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三十年:1981~2011
18710300000028

第28章 关于陈元光入闽的几点看法(1)

许宝华谢建中

距今一千三百多年的唐高宗时期,闽南多乱。总章二年(669年),玉铃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奉高宗之命,进戍绥安(今福建漳浦)。陈政,固始人。乾隆三十五年《光州志》载陈政子陈元光时年十三岁,遂从父入闽。在此之后的四十余年中,陈政父子历尽艰难险阻,励精图治,对闽南的治理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

前期以作战为主。陈政率府兵三千六百名,进伐时由于水土不服和寡不敌众,而退守九龙山,请朝廷增援。朝廷派陈政兄陈敏、陈敷领军校五十八姓援闽。陈敏、陈敷病死道中,陈政母亲魏氏带领部众,入闽与陈政会师,击败“蛮獠”,屯兵云霄火田,扎下根基。

陈政于677年病逝,元光承袭父职。他治军有方,文武兼备,逐步平息了绥安之乱。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向朝廷建议在泉、潮二州间增置一州。朝议后,武氏同意建立漳州,辖漳浦、怀恩二县,命元光为刺史,自别驾以下,由地方自行任命。陈元光发展农业,兴办学校,招抚少数民族,稳定社会秩序,使蛮荒的闽南气象日新,故后人奉陈元光为“开漳圣王”。

陈元光对历史作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而唐史却无记载。尽管这可能有其历史原因,但毕竟是修史的一大疏漏。宋景佑年间,漳浦知县吕()在其《题威惠庙》诗中道出了后人的不平:“当年平寇立殊勋,时不旌贤事弗闻。唐史无人修列传,漳江有庙祀将军。”(见《漳浦县志·卷十八》)。这一现实也给后人全面研究陈元光开漳史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有些史实只能从地方志和家谱中去寻找,有些则只能凭史籍作大致的推断。

一、陈氏家族住地的变迁

乾隆三十五年《光州志》载,元光世系“本于胡公满,后子孙以国为姓,遂易妫为陈”。《光州志》又载:“汉建武间,有祖名孟连者为固始侯,薨,葬于浮光山之麓,子孙因而留家焉。”陈孟连为固始侯,死后又葬于浮光山。后代依山留家,说明陈氏后裔已向南繁衍了。

《水经注》载:“淮水又东经浮光山北,亦曰扶光山,即弋山也,山踞息县南五里。”浮光山在息县境内淮河南岸(今有人谐音称其“蒲公山”),为一含大理岩层的独山,属弋阳郡管辖。弋阳郡唐代称光州,玄宗时短期复称弋阳,即今潢川。这说明陈氏后代至迟在汉代已发展到了光州境内。

古人厚葬,全茔喜依高皋。淮阳以南一马平川,渡淮后首当浮光山,较之淮北平原别有气势,也许是孟连在世时早已选好的墓地,死后葬于此,后人留居守墓,遂有一支落于此地。笔者查实,至今山前还有一个叫“陈大”的大村落,仍住有许多陈姓。唐朝时,陈氏家族中陈犊源出固始。这一支如何从浮光山辗转迁到固始的,我们认为对旧地依恋是一种可能。建武年间,孟连为固始侯。汉朝分侯爵为三等:县侯、乡侯、亭侯。

县侯以县为食邑,为侯爵中之最高一级。光武帝刘秀给孟连这么高的封赐,定是孟连对东汉有较大的功绩。他的后人可视固始为其家族的又一发祥地,固始汉代的地望,现有两种说法,一说即今固始处地。一说初在淮北的沈丘、临泉一带,南北朝大乱,士民南迁,刘宋时侨置于今地,后经刘裕“士断”而成实置。不论二说哪一个正确,隋唐时固始即在今地是确定无疑的。它的自然条件较淮北更加优越,因心理上依念祖上发祥地,或于某次变故或变乱后,再迁至今之固始是合乎情理的。

这不仅可以满足陈氏族人对祖地固始的心理追求,又可获取更丰富的生活物资。他们当然会选一个像浮光山那样地形、地貌的独山,旁依营居,这样在固始境内,只有位于安山脚下,川原壮丽的陈集一带最合适了。安山亦称安阳山,固始人以其方位俗称东大山,也是一座含大理层的独山,却比浮光山更有气势些,陈氏家族怀念旧地,也就会把它称之为浮光山。陈元光有诗曰:“浮光昂岳望,固始秀明乡。”正如后文要提到的陈政以山西之漳河命名云霄之水一样。安山也的确成为陈氏族人心中的浮光山。1987年第二期《史学月刊》上高东成和李钟晨的《陈氏家庭源流考略》一文中称“……东汉桓帝时太丘长实居颍川……陈实之后裔志臬,娶王氏生五个儿子,其中五子达信于南朝宋时迁固始县。”此文正可为我们的这一推测作一印证。

军功所封也是一种可能。元光祖父陈犊,宇克耕,随李世民征战攻取临汾立下军功。《新唐书·太宗本纪》记载,隋大业十三年(617年),隋虎牙郎将宋老生屯兵于霍邑(今山西霍县)拒唐师,久雨唐师粮尽,李渊欲还兵,李世民苦谏进兵。后李世民将兵强攻,取霍邑,斩宋老生,接着攻下临汾郡。《资治通鉴》又载,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定杨刘武周在山西作乱,攻下了唐朝开国基业所依的太原,并陆续攻下了太原以南的平遥、介休、临汾、夏县等许多州县。唐高祖大惊,打算放弃黄河以东而退保关内。秦王李世民说,太原重镇,是国家的根本,河南殷富是京城的财源,决不可放弃,愿得精兵三万收复失土。于是唐高祖使李世民率兵三万,自龙门(陕西韩城县境)渡河,进击刘武周。终多次大战,失城一一夺回,次年刘武周败走突厥,被突厥杀死。

史料记载开唐攻夺临汾的战争就是这两次,不论哪一次都是决定初唐能否存在的关键战争。包括陈犊一家在内的随战诸将立了很大军功,后来论功赐爵,论爵赐永业田。陈犊一家有可能请求在其祖先发祥地固始取得较多的田庄以繁衍后代。

当然,陈氏定居固始也可能有其他原因,但陈元光家庭的繁衍变迁是清楚的,就是由陈州而固始,由固始而浮光山下再到固始,最后由固始至闽南直至海外。

乾隆三十五年《光州志》还载,陈元光的孙子陈酆,虽生长在闽南,但对祖居万分怀念。天宝年间,李林甫、杨国忠当权误国。陈酆无意仁途,“访弋阳旧第,再新而居之数年”,直到安禄山作乱期间,朝廷应漳州士民请求,命陈酆依例任漳州刺史时方离去。“弋阳旧第”不能狭义理解为陈氏旧第在弋阳城内,而应理解为旧第在弋阳郡内,弋阳领固始县,指的是陈氏在固始的旧居。至陈酆时,旧居难免损坏,再新而居,说明旧居得到很好的维修。只可惜后世没有继续维护下来。

后来陈酆的儿子陈咏,陈咏的儿子陈章甫均回家乡任光州司马和团练使。明万历年间,陈元光后裔陈华还回光州担任太守。陈华任光州太守期间,聘礼部郎中陈璋补修《光州志》,陈华作序写道:“华之先世元光,光人也,唐时随父政领兵戍闽,因家焉。今来守是邦,则祖邦之士大夫子北皆其乡也。”真是世代不忘其祖,深怀故土。据固始陈集乡老人们谈,民国年间,还不断有闽南陈姓回陈集扫墓祭祖及朝山。

陈集所依的安山之顶,过去有大山奶奶庙,祀云霄娘娘。当地老人们说云霄娘娘姓魏。这恰与陈元光祖母魏氏夫人去世后葬于云霄县之事遥遥相应。因此可以推定,魏氏逝于闽南,路遥而无法归葬原籍,山顶大山奶奶庙就是留在原籍的陈氏后代为祭祀魏氏夫人所修建。魏氏夫人出身名门,堪为女中丈夫,享年九十余岁,在陈氏族中有很高威望。故不仅受到闽南及固始陈氏后裔的崇拜,就是古陈国旧地陈州(今淮阳)人,也专于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日前来陈集朝山赶庙会。他们吹着泥烧的哨子,向云霄娘娘报告陈州老家来人了,向娘娘祈福,同时也搞点物资交流。这种由固始人和陈州人朝山的风习,从唐代开始,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