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三十年:1981~2011
18710300000081

第81章 附: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大事记(1)

尹全海整理

1971年,彭桂芳《台湾姓氏之研究》出版

彭桂芳《台湾姓氏之研究》(省立新竹社教馆主编,联亚出版社出版,1971年初版,1981年再版)。

芦永汶在《台湾姓氏之研究》作序时称:“为庆祝中华民国建国六十年暨弘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本馆特将台湾主要姓氏的源流研究考证,一方面使得本省同胞能够了解自身与大陆的渊源,另一方面希望提高民间普遍研究姓氏谱系之兴趣。”

陈宪生在《台湾姓氏之研究·再版序》中说:“本丛书前后共编印四册,收录台湾地区较大姓氏共一百个,第一册在民国六十年出版,民国六十三、六十四年续行出版第二、三册,共收八十五姓,为达成原计划百姓之愿望,于民国六十五年续编印十五姓为第四册,作为结束。”

“全书编印完成,未几即为各界索阅一空,今又逢建国七十年,举国开展以阐扬民族文化为主题之各项庆祝活动,各界纷纷函索该项资料,故决定再版,并委托联亚出版社发行,将四册合为一册,加列姓氏笔画索引。”

“台湾姓氏之研究,系本馆研究丛书之一,为庆祝建国六十周年纪念,先行选择本省同胞姓氏中较大者,人口较多者,加以研究考证,追根究源,由姓氏之源流繁衍,以证明台湾与大陆同胞血脉一体之事实,并在每一个姓氏族谱家乘中,对我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得到具体的证明。”

彭桂芳《台湾姓氏之研究·前言》中称:“长期以来,每个台湾的老百姓,都相信自己的祖先来自“唐山”,也就是隔着台湾海峡的中国大陆,是最为荣耀的炎黄子孙。”“从唐山渡海而来的台湾居民,不但人到了台湾,也把大陆上的一切文物制度带到了台湾,一直到今天,台湾人的饮食起居,乃至喜庆婚丧的习惯,几乎跟大陆上一般无二。”“除了表现在生活上的一应习惯之外,从家家户户世代相沿相袭的姓氏,更足以觉察出台湾岛上浓郁的中国大陆风味——只要是中国大陆上有的姓氏,台湾几乎都不少。”

1974年彭桂芳《五百年前是一家》出版

1979年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出版彭桂芳《五百年前是一家》(共四册,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4年初版,1980年再版),张其昀为序。

彭桂芳在《五百年前是一家·引言》中称:“为了这股几乎自然的民族维系力量能够历久而长新,不致被现代化机械化的工业浪潮冲刷得越来越淡薄,本文将以(宋本)《百家姓》为范围,有系统地介绍一些比较常见的中国姓,内容包括每个姓的出处、来源、播迁繁衍的经过,以及每个家族在历史上的贡献,和个人的卓越表现等等。希望透过本文,使国人在重新认识自己的出处之后,能够激起心底深处的那一股至情,跟所有的‘本家’更加紧密地团结,为了维护历代祖先所挣得的荣誉,而日益亲密友爱,然后,进一步把这份属于一家一姓的爱扩大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家族的之爱,大家都几乎至情地,把国家民族的事,当作每一个人家里的事。”

1977年,台湾省各姓渊源研究学会成立

1977年,台湾省各姓渊源研究学会成立,并出版“会刊”(一年一期,共十二期),协助各县市文化中心举办族谱展览、家祠寻根、文献采集以及田野调查等项工作。

自1996年该“会刊”为《台湾源流》,季刊,台湾省各姓渊源研究学会主办。姓氏与谱牒原本为该会的主要研究项目;为因应时代环境之变迁,改刊后,扩大到对所有与台湾息息相关的人、地、事、物、俗等等的来源与流向之研究,即研究领域逐渐漫延至闽台两岸有关之历史文化范围。涉及台湾各项血缘、地缘、文缘、神缘、人缘等史迹源流。

《台湾源流》刊载以研究专文、论着为主,以报导文化活动为辅。论文侧重台湾姓氏、族谱、乡土、民俗、信仰、方言、古迹等,活动报导集中于台湾各姓氏宗亲会、两岸文化交流、姓氏族谱编印之信息。

改刊后的《台湾源流》(第一期,1996年春季刊),设有:改刊词、社论、姓氏、谱牒、寻根、族群、原住民、民俗、信仰、史迹、祭祀公业,以及宗亲会、谱讯、文化交流信息,封底为首届闽台姓氏源流研讨会照片。至2011年,共出版57期。

1978年10月,彭桂芳《唐山过台湾的故事》出版

1978年10月16日《青年战士报》,连续刊载青年记者彭桂芳《唐山过台湾的故事》。

《唐山过台湾的故事·代序一》说:“彭记者从姓氏源流、堂号郡望、族谱墓碑,乃至古老传说,分别替本省同胞寻根究底,木本水源,条分缕析。”

《唐山过台湾的故事·代序二》称:“自从本报陆续发表记者彭桂芳专栏《唐山过台湾的故事》之后,本省同胞都热心于寻根工作。”

彭桂芳《唐山过台湾的故事》第一章“我们的祖先是从唐山来的”,兹录于后。

一、根在唐山:有一句话在台湾民间父子相告,一代叮咛一代,直到今天,从来没有一个人忘记:自己的根是深埋在台湾海峡彼岸,那一片五千年来绵延不绝孕育着炎黄子孙的芬芳泥土中。

唐山并不是一个专属的固定地名,而是泛指地势多山的福建和广东。

根在唐山的证据:

台湾人的姓氏、名宇的排行,乃至家族世代相袭的堂号和郡望,无一不是大陆各地的延续,台湾有的,大陆必定会有;

台湾各地的开发,是三百年来大陆移民流血流汗的成果,从各地的地名以及建设,台湾与大陆的地缘关系,清晰可见;

台湾的方言,可追溯至两千年前的秦汉时期,近年来有人细心研究,相互印证,已经证明无讹;

台湾民间的风俗习惯,几乎全是闽粤各地的翻版,只要稍微用心观察,不计其数的证据就会随时随地源源出现在自己眼前。

生活在台湾岛上的炎黄子孙,要想寻找自己在唐山老家的根,毫无疑问上述的姓名、堂号、郡望,以及地名、方言、风俗习惯等,也都应该是最具体、最可靠的线索。

二、由祖籍与谱系中寻根:本省人的先祖,都是由唐山渡海而来的,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所谓的唐山,指的也主要是闽粤两地,可是,这两个省份的范围那么大,本省人的老家,究竟是在这个区域里的那个地方?

根据台湾省文献会所提供的资料,本省人的祖籍,主要不外前清时期福建的泉州、漳州、汀州、福州、永春、龙岩、兴化等州府,以及广东的嘉庆、惠州、潮州等州府,这十个旧府属之下,又可以细分为下列诸县:

泉州:今晋江、安南、惠安、安溪、同安五县;

漳州:今龙溪、漳浦、南靖、长泰、平和、诏安、海澄七县;

汀州:今长汀、宁化、上杭、武平、清流、连城、归化、永定八县;

福州:今闽县、侯官、古田、屏南、闽清、长乐、连江、罗源、永福、福清十县;

永春:今永春、德化、大田三县;

龙岩:今龙岩、漳平、宁洋三县;

兴化:今莆田、仙游二县。

嘉庆:今梅县、兴宁、长荣、平远、镇平五县;

惠州:今归善、博罗、长宁、永安、海丰、陆丰、龙川、河源、和平九县;

潮州:今潮安、丰顺、潮阳、揭阳、饶平、惠来、大埔、澄海、普宁九县。

以上可谓本省人寻根的第一条线索。

仅把自己的根追溯到来台开基始祖在唐山的祖籍,显然是绝对不够的。事实上,每一个人也确还可以从福建或广东的祖籍,把自己的来处一步步追溯到中原地区的民族发源地。只是这一分的寻根工作,就更复杂、困难得多,必须靠每一个家族世代相袭的姓氏、堂号、郡望,更必须有完整的谱牒作依据。

目前有关姓氏、堂号、郡望的文献,还勉强可以搜集得到,至于各家族的谱牒资料,便相当缺乏了。

三、粘氏先人返籍寻谱(略)

四、伍德功寻根记(略)

五、谱牒究竟是什么

族谱之称谓多多:宗谱、族谱、家谱、世谱,或单称为谱,也有称之为家乘、家志、家传、或家记,不一而足。一般的谱牒,还是以宗谱、族谱、家谱者居多。

族谱制作的目的:一使族人确认,凡是谱上有名的,便是出自同一位始祖,后代子孙饮水思源;二加强族人的血缘观念;三族人互相帮助;四尊重祖先的功业和声望;五家规相传;六教化族人。

族谱的具体内容包括:序文、凡例、目录、世系与世表,源流与宗派,诰勅与像赞,别传与墓志,祠堂记与祠规,家规和宗约,家训和家范,义田记和义庄记,墓纪与墓图,艺文与着作等十三个大项。

六、堂号和郡望是寻根的第二条线索。郡望是以两千年前秦汉时期的郡名,作为整个家族追溯发祥之地的表记。是跟着姓氏俱来的宗谱标记,代表着整个宗谱最早的发祥地和得姓源流;堂号,则是家族中某一支派,能够追溯的时间和血统渊源范围比郡望小得多。所以,要寻找自己的根,除了祖籍、堂号应该算是“短程”线索,郡望则是“长程”的线索,两者同样重要。

郡望,绝大多数是距今两千年前秦汉时期的地名,其地不外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每一个家族只要拥有世代相传的郡望,便可以明确知道自己家族最初在中原的发祥之地。至于每一个郡望所包括的领域,将留待以后本专栏逐姓讨论。

七、台湾姓氏知多少(以下略之)

八、台湾山胞也是来自唐山

九、河洛人与客家人

十、冠姓地名——血缘的结合

十一、冠籍地名——地缘的结合

十二、从民间宗教信仰寻根

十三、古庙与旧地名都是铁证

十四、流露先民情怀的旧地名

十五、大陆移民如何开发台湾中部

十六、先民以血汗灌溉出锦绣大地

十七、念祖、归宗、拣骨

十八、台湾人民的心永远向着祖国

十九、大家一起来编谱。本栏目已经分别从血缘和地缘两个方面,为今天繁衍在台湾岛上的炎黄子孙找到了共同的根源——远在千里之外的中原地区。有了这个确实的大目标,如何循着每一条能够掌握的线索,像家里的祖先牌位、墓碑、堂号、郡望,乃至过去祖先所居住地方的旧地名、世代相袭的习俗、语言,等等,先把自己的根推溯到台湾海峡彼岸来台始祖的祖籍,然后再进一步追溯到中原的家族发祥地。

彭桂芳《唐山过台湾的故事·后记》强调:“四十七个姓氏,两百三十六篇,将近一年的时间,《唐山过台湾的故事》专栏,已经告一段落。”“这个专栏在连载期间,读者的反应非常热烈,雪片般的读者来函,不但令执笔的记者和本报的其他工作同仁深深感动,更具体地反应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这一代的中国人,是何等地重视自己的根源,更何等地要寻找到自己的根源。”

1981年4月22日,河南日报发表《寻根母语到中原》(见木书26页)

1991年12月,陈元光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福建漳州召开

陈元光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1年12月4日至7日在漳州宾馆举行,参会者有漳州各界负责人,东南亚、香港、台湾和大陆等地陈氏后裔和友人,以及中外社会科学专家学者等约二百人。会议收到论文90篇,讨论了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家世及其开发漳州的伟大功绩,以及此后漳州的发展及其与海外关系等。会后经过编委会仔细考虑,选取论文57篇,编成《陈元光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论文编者称本集各篇论文,文宇体例不尽一致,学术观点迥异,编辑时,除因篇幅限制,个别地方文宇稍加删节外,均保持各文原貌。

《陈元光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目录

韩国盘  序言

朱天顺  谈陈元光身世的几个问题

林祥瑞刘祖陛 论陈元光的历史功绩

张启琛  略论陈元光“文治”的历史贡献

陈元煦  唐初的福建与陈元光的治漳政绩

贝闻喜  潮汕历史文化的主要开拓者陈元光

郭启熹  陈元光与闽西的开发

何万年  从唐初北方用兵看陈元光开漳之得失

王定璋  陈元光刺漳浅析

周建昌  南下汉人与北上畲人的冲突——试论陈元光祖籍及其对漳州的开发

许宝华谢建中 关于陈元光入闽的几点看法

周济林梅馨 试论漳州初创与技术开发

郑镛  漳州的建置在江南开发史上的地位

陈自强  略论陈元光开漳之功与唐宋时期漳州的开发

汤漳平刘重一 初唐诗风与岭南诗人——兼论《龙湖集》的真伪问题

刘海峰  唐建中之前“闽人未知学”说辨证

叶国庆  论陈元光“畿荒一德”的政绩——唐“贞观之治”与陈元光的战略

林瑞峰  陈元光对促进汉畲关系的贡献

王天杞  试论陈元光所执行的民族政策

陈桂炳  从陈元光平“蛮子啸乱”看唐朝前期的民族政策

蓝达居  论漳州地区畲汉文化调整

卢美松欧潭生 试论陈元光开漳前后的闽南土着民族——蛮獠源流初探

张辉煌  初唐闽南少数民族族源钩沉——兼与越族说商榷

[美]柯胡  羁縻与混合体制——唐代边境政策的个案研究

陈国全周立方 陈元光与闽南民俗

蔡永茂蔡德江方群达  开漳史事与云霄节庆

张兆基  闽南“陈元光神系”庙宇及祭祀习俗考

郭志超  漳浦赤岭畲族奉祀陈元光部将马仁述论

邓孔昭  台湾的漳籍移民与开漳圣王崇拜

张文绮  宜兰开发与开漳圣王

[美]丁荷生邓振满 闽台道教与开漳圣王崇拜初考

吴幼雄  泉州人祀奉陈元光考

林其泉  移民与移神——开漳圣王与台湾的开发

庄义青  修威惠庙题记石刻与陈元光籍贯考辨

赵智海  陈元光将军故里祠堂考

陈香白  评《唐宣威将军许天正公事功考》

娄曾泉  陈元光《龙湖集》校读琐议——兼论《龙湖集》之真伪问题

傅宗文  丁儒龙溪诗篇的年代、作者及历史价值

杨际平  陈政、陈元光史事考辨

谢重光  《唐全文》所收二篇陈元光文真伪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