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云岩河的歌
18715200000045

第45章 回望插队岁月(39)

每天要计算工分,每个人都有一个出工记工分的小本本。一年辛苦下来,要凭着自己积累的工分分配粮食。那时工分要根据当年一年的收成合计工分值多少钱。粮食收成的好坏要根据老天爷是不是风调雨顺。如果遇到干旱之年,地里的庄稼将颗粒无收,只有靠国家吃救济粮了,有的村庄年年吃救济粮。

如果庄稼收成好,每年要向国家上交公粮。

日子很快过去半年时间了,由于我在村里表现不错,大队队委会就让我去大队照看队里的一大片果园。不久,母亲来信说:看果园首先自己不要私自吃果子,要以身作则才能管住别人……当我和队长说起妈妈的来信时,队长听后很激动,执意要将来信的内容讲给社员们听。夜晚,这封信在煤油灯的照射下,由队长在全体社员大会上宣读。队长是一村之长,他彰显着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气,体现着延安老区人民的淳朴精神。40多年以后,当我有幸再见到村里的部分还健在的乡亲们时,他们还清楚地记得当年在打麦场院上的激动情景。

北京知青在当地乡亲们的眼里还是很受欢迎的,给当时还十分贫困的地区,确实带来了光明与活力。党中央加大了对革命圣地延安地区的资金投入和建设。我们大队十分荣幸地分配到一名从北京来的管理人员,我们称他“北京干部”。我们这些十几岁的孩子从此有了依靠。我们大队当年改称为红旗大队,在全公社所有大队里,北京知青人数也是最多的,红旗大队在全公社也是个很响亮的名字。

当时我们知青点作为全公社的试点,首次成立了知青食堂。创办农村食堂谈何容易?成立食堂要有专人做饭和管理,知青可以不用为自己开小灶而忙碌做饭,然后赶紧下地干活。从地里收工回来还得自己驮水磨面做饭,如果有了自己的食堂,大家节省许多时间和精力,有的知青在城里待惯了,根本不会做饭。我们刚来的时候,灶口的柴火就是点不着,熏得满脸是黑,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我小的时候一直在保姆身边长大,总是喜欢在厨房看阿姨做饭,久而久之自己也学着会做点饭了。当然也有出笑话的时候,一次蒸馒头没有事先把面发了,直接和好面上锅就蒸,可以想象蒸出来的馒头硬得像块石头。

现在想起来当初怎么就叫我当首任食堂管理员呢,还兼职给大家做饭。食堂就定一个人管理,这个管理员可不是好当的。首先向队里借毛驴下山去驮水,然后抽空再借毛驴将粮食放在磨盘上磨成面粉。遇到公社赶集的日子,我要往返近20里地,下山去买柴火,油盐酱醋和一些蔬菜等生活用品。赶回来做饭时,我还要变着法做点花样,尽量让大家吃得满意。记得刚开始用柴锅给大家做贴饼子,由于不掌握要领,贴饼子成煮水饺了。还有一次不小心煤油洒在蔬菜上,舍不得丢掉洗干净后又做熟。大家来打饭时还是有一股怪味,就这样大家没有怨言,凑合着吃了。那时候的我,在那样的条件下,我还做过面包呢。首先用细纱面箩将麦子筛成富强粉,发面时要掌握火候和时间,这是关键的一步。面发到恰到好处时,不用碱面醒面。上锅连蒸带烤时要掌握一些技巧,这样面包就做成了,别忘了事先面里要放点糖呦。

我还会用擀面杖擀出一米多长的面条来,当吃在嘴里的时候,一根面条半天吃不到头。那时候的我,内心是多么高兴和欣慰。办食堂的花费,我要一分不差地给算清楚和标明白,还要计算成本不能超支。这段日子,锻炼了我的革命意志,增长了才干,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那年夏天连阴雨,一天凌晨,突然一声巨响,我从睡梦中惊醒。巨大的黄土堆迅速埋没了我的上半身,我不由自主地奋力逃生。从黄土堆里拱出来后,发现身边炕沿放的大木箱子顶盖被砸中一个巨大的土块,如果不是这个箱子挡了一下,后果不堪设想。窑洞只有一扇门和一扇窗户,我睡觉时正好是头朝窗户,窑洞坍塌时黄土倾刻埋住了我,绿色的松木大木箱箱盖顿时被砸成了两半。40多年过去了,这只绿色的松木箱子一直跟随我到现在,它见证了那段历史和那刻骨铭心的场面。40年后,当我来到插队时坍塌的窑洞前,半截窑洞还保留着,村里的几位乡亲还和我在窑洞前合影留念。当年出事时没有相机,没有留下当时的影像,很是遗憾。

有一天,几乎所有云岩公社的北京知青,在大雪纷飞的寒冷冬季,赶到公社开了一次会,那是唯一的一次全体知青大聚会,沉痛悼念刚来农村不久的知青金振生同学。他在一次挖窑洞时,不幸被砸伤,最后因失血过多,翻山越岭路途遥远,抬到公社卫生院时人已经不行了。父亲闻讯后,他在日记里是这样记载金振生名字的,时间是七月中旬的一天。父亲作诗哀之:“建新社会,年富力强。突闻牧牲,使我哀伤。自春徂夏,又渐秋凉。去日苦短,来日方长。”(徂念c%,意思是往。牧,意思是牧师管理教堂礼拜等事务。牲,意思是牛羊猪等供品。)

在农村,吃水是很困难的一件事。队里养了几头小毛驴,每家需要轮流排队去队里借驴驮水,沿途山路不好走,一般谁也不去挑水。有时各家还得借驴将粮食磨成面,毛驴使用紧张。遇到老天爷下雨和下雪的时候,山路走不成,驴也借不出来,只能吃自己日常的储备水了。下到山底取水需要走5里盘山小路,有的路段还是放羊走的羊肠小道。我决心用自己的肩膀挑水,一副大水桶担子装满水足有80余斤重。一开始一天只能担一次,沿途还得休息几次,而且路上洒得只剩下半桶水了。上山挑水不像在平地上挑水那么简单,在狭窄的山路弯道上行走,扁担又长,一不小心水桶碰到土坎上,人也站不稳,脚也滑,腰也使不上劲儿。后来经过磨炼,练就了一双铁肩膀。我可以一口气连续挑十担水,中途一次也不休息,水也不溢洒出来,而且可以左右肩膀轮流挑担子,肩膀还不起泡。

在插队的日子里,男儿学会了做针线活。小的时候家里很早就有了一台缝纫机,保姆经常做衣服和扎鞋垫。我好奇,不久也学会了使用缝纫机和简单的机器修理。村里那时没有缝纫机,但那里的妇女做针线活儿特别好,田间地头休息时,经常看见她们做针线活儿,针眼缝得像机器扎得一样整齐。于是我也学着缝补衣服。最近我给孩子缝一件衣服时,她说:“爸,您的针线活儿真好!”

在农村,我只待了一年多一点儿的时间,就被延安地区招工招走了,离开了我十分眷恋的土地。我曾经自己一人打造成的院墙留在了那里,打墙就是干打垒砌墙,是个力气活,一般是三人以上才能完成。我还曾经让两个母鸡同时孵出30多只小鸡并且相互不打架,老乡说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事。我和心爱的小动物们说声:再见了。农闲时,我还曾经一个人花数天挖出一个巨大的老树根,老乡们谁也不愿去挖树根,那太难挖了。树根一般是过喜庆节日时,在篝火晚会上点燃使用,农村里很讲究这个。我费很大劲挖出树根主体,剔除许多须根后,由于太大太沉,而且在深坑里抬不出来,没想到运不回来了,只好让它留在了遥远的村头。再见了,老树根。

2008年北京奥运会刚一结束,我们单位的轮流安保也不用再值班了。我心里想的事情一年又一年的不能再耽误了,决心这次回一趟延安。快凌晨两点钟了,睡不着觉了,索性现在就出发。简单准备了一下行装,2点15分开车就出发了。一个人行程中虽有些孤单和危险,但方便许多,自由自在地行动,吃喝住也随便,自己多加小心注意车况就行了。凌晨,天渐渐泛亮了起来。5点50分我到了石家庄,在服务区稍休息后继续前行。上午11时许,车到了山西平遥,在服务区休息了40分钟,午饭是方便面。下午3点10分来到了陕西龙门大桥,好壮观的公路大桥啊,下面就是滚滚的黄河水。俗话说:

不到黄河不死心,我终于来到了,看到了你的美丽气势和澎湃。我在桥头停了车,拍下了壮景。这时已行程945公里了。下午5点在进山前看见了去往宜川的指路牌97公里。一看地势是开始进大山的地貌。我想97公里不算多,估计在天黑前能走出大山。按我的想法,没去过的地方,黑天最好不走山路,这样相对安全,如果需要救援,人家也好找到你的方位。但进了山之后翻过一个山梁我就有点后悔了,山路是那么的难走,车也开不快,路面上到处是碎石头,没有柏油,这时想调转车头下山等明天白天再走。我犹豫之后还是硬着头皮继续前行。令我没想到的是,我刚翻过了一座山,下到山底后以为就会是平川了。结果又是紧接着上山,这时天渐渐黑了下来。山上风很大,不时看见路上有滚落的石块。我默语着千万别砸着车啊。有的路段是一大片大小不等的石子,我一挡前行,车胎是我行程的关键,千万别扎了车胎。虽然带了备胎,想想在陡坡的山路上换车胎,不敢想下去了。所有的车灯都打开了,茫茫的野岭只有我这一辆车,有丝丝的恐惧感,随后很快消失了,心态是很重要的,开车你不能慌。没想到97公里的山路我连连翻了五座山,手打方向盘都酸麻,脚总是在刹车踏板上悬着,好紧张,而且是在漆黑的夜晚。

晚上8点20分我终于到宜川县城了。今天这一天走了多少小时的行程了,1081公里,路上18个小时。如果山路全是柏油路,这点路程不算什么,偏偏这条路太难走了。原先打算走山西临汾309国道,那里修路也不好走。我曾经和单位同事去黄河壶口看瀑布,路上车搁浅了,大家下车推车。如果我走了那里,万一的话,我一人可推不了车,那只有等救援了。到了宜川见到了原队里老乡的男孩,他在县里工作,家也在县城里,他同时还是宜川县驻北京办事处负责人,两头跑。有一次我和单位数人去华山路过宜川,他设宴热情款待我们一行。这次他见到我总算松了口气,我行驶在大山里,天又很黑了,手机总是没信号,联系不上我。我们聊了很长时间,当晚我住在县旅馆。

他已事先和村里人联系好了,让我到村里具体找谁落脚。又是一个好天气,早上6点45分出发,驶出了县城沿着川路缓缓上了山岭,山坡上的雾浓了起来,景色十分的迷人,我停了车,拍了两张照片。走了18公里来到了牛家佃村,新修的柏油路两旁,满山顶的一大片果林。我又停住车,在果林中拍到了满枝的苹果和桃子,个头硕大红彤彤的十分招人喜爱,没有人看管,也没有人私自去摘。我想起了我当年看果园,果子个头长得没这么大呀。车下了山又前行了21公里,来到了当年红旗大队的山脚下,如今又恢复史村的名字了。我打算将车停放在公路边,徒步上山。因为村庄在山顶上,当年没有大一点儿的车能够进村。我问了路边的老乡,告知可以开车上山了,只是现在还没铺柏油。我找到了上山的大路口,开车上了山,我顿时感慨万千,这里的变化真大呀!

俗语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我终于来到了阔别40年的村庄,这里是我曾经生活和战天斗地的地方。我想起母亲说的话:你到延安插队,就算到了你的第二个故乡……因为爸爸妈妈都曾经在延安生活和战斗过。在那十分艰苦的岁月,他们的意志是十分的坚强,行动上也是十分的坚定。

刚到村里,乡亲们闻讯先后赶来了,我在一一辨认着,看得出来他们也在寻找我过去的相貌,那还是彼此的你和我吗?40年啊,弹指一挥间,人生有几个40年啊。我们一起在村里各处走走看看。山还是那个山,坎还是那个坎,只是少了村里狗叫的声音,少了牛羊的声音,没了毛驴的鸣叫,村庄里显得格外安静。我们来到了当年知青创办食堂的窑洞前,又来到了当年我住过的坍塌的窑洞现场,还来到了当年的打麦场院。场院已经废弃,当年窑洞坍塌后我转住在场院的木屋子已经拆除,我感到一丝凄凉,当年是多么红红火火打晒粮食的场院啊,村里通知开会和上工时敲响的大铁钟也曾经在场院旁的树上挂着。村子周围一片茂密的果林,散发着诱人的果香,我已经看不到当年大片的庄稼地了。但当年一排排窑洞还在,人们还是愿意在窑洞里居住,冬暖夏凉啊。

新盖的栋栋砖房几乎都空着,大概乡亲们住的不大习惯。

我一进老乡窑洞,也顾不上脱掉鞋子就上炕了,双脚一盘请老乡拍照,好一个老插社员回归故里了。相机照下来了,我手拿大水舀在水缸里舀水喝,喝到家乡的水了,这是忆苦思甜的水呀。革命老区的农家饭端上了桌子,没有荤菜,还是和当年一样,只是多了几样炒菜,这里的腌菜也改良了,好吃。

鸡蛋炒西红柿原汁原味。我想起了我当年养的一群小鸡。五谷杂粮粥和葱花烙饼令我流连忘返。

午饭后,我们来到了果园,乡亲们在忙着把刚摘下来的苹果和桃子及鸭梨装进专用的纸箱里,执意帮我搬上汽车,这些水果品种已经销往国外了。

还有的老乡从家中拿来了南瓜、核桃,有的拿来了小米和绿豆,腌菜也拿来了。还有好多其他农产品装进了车。小车一下子装满了乡亲们的情谊。我也发愁了,回去的路还远着呢,我来的时候可是两手空空呀,他们还是把我当成当年从北京城里来的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