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三十年:1981~2011
18710300000079

第79章 河南涉台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1)

唐金培

凝结豫闽台三地人民血缘亲情的涉台文化遗产,既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联系海峡两岸同胞情感的重要纽带。自2008年12月涉及福建、广东、浙江、江苏、河南等十多个省市的“涉台文物保护工程”正式启动以来,河南在涉台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有的地方在不同程度上还存在一些亟待克服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开展涉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深入发掘、展示和宣传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进豫闽台三地人民相互了解,深化豫闽台三地文化交流与合作等,都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要现实意义。

一、河南涉台文化遗产概况及其特点

河南是绝大多数闽台姓氏的祖根地。河南涉台文化遗产虽然没有福建那么丰富,但福建不少涉台文化遗产跟河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里仅对河南的涉台文化遗产作些简单介绍。

1.陈星聚陵园

陈星聚(1817-1895),宇耀堂,河南临颍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中举,自同治三年(1864年)起,历任福建顺昌、建安(建瓯)、闽县(福州)、仙游、古田等县知县。同治十年(1871年)调任台湾淡水同知,五年后又调任鹿港同知。光绪四年(1878年)升任台北知府。据《临颍县志》记载,他“性沈毅,读书务穷理,遇人厚而待己严”。他一生热爱祖国,体恤民情,政绩显着。中法战争中,积极备战,奋勇抗敌,取得了台北保卫战的胜利。不久,陈星聚积劳成疾,背上生疽,因病去世。陈星聚在外做官二十多年但时刻不忘家乡父老。据《临颍县志》记载,“光绪三年大饥,道馑相望,星聚捐谷千石,又赈本乡数百石”。家乡的人民亲切称呼他为“陈官”。因他在台北为官,死后又被追封为“道台”,后来就把他的家乡陈村改为“台陈”。百年岁月沧桑,陈星聚墓今犹在。临颍县政府曾一度拨款加以修缮保护。

2.曹谨故居与曹谨墓

曹谨(1787-1849),宇怀朴,号定庵,河南河内(今沁阳市)人。嘉庆十二年(1807年)“即以第一人举于乡”,后以大挑一等分发直隶。曾历任平山、曲阳、饶阳、宁津、丰润等县知县。道光十三年(1833年)拣发福建,署将乐,改闽县兼福州海防同知。道光十七年(1837年)调任台湾凤山知县,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任淡水厅同知,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辞官归里,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病逝于河内县城。曹谨一生为官三十年,所到之处,兴利除弊,除暴安良,“吏畏民怀,颂声大起”。尤其是在台湾八年,开渠圳,修水利,兴文教,崇实学,御外侮,抗英夷,为开发台湾、保卫台湾作出了杰出贡献。曹谨故居旧址位于沁阳市城区北门大街中段西路,坐西朝东,占地4800平方米,并排三个院落,中有仓库,后为马房及磨房,东南角为曹家花园。正院为面阔五间的两进院落,后有绣楼。南北侧院均为面阔三间的四合院。1937年日军曾占领曹宅并在此设过军营。新中国成立后,曹家房产归公,分别被黄委会沁河段和沁阳市粮食局第二供应站占用。后来房屋不断遭到改造和拆毁,现仅存房屋基础(砖砌)及大量柱础、条石等房屋建筑构件。曹谨墓位于沁阳市南关村曹氏祖茔内。墓冢直径约6米,高1.3米。墓前神道长约100米,宽4米。神道两侧排列有望柱、石羊、石马等。神道南端为一座四柱三楼式石坊。“文革”时期,石坊和石刻被毁,石构件散落。为加强对曹谨墓的保护,上世纪90年代末,沁阳市政府曾拨款对其进行了整修和绿化,砌筑了墓冢,刻立了墓碑,修砌了围墙,安装了大门。

3.张玺墓及墓碑

张玺(1725-?),号冀南,河南河内县(今沁阳市)校尉营人。乾隆壬申(1752年)科举人,曾任陕州教谕、福建南靖知县,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升台湾府分府加同知衔,在台湾理农桑,颇有贡献,深受台湾人民爱戴,曾被“送万人衣伞”。后卒于台湾,年月不详。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沁阳学人和张玺的后代赴台将其迁葬于沁阳校尉营。张玺墓位于沁阳市北12公里西万镇校尉营村西张氏祖茔内。墓冢呈椭圆形馒头状,南北长3.5米,东西宽2.5米,冢高1.2米。冢前立墓碑一通,由首、身、座三部分组成,通高2.83米。碑首雕盘龙,中刻“圣旨”二宇。碑身正中楷书“皇清诰授奉直大夫台湾府冀南张公配安人邵杨王赵氏合葬之墓”。右边刻有张玺生平简介,邑庠生刘建议撰文,任洛图书丹,共四行,足行57宇。左侧款书立碑人,立碑时间为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清明。为加强对该碑的保护,上世纪80年代初将该碑调入沁阳市博物馆收藏。后张氏后代又篆刻新碑立于墓前。

4.郑成功墓

郑成功(1624-1662),福建南安石井镇人,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军事家,民族英雄。20世纪70年代初“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在河南固始汪棚乡邓庙村“莽牛地”平整土地时挖出了一座比较气派的古墓。该墓占地60多平方米,六七尺高。坟墓还有神道,石人、石马等则分立两旁。代代相传的说法,这是老郑家的祖坟,埋葬的是个反朝人物。坟墓有石灰壳、青石板、木板三层。红木棺材两边各有一对与棺材差不多齐高的木制龙虎牌。棺中的尸体用白绫裹着。尸体面目还可辨清,头戴金属头盔,身穿黄色丝绸衣袍,胸口有一块白色圆形的护心镜。在护心镜的位置,还有一块四方形的布写着“土部丰府郑成功”宇样。见了空气,本来完整的尸体的面目立刻就变了形,衣服也开始成碎片掉落下来。尸体已经从头部、腰部被分成三段,手腕的地方则用白布做成的手套连在一起,以保证尸体的完整。尸体的下面铺着一床丝棉褥子,还压着许多带有血迹的棉被、衣服。棺底的木板上,则呈北斗状雕刻着七颗星。据称,当时还出土了一块刻有“郑成功之墓”的青石碑,但已经不知去向。那块护心镜则被村里人拿到附近的地方换了粉条。现在的“郑成功墓”是个一人多高的普通土堆,除坟前三个墓碑上刻着“郑成功”等宇样外,与其他乡间土坟并无特别之处。

二、河南涉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及其存在问题与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在查明本省涉台文化遗产的分布,编制涉台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并对重点文物实施保护维修,收集整理有关文物档案资料编辑出版研究成果,以及对年久失修、濒临损毁、不可再生的涉台文物加紧抢救维修和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1.河南涉台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现状

在涉台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方面,漯河临颍县作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陈星聚纪念馆开发建设项目一期工程于2008年6月动工兴建,占地面积17360平方米,总投资1500万元。修建了牌坊、正门、掖门、西配殿、石桥、飨堂等主体工程及停车场等配套项目,于2009年3月31日成功举行了落成典礼,并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应。二期工程总投资800万元,于2009年10月动工,临颍县委、县政府把陈星聚纪念馆二期工程作为全县重点工程,并将丰富纪念馆文化内涵、提升纪念馆文化品位作为建设的重中之重。陈星聚纪念馆二期工程新建了贵宾接待室、东配殿、东西碑廊,设置了陈星聚主题雕塑、青史林、“岩疆锁钥”石匾,在此基础上还增添了台北历史文化展室。2010年5月20日陈星聚纪念馆正式揭牌,标志着河南首家对台交流基地的建成。这就为我们了解台北历史和风土人情,感受浓厚的豫闽台情缘,弘扬陈星聚爱国主义精神,促进豫闽台三地合作交流,搭建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台湾凤邑赤山文史工作室、台湾中山大学等部门与沁阳市曹谨研究会、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就曹谨的生平、家世、业绩,尤其是在台八年,修水利、兴文教、平械斗、抗英夷等事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交流。曹谨墓园不仅已成为接待台胞及社会各界祭拜曹谨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已成为对广大游客、尤其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