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大舆情(2013-2014)
18712500000001

第1章 趋势报告(1)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无疑是中国政治生活中最热的关键词。从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到当选国家主席的“就职宣言”,习近平多次诠释“中国梦”目标与内涵,“中国梦”已成为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宣言和最具感召力的民族动员令,成为响彻神州大地并日益引发世界关注的强音。中国梦在国人心中引发如此强烈的共鸣,拨动了国民的心弦,道出了共同的心声,特别是习近平主席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强调“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更让人们感受到,中国梦既宏伟也很亲切,既高远又脚踏实地,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是“梦之队”的一员,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书写者,大家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就能够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中国梦: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宣言

中国梦,道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声,凝聚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全面开启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

2013年3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这是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提出中国梦之后,习近平对中国梦内涵所作出的最全面的阐述。中国梦的提出有何重大意义?如何理解这一目标及其内涵?深入认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更好地“追梦”,进而“圆梦”。

中国梦提出的重大意义:“最大公约数”凝聚全民族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以其丰富的意蕴和美好的愿景为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勾勒出一个可亲可近的奋斗目标,获得广泛认同,并日益成为主流政治话语之一。“中国梦”这一目标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希望在民族复兴这一基点上凝聚起全民族力量,决心肩负人民使命,承担历史重托,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接力奋斗。

共同追求、共同愿景凝聚全民族力量

没有梦想的民族没有前途。追逐梦想,总会唤醒巨大潜能,小到激发一个人的能力,大到带动整个社会的活力,乃至壮大一个国家的实力。

拥有梦想的国家凝聚更大力量,拥有梦想的人生更加绚丽多彩。

“中国梦”是个非常好的提法,以往学术界对此的讨论比较多,但习总书记使用并阐发了这一概念,在党的最高领导人里,这应该是第一次。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谢春涛认为,“中国梦”这个提法好就好在它有很强的包容性。这个梦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梦,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梦,是最能引起广泛共鸣的梦。因此起到了凝聚人心、激励奋斗的作用。

开放变革的中国也是社会转型分化的中国,在社会转型分化的背景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阶层、群体也都有自己的梦想,这些梦想往往各有诉求甚至大相径庭。固然历史进步的合力迟早会把这些追求与梦想汇集成平行四边形,但这样的四边形将会呈现出什么样的轮廓,其中的社会成本与代价将会有多大是十分不确定的。通过“中国梦”把不同阶层、不同群体、诸色人等大大小小五彩缤纷的梦想汇聚为一个共同的追求,共同的愿景,在不同中寻找和呵护共同,在共同中尊重和保护差异,这样就可以把13亿人的力量汇集于一处。

外交学院原院长吴建民则从另一个方面指出,当前我们社会上相当一部分群体面临着信仰危机、诚信危机和公信力危机。三大危机的出现,跟这些人缺乏梦想、缺乏追求、缺乏宏大的理想和目标密切相关。对他们来说,物质欲望的满足胜过一切,精神上的追求变得无足轻重,这是非常可怕的。

这种现实也从反面佐证了总书记现在提出“中国梦”是非常适时的。

亲和力、接地气的语言表达出百姓的期许,更易获得认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共同理想。但是对于大多数的普通民众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表述略显抽象和意识形态化。

现代传播理论与实践都表明,意识形态的内容不一定非要用意识形态的方式表达,非意识形态的话语更能起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中国梦”在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实质与科学价值的同时,从话语体系上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换,给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一个既能有憧憬有超越又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一个既科学崇高又喜闻乐见的理想,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亲和、更加清晰、更加具体。

同时,中国领导人讲述的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每个人的梦”“让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机会的梦”,这是执政党构建的复兴大国的理想和信念,用以引导和影响社会,但它又脱离了传统意识形态的宣教,这个中国梦是平民化的,给了百姓诸多想象和参与的空间。

有外媒也指出,“中国梦”更具亲和力、接地气。抛开了虚无缥缈的政治名词,没了套话大话,兼顾了个人与国家,共同打拼圆梦,成就个人梦,也推动国家梦,人民更能认同和接受这样的“中国梦”。而且,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也是两岸三地、全球华人的共同追求。“中国梦”并不带有鲜明意识形态,不再是政治强制,而是提供多元包容的个人发展和改善人生的空间。它道出了政府对国民个体人生、理想的重视和尊重。

“世界性语言”说明理想目标有助国际社会加深对中国理解

有外媒指出,从全球视野看,中国梦也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用“世界性语言”说明中国理想目标,中华复兴也是世界福音,可以软化“中国崛起”的冲击力,回击“中国威胁论”的喧嚣。“中国梦”包含贡献世界,具有全球意义。

必须看到,不仅中国人需要“中国梦”,世界也需要“中国梦”。

毋庸讳言,中国的崛起引起了世界上一些国家的担心、忧虑,乃至恐惧。

因为中国的块头太大了,他们不知道中国强大起来会干什么事情。如果我们通过各种传播手段,让世界了解一个个中国人关于“中国梦”的真实故事,那将会很受欢迎,因为人类的梦想总是相通的,让世界了解“中国梦”,可以减少中国崛起的阻力,加深世界对一个真实中国的了解。

同时还要看到,正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中国,是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中国;复兴的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破解人类发展难题。例如,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这是把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和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成果有机结合创造性转换后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为中国与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文明的基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梦”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总之,正如有观察人士指出的,“中国梦”的提出,是基于现实与未来的选择,但又延续了历史,不是严肃的政治命题,但又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中国梦”以极强的统合力,堪为公众情感、民族心理和国际观感的“最大公约数”。

中国梦的目标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统一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对这个梦更为具体地作了阐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一个全面的目标

民族复兴应该是全面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民族复兴应该具有世界意义,不仅体现在国内发展上,而且要经得起国际比较。就此而言,当中国的发展达到以下状态时,或许我们就可以说民族复兴的目标已经实现。这意味着,我们的经济高度发达,科技教育引领世界潮流,政治制度高度民主,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得到充分保障,生活水平和文明素质空前提高,祖国实现完全统一,中华文明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到广泛认同。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庄严承诺,就是我们要为之不懈奋斗的“中国梦”。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在第三届“中国梦与和谐世界”研讨会上指出,“中国梦”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现代化之梦。要实现中国梦,就是要用文明的理念、文明的方式、文明的形象去实现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这五大文明在内的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文明的理念就是以科学发展观这样的“绿色”理念,来解决和应对现代化面临的难题和挑战;文明的方式就是坚持改革开放、科技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来实现现代化之梦;文明的形象就是坚决防止随着国力提升而出现的心态膨胀,不断强化诚信意识,树立新安全观、新荣辱观,形成“绿色”的新文明观,在全世界树立起“和平中国”的形象和“文明中国”的新形象。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认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显然不是简单地“回复”到中华民族古代曾经有过的辉煌,而是要“回复”出崭新的时代内容。中华民族复兴至少应该包括:第一,以经济为主的综合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基本达到现代化。第二,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各个领域整体协调发展,科技、教育、医疗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第三,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法制更加完备,人民的政治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社会秩序良好。第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着提高。第五,实现祖国统一,并能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姜鲁鸣认为,衡量中华民族复兴通常有三个标准。一曰“初步复兴”,即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在国际事务中由规则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规则的参与制定者。二曰“全面复兴”,即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总体上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全面实现现代化,建立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国家。三曰“持续复兴”,即在实现全面复兴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这种繁荣和强势,昙花一现的繁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复兴。

美国华盛顿地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吴惠秋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则从一个海外华人的视角指出,中国梦是海内外华人对强国富民的百年夙愿。他心中的中国梦可从四方面来理解:第一,中国梦必须依赖国家富强,强国才有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强”不仅是经济实力的强大,而是指综合实力的强大,将最大发展中国家建设成为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东方强国。第二,中国梦的内涵中,强国必须与富民紧密联系。一方面,个人应有家国情怀,只有国家真正强大,中华子民乃至海外华侨华人才能真正活得有尊严。另一方面,没有人民的富足和幸福,强国之路就不算真正抵达成功彼岸。

第三,统一也是中国梦不可或缺的内容,海峡两岸应共同携手实现国家统一大业。第四,中国梦不仅属于中国,也应对世界有所贡献。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优秀文化和思想根基的民族,互利共赢、和谐相处是符合世界人民需求和期待的理念。强大中国对世界和平、和谐世界也有积极意义。

国强与民富是托起“中国梦”的双翼

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赵周贤、刘光明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认为,“中国梦”的第一要义,就是实现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自2010年以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并未根本改观,经济科技仍将长期面临西方发达国家占优势的压力。在这样的形势下,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到2020年发展的目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着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

这些目标构成现阶段实现“中国梦”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