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大舆情(2013-2014)
18712500000025

第25章 数据报告(1)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是新一届政府开门要办的第一件大事。

2013年5月13日,国务院专门召开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李克强总理指出,新一轮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的大幕已经拉开。他强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的突破口,是释放改革红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一招。随后,国务院5月15日取消和下放了133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到2013年6月底,本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涉及的新组建部门“三定”已全部完成。在这些部门“三定”中,又取消和下放了32项行政审批等事项。在中央大动作推进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也纷纷加快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步伐,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幕已然开启。

没有最少只有更少:做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这篇大文章

到2013年底,国务院共计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21项。新一届政府成立之初,国务院各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1700余项。李克强总理庄重向社会承诺本届政府至少要取消和下放其中的1/3,即567项。本届政府开局之年就已经完成39%的任务,完成了接近2/5的改革工作。在中央大动作推进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的大背景下,一些地方加快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步伐,并且纷纷提出要“成为行政审批项目最少、效率最快、费用最低”的地区等口号,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竞赛”已然展开。

在中央大动作推进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的“下篇”如何跟进是改革成败的关键。实际上,在国务院推进简政放权之前,一些地方已经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的要求,先期启动了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国务院多次部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一些地方加快了改革步伐,并且纷纷提出要“成为行政审批项目最少、效率最快、费用最低”的地区等口号,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竞赛”已然展开。

广东:2015年投资审批事项压减7成,在全国率先全面推开商事登记制度改革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省分别于1999年、2001年、2003年、2009年进行过4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到第4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结束时,广东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共508项,是全国保留行政审批事项较少的省份之一。2012年8月,广东省被国务院确定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试点。先后经过5轮改革,广东共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2622项。

2012年11月,广东省出台了《“十二五”时期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行先试方案》,提出三个“凡是”的口号即:凡是市场主体能够自主决定、自担风险、自行调节的事项,坚决取消审批;凡是社会组织能够自律管理的事项,坚决转移给社会组织;凡是下级政府能够承担的审批事项,原则上全部下放。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审批职能配置科学化、合理化,审批事项设立实施程序化、法制化,审批权力运行公开化、透明化。

目标是到2015年,各级行政审批事项压减40%以上,投资项目审批事项压减70%左右,办结时限总体缩短50%左右,实现地级市以上投资审批和备案事项网上办理率达90%。

新一轮改革从企业投资管理体制上突破

2013年3月,《广东省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经省政府同意印发实施,相关4个配套文件由省发展改革委印发执行。广东省政府明确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改革方案》部署,认真梳理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在2013年6月之前抓紧制定本地、本部门具体实施办法。

根据《改革方案》,取消省管权限内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改为备案制。

除需报国家核准的项目外,将广东省核准权限内的28类项目进行分类改革,其中不涉及公共资源开发利用的项目一律取消核准,改为备案管理。

《改革方案》的一大亮点是减少前置审批,将项目的审批流程由“串联”改为各审批部门“并联”同步办理,这将大大缩短审批时间。改革内容涉及现行企业投资管理的主要行政审批部门,包括发展改革、国土、环保、建设、规划等20多个部门40多个审批事项,涵盖立项阶段、报建阶段和竣工阶段等项目建设管理全流程,要求各个部门精简手续,优化流程,网上办理,协调配合,共同推进。《改革方案》还明确要求,改善政府服务,设定企业投资政务服务机构,为企业无偿提供投资咨询服务,以“宽进严出”为导向,推动政府从管理向服务转变,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

全省推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

2012年4月,广东省把握国家赋予该省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先行先试的有利契机,选取深圳、珠海、东莞3个市和佛山市顺德区开展商事登记改革试点,同时先后批准揭阳、肇庆等市试行企业登记注册及相关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着力构建“宽入严管”的商事登记管理新体制。一年多来,各试点地区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减少,企业登记时间普遍缩短至3个工作日以内,市场准入门槛进一步降低,新登记市场主体大幅增加,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此,广东决定加快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行商事登记改革。2013年6月8日,广东省省长朱小丹表示,广东全省全面推行商事登记将分两步走,2013年下半年珠三角地区全面推行、年底前全省全面铺开。

推动行政审批监督管理法治化

2013年6月14日,《广东省行政审批管理监督条例(送审稿)》(以下简称《条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条例》提出,所有行政审批都要依法设定;行政机关应当制定行政审批实施标准,并向社会公布;对审批期限做出明确规定,拟限定行政审批最长60天;实施行政审批报告制度等。

另外,2012年广东省被国务院确定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后,如何通过立法将行政审批权力关进笼子里,一直备受关注。为避免立法过程中的部门利益倾向,广东省决定,行政审批的设定今后还须先过“民意”这道关卡——地方性法规草案和省人民政府规章草案拟设定行政审批的,起草单位应当采取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

上海:以自贸区为制高点全力“破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近年来,上海持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调整审批事项的步伐不断加快。继2009年第4批取消和调整952项审批事项后,到2012年底,上海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已超过千项。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咬定青山不放松

2008年砍掉14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2009年取消、调整950项行政审批事项。2010年,上海市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审批目录、审批手册、网上审批、并联审批、告知承诺则是五大“关键词”。2011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对区县、乡镇街道、管委会实施的行政审批进行全面清理。经过清理审核,当年各区县上报的1803项行政审批最终被“砍掉”了六成多,区县和乡镇保留的分别为639项、15项。同年,上海市还在工商、税务等15个市级部门展开行政审批标准化试点,效果明显。有部门统计,通过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试点,平均审批用时比法定期限缩短22.8%。咬定青山不放松。2013年,上海在试点基础上推广实施全部政府部门行政审批标准化。通过目录管理、编制办事指南、编制业务流程、数据共享、电子监察等过程控制,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纵观上海持续13年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可以形象地概括为两个关键词:“瘦身”和“塑形”。

“瘦身”——6轮审批项目清理,上海累计取消调整2237项审批事项,取消和停征368项收费项目,优化了审批流程,提高了行政效率。

通过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干预,向市场、向社会充分放权,从而最大程度释放改革红利。

“塑形”——率先在全国探索行政审批标准化管理,制定并颁布了行政审批业务手册和办事指南两个地方标准,建立审批权监督机制。

把上海自贸区打造成行政审批的试验田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工程,必然受到利益因素和体制因素的束缚。在这方面,作为被称为“克强经济学试验田”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建设”)已经成为上海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一个窗口。同时,自贸区作为一项国家战略,通过开放倒逼改革,努力实现制度创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为制度创新的着力点。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自贸区建设为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供了大好契机。

上海自贸区由于是28.8平方公里上的试验区,这个试验区原本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上海浦东新区。由于过去开放开发效应逐步衰减,上海正寻求新一轮发展的改革动力。而同时它作为国家级的试验平台,肩负了中国改革创新的使命,包括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人大代表等在内的更多“相关利益者”对这个新生事物进行顶层设计。更为有利的是,在有限的空间内推进这项国家战略,也减少了过多的“利益考量”和“博弈”,有利于克服部门利益。目前,人大对于上海自贸区暂时调整国家相关法律的审批已经通过。此外,处于全国乃至全球的“聚光灯下”的上海自贸区,其相关部门和人员在“寻租动机”方面将受到很大制约。

据说此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上海考察时,曾经三问上海市主要领导,上海到底是要政策还是要改革?从目前的进展情况来看,自由贸易区确实是在改革上下功夫,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一揽子放弃11项行政审批,就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舆论一致认为,上海自贸区作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突破口,将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再次释放制度创新和经济潜力的又一次重大举措。可以预期的是,它将为中国接受和适应新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投资协定提供经验。其中,在投资管理方面,自贸区将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国外投资者将享受“投资前国民待遇”。在这方面,全国人大同意在自贸区暂时调整外资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规定的有关行政审批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这将大大简化外资进入中国的门槛,也会给外资带来更便利的投资环境。

此外,对于在园区设立的国内企业,也将有别于园区外的其他企业。

在进入方面采取“非禁即入”,施行“备案制”。对于投资项目的管理,也将大大简化程序,缩短投资时间,使企业能够快速响应市场信号,及时将资源配置到需求最旺盛的地方。政府部门在对企业的监管中也将体现高效、公开、透明的原则,远离“黑箱”,告别“黑洞”,真正为政府职能转变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先遣部队,其对可能出现的下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有着极为重要的样板意义,它的成功可以推动中国棋盘上更多“棋眼”的出现,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从更多点到更多线再到更多面,进而再全国复制推广,从而真正将中国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向深入,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014年1月23日,在上海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上海市人民政府举行记者招待会。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与中外记者见面,在谈到自贸区问题时说,成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它的核心是制度创新,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我们一些重大改革措施的一块试验田,所以我们叫“试验区”。2013年9月29日正式挂牌以来,自贸区的建设还是非常顺利,简单来讲,叫“三个一批”。

第一个“一批”就是建立了一批新的制度。比如,建立了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这样的制度,实行了海关和检验检疫“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联动监管试点、境外投资备案管理、工商注册资本认缴制、先照后证登记制等。第二个“一批”是实行了一批开放措施。这个主要是指在国务院批准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里面的23个服务行业的开放,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9个行业实现了,还有4个将在2014年继续跟各个部委商量以后实现落地。第三个就是推行了一批改革措施,比如大家关心的金融改革,“一行三会”都颁布了一批新的改革措施,特别是央行的30条,包含了很多金融改革的内容。这些改革措施有的已经落地实施,有的我们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实施细则,不久都会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