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国情报告(2013-2014)
18712200000024

第24章 决策与战略(1)

大数据背景下智慧城市精细化管理十问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进入大数据时代,精细化管理的理论已经越来越普遍地运用到各个领域。从城市整体入手,系统地谋划城市的发展。

要把城市看成一个有机的复杂系统,从更长远、更广泛、更多视角来分析和研究城市。对现代城市——这种“巨型”的人工和生态复合系统,利用智能的手段对其进行“生态”改良。这是一种具有整体观、历史观、系统观的发展新理念。试水大数据分析,进行深度挖掘、发展趋势分析,积极探索智慧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将是各级政府需要考虑的大战略。

大数据与精细化

1.问: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规范化,第二个层次是精细化,第三个层次是个性化。目前,中国的城市管理正在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认识精细化管理的本质?

回答:精细化是未来20年政府深化改革与加强管理的必经之路,在大数据背景下,精就是大数据,细就是智慧化。事情的成败与否往往取决于关键细节如何处理,王岐山在担任北京市市长时曾说,对于管理者、企业领导者、政府领导者,在要害问题上,大思路、大战略,不能代替对细节时时处处的把握。魔鬼出在细节上。

从更深层次来说,精细化管理就是“复杂事情简单化,简单事情流程化,流程事情定量化,定量事情信息化”。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管理技术,还是一种管理文化。说它是一种管理理念,是因为它体现了组织对管理的完美追求和对工作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思想贯彻;说它是一种管理技术,是因为它要运用标准化、程序化、数据化、科学化的手段,使管理的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运行,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效能;说它是一种管理文化,是因为它把常规管理引向深入,通过规范流程、规范运作、优化资源、量化责任、监督控制,实现经营活动的有序竞争,达到目标效益最佳化。

大数据与城市精细化

2.问:城市精细化管理借鉴精明增长与精细管理的先进理念,运用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先进技术,运用公共治理、包容性发展等先进模式来管理城市。在具体层面,城市精细化管理到底管什么?怎么管?

回答: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四政”,即市政(“物”的管理,主要指公共设施)、民政(“人”的管理,主要指公共服务)、财政(“钱”的管理,主要指公共财政)、行政(“事”的管理,主要指公共空间)。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到三个结合,即常态管理与应急管理相结合、政府管理与社会管理相结合、依法管理与科学管理相结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信息化、数字化的手段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对城市发展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大数据时代下的现代城市精细化管理应该包括共享、交换、协同、系统、控制、智能六个方面。海量数据共享、交换后,建立“逻辑集中、物理分散”的统一平台和数据库,实现行业内、城市内、条块间应用的协同,并通过信息融合和数据挖掘,实现现代城市管理的智能化。其中,前三个方面是数据的获取,这是我们当前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引爆点。即使是北京尚存在“有数据的没挖掘,能挖掘的没数据”的窘境,可见信息基础建设尚需落在实处。只有做好数据的整合,打破“信息孤岛”,才能够为今后的智能化决策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大数据与精细化管理

3.问: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我们带来六个新变化:获取信息方式的变化、交友或交往方式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思维模式的变化、人的价值观的变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变化,为城市精细化管理带来了什么?

回答: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新的机遇。这主要是因为快速处理巨量无结构、半结构数据成为可能。城市精细化管理需要精确可靠的大数据处理过程和能力,包括数据处理分析实时化,数据可视化,数据挖掘和分析,预测分析,等等。这是一个将数据加工成信息,将信息提炼成智能,以智能支持决策的系统工程。这就使在线实时监测、预警、评估和管理社会服务和福利成为现实。

比如,2009年,广东地税依托大数据平台,在全国率先探索以“以信息共享为基础,以分类管理为核心,以征管流程为导向,优化服务,强化评估”为主要内容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实现了税源管理方式的创新。针对房地产业和建筑安装业流动性大、中间环节复杂,难以监控,广东地税开发了“两业”系统。近几年该省“两业”税收收入占全省地税收入比重都超过30%,其中营业税收入占比超过40%。

再比如,北京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焚烧发电、生化处理、卫生填埋的比例是4:4:3。提出这样的比例是基于多年对北京市垃圾的监测,这个比例保证了经济发展水平,保证了环境的承载能力,保证了市民百姓对环境的要求。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表示,根据测算,如果将传统的城市治理和管理方式改变成智慧城市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和治理,那么城市的红利能增加三倍。

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

4.问:在中国,一些地区在数字城市建设基础上,开始探索智慧城市的建设。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区别在哪儿?怎么建设智慧城市?

回答:数字城市管理系统是升级为智慧城市的基础和捷径。当前,我们对数字城市的建设更多关注的是技术与应用层面,而智慧城市的特征是智慧化。智慧化是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世界科技革命又一次新的突破。

2011年,宁波市对智慧城市的定义是:智慧城市,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会聚人的智慧,赋予物以智能,使汇集智慧的人和具备智能的物互存互动、互补互促,以实现经济社会活动最优化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表示,技术主导的无线城市、数字城市、宽带城市、感知城市是智慧城市的必要条件,但强调软实力的创新城市、宜居城市、平安城市、健康城市、幸福城市、人文城市等更是智慧城市应有之义。

智慧城市是以全面信息基础设施和平台为基础,由政府投资拉动和居民需求结合驱动的多层次综合应用体系。作为将先进技术全面融入城市精细化管理中的有效手段,智慧城市本身就是一个涵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各个领域的综合应用体系。从发展过程上看,智慧城市是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逐步实现产业、生活、社会和公共等领域的信息数字平台建设;在搭建软硬平台后,通过政府投资拉动进行示范和深化应用,以点带面,与居民需求相结合,实现智慧城市的全面发展和不断完善。

在智慧城市的实践中,我们发现智慧城市是非常复杂的巨系统,规划、设计、实施都和以前单个部门的业务系统建设有很大的差别,一定要从战略高度考虑建设智慧城市目标,在总体建设思想原则的指导下梳理城市应用需求,制定科学的规划方案和标准规范,做好顶层设计和基础架构设计。同时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信息化持续发展的过程,必须遵循国家信息化整体发展战略,与国家相关宏观政策保持一致。尤其要注重与国家“两化融合”发展战略相结合,与“三网融合”、物联网、3G 通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与发展低碳经济相结合。从而,从全局上把握好智慧城市发展的方向和重点,科学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的发展路径

5.问:2013年年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划定了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地方上,开建智慧城市的数量超过300个。下一步中国智慧城市将如何发展?

回答:目前,智慧城市在国内的建设已经从概念规划阶段逐步进入落地实施阶段。继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公布后。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2013年3月在政协提案办理协商会上表示,住建部将在三个月内公布第二批智慧城市试点名单。第二批试点城市数量为50个,较首批90个试点城市的数量有所减少。

目前,地方推进城市智能化建设的积极性很高。浙江省已在全省范围内启动了20个智慧城市建设示范试点项目,遍及智慧健康、智慧旅游、智慧安居、智慧交通等领域,投资将达28.68亿元。广东省将于2013下半年正式大范围启动“慧眼工程”的建设和投资,其中广州市未来三年平安城市建设投资即达70亿元。据预计,“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投资总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长期而言智慧城市投资规模将超过10万亿元。

“智慧城市”主题拥有许多“诱惑”,但也不乏“困惑”。虽然各地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已陆续展开,但对于如何建设,应达到什么标准尚未明朗。2013年11月,住房和城建建设部智慧城市中心总工程师万碧玉在2013年智慧城市发展高峰论坛上表示,住建部工作小组已经开始推行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编制工作,其中包括技术标准框架、技术标准、SCGI(简单通用网关接口)等方面。11月22日,由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技术委员会负责编写的《中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研究》正式发布,成为目前国家层面关于智慧城市标准方面最新、最具权威性的文件。据悉,标准体系框架包含智慧城市建设涉及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宜居、管理与服务、产业与经济、安全与运维五大类别标准,分4个层次表示,涵盖16个技术领域,包含101个分支的专业标准,总体涉及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共3255个。

有机构分析,目前智慧城市已在安防、交通、医疗、数字城管等垂直领域取得较好的推广,并将进入投资建设的第二阶段,平台化+智能化成主要特征。平台化方面,跨行业智慧系统融合应用,也将有效解决应用、信息、数据孤岛问题。之前阶段智慧城市业务因具有较多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因素,有用性、可用性较差,而智能化作为政绩工程的摆设转变为真正可用并有用的支撑措施和应用平台。

智慧城市的未来在哪里

6.问:智慧城市的概念源于欧美,它的提出更多的是从欧美国家的情况出发,中西方城市在软硬件环境上大不相同,所以不能全盘套用国外的经验做法,那么,各地的智慧城市将如何发展?

回答:智慧城市本身是科学技术及城市基础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相比西方,中国的基础覆盖尚处于初期阶段,夯实基础覆盖既是顶层设计落地的关键,也是构建智慧城市的基石。

另外,智慧城市建设不可千篇一律,每一个智慧城市都应具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智慧城市建设一定要支持该城市发展目标,成为更好发挥城市特色的承载体。建设智慧城市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有的城市可能需要两三年,而有的城市需要10年甚至更久。建设过程既可以全面推进,也可以重点突破。

智慧城市管理的新趋势

7.问:没有科学数据就没有现代社会管理。大数据时代的智慧城市管理将面临什么新趋势?

回答:大数据时代的智慧城市管理将城市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定量化、精细化,从而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水平,为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加快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转型,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智慧管理面临的新趋势有六方面:一是从人与人沟通转向人与世界沟通互联;二是计算机和网络成为城市管理最基本并普遍使用的工具;三是数据整合、共享、开放和集成运用成为智慧管理的核心;四是数据膨胀对社会发展和管理模式提出新挑战;五是数据价值链兴起及其协同创新在管理创新中更具战略地位;六是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步纳入数字化,个人隐私信息泄露和被滥用成为管理隐忧。

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在充分认识大数据带来的机遇和利益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大数据带来的可能性风险。大数据的数据量巨大、非结构性强、来源庞杂,当它超出我们控制范围时,不可预测的问题就将发生,这就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及应用要求日益增强,对未来的预测能力和优化性前瞻洞察需求更高。

大数据的价值在于存储后的再使用。不过,关键的问题是,收集、保存一切信息,与隐私保护政策是有冲突的。保存一切信息是必要的,但是在这么做之前,我们有必要为大数据时代的隐私保护划定新的边界,一方面,保证现行的隐私保护政策不妨碍我们迈入大数据时代;另一方面,也要保证公众的隐私不被泄露。

对大数据应用必须保持清醒认识,既不能迷信其分析结果,也不能因为其不完全准确而否定其重要作用。一方面,由于各种原因,分析处理的数据对象不可避免地会包括各种错误数据、无用数据,加之作为大数据技术核心的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尚未完全成熟,所以对计算机完成的大数据分析处理的结果,无法要求其完全准确。例如,谷歌通过分析亿万用户搜索内容能够比专业机构更快地预测流感暴发,但由于微博上无用信息的干扰,这种预测也曾多次出现不准确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