘉义县的嘉义市、云林县的斗南镇、斗六镇,彰化县的彰化市、鹿港镇。16世以后不少人移居台北,并有一些人移垦宜兰。

乾隆年间迁台的槐派,有明确记载地点的几乎全部居住“台湾南路冷水坑”。台湾名冷水坑的地方不止一个,但南路冷水坑疑指今屏东县的九如乡,该乡玉水村清代名下冷水,日据时有名下冷水坑,东宁村清代名中冷庄。地居下淡水溪东岸、里港南面,清代属港西里,系康熙中叶后陆续开发的地区。

赤湖派迁台始祖士灶迁居南投的名间、田间,瑞兴、松贺迁彰化的二水乡,天泽迁东螺东堡,即今二水、社头、田中、田尾、北斗、溪州一带。这一派集中居住浊水溪中游北岸南投与彰化二县交界地区,系漳、泉移民乾隆年间集中开发的地区之一。

银同碧湖普园派集中住居今台北市及台北县的三重市。

3.台湾颍川陈氏的姓量、比重、位次及圣王派开发台湾的贡献。陈氏本支繁盛,计有陈国、齐国、户牖、山阳、颍川等衍派。以陈政、陈元光父子为闽始祖的开漳圣王,以陈忠、陈邕父子为入闽始祖的太傅派,以陈伯宣为始祖的南朝的江州义门派迁居华南的后裔,都是颍川派始祖陈寔的后代,系闽、粤陈氏的三大源流。台湾移民祖籍主要来自闽、粤二省,开漳圣王、太傅、南朝三派亦是台湾陈氏的三大主流。

姓量、比重及位次:根据1930年日据时期台湾31003户调查资料表明,共有193种不同的姓氏,陈姓占12%,居首位。另据1953-1954年台湾省文献会在18个县、市、区(不包括云林、台东、高雄、桃园四县)的调查资料,计有住户828804户,有737种不同姓氏,陈氏共91375户,占11%强,仍居全省首位。陈姓在18个县市中,除台中市及花莲县居第二位,彰化居第7位外,其余各县市均居首位。

另据1956年台湾第一次全省户口普查,利用户口普查口卡系统抽样四分之一统计结果,共有样本2318574人,扣除姓氏不详者外,有效样本2316401人,陈姓占11.3%,居全省第一位。陈姓在22个县市中,除宜兰县、台中市、云林县居第二位外,其余19个县市均居第一位。其分布特点是,凡福佬人所占比例高的地区,陈氏的占有比例比较高,都市、东部及客家人集居区陈氏比例较低。最高的澎湖比比例最低的桃园刚好高一倍。宜兰县、台中市虽居第二位,但其比重也超过10%以上。与其他姓氏比较,陈姓人口分布的普遍性及稳定性在各姓中自属最高,分布的差异程度因而最少。

圣王派开发台湾的贡献:族谱中关于开发台湾的记载很少,现只能从集居地人口结构等情况进行粗浅的考察。陈姓一直是台湾的第一大姓,约占全省汉人九分之一左右,开发台湾的巨大贡献可想而知。目前还难于统计出圣王派陈姓的姓量,但本派是台湾陈姓三大主流之一,同样为开发台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特别是圣王派集中居住的地区,其贡献尤大。如陈姓是澎湖十大姓中的第一大姓,占澎湖人口的六分之一,因地近金门,有七成以上移民来自金门,浯阳派及银同碧湖派首先开发今湖西乡,陈振遥被称为“开澎始祖”,子孙繁衍各地,在开发湖西乡、马公镇等地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赤湖派集居地的彰化、南投等县一些乡镇,据1956年调查资料,陈姓住户很多,二水有1141户,田中有2105户,田尾有979户,永靖有969户,北斗有901户,社头有727户。南投县的名间陈氏的比重高达41.5%,他如台中县的大肚,亦占24%。这些台湾中部东面平原及丘陵地带,主要是漳州移民开发的,如二水、社头、永靖、南投、名间等乡镇,几乎全部是漳州移民开发的;田中、田尾、溪州、大肚等乡镇,也主要由漳州移民所开发。以圣王派为主的颍川陈氏与漳州移民一道,为共同开发这些地区立下了功勋。

霞宅派初期集居地的万丹乡,东槐派集居地的九如乡,圣王派更与客家人一道,为开发屏东下淡水溪沿岸地区,作出了贡献。

银同普园派按多人移居三重市,三重自清初以来,共有陈姓移民1340户,其中一半左右来自泉州,以圣王派为主体的颍川陈氏,在开发三重及台北地区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清末进士陈登元,系赤湖派后裔,台北士林一带陈氏多赤湖派,他们为开发士林也作出了出色的贡献。

漳浦梅林派30余户后裔在陈正直领导下,于嘉道年间开垦宜兰员山复兴庄土地一百余甲,并经营金漳兴水郊行,为开发宜兰作出了贡献。漳浦梅湖派的陈辉煌,于咸丰十一年迁居宜兰后,领导当地先住民,组织19个结首,开辟三星乡,作出很大贡献。先后配合沈葆桢、刘铭传进行“开山抚番”事业,并参加抗法保台斗争,为开发宜兰,保卫台湾建立了功勋。

圣王派訏房后裔岩公派下,迁台开垦竹社寮及集集林尾,也为开发南投县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还应指出,圣王派迁台人员中也有一些文人,如梅林陈正直以游幕台湾府而定居宜兰;东槐陈儒生以“读书功名不就,往台湾”,“功名念急,遂买棹东游”。他们迁台后为传播祖国文化,起了一定的作用。圣王派迁台后裔中,更涌现出一批文人学士,如霞宅派11世至17世出了九个秀才,两个贡生,东槐派也出了一个秀才。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赤湖派后裔还出了两名进士。一是陈望曾,同治十三年成进士,任广东雷州、韶州、广州知府多年,后擢广东劝业道,为振兴实业不遗余力,曾密助民党革命。一是陈登元,光绪十六年成进士,任山东知县,后致仁家居,光绪二十一年日军犯台时,曾纠集义勇500名抗日,失败后内渡。他们或者为传播祖国文化,或为保卫台湾,或为振兴大陆实业,分别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文献来源:《陈元光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

作者简介:陈正在,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