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什刹海九记
18713900000020

第20章 街海变迁(1)

北京街道胡同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金中都城遗留下来的坊巷,然而街巷整体格局则始于元大都城,源于积水潭,起于积水潭东北岸的中心之台,形成于中轴线和大都城的营建基本完工之时。在大都城内皇城以外形成若干长方形居住区,划分为50坊,坊与坊之间不建坊墙,而是以街道作为主要界限,形成街道坊巷的布局。从中心台向西,沿着积水潭东北岸,开辟了一条斜街,是什刹海地区街巷布局形成的主要原始因素。元、明易代,明中叶依积水潭变迁而形成积水潭(西海)、后海、前海,当时街巷格局初步形成斜街北三角地、斜街南环海核心区与护国寺(明发祥坊)三片不同特色的街区,至清代基本定型。

什刹海地区的街巷经历了七八百年的风风雨雨,街巷整体格局至20世纪80年代仍保存着老北京的基本格局。众多文物古迹坐落于传统胡同与四合院式平房建筑群中,奇特又古老的街巷、青砖灰瓦的民居与周边景点自然融合,相映生辉,相得益彰。历经沧桑,在喧嚣的都市中,什刹海地区宁静祥和的胡同与四合院已演变成以居住为主体的多功能历史文化风景区、社区,成为中外旅游者倍感兴趣的水域人文游览胜地之一。依《什刹海志》研究记述,什刹海地域的范围,东边南段为地安门外大街连接钟鼓楼,北段为旧鼓楼大街;西边为新街口北大街、新街口南大街;北边为北护城河西城段;南边为地安门西大街北侧,占地面积四百余公顷。

一、街巷概说

(一)大都时的街巷

根据《什刹海志》记述,元代什刹海地域位于大都路宛平县境内,含有50坊中的凤池坊、析津坊、丰储坊、永锡坊、发祥坊,与集庆坊北部及里仁坊、招贤坊等部分地区。在该区域中部穿过的今鼓楼西大街从西北向东南逶迤而下,元时称斜街,是什刹海地区最早命名的沿积水潭形成的主干道。它和积水潭水域是日后共同形成的该地区街巷与市场特色的主要因素。

积水潭地域辽阔,凤池坊与析津坊、丰储坊隔海相望,积水潭是后世称京杭运河的终点码头。因水运便利,形成商业荟萃的一大中心,是全城三大市肆中最繁华的地方。除三大市肆中心外,在全城主要街巷则设基层商肆,供应坊巷民需。当时什刹海地区街巷稀少,有名称的鲜见于文献记载。已命名的斜街和已具实体的街巷有紧傍积水潭东岸的中轴线、齐政楼至钟楼与坝河之间的钟、鼓楼街(相当于今旧鼓楼大街)、积水潭与太液池的分界线(相当于今地安门西大街)等,已具实体的街道是日后什刹海地区形成三片特色街巷的主要条件,尤其是斜街的影响最大最明显。

斜街沿海岸从西北向东南逶迤而下,将什刹海地区分成北与南两部分,沿街经济繁华,文化繁荣。街南临海子是运河终点码头。街北有齐政楼、钟楼,形成全城三大市肆之一的斜街市。这一带市场宽阔、繁华。其北部临坝河,地势低洼,坊巷环境幽静,鲜有市肆干扰,间有寺庙、稻田。综观元代什刹海地域的街巷,海域辽阔,街巷稀少,不过临海子的斜街及其北部齐政楼至钟楼一带已形成元代货物集散中心,也是元杂剧演出胜地,形成了市场与街巷并存共荣的格局,使棋盘式干道布局在什刹海地区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明、清时代的街巷

元、明易代,首先将元大都北城墙南移五里,将积水潭分为城里、城外两部分。至明中叶,水源日减,水面日益缩小。城内形成积水潭(西海)、后海、前海三部分水域。积水潭与后海之间仅存一条细微的河道,因水位的变化和交通的需要,在德胜桥北德胜门内修筑了一条南北通道,当时称德胜门街。同在明中叶,在今新街口北大街北部出现洼地,于此筑路,明《宛署杂记》记作新开道街,南与明大市街北段连通,与皇城北大街相交,形成今日新街口南、北大街。明代开辟的德胜门街、新开道街、浣衣局胡同(浆绛房)、羊房胡同,与元代已存在的街道实体——明仍称斜街和皇城北大街(今地安门西大街)、鼓楼下大街连钟鼓楼地区(今地安门外大街连钟鼓楼地区)、鼓楼至钟楼街道(今旧鼓楼大街)和明北护城河西城段相连,从而出现了以什刹海为中心在西城区界内的三片各具特色和魅力的街巷地区。其一是明发祥坊为代表的地区(今护国寺地区);其二是明代仍称斜街的北向与明北城墙之间的三角地,即明日中坊东北部地区(今铸钟厂地区);其三是明斜街南向的明日忠坊西南地区(今环海核心区)。此外,还有在东城区界内的钟鼓楼地区。

据明代有关街巷史料分析亦可见证上述三片不同格局、特色街巷的初步形成。

根据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锦衣卫指挥使张爵收集整理的《京师五城坊胡同集》记载,明代什刹海地区有56条胡同,其中日中坊25条,发祥坊18条,积庆坊北部13条。

据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宛平县令沈榜刻板印行的《宛署杂记》记载,他那个时代什刹海地区的街道与胡同,其中属于什刹海地区的有日中坊23条,发祥坊16条,积庆坊4条,总计43条。

张爵和沈榜记载的街巷数量比较,相隔33年后,总体数量是有减有增的,其中增加部分主要在今西海西侧的新开道街(新街口北大街),其余相当今日的地安门西大街,旧鼓楼大街、地外大街等。张爵和沈榜两人记载多为名称不同,但也可以看出在他们的时代,已有上述三片街巷的格局与特色,其形成之源,看似来自元代什刹海地区街巷形成之遗存。

清代仍定都北京。什刹海地区街巷基本格局未变,不过人口日益密集,房舍日益增多。街巷迅速增加,达百条以上。经过200多年历史风云变幻,据有关史料统计,相对于上述万历年间的43条街巷,增加了77条,达120条之多。增加最多最明显的是御河(月牙河)以东岛型地区,即今之金丝套地区,初步形成以斜街、曲巷、四合院居住为主体的多功能传统文化风景区的核心区。至清代后期,什刹海地域的护国寺、铸钟厂、环海核心区和钟鼓楼等地域独具特色的格局基本定型。

(三)民国时期的街巷

1911年清王朝覆灭,次年民国建元。民国时期的什刹海地区先后归内右三区与内五区管辖。与清光绪年间比较,这个地区的街巷与胡同再次发生较大变化。胡同的数量大幅增加。根据1949年北平市图,在这个时期增加了62条胡同名称。增加的原则是细化、雅化、谐音化。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把前海、后海、西海的周围规划为道路称河沿,根据方位制定名称;再一类是把街巷细分,一分为二,甚至一分为三,根据不同的位置、宽窄、长短进行命名;第三类是新增加的街巷,这些新增加的道路与胡同有些只是称谓的增加,而实体早已存在,比如丁字街与甘水桥大街均是鼓楼西大街西端的段落;再如北城根与义溜河沿,其实体也早已存在,只是此时才被命名而已。在新增加的街巷中有些纤细短浅,比如迁善居胡同、义溜胡同、乐春坊、马良胡同,长度都在百米左右,宽度两米左右,是典型的不规则的小街曲巷。

1928年,北伐成功,国民政府将首都迁至南京,把北京改为北平。把原东廊下改为护国寺东巷,西廊下改为护国寺西巷,定府大街改为定阜大街,张皇亲胡同改为尚勤胡同,馓子胡同改为伞子胡同,药酒葫芦改为孝友胡同,粪箕胡同改为慎思胡同、扁担胡同改为迁善居,井儿胡同改为景儿胡同,箭杆胡同改为千竿胡同,狗尾巴胡同改为观音寺胡同等等,这一类属于雅化,适应时代精神。

(四)当代街巷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成为新中国的首都。新中国成立以后,什刹海地区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将玉河(月牙河)改为暗沟,在其上面修筑道路,即现在的柳荫街和前海西街一段;再是把什刹海周围的套河填平;原来被称为“河沿”的道路,也都将“河”字取消,比如“前海西河沿”,改称“前海西沿”了。由此后三海一水连通,直接流入前三海,呈现六海水系风光。

1958年5月,什刹海地区分别由西城区新街口街道办事处与厂桥街道办事处管辖。1965年,北京市政府进行地名整顿。整顿的原则大体是:将细碎的街巷整合为一;删略带有不适用的尾缀;将不规范的地名加上“巷”、“胡同”而使其规范化。什刹海地区遵循这个原则,结合实际情况,对地名加以调整和整顿。据《什刹海志》记载,什刹海地区144条胡同中有90多条被调整了名称,如李广桥南街改为柳荫街、大小金丝套改为大小金丝胡同、毡子房胡同改为毡子胡同、墙缝胡同分称大小翔凤胡同,等等。

1966年“文革”爆发,在“破四旧”的运动中,北京的道路与胡同也成为“革命”对象。市区的主要道路,包括一些异常琐细的胡同名称也在破四旧运动中改名,使之适应“文革”的想象。什刹海地区自然不能幸免于这个运动。举其大端,地安门外大街被改为总路线路,新街口南大街被改为红旗路,地安门西大街被改为工农兵西大街,德胜门内大街被改为人民公社路。这样生造的名称与历史完全割裂,使其作为地名应有的本意完全丧失,从而受到群众的抵制。这些特定时期出现的地名,到20世纪80年代基本恢复了历史原貌。

2004年原新街口街道办事处与厂桥街道办事处撤销,将原新街口街道办事处新街口北大街以东地区与原厂桥街道办事处合并,成立什刹海街道办事处。从此,什刹海地区由什刹海街道办事处统一管辖。

根据1992年出版的《西城区地名志》与2005年出版的《北京市行政区划地图集》街巷变化情况统计,2005年什刹海地区的大街小巷总计有143条。其中,大街9条,街7条,顺城街1条,斜街2条,胡同92条,巷4条,其他28条。

二、特色街区和特色胡同文化

什刹海地区三片不同格局与特色的街巷,始于元,成型于明,基本定型于清。历经民国至20世纪末近百年,其街巷基本格局与特色基本保存并在曲折中保护、传承、发展。

(一)三片特色街巷

第一,护国寺地区(明代发祥坊地区)。其范围大体相当于现在的新街口东街、羊房胡同以南,地安门西大街以北,新街口南大街以东,李广桥南街(柳荫街西岔道)以西地区。明中叶,在发祥坊区域内,先后开辟的德胜门街、新开道街南向与明大市街北段连通形成今新街口南大街。它和棉花胡同、护仓胡同、松树街、李广桥南街等南北走向的大街、小街,与东西走向的护国寺街、定府街纵横交织,形成该地区以棋盘式街巷为主、间有弯曲、弯折窄巷的特色。这是什刹海地区唯一一处以棋盘式街道占绝对多数的街区,是街巷形成较早且最密集最集中的一片。街巷中手工业作坊、官署、名人宅第多,尤以寺庙多、影响大着称,其中以护国寺与护国寺街为最。护国寺始建于元,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护国寺街是京城众人皆知的四大庙会之一的护国寺庙会所在地,不仅展现着平民商业市场、平民文化艺术、传说故事,还蕴涵着元、明、清三朝中华多民族文化。护国寺里既有元、明、清多民族文字御制碑文,又有赵孟、危素名人碑刻,既有明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组建的葡萄社传统诗文活动,又有僧录司传承着佛教文化和故事,既有鲜为人知的元丞相脱脱府和脱脱夫妇画像的故事传说,又有明姚广孝自制画像等绘画和趣闻佳话。

明中期开辟的德胜门街、新开道街与明大市街连通的街道是什刹海地区最着名、最有影响力的街巷,也是什刹海地区内棋盘式街巷格局为主的发祥坊地区得以形成之大街。入清,这里属正黄旗驻地。人口日增,房舍建设日益密集。新旧王府、名人宅第、寺庙庵观等新旧交替。中华多民族文化在碰撞中融合发展。人民性文化气息浓厚的居住区已经形成。明清发祥坊地区内护国寺历史最悠久,文化内涵最丰富,庙会影响力大。为便于记忆可将发祥坊地区改称护国寺地区。

第二,铸钟厂地区。该地区是元代斜街以北、齐政楼至钟楼街以西,坝河(今北护城河)以南一带地域。这一地区在元代已初步形成,有“斜街临海子,率多歌台酒馆”之赞誉。当时钟楼街一带市场繁多,市场东西南北广阔,北临坝河,环境优美,多衙署寺庙,多洼地稻田。元代已有街巷实体。明筑京城北城墙,形成了斜街北三角地。较早出现的诸多东西走向的街道与南北走向的小街和曲巷、转折街巷交错在一起,形成优美阔扩的街市与洼地寺庙融为一体的风水宝地。历经元明清三朝沧桑巨变,洼地日渐消失。人口日增,房舍日益密集。元、明时代优美环境已不复存在。

大、小石桥街巷名称仍在,其水与桥消失了;清虚巷、清虚观虽在,但其稻田没有了;原有寺庙在文献中记载很多,但实际大多已毁或消失,着名的拈花寺今虽在并被列为保护单位,但至今仍被某印刷厂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