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大舆情(2013-2014)
18712500000002

第2章 趋势报告(2)

国强与民富是托起“中国梦”的双翼。从国家的层面讲,“中国梦”是一个美好愿景,主要体现在“国家富强”上。而对于每个具体的中国人来说,“中国梦”就是“人民幸福”。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25分钟的演讲中,9次提到“中国梦”,44次提到“人民”,他表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这使得中国梦这个概念,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更加丰富饱满,而且更关键的是更加具有世界性。

中央党校教授辛鸣指出,强国才能富民,强国也是为了富民。没有人民富裕,发展就不算成功;没有人民幸福,复兴就不算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让中国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让我们的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进一步说,就是要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加富裕、更有尊严的生活,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赵周贤、刘光明认为,党的十八大着眼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在强调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同时,将“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纳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等等。这给“中国梦”涂上了浓重的幸福底色。

按照一些经济学家的测算,中国梦想的实现,将意味着到2021年中国人均收入将与西方标准持平以及“人人有房住”。中产阶级将超过总人口的一半,所有公民都能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保。到2049年,也就是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际,人均年收入达4万美元,中国文化享誉国际,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也应达到80岁以上……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本上是文化的复兴

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认为,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涵和具体目标有两个重要参照系。一是两个百年的发展战略。即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二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的兴盛状况,它有两个重要标志:一为疆域版图特别辽阔,二为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特别巨大。我们所讲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要恢复古代中国鼎盛时期的疆域版图,而主要是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率的意义上讲的。这是它的要义。比如科技水平,当代中国的科技总体水平肯定比古代中国要高出许多,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科技的总体水平相比落后许多,因而对人类贡献的份额比起古代中国来小了许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提高对人类的贡献份额。

目前,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欣慰之余,大家都在掐指计算着中国什么时候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但当经济总量真的超过美国时,是否就意味着中国成了现代化的强国?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陈圣来指出,对于这个问题,谁也无法正面回答,而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龙永图在上海论坛上发表演讲时引用了澳大利亚一家报纸对中国未来发展提出的三个疑问,发人深省:一是什么时候才能使全球大多数国家的精英都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中国来留学?二是什么时候才能使全球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人更多地看中国电影,听中国的音乐,阅读中国的书籍?三是什么时候全球的消费者选购产品时,更多选择中国的品牌?陈圣来认为,尽管经济总量位列世界第二,但当下我们还没有一家IT企业能与苹果、微软相媲美,没有一出剧目能与《妈妈咪呀》相提并论,没有一项文化产业达到迪士尼的规模效应与影响力。未来中国文化如不能登临世界文化高峰,中国就不能跻身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也就圆不了现代化强国之梦。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易中天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梦”,主旋律无疑是“强国”。这几乎是全民的共识。

问题是,何为“强大的国家”,我们又怎样才能“强大”?值得庆幸的是,国人对此有不俗的认识。晚清时期,中国知识界那些明白人,比如徐继畲、郭嵩焘、薛福成、谭嗣同等,都几乎一致认为,所谓“强国”,绝不仅仅就是船坚炮利、财大气粗,更重要的还是政治文明、道德高尚。

因为只有政治文明、道德高尚,才配称为“强国”;也只有政治文明、道德高尚,才能成为“强国”。

无独有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也认为,今天我们的中国梦,应该是经济腾飞、民族复兴、文明转型的“三位一体”。

文明转型的逻辑是以“中国梦”实现“世界梦”,为世界转型提供“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的器物、制度与精神公共产品。

此外,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也认为,中国的伟大复兴根本上是文化和文明的复兴,中国的复兴是有根的复兴,有历史之根、文化之根、文明之根,才能形成参天大树,也才能形成浩瀚林海。中华文明所蕴含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哲学思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将成为中国文明复兴不竭的“源头活水”。

中国梦的“三个必须”路径: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为我们中国梦的实现指明了总的方向和途径。实现中国梦必须要走中国道路,解决中国梦的路径保障问题;弘扬中国精神,解决中国梦精神支撑的问题;凝聚中国力量,解决力量保障问题。

纵观自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中国梦”在艰难曲折之中铸就了民族觉醒,使我们获得了一条宝贵的真理,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使中国繁荣强盛。

实现中国梦,中国道路是我们自强自信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阶段,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在反复比较和总结中开辟出来的。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深刻指出的: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充分的现实基础。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别是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阴霾背景下,我们继续一路逆势飞扬,已经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国道路就是我们的强国之路,就是中国人民的幸福之路,是实现开启梦想之门的“钥匙”。

梦想之旅,从来就不是一路坦途,一帆风顺。梦想之路越切近,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发展起来之后的问题,一点儿也不比不发展的时候少,解决难度更有甚于前。行百里者半九十,尽管我们距离梦想越来越近,但需要付出的努力依然艰辛。越是在这样的时刻,越需要我们满怀信心,振奋精神,凝聚力量,沿着中国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是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精神内涵,代表着中国各民族的形象,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着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弘扬中国精神,就有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凝结剂和推进器,就有了超越自我,走向辉煌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历久弥坚的强大精神支柱。强大的民族精神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中,我们必须认真坚守、大力弘扬。

如果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将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的精神纽带,那么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则是我们排除万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到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正是改革创新的精神成就了今天的中国,使积贫积弱的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

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改革创新。

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之源,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人民日报》评论指出,在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中,“人”无疑是关键要素。“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习近平的重要讲话,阐明了中国梦的核心价值,也指明了中国梦的动力源泉。

人民群众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力量。一方面,要始终着眼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努力把实现民族复兴与谋求人民福祉统一起来,使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自己是民族复兴伟业的直接受益者,为民族复兴出力流汗就是为自己创造幸福生活。另一方面,要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努力把实现民族复兴与尊重民主权益统一起来,使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自己是民族复兴伟业的主人翁,为民族复兴贡献才智就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把人民群众当作“上帝”加以尊崇,必然会激励他们自觉站在主人翁的立场上,将个人前途命运同整个民族前途命运融为一体,以不断高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民族复兴伟业又好又快向前发展。

中国梦,是一个美好的愿景、宏伟的事业、美丽的蓝图,实现蓝图就要有强大的力量作保障。中国社会百年以来的历史发展告诉我们,在一盘散沙、各自为政的状况下是实现不了中国梦的。我们一定要凝聚全中国人民的力量。

什么是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就是13亿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集起来的力量。个人梦想可能千差万别,但实现国家梦想的征程上,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就有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

这种力量,我们在革命年代前赴后继的抗争中感受过,在建设岁月激情燃烧的奉献中体验过,在改革时期波澜壮阔的奋斗中亲历过。“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就能够创造出来。”习近平主席的这句话,向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发出了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的号召书和动员令。未来的征程中,只要13亿人团结一心,共同指向一个目标,我们的梦想一定会照进现实。

托起中国梦重在构筑完善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中国梦”照亮的既是民族国家的共有理想,也有亿万中华儿女个人价值的实现。托起“中国梦”的,不仅是国家的强大、物质的丰裕,还有圆梦的舞台。这个舞台,正如十八大强调的,就是要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用公平正义托起中国梦想,是国家之梦的应有内容,也是个人之梦的实现途径。实现中国梦,必须破除阻碍社会公平的壁垒,构筑起完善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公平正义是中国梦的基石

在2013年全国两会闭幕后的“就职演说”上,刚刚当选国家主席的习近平饱含深情地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三个“共同享有”的落脚点都在“机会”上,阐述的是一种关于机会平等的政治伦理愿景,也深刻地指出了实现梦想的关键所在。

同一天,李克强总理在中外记者会上也表示,“我们要努力使人人享有平等的机会,不论是来自城市还是农村,不论是来自怎样的家庭背景,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就可以取得应有的回报。不论是怎样的财富创造者,是国企、民企还是个体经营者,只要靠诚信公平竞争,都可以获得应有的收获。”这段话,同样阐述了机会公平对于实现梦想的重要性。

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一个永恒主题,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价值取向。对一个现代社会而言,公平正义是协调社会各阶层关系的基本准则,是社会对其成员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是人人成就梦想的重要前提。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