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大热点(2013-2014)
18713300000006

第6章 战略篇(6)

放权,是这次机构职能转变的一个鲜明特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曾明确表示,有些人不把中国经济的茁壮成长归因于改革开放,却把它归因于“强势政府”动员和分配资源的超强权力。于是在“半市场、半统制”的体制中,各级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统制不但没有削弱,相反还不断增强。我们应当明确,强势政府不是中国成功的根源,高速增长的奇迹来源于新生的市场经济制度解放了人们的创业精神。新一届中央政府明确提出,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国务院部门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减少三分之一。作为兑现改革承诺的重要一步,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对激发市场、社会和地方的创造活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放权,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可以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这无疑是一剂不花钱能办事、少花钱多办事的“良方”;通过放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可以消除制约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为转型提供“源头活水”;通过放权,减少审批,可以降低就业创业门槛,改善就业创业环境,激发全社会的创业积极性;通过放权,可以更好地发挥地方的作用,使管理能够贴近基层、贴近企业、贴近市场、贴近群众。事实证明,把该放的权力放到位,既有利当前,也惠及长远,堪称释放改革红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一招。

转变政府职能,不仅要取消和下放权力,还要创新和改善政府管理。

放和管是两个轮子,只有两个轮子都做圆了,车才能跑起来。这既是增强政府治理、建设现代政府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政府公信力、执行力和权威性,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的有效保障。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权限以后,要切实加强对经济运行活动的事中和事后监管。把该管的管住管好,要求政府加强市场监管,避免“劣币驱逐良币”扭曲现象的发生,由事前审批更多地转为事中事后监管,实行“宽进严管”;把该管的管住管好,要求政府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把重点放到“保基本”上来,把非基本的公共服务交给社会和市场;把该管的管住管好,要求政府优化行政管理流程,建立标准明确、程序严密、运作规范、制约有效的管理制度;把该管的管住管好,要求政府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把政府掌控的资源集中用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改革贵在行动,重在落实。推进改革,离不开有力的组织领导。从国务院部门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面临着双重责任,既要落实放权的责任,也要落实监管的责任,否则就难以走出“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的怪圈。在落实任务过程中,有必要进一步对现有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摸底核实,不能捉迷藏,也不能掺水分。地方各级政府在跟进时,对国务院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也必须真正放给市场和社会,不能搞截留。

落实好职能转变要求,必须依靠严明的纪律和有效的监督。如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贯彻落实中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相互扯皮、推诿拖沓,明放暗不放,改革将难以取得实质性成效,这是决不允许的。

因此,工作开展不力者,理应受到问责。同时,职能转变也要开门搞改革,把取消、下放和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依法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转变政府职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议题之一,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改革的步伐稳步前进,一些改革措施陆续实施,尤其以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为突破口,截至2013年10月已取消下放334项行政审批等事项,这些都为全面深化改革做了铺垫。但政府职能转变仍然艰难,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啃的“硬骨头”。政府职能转变是政府的自我革命,触及利益深、涉及面广,难度很大,关键是要上下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如果说前一阶段展开的中央政府改革是这项工作的上篇,那么地方政府改革就是下篇。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直接联系人民群众和企业社团,是转变政府职能的“最后一公里”。政府职能转变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职能转变是否到位。

四大教训:政府机构改革要换汤换药换机制

新一轮国务院政府机构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七次改革,通过历次政府机构改革,政府机构得以精简,组织结构趋于合理,但仍然存在着机构设置重叠,部门职能交叉,业务分工过细,权责配置脱节等问题。

尤其是2008年大部制改革后,内部关系没有理顺,新“大部委”中的各个部门之间“貌合神离”的现象比较突出,并未实现1+1>;2的改革初衷。历次政府机构改革留给我们四大教训:权力整合难、人员分流难、机制磨合难、运行监督难。与之相比,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具有鲜明的风格和特征,尤其是强调削去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在换“汤”的同时更注重换“药”。

突出问题导向。把行政管理活动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作为改革的优先选项和切入点,这是本轮机构改革的一个显着特征。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表示,无论在食品药品监管和海上执法这两个老大难领域,还是在大交通体系构建方面,都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突出转变政府职能这个核心。相比前几次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此次方案在题目中增加了“职能转变”四个字。本轮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就是制定了一系列简政放权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正如一些专家所指出,在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改革中,政府部门应有“壮士断腕”的决心,但许多部门的意愿则是“守土有责”、“寸权必争”。给自己动手术谁都下不了手,分配自己有份儿的蛋糕,总会有意无意地给自己多分些,有“油水”的职权更是难以割舍。管理者总是希望把别人“关进笼子里”服从管理,自己站在笼子外自由裁量。

谁又会建立一个将自己关进笼子里的体制呢?

突出构建政府管理的基础性制度。在构建政府管理的基础性制度、建立科学规范的政府职责体系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中央编办副主任王峰称,这次改革主要强调了三方面的基础性制度建设:一是推进国务院组织机构、职能配置、运行方式法治化。二是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三是建立以公民身份证号码和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等制度,完善信息网络、金融账户等实名登记制度和现金管理制度。

注重打造现代政府。李克强总理2013年3月17日在答记者问时提出,我们要用法治精神来建设现代经济、现代社会、现代政府。此次方案中关于国务院机构宏观管理角色的定位、行政管理体制的基础制度建设、对政府依法行政的制度安排,有助于中国政府走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政府。

2013年3月20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这次机构改革力度不小,要抓紧落实改革方案,保证改革中各项工作“无缝对接”。但转变职能的任务更加艰巨,这是新一届政府开门要办的第一件事。各部门都要自觉行动,限期完成职能转变各项任务,绝不能“换汤不换药”。2013年3月26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召开的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上再次要求,各地要有“自我革命”精神,按照统一部署,先自清门户,扫门前雪,逐步形成联动,给市场、社会更大空间,激发创造活力。

如何落实机构改革,实现“换汤又换药”?《光明日报》2013年3月25日评论文章认为,机构改革“换汤容易换药难”,最大的障碍在于涉及利益切割。“换汤”同时,在换“汤”和换“药”的过程中,政府还要学会“花钱换机制”。《羊城晚报》2013年3月23日首席评论员文章强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并非要转移或取消所有的政府职能,传统政府职能中的相当一部分仍然要继续保留,并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在这个层面上,“花钱换机制”主要是改变财政资金直接投入的结构,提高政府所主导的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的水平。“花钱换机制”另一个层面是将相当一部分政府职能转移给市场,转交到社会,由市场和社会“代行”部分管理和服务职能。“花钱换机制”最关键的任务,是要“换”来一套对政府预算支出构成有效监督制约的机制,保障公众对各级人大的监督、积极参与政府财政行为的权利。

四大公开:简政放权还要啃“硬骨头”

2013年8月2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出台严格控制新设行政许可的措施,再取消一批评比达标表彰评估项目,听取对中央企业监督检查情况的汇报。截至2013年10月,新一届中央政府分三批,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共计221项,简政放权向前迈出稳健的步伐。下一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将朝哪些方面发力、如何进一步推动这项艰巨的任务?中央编办负责人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前几轮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与部门意见一致的项目‘连汤带肉’都端出来了,剩下的就是‘硬骨头’了,今后的工作难度会很大”。

因此,既要真正拿出勇气,敢负责、敢较真、敢碰硬、敢得罪人,又要讲究方式方法。中央编办创新机制,改进方法,着力调动部门“自我革命”的内在动力,最大限度凝聚共识,把改革推向深入。

推动整个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起点是摸清底数。中央编办负责人认为,只有把国务院各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的底数弄清楚,才能确保审批事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规范性。否则,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就没有研究的基础,严格控制新增审批事项就会变成一句口号,规范审批行为更无从谈起。为了切实做好摸底核实工作,中央编办正通过“三下三上”,认真梳理部门报送的各类审批事项,力求做到去伪存真、不留死角。“一下一上”是指,中央编办发函给各部门要求填报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各部门梳理本部门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后上报;“二下二上”是指,中央编办对报送的项目进行初步审核,提出意见,各部门按要求完善,并在机关内公示后,报中央编办;“三下三上”是指,由中央编办对各部门审批事项逐项甄别核实后,分别征求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省级政府、相关行业协会、事业科研单位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意见,由各部门根据意见对审批事项再次修改补充后,报中央编办。

通过“三下三上”,与各部门反复“对表”核实,最终汇总形成中央政府“行政审批事项目录”,从而锁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目标。据悉,最终的审批目录将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特别是行政相对人的监督,不在目录内的行政审批事项日后将不得实施。

人们注意到,新一轮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一个鲜明特点在于,在保证量的同时,更加注重质。对此,中央编办负责人表示,行政审批事项的取消和下放须聚焦企业生产经营和民生改善等领域,特别是把那些社会各界意见比较集中、企业反映强烈而又确不合理,有“真金白银”的项目锁定为重点,层层筛选,多方论证,抓紧提出取消下放意见,努力为企业“松绑”,在释放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上见实效。规范和优化行政审批行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其置于公开监督之下,“从长远来看,要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建立统一的网上行政审批平台,以更好地服务社会和群众”。在大力削减现有行政审批事项的同时,中央编办负责人强调,还要以更严格的措施控制新增行政审批事项,切实把增量管住。

据了解,国务院已下发严格控制新设行政许可的通知,同时,中央编办也正在研究起草关于规范国务院部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意见稿。行政改革是否取得实效,关键得看社会评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证改革不走样,此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公开改革全过程和各部门所有行政审批项目,接受全社会监督。据悉,中央编办近期将推进几个重点事项的公开:

——公开现有审批事项总清单。摸底核实完成后,中央编办将对目前所有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事项(保密事项除外)的总清单,报经国务院同意后向社会公开。除集中在中央机构编制网等网站上公开外,还要求各部门在内外网上将本部门的行政审批目录公开。

——公开减少的审批事项清单。每一批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都向社会公开。3年内拟减少数、各阶段减少数及其占比等也在一定范围内公开,防止改头换面后变相审批。

——公开保留的审批事项和流程。改革后,到底哪些事项需要部门审批,部门应该如何审批,也都要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对确需保留的和确需新增的行政审批事项,推动各部门进行流程再造,并将审批依据、审批标准、审批时限和审批状态全部公示。

——公开监督举报方式。在公开相关事项的同时,中央编办要求,举报电话、电子邮箱等渠道也得公开,全天候接受群众的投诉举报。对社会公众反映强烈的行政审批事项,及时研究提出改革意见并尽快落实;存在违规违纪问题的,及时送交纪检监察等部门予以纠正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