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国情报告(2013-2014)
18712200000004

第4章 发展与改革(2)

从“两手抓”到“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在发展中不断演变,为发展的内涵增添了新元素,为发展的品质赋予了新标准,为发展的方式确立了新坐标。从单纯地追求经济现代化发展到实现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更为全面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全面推进、全面协调,更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阶段。

后十八大时期,必须牢牢把握“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认真落实相关部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五位一体”总布局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显着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亿万人民在物质生活得到基本保障后,不仅对物质生活水平和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且在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利、享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拥有健康美好的生活环境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期待。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要从源头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牢牢把握“五位一体”总布局,就一定能推动当代中国全面发展进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生机勃勃。

把握“五位一体”总布局,必须深刻理解五大建设的丰富内涵。“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只有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着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这是党中央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全面推进“五位一体”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落实这些新要求,需要全党全国人民加倍努力。

把握节奏: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稳定三者要彼此协调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老话题,也是新命题。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发展才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

邓小平当年的这些论断,指明了改革发展稳定与现代化建设的辩证关系。

这三个论断深刻表明,改革、发展、稳定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三个重要支点,缺一不可。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他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可以说,这一论断是对改革发展稳定三者重要性的精辟总结。

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要求,这既是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经验的深刻总结,也体现了中央对当前深化改革形势的准确判断。

从理论上看,改革、发展、稳定三者间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长期稳定的基础;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最可靠的保证;稳定则是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基础与保障条件,也是发展的重要要求。

改革是强国之路。不改革,中国就不能发展,稳定也就难以有保障。

现在,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在经济、政治、社会各领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仍面临着许多体制性障碍,只有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才能把中国的发展大业推向前进,为人民生活幸福和国家长治久安构筑更加坚实的基础。

“发展是硬道理”,这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因为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和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显着增强,GDP跃居世界第二位;因为发展,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发言权不断提升,在促进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上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因为发展,面对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破坏,中国人民能够快速重建家园,信心不倒。

当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受国内外复杂因素的影响,中国正经历着深刻的社会变革,新矛盾新问题不断出现,此时强调“稳定是硬任务”,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稳定,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稳定,需要着眼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让人民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开放成果;稳定,需要正视社会矛盾,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稳定,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这是处理好三者关系必须坚持的逻辑前提。三十多年来的成功经验已经表明,正是因为有改革推动,才实现了中国的快速发展;也正是因为有发展成果,社会稳定才有了坚实的基础。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尤须看到,我们需要的稳定,是积极的稳定。不积极推进改革,不解决问题矛盾,稳定就难以长久;反之,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解决好党的建设面临的严峻课题,改革就会有活力,发展就会有动力,稳定才能有根基。

在社会转型期,更好地实现和维护群众权益,不仅是社会进入稳定发展快车道的“通行证”,更是保证持续前行的“加油卡”。2012年7月召开的全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会议,将“围绕产生不稳定因素的深层次原因,从推动科学发展、保障改善民生、科学民主决策、公正廉洁执法、密切干群关系等方面加强源头预防”“把维护社会稳定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等作为维稳的宝贵经验予以强调,深刻表明维护社会稳定与维护群众权益的内在统一性。

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吸纳人民群众参与改革

三十多年改革开放,造就了中国举世瞩目的快速发展,也极大地推进了亿万中国人的思想解放。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待,对改革发展的参与愿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热切。

群众的期待,也是我们党自身的追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政治,最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这一重要论断说明,我们党始终不渝地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奋斗目标,把人民当家做主视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习近平在集体学习时谈到进一步深化改革时强调,“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

回顾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无论是包产到户的全面推开,还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无论是微慈善义举的蔚成风尚,还是志愿者行动的蓬勃兴起,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推动着中国社会步步向前。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成长和壮大,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

改革关系人民利益,也是人民自己的事,不能没有人民参与,更不能少了人民创造。缺少群众基础、没有人民支持,再好的改革也不过是空中楼阁。今天,改革发展任务繁重,社会转型复杂艰难,更需按照中央要求,通过制度创新和顶层设计,不断激发广大群众的参与激情,不断夯实改革开放的群众基础。

改革的推动方式有三种: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结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自下而上改革的成功范例。随着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改革越来越需要采取上下结合的推进方式。在利益日渐多元化的攻坚阶段,改革更应该是一种参与式的改革,要把利益相关者容纳进来,金融体系的改革、政府治理的改革、国有企业的改革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等,都需要社会各阶层的参与,应该通过上下结合来推动攻坚阶段的改革。只有使人民群众成为改革的主体受益者,改革才能成功。

改革是利益格局的调整。个税起征点调整方案一个月收到二十多万条意见,重罚闯黄灯交通规则短时间引发全民大讨论,莫不因为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推进各项改革,必须充分吸纳群众不同意见,积极推动公众参与,形成利益协调机制,才能处理好各方面复杂的关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改革的目的是更好地实现人民利益,公众参与热情是否高涨、参与渠道是否通畅、参与机制是否健全,直接关乎改革方向、改革效果、改革成败。

“十三五”将开启改革红利全面释放新周期

重大形势预测:重估我们的发展理念与价值导向

“十三五”是中国经济进入中速发展的时期,应清醒认识并应对可能出现的复杂环境和严峻挑战,对可能发生的困难和障碍提前做好预案,力争做到未雨绸缪,以进一步强化各种危机、风险、挑战的应对措施。

必须看到,“十三五”与以往的五年规划面临着明显不同的形势与政策背景。过去的五年规划虽然在发展思路上也有调整,但基本上是延续经济高增长的发展思路,推动经济增长的路径没有变,差别只是投资资源的多少。但是,“十三五”时期,我们必须进行理念与价值的重估。

首先,“十三五”将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期,传统的发展理念面临重估。GDP 低速增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曾公开发表演说称,未来中长期增长速度是趋势性的放缓,经济下滑的拐点很可能是在“十三五”的开局。根据卢中原所在团队的测算,“十三五”年均增长速度大概在7%。而7%的平均增速对很多地区的“十三五”规划来说是个新挑战,很多发展中的问题的解决必须要有新的思路和办法,靠GDP 的增长一俊遮百丑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其次,要素红利逐渐消退,如何持续释放改革红利需要进行仔细评估。传统的拼能源、资源和资本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走向末路,中国经济增长将因人口红利趋于消失而减速。同时,在土地、资本等投入要素红利逐渐减弱,旧的经济增长模式无法延续的情况下,新的最大红利就是改革红利。正如2013年8月2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改革研究课题组在最新的为三中全会进行的一项研究中提出:“要旗帜鲜明地亮出建立‘规范、高效、公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根本目标,理顺政府与市场以及政府、企业、社会的关系为核心,强化市场基础制度、完善市场监管制度、健全经济调控制度、建立成果公平分享制度。”

再次,结构调整、产业转型问题的迫切性必须重估,生态文明的价值必须在更高层面给予确立。结构调整的问题从“十五”提出,经过“十一五”“十二五”,到了“十三五”,已经是必须全面解决的时候了。

习近平在出席上海合作组织第十三次会议前夕接受外媒联合采访时指出,如果我们继续以往的发展方式,我们会有更高的增长率。但是,在宏观经济政策选择上,我们坚定不移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宁可主动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也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长远发展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强调,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是良性调整的结果。而这种调整,也将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指明方向。同时,“十三五”将是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期。但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现有成果仅仅是初步的,经验还很不成熟,因此“十三五”时期将适时推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重点包括通过优化开发格局,完善生态功能;推进转型升级,发展生态经济;加强环境保护,优化生态环境;树立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化;强化顶层设计,健全生态制度等途径,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重大问题攻坚: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最后冲刺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地必须瞄准“靶心”,与小康进程监测指标体系“对表”,关键是找到“短板”,拿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制定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