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三十年:1981~2011
18710300000030

第30章 陈元光与闽台民俗

陈国强周立方

“开漳圣王”陈元光,在闽台人民中间,真是家喻户晓,在闽台民俗方面,也保留有陈元光的影响。

闽南人民由于尊崇陈元光,历代把他神化立庙奉祀。在闽南、台湾和粤东等地,建有威惠庙,灵着王庙多处,并塑像供奉。

在漳州府治最早所在地的云霄县,有威惠庙。云霄县城威惠庙原址已不可考,现址在县城西门外,为明成化间(1465-1487)里人吴永绥建。祀陈政、陈元光、种夫人、子陈珦、女怀金、营将马仁、李伯瑶等。清道光、光绪间曾修建。1983年乡民募款重修为现庙。庙内二进一殿,有左右两厢房。前有庙埕、照壁,总面积约三亩,庙内对联颇多。

过去云霄除县城威惠庙外,火田有王爹庙,庙有对联“披荆斩棘归中国,率众驱蛮窜外荒”。高溪有王爹庙,庙有对联“拓土开疆宜崇祀事,安民保境犹仗英灵”。竹塔有圣王庙,庙有对联“属栖瑞木呈异彩,塔砥中流濯波光”。宜谷径有开漳圣王庙,等等。

唐贞观二年(786年),漳州州治北迁到现在的漳州市区,为纪念陈元光开漳业绩,闽南各地建有许多庙宇,较着名如漳州市郊南山村圣王庙、诏安深桥乡圣王库庙、漳浦县威惠庙等。《漳州府志》记载:“漳浦县威惠庙在县治西门外,(唐时敕建,明弘治间知县吴云建坟楼,后毁。国朝康熙二十六年,知县杨遇即楼址重建前殿后寝,后寝祀无种氏,庙左为柔懿夫人宫,夫人元光女也,从元光征蛮有功,故亦祀之)按属邑皆有威惠庙,独载漳浦志,开漳之所自始也。”

云霄县以前有“鉴王”和“走王”的习俗。每当正月十一日,县城威惠庙里要派人举着“开漳圣王”的大牌,打着锣鼓到邻近各社报导。十三日将庙内的陈元光像移到前厅,称为“退殿”。凡有圣王庙的城镇或村庄,信徒必定到庙焚香供祭,并请戏班娱神,祀毕抬神像出游,称“鉴王(拜王)”。出游时由两个穿戏装的童男女提一对宫灯先行,接着是土地神居前开道,继为元帅马仁、军师李伯瑶、王子陈珦、王女陈怀玉、夫人种氏,最后是圣王陈元光的神像。游行中锣鼓笙笛齐鸣,伴以震耳的鞭炮声。沿途家家户户摆香案于路口恭迎。凡此年新婚或新生男童儿之家,必恭请神像到门首,置香案供献金枣茶。祭毕,主人请抬神者及鼓乐队吃蜜金枣和乌龙茶等。游毕,神像高踞戏台对面的“王棚”中。棚前高置香案,供桌上有青花瓷缸,上耸立以竹秆麦扎成之草柱,柱外用猪肉片密封,柱顶插甘杞木(取甘棠遗爱、世代纪念之意)。分别放鸡、鸭、鱼,俗称“办大碗”。午后,接着有“走王”活动。

乡下由村中耆老预选取几十个青壮男子,每六人一组,高擎巨型木雕神像,到指定的起点处,列队待发,在起点与终点处各有两个礼炮手,专门负责放“三拜枪”,在神像前有两个鸣锣开道,后有一人执凉伞撑遮神轿。一闻擂鼓鸣炮,各组青年分别高抬神像,奔驰如飞,直达终点,这时再鸣炮三声,钻组以竞走、势壮、姿美者为胜。称为“走王”或“走尫”。然后,神像在乐队护送下,归座“王棚”,开始演戏。信徒供上“顺盒茶”(即蜜饯粮果5~9种,以及茶水),直到元宵节后,才把神像送回威惠庙中,再供上“顺盒茶”与“菜桌”(包括红枣、桂圆干、莲子、香菇、木耳、金针菜、冬粉丝、米糕、蜜金枣等共9或12种)。

县城威惠庙是正月十四日列队出游。队伍中有百面大锣、彩旗、高灯,接着是相公爷、李王公(伯瑶)、马仁(先锋)、陈怀玉(陈元光女)、陈珦(陈元光子),王妈、王爷(陈元光)等神像。均用四人抬,后有二凉伞、二扇,共四十多人,队伍所经各社,都备有牲醴香案祭祀。当晚到溪尾祖厝(燕翼宫)王府(开漳祖庙)过夜。十五日,神像各由六人扛着,扛者伸直右手高举神座,边走边放鞭炮,城关36福社均办牲醴祭敬,其他各社则设“香碗桌”,这就是“走王”。神像送放炮迎神,一直回到威惠庙。二月初六日,是陈元光生日,庙前演戏庆祝,大多是潮剧,非常热闹。

《云霄县志》(1957年3月版)卷4《地理下·风土》(一)风俗记载:“俗之别者,本邑为唐将军陈元光开屯旧区,民人崇祀惟谨,每年正月十五日高抬神像,游行各社,奔驰如飞,谓之‘走王’。”关于“走王”民俗,还有首歌谣《龙眼干》说:“龙眼干,正月半(可见在昔本邑于旧历之月,仍用龙眼干泡开水享客,不知何时改用蜜金桔也),人点灯,阮(我们)来看,看见新娘(新妇)着火烧,子婿(新郎)扑扑跃,亲家姆仔相拍(口角互斗也)掉落桥,桥几空,桥两空,紧紧去下尫(求神也);下着王爹(陈将爷)要吃猪,下着王妈(陈将军夫人)要看戏,下着青尫(许别驾)无主意,下着地伯公(土地神)要吃软番薯,下着相王爷(将军庙附祀之小木像)要吃狮脚穿的橙色柿(名产出南宝山,纪种已三十余年无培植者)。

这首《龙眼干》歌谣,现在民间上年纪的人还记得,但有个别地方用词不同。例如:

1.“下着地伯公要吃软番薯”句中,民间念软“番薯”为软“红柿”。

2.“下着相王爷要吃狮脚穿的橙色柿”句中,民间念“相王爷”为“相公爷”,念“狮脚穿”为“狮脚川”,是地名。

从记载中所说“此歌戏祀神太过之失”,可见过去有人认为“走王”太过分,也反映了民间的热烈情况。

此外,在农村中还有抬马仁神像驱蝗虫、抗水灾、苦旱求雨的习俗。在婚俗中,有新郎新娘穿白衣,草席下放干芒(边缘会割人的草)的习俗,传说是妇女怕婚后丈夫是外地人跑掉,故相约同死之意。又在洞房时,新郎新娘吃12大碗,老的女福人要说几句吉祥话,如说“吃猪肚,钱银铺”。

除云霄外,在东山也有“走王”习俗。在东山东坑庙,每当农历二月圣王生日前一天的二月初五举行“走王”活动,信徒抬着王爷与王妈(种夫人)神像在田里跑,群众纷纷用砂子撒去,越多越好。到晚上,将王爷和王妈神像抬进庙,是由四人单手高举,下烧柴火,范围有2×1.5米大,跳火而入,这叫“跳火井”。火井的火焰很旺,高达1米,又有陈村民抬祖宗游行街道,又有锣鼓队、仪仗队,提着写有“陈府”的大灯,还有长柱形的灯,以及“肃静”、“回避”大牌。此外,在东山桐柏村有陈元光女儿陈怀玉(柔懿夫人)的“妈庙”。传说郑成功收复台湾渡海前,曾将陈怀玉神像请上船保佑,故庙里再塑一尊。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在台南建“妈庙”,香火旺盛。后来,陈怀玉神像又送回东山妈庙,称为“大妈”,后来再塑的称为“二妈”。东山还传说:郑成功攻打云霄清军时,曾到白塔威惠庙,祈求开漳圣王陈元光说:“我南征北战,请保我安全。”以后屡次战斗,郑成功果然安全无恙,郑成功为此曾到威惠庙还愿谢祭,并赠对联。

叶国庆教授在《平闽十八洞研究》绪言中提到:“元光父子开建漳郡,功绩既伟,崇祀亦隆。祀礼与祭社稷同,每逢诞辰,居民必演戏娱神,备牲献祭,家家宰鹅杀鸡,延请亲友,里人谓此日为过‘小年者’意谓热闹有过除夕也,其影响于风俗者如此。漳州所属各县都有陈元光庙,也大概有此风俗”。由此可见陈元光对闽南漳州地区民俗的影响极大。

后来,漳州移民到台湾,为求航途、工作平安顺利,多携带家乡尊崇的“开漳圣王”神像作为随身保护神。到台湾定居后,在漳籍居民集中的地方,便建立许多开漳圣王庙供奉,据不完全统计,以“开漳圣王”为主神奉礼的庙宇,就有五十几座。尤以漳民早期开发的地方,如宜兰县最多,桃园县和台北县次之。

台湾同胞又尊称开漳圣王为“圣王公”,或简称“圣王”。又因为他是陈姓祖先,故又称“陈府将军”或“陈圣王”。

台湾最有名的“开漳圣王”庙宇是:宜兰县永镇宫、桃园县的景福宫,台北士林的惠济宫等,这些庙宇除立祀开漳圣王外,还配祀辅顺、辅显、辅义、辅信等四位将军。

辅顺将军是马仁,在台湾聊配祀在开漳圣王庙外,还有辅顺将军为主神的庙宇,都是由漳州籍移民所建立,也有称为“将军庙”或“马公庙”的,例如台中市有“将军庙”,台南市有“马公庙”等。一般信徒以农历二月十五日是“开漳圣王”圣诞日,以九月十四日是“辅顺将军”例祭日。在台湾,对辅顺将军的名宇传说不一,有说是马恩、马殷、马援、马福的,也有说出原名马仁的,也有尊称为马公的,不管是什么名宇,信徒们都认为是自己的保护神。

在漳民早期开发的宜兰县,位天壮围的永镇宫,所祀开漳圣王神像,据说是早期来台开垦的陈姓漳州人,自家乡庙宇分香而来,后在壮围建永镇宫,威为村民们的信仰中心。现在宜兰永镇宫正殿神龛所祀开漳圣王神像共九尊,其中较小的金身神像是该庙保存由大陆带来的金身,百多年来,由于宫庙逐渐扩大翻修,此神像已不能与重宫庙配合。因此为镇殿塑神像,而将原来神像安置于新塑像中间,但为区别起见,称为“老圣祖”。到宜兰永镇宫祭祀祈求的信徒,女多于男,老多于少,祈求的问题大多是一些私人的现实困难,例如求财、求运、求子孙、求康宁、求平安,等等。

桃园县的景福宫也有几尊“开漳圣王”神像,其中主神留在殿内不能随便移动,称为“镇殿王”。其他神像可以迎奉到临时祭坛或信徒家中。信徒们祈求祭供后,再恭送回宫庙。桃园晃福宫也陪祀有辅顺将军。信徒们尊奉他既是“开漳圣王”的先锋官,百战百胜,收复漳州,又是“开漳圣王”的医官,在时疫流行时,马仁义诊出医,普济众生,平息时疫。

在台湾的民俗中,关于“开漳圣王”有两种传说:

第一,“开漳圣王”是唐代僖宗时的武进士陈元光,又名陈永华,宇廷炬,号龙湖。状貌魁梧,风姿卓异,被朝廷任命为元帅,率军平定漳州等地七县,后被任命知漳州。陈元光到任后,驱逐少数劣民,安抚教育蛮民,将中原文化移植漳州,排除万难,开辟疆土,以“开漳将军”兼漳州州事,努力施行仁政,使漳州居民安居乐业。漳州居民对陈元光的威武仁德十分崇敬和赞扬,因而在他死后上奏请敕封为“威惠圣王”,奉为地方守护神。

第二,陈元光跟随父亲陈政戍守福建,任玉铃卫翊府郎将,人称“鹰扬将军”。父陈政死后,陈元光奉命代行父职统领众卒。陈元光为控制岭表,特别请命朝廷在泉州和潮州之间创置漳州,朝廷应允所求,就任陈元光负责镇抚屯守。陈元光披荆斩棘,扫荡悍匪,数年内漳州附近几千里都没有桴鼓告警。及至晚年,闽酋叛变,陈元光奉诏兴兵讨贼,不幸战殁于漳浦县,颁谥“忠毅”。漳民哭哀如丧考妣,建庙于石鼓山下,立像祀拜,当地人称“将军庙”。

这两个传说都部分反映了历史史实,也反映了台胞和早期漳州移民们对陈元光的崇拜与尊崇。

从上述闽台民俗,反映陈元光的历史功绩是伟大不可磨灭的,也配得上“开漳圣王”的称号。

文献来源:《陈元光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