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三十年:1981~2011
18710300000029

第29章 关于陈元光入闽的几点看法(2)

二、陈政父子入闽兵源

唐朝前期因隋朝旧制实行府兵制。唐太宗分全国为十道,六百三十四府。府分三等,上府备兵1200人,中府备兵1000人,下府备兵800人。统兵官每府设折冲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三百人为一团,团有校尉,五十人为队,队有正。民二十岁服兵役,六十岁免役。兵士自备兵甲、粮食和服装,存入官库,行军时领取应用。府兵中精壮可信赖者可被抽调任皇帝十二卫禁军。边防重镇需要较大兵力,本地兵力不足也从各府抽调。府兵是寓兵于农的一种兵制,平时府兵大部分从事农耕,小部分人分批到京师宿卫或戍边。战时,朝廷任命将帅统兵出战,战争结束,兵散归府,将帅归朝。

陈元光祖父陈犊佑唐平天下有功于朝,官至玉铃卫翊府中郎将,武官皆为怀化大将军,正三品,“武德,贞观世重资荫”(见《新唐书》卷四十九)。陈政兄弟有资格受荫而得军职。据《云霄县志》记载,陈政戍闽,“进屯梁山外之云霄镇火田村,居焉”。“尝渡云霄江,指江谓父老曰‘此水如上党之清漳’”,因此命名为漳江。他是因江由清浊雨水汇成,如同山西和河北南部交界地带的漳河由清浊雨水汇成的一样,从而如此命名。陈政和他的部下对北方的漳河印象深刻,有着特殊的挚念之情,命云霄之水为漳江,实有怀念故土,借中原景物以慰入闽府兵军心之意,鼓励他们在闽南安居乐业。后陈元光向朝廷呈《请建州县表》,建议在此设州,称“临漳水,实乃建名之本”,获得朝廷批准,漳州遂因漳江而得名。以唐之发祥地山西之河名命名闽南之水,并因而名州,本身也具有唐朝廷怀柔闽南之意。陈政说“此水如上党之清漳”,说明他到过上党(今山西长治县)。陈政到过上党的原因当是幼年时随父在山西经历过军旅生活,或是成年后率府兵在此方戍边。北方重镇驻军主要用来对付突厥等外族入侵。

后来闽南有乱,朝廷委派陈政任岭南行军总管,将兵去闽南平乱。他的职衔是玉铃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归德将军,从三品,为其武官阶。所带这三千六百人不可能出之于一府,更不可能出之于一县,他们的来源是中原各府抽去的府兵,因主帅需拥有核心力量而必然以固始人为多。从现有资料和他们的后裔族谱中均可以看到这点。许天正,汝南人。马仁,固始人。沈彪,固始人。李伯瑶,陕西三原人。蔡长眉,信阳人。戴群胄,固始人。张伯纪,祥符人。这几位可考将士中,固始籍几占一半,并且六位都来自河南,一位也紧靠中原。另外,丁儒亦为固始籍。《云霄蔡氏族谱》记载祖上随陈元光从固始三角店入闽,《方氏族谱》记载祖上随陈元光从固始方集入闽。固始至今还有这两个地名,三角店是一个小村庄,方集是乡政府所在地。可见戍闽将士的后裔立谱时,对祖籍地认定的认真态度。

陈政所率三千六百府兵和紧接入闽的五十八姓将士是需要高度团结的,否则在闽南不能立足。固始人占了这么大的比例正是当政者主观安排,有意利用同乡的凝聚力,事实证明也的确起到了这个作用。

陈政率三千六百府兵首先入闽。他们的任务一是平乱,二是开发闽南。高宗要他们“相视水源,开屯建堡”。因战争和疾病的消耗,他们未能完成这两个任务,特别是第二个任务更无法完成。因此,朝廷又派陈敏、陈敷率固始一带五十八姓赴闽。这五十八姓去后终于打开了新局面,平息了啸乱,建立了漳州,带去了中原比较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方式。

唐初,全国有人口三千七百万,如按各地人口平均增长作类推,固始当有人口三万左右。唐天宝年间漳州有人口一万八千人。而此时全国人口已接近五千万,按此类推,高宗年间漳州可能有人一口一万三千人。五十八姓人口只有这一万三千人中的一部分,当然也只是固始三万人中的一小部分了。这五十八姓入闽无疑是壮者为兵,男女相携,举家聚族的南迁了。这五十八姓南迁后在固始一带造成的一些空旷之地也有人递补。据《旧唐书》记载,就在五十八姓入闽的同年,高宗“徙高丽户三万八千二百于江、淮之南,及山南、京西诸州空旷之地”。高丽内迁是为了制其离叛。五十八姓入闽则是为了开发边陲,促进闽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是唐朝廷为治国需要精心安排的,说不定二者是有联系的。这种迁徙政策历朝都曾使用过。

三、陈元光建漳的历史影响

中原士族入闽历史上有四:(1)晋永嘉之乱,中原士族林、黄、陈、郑四族入闽;(2)唐初陈政、陈元光带府兵三千六百和固始一带五十八姓入闽;(3)唐末,固始人王潮、王审知等率义军入闽,占据泉州,后来王潮任福州观察使;(4)宋靖康南渡,中原士族避乱入闽。

这四次南迁的人群中,均含有相当数量的固始人,其中以陈元光入闽人数较多,大部分都是固始人,他们对闽南的影响也是最大的。云霄的陈岱镇是陈元光后裔的一处聚居地,家祠有对联:“浮光进泽长,固始家声远。”云霄威惠庙有对联:“漳水寻源怀固始,唐人访祖到云霄。”莆美镇华庙对联:“华胄增光光发光州地,庙基稳固固自固始人。”高塘郑氏祖祠对联:“固始溯源自是衣冠济济,高塘分派企看瓜瓞绵绵。”漳浦威惠庙对联:“金戈开社稷,恩泽永沐漳郡;玉节镇山河,韬略长辉固始。”均概括地道出了这次入闽的历史影响。

漳州的建立,无疑给闽南树立了一杆中原经济、文化的旗帜,加速成了闽南地区的文明进程,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稳定、团结和进步。

福建的云霄县是漳州初建之地,1946年曾做过人口统计,县志记载,当时全县总人口为11.38万人,姓氏八十一。在族谱中写明先世从河南入闽的有方、吴、张、陈、柳、王、汤、蔡、林等九姓,总人数约九万,占全县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其中方、吴、张、陈、汤、柳六姓写明先祖随陈元光入漳,总人口约占当时全县总人数的百分之五十三。若唐代也按这个比例计算,高宗年间漳州的一万三千人口中,随陈元光入闽者将有六七千人。其中五十八姓当有四千人左右。当然这只是推测而已,有待直接材料进一步证实。

这批入闽的中原人,先在闽南站住脚并发展起来,然后向广东和台湾方向发展,最后又向海外发展。从《台湾通志》所载材料可以看出,1930年台湾总人数为375.16万人,其祖籍注明从漳州和泉州二府迁去的为300万人,占台湾当时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八十。又据1953年台湾统计,当是台湾总户数为82.9万户,737种姓,户数在五百户以上的一百种姓中,有四十五种姓的家谱记载先祖随陈元光入闽,总户数却占全岛总户数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可见陈元光这次入闽对后世影响极大。

从历史的角度看,陈元光已被神化为“开漳圣王”,受到闽台和海外侨民的崇拜,起到了很强的民族精神纽带作用。

陈元光对闽南的巨大历史功绩和政治影响,也受到历朝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他们从自身的统治利益出发,也注意利用陈元光的巨大影响以巩固其统治,唐玄宗登基的当年(712年),追思陈元光,赠谥“颍川侯”。五代加封为“灵着顺应昭烈广济王”。南宋绍兴年间加谥“忠毅文惠王”,命有司在春秋二季都要举行祭祀活动。明初又封“昭烈侯”。明朝万历年间,在光州(今潢川)城内也建立了广济王祠,以纪念这位杰出的人物。

文献来源:《陈元光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

作者简介:许宝华,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汉语专业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