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什刹海九记
18713900000050

第50章 百家说海(4)

从文学艺术方面来说,诗词、书画、戏曲有些不同流派或同时在这一地区并存共荣,或不同时而在这一地区前后辉映。如明朝有些文学主张和创作风格并不相同的流派,包括茶陵诗派、前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等先后都曾在这一地区活动。清初自成一家的满族大词人纳兰成德和阳羡词派大家陈维崧(汉族),以及浙西词派代表人物朱彝尊(汉族)三人虽有满汉之别,但同时在词坛上鼎足而立,互相切磋交流。他们的词学主张和词的风格各异,却成为好友,常在一起在后海北沿纳兰宅内西园(今宋庆龄故居内)渌水亭等处一起雅集,掀起“清词中兴”的热潮。从书法来说,清代的四大书法家(乾嘉时期的成亲王永瑆等满蒙汉四人),风格各异,他们也都住在本地区或在此活动。这种多样性或说是兼容性是什刹海的一个很大的优势,极有利于百花齐放,有利于文化的蓬勃发展。

由于这一地区饶有吸引力,很多重要的政治人物和文化人士(这两种人有时又是相兼的,如明之李东阳、清之张之洞)住在这里。其寓邸经常是“谈笑有鸿儒”,形成了对社会、对文化以至对政治一个个很有影响的活动中心。我们现在提倡政治文明,古代的“政治文明”的正、反面都可以供我们研究和借鉴。元以来几代“政治文明”与什刹海地区也有相当多的密切关系。这一说法决非夸张。比如说:金、元、明、清四朝曾有19个“宰相”(指居于相位而有着不同头衔的大官)居住在本地区,包括金之金兀术、元之脱脱(即托克托)、明之李东阳、清之明珠、张廷玉等;还有4个是亲王而兼任军机大臣亦居相位的(清成亲王永瑆等)也居住在本地区;此外,有8个“宰相”虽无文献记载在本地区居住过,但却可以肯定他们曾在本地区活动过,如纪昀(晓岚)。以上三者合计有30个“宰相”之多,他们的府第其时当都是“冠盖云集”,他们在此地区的活动自然也备受瞩目,有很大的声势和影响。据记载,民国时期北洋政府曾有3个国务总理在本地区有活动,有关事迹也值得注意探讨。

从着名的文化人来说,元、明、清有7位状元在本地区居住或活动过,包括元之宋本、明之吴宽、清之麻勒吉、于敏中等。到了近代,北京有5个驰誉中外的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辅仁大学)的一些名教授在此地区居住或在这一带进行文化活动,作诗着文,吟唱昆曲,游湖抒怀。从他们的文学主张和风格来分析,其中桐城派、文选派大师和五四后白话文学的先驱各抒己见,各行其道,各具特色。

与上述种种活动并行的民间文化活动在本地区也很活跃。远则元大都时湖边茶楼酒肆的元曲演出,近则在本地区一些集市、庙会、茶馆等处的各种曲艺、杂技活动(俗称“十样杂耍”,可见其兼容并包),都很受群众欢迎。晚清以后,京剧继昆曲、梆子而在本地区活跃起来,它的不同流派也常在本地区演出。

什刹海地区上述各民族、各宗教团体相处的好传统和文化方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好风气,以及这种兼容并包、丰富多彩的文化积淀,我们岂能因不重视而丢掉?岂能任其逐渐消失?相反,我们需继承和发扬。

总之,什刹海文化的历史性决不可中断,平民性(民俗性)决不可泯没,多样性(兼容性)决不可任其消失。我们应当共同努力,使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创新。前提是在保护中求发展。有些人(比如说某些党政干部)错误理解小平同志的一句名言:“发展才是硬道理”,而把“发展”仅仅理解为GDP的增加,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速度,并以此作为其政绩表现的唯一标准。对其他有关的重要方面则不予重视,甚至造成严重破坏也在所不惜。现在中央提倡的是科学的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我百分之百地拥护。其中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不但不可缺位,而且应将其置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我们一定要予以通盘考虑,从保护入手求发展。如只讲“发展”而把“保护”丢了,就必然产生“建设性破坏”而难以挽回。文物决不可毁,毁了就不可能再生了。即使再搞仿制的也是假古董而不足贵了,慎哉,慎哉!

——2004年

编者话:康奉,什刹海研究会学术顾问、“什刹海丛书”编委会副主任、《什刹海志》常务执行副主编,北京大学特邀研究员、中国老教授协会理事兼中国学研究委员会主任、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此文是康奉先生在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全文收录在《什刹海研究》(三)。康奉先生强调“水”是什刹海最珍贵的因素,是北京、什刹海的命脉。北京有了这盆水,才有了一个傍湖近水的大好环境,才有了什刹海经济的大发展,才有了什刹海文化的大发展。由此认识到什刹海的水对保护环境和历史文化的重要性。

康奉先生以翔实的资料、丰富多彩的活动将什刹海文化概括为古老悠久、灿烂辉煌、丰富深厚、多姿多彩,提炼出要坚持什刹海文化所具有的三大特性,即悠久的历史性决不可中断、可贵的平民性(民俗性)决不可泯没、文化的多样性(兼容性)决不可任其消失,提醒我们:要重视开展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挖掘和研究,坚持保护与发展什刹海文化悠久的历史性;要关注什刹海地区的“市井小民”、知识分子、文人雅集与民同乐的民风民俗,保持和发扬什刹海文化的平民性;要深入认识、研究什刹海文化的多样性,如老字号商业文化、集结作坊的手工艺文化,不同的宗教文化、孔子儒家文化、诗词书画和戏曲曲艺文化、不同派别的名人文化、民族文化等等。

康奉先生说起什刹海“国宝”,如数家珍,积极为保护与研究什刹海文化建言献策。他的观点鲜明,切中时弊,一针见血,令人警醒。诤言良药,音犹在耳。在什刹海面临保护与发展的新时代、新形势下,值得关心什刹海保护和发展的朋友们重温旧话,加深理解。

凤子(1912-1996年):《话说什刹海》我在前海和恭王府之间一条小胡同里住了20来年了,从60年代初到今天,“十年动乱”中被隔离下放的日子除外,只要身不离北京,天天都要路过什刹海,当然主要的一段路是前海,后海也常去溜达。

我和老伴在一间供工作、起居多种用场的屋子里住上二十多年,高楼大厦也动不了搬迁的念头,原因固然因为有个小院,能种点花草,而离前海只数百步,对于一个曾经患严重神经衰弱、脑缺血甚至需要输氧的人来说,什刹海确是一处疗养胜地。银锭桥前、后海沿岸不知留下多少我的脚印,夏天靠近业余体校的“封地”(即体校办的游泳池)外,多少青年男女在水中遨游,而冬季“封地”的天然溜冰场的外边,同样不少人凌晨就在无人修整的冰上练步了。当然“封地”里更是人挤人。前海西河沿,自从有了业余体校,就成为该校的“封地”。原来乘公交车到北海后门,穿过海子西边的河沿,就可以到家,自从这一条通道被封为公有后,这一带居民少不得多走几步,少享受点清新空气了。

“封地”之风不知如何开始的,继那条通道被阻不久,前海北河沿出现了一道又一道高墙,高墙内是某个单位的仓库,或某个单位的工具修理厂(某者,实因不知单位之名,并非避讳),能看到的湖面自然地少了,而看到的湖面却又成为沿海一些居民和游人漱口刷牙的大痰盂,洗墩布的水池,和扔果皮、塑料食物袋、冰棍棒的垃圾箱。春天或秋天,一阵风雨,不知吹落多少柳絮杨花和落叶,湖水被风吹送,自然形成一大片、一大片像“百衲衣”似的披到湖面上,天长日久,随风送来的一股味儿像从阴沟里吹送出来的,人们得掩鼻而过。

三四十年前,前海曾有过繁华的早市,卖旧货的、包括古董瓷器,只要有闲暇,说不定花点钱可以买到个唐三彩小花瓶之类,也有不少古钱和铜镜。更引人的是炸果子、热芝麻火烧和豆汁摊,有人就是为了吃喝点热乎的地方风味才老远跑来的。早市的繁华是北平的夕照。北平解放了!解放后沿湖添置了铁栏杆,这本是好事,可就有人有那么股子气力没处使,就拔铁栏杆的柱子,是为了冬天穿过湖面,抄近道从冰上过到对岸吧,或者是夏天便于下水游泳!可是铁栏杆的柱子一天天地少,显然拆栏杆的人是别有用场。

从建国到1983年,漫长的三分之一世纪啊!喜讯传来,中央下了指示,要把北京建成世界第一流的文明城市,北京市政府批准西城区政府关于什刹海的整治方案。这喜讯传到了海子边,传到家家户户、人人的心里。可不,早上到前海散步,老奶奶、大娘、婶子们,还有老爷们儿见面都互相道喜似的:“什刹海要恢复为风景区了!”后海子边一家煤厂在拆迁,多少人家需要就近买煤,这是每天开门第一件大事啊!可是看到海面被风吹的一层层煤灰,绿绿的湖面变成了“黑海”,的确是煞风景,生活上不便,忍了。1983年初刚刚建立的农贸市场,解决了从鼓楼到地安门方圆千万户人家的买菜难的问题,为了整治风景区,群众拥护,“撤!”那一道道高墙一天天矮下来了。真快!不几天,被圈的“封地”人们又可以往来了。正是十冬腊月,什刹海沿湖四岸高插红旗,解放军、机关干部一队队人马开来了,湖底的水被抽净,湖面冰块碎了……我今年5月初回到北京,走到什刹海,眼睛一亮,可真个是旧貌换新颜啊!

沿着前海我不自禁地走了一圈,尽管海子南岸街头公园那条道还在修整,前海正南面对马路的那一大块空地,正在用花砖水泥墁地。可是前海北沿却已种上了松柏和各种灌木,垒起了花坛,树下铺上了青草,海子里埋下的两大片荷花,小菜碟儿大的荷叶已然飘上了水面了,“十里荷香”不再是诗的语言、纸上的画了,而是眼前即将实现的现实。多么美的现实!

我又漫步在前海,走到银锭桥边,从保定曲阳请来了二十几名以雕刻汉白玉出名的石匠师傅们的凿刀下,精工凿成的青虫石栏杆竖起来了。

现在以崭新面目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石桥,站在银锭桥上向西眺望,不论清晨或黄昏,西山隐隐地显现在天边云际。真不愧是北京外八景之一。

早上太阳还未露头,多少人已经在海边柏油路上跑步了,前海没有栏杆了,却墁起了水泥嵌石一米宽的人行道,那棵被雷劈了半棵的枯树干脆锯了,像个坐墩儿,老奶奶拄个棍走到这儿正好歇歇腿。多少人在树下练气功、打太极拳,附近街道幼儿园的孩子们不用老师带上北海了,自个已经生活在公园里,这是不花一分门票钱真正姓公的公园。

我走着,走着,耳边传来两人对话!

“您知道张大妈的女儿的户口迁不回来了——”

“为啥?”

“这一带的房子要拆——”

“哟!那,咱们都得搬家?”

“愁什么?搬进高楼不比现住的破屋好?”

“可,离开了这儿,我哪儿去溜达啊!”

我停住了脚,看到这说话的两位老大娘,手里都提溜着小塑料篮子,篮子里都有两瓶奶。这是对老人和孩子的照顾。为自己或者为了孙子,她们每天从后海过银锭桥到前海三座桥奶站取奶,顺道就溜达腿。这都是七十上下的老人了,人老念旧,确实离不开这宝地啊!何况今天的什刹海打扮的这样俊美!

海子边仍然有人在钓鱼,对面仍然有人在游水,风景区竖着搪瓷制的新牌子,“禁止游泳钓鱼,违者罚款”十个大字赫然在目,下款是西城区公安分局、西城区绿化管理处。就有这号只顾自得其乐的人,而且,什刹海水面上又在飘着一张又一张塑料袋,又出现一片又一片的“百衲衣”了。

在整治的同时,水上还应有清洁队,岸上应有监督哨。否则这风景区又将是怎样一幅景色呢?

我是天天、月月、年年在什刹海边上漫步,望着新砌的假山,新种的花木,身在什刹海,应想到这份享受来之不易。据说这儿将要成为北京的一处文化娱乐中心,这儿不只风景好,沿海子边东西岸有名人故居,有历史古迹。而且还将根据古老的传统,沿岸将恢复一些风味小吃,还说要恢复夏天可以游泳,冬天可以溜冰……

我向往着这风景区的前景,心里一喜一忧。作为风景区,必然要开放,一开放必得招来外宾。南岸的“烤肉季”已经名传国外了,可是一想到游泳季节和溜冰场开放的日子那般喧闹情景,势必和风景区形成一对矛盾,矛盾如何统一,我寄希望于市政规划的领导。

作为什刹海海边上的一个居民,有幸在什刹海海子边上经历了20来年的风雨,有幸今天亲眼看到什刹海整治后的新貌,展望前景同时,禁不住要把心里的话掏出来。

——19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