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什刹海九记
18713900000031

第31章 临海名人(1)

什刹海地区历史悠久,历朝历代人才荟萃,名人辈出。我们现在所继承和弘扬的什刹海文化,其中就有这些历代名人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历代名人,出自社会各阶层,遍及各行各业,在他们所处时代是民族融合与团结、社会前进方向的代表,是文化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代表,是国家尊严、社会正义、道德良心的代表。临海名人,他们出生、成长或生活于什刹海畔,以其辉煌业绩、科学成就、飞扬文采、民族气节、超人技艺、特殊贡献和对后世的影响流芳于世。

在本记所选名人中,很多人不仅对什刹海,而且对北京城乃至全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些影响甚至是世界性的,值得后人回忆和景仰。本记仅收入众多名人中之代表,以传承他们的业绩与精神。

刘秉忠

刘秉忠(1216-1274年),原名侃,字仲晦,邢州(今河北邢台)人。

元代前期重要的政治家,可与史天泽为侪,二人系汉人得入元朝政府“领中枢,知枢密”之人。

刘秉忠少年聪颖好学,喜诗文书画,志气英爽,与众不同。17岁曾在邢台节度使府充当史令,以所得供养父母。23岁出家为僧,法名子聪,号藏春散人。1242年经佛教临济宗长老海云印简禅师推荐,入蒙古藩王忽必烈幕府。刘秉忠精通儒释道,议论天下事,了如指掌。1250年刘秉忠守丧期满后,被召回到和林,适逢蒙古诸王相争,夺取蒙古汗位的关键时刻。刘秉忠向忽必烈上了一份万言书,建议忽必烈效仿周公,像周公辅佐周武王一样辅佐其胞兄蒙哥,还提出正朝廷、振纪纲、选贤任相、安民固本、设学养士、建官定禄、修史定历、尊孔复祭等几十条主张和建议。

他还建议忽必烈抓住有利时机、采用汉族封建王朝的统治方式治理中原,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巩固提高自己在蒙古诸王中的地位。

这是一个完整的“以儒治国”的施政纲领。

1259年蒙哥战死后,刘秉忠又建议忽必烈立即与南宋临时停战,快速回到开平(后称上都,今内蒙古多伦县北石别苏木),并一反蒙古选汗方式,由忽必烈在开平继大汗位。在随蒙古族大军南下征战过程中,刘秉忠不断向忽必烈进言,“王者之师,有征无战”、“不可嗜杀”。忽必烈逐渐体会到了这种神武不杀的思想对霸业的巨大作用,从而放弃了蒙古军队屠城旧制。刘秉忠善于谋划,深得忽必烈赏识和信任,其关于利军惠民的政策与措施均得以实施。忽必烈在争夺汗位和灭金亡宋连年征战中,汉族、蒙古族和其他诸多少数民族(色目人)内迁北上,促使“牧野胡天”与“农桑汉地”文化的融合,形成华戎一统的多民族中华文化进一步大发展。忽必烈采纳刘秉忠建议,以“大元”取代“大蒙古”作为国号,定国都于大都。其他各种等级的官服、朝廷典礼的仪式,官吏俸禄、升迁制度等也皆出于刘秉忠的建议,成为元朝一代的法规。刘秉忠为忽必烈结束几百年的南北分治,实现元代全国大统一、促进经济发展、中华多民族文化融合做出了重大贡献。

刘秉忠为推行尊儒治国安邦的理想和政策,向忽必烈推荐了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汉族硕儒英才,如张文谦、王恂、马亨、张易、姚枢等诸多名臣重臣,对元的统一,对国家安定、经济文化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刘秉忠既是元初着名政治家又是古代城市规划大家。宪宗六年(1256年)刘秉忠奉忽必烈之命营建开平,历时三年建成。至元元年(1263年)忽必烈在开平即位,改开平府为上都。因功论赏,敕命刘秉忠还俗,赐名“秉忠”,封太保,参领中书省事,同知枢密院。至元四年(1267年)刘秉忠奉命在金中都东北郊规划营建大都。本着《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的理念,以儒家的政治理想为指导,在紧傍今日什刹海东岸确定了大都城的中轴线和棋盘式的道路网格局,因地制宜地规划出大都的蓝图,在世界城市营建史上堪称杰作。终元一代,两都并称并存。以大都为国都,适应了元代的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发展、管理的需要。

大都城的规划,密切结合了积水潭河湖水系分布的特点而有所创新。

设计者敢于把如此浩瀚的水面,布置在全城如此重要的部位,显示了非凡的气度和恢宏的手法,是十分值得重视的历史经验,直到今天这笔得天独厚的资源仍在首都北京城市建设发展上、保护生态环境上、保护中华传统文化上发挥着积极的重要作用。

关汉卿

关汉卿(约1220-1300年前后),字汉卿,号已斋叟,元大都人。曾供职于太医院,任院尹。金末元初系社会动乱之时,时局平定下来后,大都城市中人口众多,经济繁荣,文化基调开放。戏剧繁荣所需要的基本条件——作者、演员、观众和相对平和的演出环境,大都城完全具备了。元杂剧和散曲进入了繁荣期,受到各阶层人士的喜爱,流行甚广。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中前三位都是大都人。大运河的北端终点码头鼓楼斜街及以北的钟楼街一带,融商业、娱乐、文化为一炉,特别是斜街一带歌台酒楼众多,是元杂剧演出的繁盛之区。在元杂剧演出剧目中,最有影响者当推关汉卿的《感天动地窦娥冤》,而关汉卿之名随之唱响积水潭进而名闻天下。1958年关汉卿名列世界文化名人之榜,《窦娥冤》被译为英、法、日、俄等多国文字,还曾在莫斯科公演过全剧。

大都的城市文化基调系融南北、胡汉、中外文化为一炉。传统的诗文、戏剧讴歌的对象是帝王将相,而元杂剧中的主角是妇女和平民,被同情、被讴歌的对象大多还是妇女。舞台上的妇女敢爱、敢恨、敢哭、敢唱。唐诗的人民性是通过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显示出来,元杂剧中的人民性则是通过人物显示出来。关汉卿云游各地,“不屑仕进”,是个“不羁之人”。他借助剧中人物在戏剧舞台上唱了出来,喊了出来,骂了出来,哭了出来。而且为女演员创造了可歌可泣的台词、唱腔,让“情”战胜了“理”。珠帘秀是关汉卿的台上知音。人生觅知音难,觅台上的知音更难。关汉卿能与台上的演员、台下的观众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泣同悲、同欣同慰。“比窦娥还冤”已成为可雅可俗亦庄亦谐的大众用语,足见其影响之深远。关汉卿一生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可为其代表作。

除元杂剧外,关汉卿在散曲创作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今存小令57首、套数13首、联章题组曲16曲。

关汉卿一生云游天下,他自称:“我玩的是梁元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鞠、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结尾一段,更表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他的才艺和坚韧性格,使他终成享誉世界的伟大剧作家。

关汉卿,大都人,他的杂剧理应唱响元大都,进入歌台酒楼林立的积水潭港,特别是斜街一带,成为着名剧目。但缺失史料记述,尚待有志研究者研究、挖掘,填此空白。

郭守敬

郭守敬(1231-1316年),字若思,顺德邢州(今河北邢台)人。其祖父郭荣“通五经,精于算数、水利、天文、历法”,是时人所尊崇的大德与高学。

郭守敬自幼聪颖好学,深得祖父喜爱。

郭守敬在祖父悉心教诲下颇得家学,十四五岁时亦显露出才气。17岁时拜师刘秉忠,得其言传身教。21岁成功修复家乡毁坏多年的石桥,初显其水利大师的才华。后人把聚而欲穷天下之学的刘秉忠、张文谦、郭守敬、张易、王恂称之为“紫金山五杰”。五杰在学业上“互砥”,入仕后在事业上颇能“共济”,不论在学业上、事业上均作出了一番成就和贡献。于当世来讲,郭守敬既是享誉世界的科学家又是元代富国惠民干大事业的名臣、重臣,官至昭文阁大学士。其业绩利国利军利民,于后世来讲亦属“流泽广被”。

张文谦入仕后于蒙古中统三年(1262年)荐郭守敬于上都,称其“习知水利,巧思绝人”。郭守敬受到忽必烈的召见,面呈发展华北水利六事,包括治水、变水患为水利。首事即为引玉泉水以通舟,使旧漕河可东至通州,其中还有关于漳河、黄河等治水事。至元二年(1265年)郭守敬修复了西夏引黄灌渠,得到当地各民族赞誉,并为他建立了“生祠”。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建国号为元,建大都。在建设大都过程中,郭守敬的老师刘秉忠主持并指挥了全城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郭守敬协助老师重点负责城市引水排水工程的规划建设,在新城址大都选址和城市引水排水工程建设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郭守敬早期治水总结了金朝的经验教训,成功的重开了金水河,引玉泉山水入城,对大都城的营建发挥了积极作用。早期引玉泉山水至通州通漕运等项引水工程和排水工程,对加快大都城的营建乃至对今日北京的水系水利建设奠定了基础。至元八年(1271年)郭守敬升任都水监,掌管全国水利。至元十二年(1275年),郭守敬奉命勘察山东运河建设问题,为当时元军南下攻宋建立水上驿站夺取胜利做出重大贡献,也为后世称为京杭运河的建设打下基础。

至元十三年(1276年),都水监并入工部,郭守敬参加新历法的修订工程,创造出多种测量仪器仪表,出色完成数据收集工作,为新历准确性奠定基础。四年后《授时历》完成。《授时历》是在我国使用时间最为长久的历法,明确提出一回归年为365.2425日,与现时公历——《格里历》数值一致,却比《格里历》早颁行301年。《授时历》颁布不久,曾在太史院担任领导工作的张文谦、王恂等先贤遗留的未整理完的文稿等多项工作均落在郭守敬身上。至元二十二年(1286年),致力于文献研究整理的郭守敬继任太史令。历经数年,他竭尽全力精心整理完成14种、105卷珍贵的天文律历巨着。上奏朝廷后全部封存,禁止流入民间。可惜后来大部分内容流失,但是郭守敬的伟大业绩早已驰誉中华大地,泽被人民,留在人们心中永不会忘记。郭守敬重实践、善思考、勇于创新的研究精神,永存于世,启迪后人永续利用。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再见忽必烈于上都,面陈水利十一事首先是规划兴建引白浮诸泉水至大都城内积水潭、汇入旧运粮河直至通州。这一段河道建设工程难度大,若直接从昌平引白浮泉水南下,途中地形起伏和几条河流“横阻”,不但水量不甚充足,而且会顺河槽东下,不能引至大都。郭守敬经过细致测量与考察,决定引白浮泉水顺势西行,沿西山东麓向南至瓮山泊(昆明湖前身),途中汇西山诸泉之水,既加大了流量,又避开了横阻的地势与河流。诸水汇瓮山泊后再东行至紫竹院、高梁桥,然后由和义门(今西直门)北水关进入大都的积水潭。然后凿渠东下,续行萧墙东垣外,南出大都城南墙与前中都旧闸河故道相接,重加开浚,东至通州入白河,接北运河。如此开通了至通州的运粮河,实现江南漕船直抵大都城内积水潭码头。

至元三十年(1293年)忽必烈自上都返大都,过积水潭见“舳舻蔽水”,大悦,遂赐名“通惠河”(原运粮河)。与南北大运河连通,形成全国第一条纵贯南北的水路交通干线,成为大都经济命脉的主渠道。郭守敬在水利建设上的这一业绩,发展了农业生产,实现了京杭运河通航,完成了元大都经济命脉建设,进而为大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与管理做出了重大贡献。到明代,积水潭虽然不再通漕船,但积水潭还是通惠河调剂水源的水库。元代通惠河的贯通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至今引人遐想。

元廷为表彰郭守敬的业绩,于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加衔昭文馆大学士。晚年的郭守敬仍为国操心,朝廷为表示对其工作的全面认可,在其73岁时,特别批准不致仕(退休),自此翰林太史司天官不致仕(退休)形成制度。郭守敬在86岁时于昭文阁大学士的岗位上逝世。

为铭记郭守敬勇于实践、务实创新,功在当代、德泽后世的一生,1970年国际天文学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山”;1977年将太空中的2012号小行星命名为“郭守敬星”。1998年,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在重建的积水潭汇通祠内,建立了郭守敬纪念馆。元代的都水监衙门遗址在今什刹前海东北岸,这是郭守敬当年工作生活之地、创业之地。人们漫步在积水潭之滨,见景生情,睹物思人,会感悟到:地灵人杰、人杰水灵。人民会永远怀念这位一生造福百姓的伟大科学家、永不退休的昭文阁大学士郭守敬的丰功伟绩。

赵孟

赵孟(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别署水精宫道人,湖州吴兴人,系宋皇裔,为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自幼聪敏,过目能背、提笔成文。南宋末年任直州司户参军,宋亡后闲居乡里,以诗文、书法、绘画名重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