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三十年:1981~2011
18710300000061

第61章 “光州固始”的历史文化解读(1)

张新斌

“光州固始”,一个将豫、闽、台三地永远联结在一起的历史地名,一个闽台人心目中的圣地,一个南北文化交流的永远的历史印记。

一、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看“光州固始”

1.“光州固始”与地理沿革

“光州固始”联称,始于唐代。固始,为光州的属县,这种关系一直延续到民国建立。

关于固始之名,《括地志辑校》卷二云:“光州固始县,本春秋时蓼县,偃姓,皋陶之后也。《左传》云:子燮灭蓼。《太康地志》云:蓼国先在南阳,故县今豫州郾城县界,故胡城是也。”又:“光州固始县,古蓼国,南蓼也。春秋时蓼国,偃姓,皋陶之后。”皋陶,为传说中的东夷族首领,舜时为掌管刑法之官,他的后人受封于蓼。《左传·文公五年》:“冬,楚子燮灭蓼。”蓼,即廖姓,可见固始县也是廖姓的一个重要源头。

固始之名,始于东汉。《后汉书·郡国志》载:固始,“侯国,故寝也。光武中兴更名”。该书《李通传》:“建武二年(26年),封固始侯,拜大司农。”可见,东汉时不仅有固始县,也有固始侯。在此之前,秦与西汉时固始为寝丘邑。自东汉之后直到唐代,除梁时固始改称蓼县外,均以固始名县。但是早期的固始县治,在今固始东北,隋开皇年间正式移治今县。

固始之属光州,时间较晚。固始位于三省交界之地,隶属变化极为复杂。秦时属九江郡;西汉时分属于汝南郡、六安国、庐江郡;东汉时分属于汝南、庐江二郡;三国时,域地内分置6个县,分属于汝阴、弋阳、安丰、庐江四郡;两晋时,分置6县,分属于4郡;南北朝时,政区变化频繁,亦分属于新蔡郡、安丰郡、弋阳郡、边城郡等;隋朝建立后,固始县属弋阳郡;唐代时,光州与弋阳郡互有替代,但《旧唐书·地理志》云:武德三年(620年),改弋阳郡置光州。光州治所,早期在光城县(今河南光山县),太极元年(712年)移治定城县(今河南潢川)后,直到明清没有变化。

2.“光州固始”与地理环境

固始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属信阳市管辖。总面积2946平方公里,人口达163万。固始县有如下特点:一是人口多。固始县为河南第一人口大县,也是全国人口数量较多的县之一。二是面积大。固始县域总面积,甚至超过了河南的某些省辖市面积,如鹤壁、济源等,因此固始也是河南面积较大的县之一。三是地形多样。固始境内丘陵、平原洼地分别占全境面积的40%以上,山地面积占全境面积的1/10。全县最高峰位于县南的曹家寨山,主峰海拔1025.6米,最低的地点则在县域北部淮河之滨的三河尖,海拔高度仅有23米,也是河南最低的地点。四是三省交界。固始东部与安徽西部的六安市金寨县接壤,南部隔商城与湖北省黄冈麻城市相望,为三省交界之地与结合部。五是中原水乡。固始地处江淮之间,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湿润性气候,气候湿润,雨量丰沛,四季分明,年降雨量达1066毫米。固始县物产丰富,有“固始鸡”、“固始鸭”、“固始笨蛋”,有水牛、茶叶、板栗、腊味等名优特产,境内水渠纵横,鸭鹅成群,稻谷飘香,可以称为“中原江南”,有“南方人见了亲,北方人见了新”之感觉。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知,“光州固始”尽管在唐代以后,已成为习惯性联称,但以唐代开端最具意义,尤其是该概念中的核心词“固始”,最具意义。固始人口多,面积大,过渡特征明显,区位优势突出,无疑应为南方与北方的结合点。

二、从史料文献的角度看“光州固始”

1.唐高宗时期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开漳入闽,使闽南发展步入新阶段。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诏命玉铃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为统领岭南行军总管,率府兵3600人,到闽粤交界处平定“蛮獠啸乱”,其子元光随父出征。陈政大军入闽后,势如破竹,但在与“蛮獠”酋领苗自成的决战中受挫,后退守九华山。陈政母亲魏太母,以及陈政的两位兄长中郎将怀远将军陈敏、右郎将云麾将军陈敷率中原58姓将士前往增援。陈政的两位兄长,在前往闽南途中相继因病身亡,魏太母代为挂帅领兵,在九华山与陈政会师。陈政大军,在当地边垦种边休整,使兵力得以恢复。尔后南下夺取陀岭,挥师云霄,并对这里的清澈江水感叹而发:“此水如上党之清漳也。”(见《闽书》卷28)漳水实则在今河南的林州一带,由中原之水,而形成了闽南的漳江、漳州。

仪凤二年(677年),陈政在讨伐陈谦之乱时,不幸病故。陈元光正式接掌父印,经过数百战,彻底平定了东南蛮獠之乱。永淳二年,诏命元光为正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陈元光以闽南为大本营,正式向皇帝奏请建州立县,从根本上对闽南地区进行治理。垂拱二年(686年),正式设置漳州,及漳浦、怀恩两县,陈元光为漳州刺史兼漳浦县令,晋升为中郎将、右鹰扬卫府怀化大将军。陈元光在当地不仅设置行台与堡所,以保障行政的推行;还将随行而来的中原将士,量才而用,使当地得以政通人和。他对当地蛮民采取了安抚与感化政策,以唐朝廷的“恩惠”感化蛮民,以中原的先进文化开化蛮民,提倡汉蛮通婚,促进了族群间的融合。陈元光还以军垦强化军队的实力,发展农业,鼓励工商业的发展,首创了松州书院,教化民众,使当地的社会风气,在元光主政漳州的26年间有了明显的变化。

陈元光之后,自开元十三年(715年)至元和四年(819年),元光之子陈响、元光之孙陈丰、陈丰次子陈谟均接任漳州刺史,为漳州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陈氏家族在闽南的事迹,几乎不见于正史,但陈元光的《请建州县表》一文,收录在《全唐文》卷一六四,陈元光的诗文则辑录在《龙湖集》中。在地方文献,如《闽书》、《福建通志》、《广东通志》、《漳州府志》、《云霄县志》中,对陈氏家族的事迹均有较多的保留。从《光州志》中可知,陈氏家族与祖籍地固始还保持着较多联系。《光州志》卷六载,陈元光的孙子陈泳已被称为闽人,曾受命为“光州司马”与“光州团练使”。陈泳的儿子陈章甫,后代称之为“光州司马”,陈泳死后,“章甫扶枢归葬于漳”。可知在当时,陈氏家族已将漳州作为故里。该志卷之八亦载,陈元光的孙子陈鄞(丰),为辰州宁元令,到京师(今西安)进见权贵李林甫、杨国忠时,专程“访弋阳旧第,川原壮丽,再新而居之数年”。他不仅回到了祖籍地,而且将旧居翻新后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又到闽南任漳州刺史,为当地民众所爱戴。

陈元光的故乡固始,至今还有在旧居基础上建造的“陈将军祠”、陈氏祖茔,以及敬奉魏太母的太山奶奶庙。陈元光被福建人奉为神只,明初封为“威惠开漳圣王”。因此,云霄县的威惠庙被称为“开漳圣王祖庙”,漳州也有保存完好的“陈元光墓”。开漳圣王庙不仅在福建有较多的分布,在台湾亦有70余座遍布全岛。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的陈元光诞辰日,闽台两地居民,同祀开漳圣王,以表达对陈氏父子的崇敬之情。

2.唐末王潮、王审知兄弟建立闽国,为福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末黄巢起义后,中原陷入了一片混乱。中和元年(881年),寿州屠夫王绪聚众而起,先后攻下了寿、光二州。光州之民响应者甚众,固始农民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亦加入到义军之中,因才干举为“军校”。在义军南下江、洪、吉诸州的过程中,王绪因猜疑杀戮而遭抛弃,王潮因才干出众,以“拜剑选帅”的仪式而成为“将军”。王潮义军入闽后,攻克泉州,勇克福州,风卷建州和汀州。乾宁二年(895年),唐廷封王潮为武威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