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云岩河的歌
18715200000083

第83章 简要资料(1)

《宜川县志》摘抄

宜川县自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起就一直为陕北重镇。作为县的建制始于西魏大统三年(公元537年),原名义川县。北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因避宋太宗赵光义的名讳,遂被改为宜川县。

1926年就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刘志丹、谢子长曾在这里培养了早期的共产党人,播下了革命的种子,壮大了革命力量。

1948年3月,历史上着名的“宜川瓦子街”战役的伟大胜利,使西北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在这一战役中,宜川县也获得了解放,揭开了历史新的一页。

宜川地处秦晋咽喉地区,依偎华夏母亲河,大概是我们的先民最早活动,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水经注》中说:“禹治水,壶口始。”“天下黄河一壶收”的黄河壶口大瀑布,就在宜川县境内。滔滔黄河,在经过千里奔腾咆哮之后,在这里,数百米宽的扇面突然缩成几十米,跌入一个深深的壶中,从而开始完成它从高原向平原的过渡,给这一块地面留下了一处天下奇观。

离壶口下游四五百米处的黄河河心,至今仍留有一块巨石,叫作孟门山。

史称,大禹就是化为白熊劈开孟门山,放黄河水南流而去,从而开始他治理华夏水患这项巨大工程的。

宜川人则说,大禹的妻子涂山氏,就是宜川人,所谓的“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典故就发生在宜川。

在中国当代史上,宜川这个山区小县,曾有过两段历史性的功绩。

其一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联手,据黄河以为天险,在这里挡住了日寇西下的道路,使日寇没能有一兵一卒越过黄河,从而保住了中国的半壁江山。当时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曾将他的第二战区指挥部移驻宜川秋林镇桑柏村。国共合作,共拒外侮,宜川在中国当代史上,留下了可资纪念的一笔。

另一项功绩,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着名的宜瓦战役,激战两日,我西北野战军最终消灭了胡宗南的主力部队,歼敌两万八千人,击毙了敌二十九军中将军长刘戡,敌九十师中将师长严明,完整地解放了整个黄龙山地区。

陕北地区在地理学上被称为鄂尔多斯台地,地貌学上则分为长城沿线风沙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两种。这里土地瘠薄,干旱少雨,沟壑纵横,交通闭塞。

我们的先民生生不息,艰苦劳作。使这一块土地上的人繁衍生息,延绵不断,仅此一点,就足以令我们面对浩瀚的历史岁月,肃然而起敬意。

宜川的土地面积宽广资源丰富,黄河沿岸宜发展红枣、核桃、柿子、花椒等。西部和西南部的地区,还有成片的次生林,被称为黄河的一条绿腰带,林草丰盛。

宜川,古为雍州之域。自西魏,历隋唐,越明清,经民国,设县千载有余,可谓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宜川,民风淳朴,桑梓为本,境内土地广阔,森林茂密,旅游资源独特。

唐尧七十六年(公元前2286年)舜使禹治水,“既载(始)壶口”。宜川系雍州之域。在夏之前为西河国地。

魏武侯二十一年(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国灭晋。县地域归魏属上郡,为定阳邑。

秦惠文王十年(公元前328年),魏属定阳邑,河西地被迫献地于秦,本境归秦。

东汉灵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匈奴占据定阳(今宜川),郡、县俱废。

西魏文帝大统三年(公元537年),置义川县(故址今牛家佃乡固州村)。

属汾州义川郡。

大统十三年(公元547年),置云岩县(故城在今县西北云岩镇)。

大统十七年(公元551年),改安平县为汾川县(故城在今县东北阁楼乡)。

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为避太宗光义名讳,始改义川为宜川县。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朱元璋起兵,韩林儿称帝,参政朱希哲驻守宜川,修宜川城池。

明思宗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陕北饥民暴动。宜川王左桂、飞山虎、大红狼等一时揭竿而起,于次年闯王起义军王嘉胤等攻破宜川县城。

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因反对清政府压迫,关中渭南等地回民组织起义军,始入宜川,数万捻军由临镇进入宜川,占据云岩,后攻破宜川县城。

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十一月四日,上自七朗窝下至哈蟆滩,黄河断流约两小时。

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郭坚、杨虎城等先后攻破县城3次。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10月17日,清涧起义部队主力南下宜川地区,王宜生、谢子长率连队与起义部队会师于宜川县城。

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2月,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二团由师长杨森带领,在安乐山创建宜川县第一支武装——赤卫游击队。队员200余人,武器为刀、矛。同年五月,红军主力部队转战宜川,刘志丹率陕甘游击队袭击了一次英旺镇驻扎的国民党军八十四师一个营,歼敌200余人。同年6月,高岗带领第十八、十九支队来宜川阁楼寺把宜川第一支队武装和宜川游击队合编为新编西北抗日义勇军,共100余人,70余支枪。同年11月,成立中共宜川县委和宜川县苏维埃政府。29日徐海东、徐向前率红军入宜川境,始设电话。

1948年3月3日,宜川解放。

1951年5月1日,为抗美援朝,宜川征集志愿兵200人。

1953年7月1日零时,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宜川县共有12700户,51200人。

1955年2月15日,兵役法颁布,宜川县第一批40人应征入伍。

1956年7月,架通了延安-宜川的长途电话线路。

1958年6月,宣布“宜川实现了基本无盲县”成为陕西第一个无文盲县。

1964年6月底,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宜川县共有16958户,71548人。

同年宜川有了第一台“解放牌”汽车。

1966年11月2日,在公路沿线的6个公社建立“红卫兵长征接待站”,接待全国各地步行赴延安和来宜川串联的学生。

1969年1月12日,北京知青3191人分四批先后到达宜川农村插队劳动。

男1488人,女1703人;分布在全县13个公社,148个生产大队,467个生产队。

1969年1月14日晚,北京来宜川插队的51名知青去寿峰公社途中,在薛家坪休息时由于生火不慎,火药点燃,彭维克、江浩、徐西侠三名知青被烧伤,北京派直升机降宜川县城体育场,接运西安治疗。

1969年3月6-8日,召开知青工作座谈会,300人出席,由英旺公社上高塬大队;新市河公社宜世大队;秋林公社上合兑大队等10多名贫下中农、知青代表发言。

1970年3月,组织对全县地方病普查,查出克山病患者1189人;大骨节病患者1587人;甲状腺肿患者781人。

1970年,全县大力支援抢修梅(家坪)七(里镇)线铁路工程,抽调80余名干部,投入民工5000余人。工程于1972年完工,历时两年多。

1970年,北京市派出120名干部来宜川,居住在北京知青点上,参加劳动,管理北京知青,1972年先后返回北京。

1973年6月25日,宜川县高等院校招生办公室成立。

1976年5月,在党湾公社下阳湾村举办沼气技术员培训班,试制成功第一套沼气设备。

1982年7月1日,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宜川县有21102户,93860人。

1982年11月,彭德怀夫人浦安修来宜川参观。省委书记马文瑞批示:建立“宜瓦战役”瓦子街旧址。

从1983年到1995年历经12年,终于修订完成《宜川县志》。

从1986年起,在英旺乡的观亭、庙湾和交里乡钟楼寺地区钻探石油,到本年底共打井15口,日产出油110公斤。

1993年,宜川曾被评为全国十个烤烟生产先进县之一。

1994年7月23日上午,19名原在宜川插队的北京知青回访宜川,受到热情欢迎。

土地资源:

1983年普查,宜川县总土地面积4407754亩。每人均46.17亩,是全国每人平均14亩的3.3倍。比全省每人平均12.9亩多33.27亩。耕地面积685148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5.54%;林地为2182971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9.5%,多为天然次生林;人工造林面积9万亩。草地1171218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26.57%;多为未改造的天然草地,人工草地仅有2万亩。水域29770亩。

黄河:

秦晋界河,宜川县东界。北自延川冯家坬入宜川境(泥儿村),经壶口、圪针滩、哈蟆滩、舌头岭,南至集义镇流万头(舌头岭),出宜川县境,在宜川流程约166公里,与东部县境相始终,河岸宽800米,水面宽600米。

云岩河:

云岩河又名汾川河、黑水、库利川。

云岩河发源于延安市南泥湾乡九龙泉,东西走向,穿过延安市的麻洞川,临镇,官庄三乡镇,在云岩之西约6公里处的膳马桥,入宜川境,东至小河口汇入黄河。全长112.5公里,流域面积1781.4平方公里。境内流经云岩、新市河、高柏、阁楼4个乡镇,22个自然村。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为2640万立方米。系黄河一级支流。该河源远流长,上游流经林区,含沙量少,下游穿越黄土沟壑区,植被稀少,含沙量大,树枝状水系,常水量大,水质良好,系常年性河流,汛期时,河水暴涨,水流湍急,易酿致洪害。冰期始于11月中旬,解于3月初,冰层厚20厘米左右。因流经云岩镇而得名。

云岩公社:

驻云岩镇,辖辛户、雪白、皮头、衣善、君子、纳衣、红旗、太头、八十亩滩、孙家坡、刘家桌、孟家塬、落东、云许、云岩、谷堆坪、西回、堡定、永宁、呼家河、二里半、曲洲、高堡、南海、北苏、王河等26个大队、94个生产队、95个自然村。

居民源流:

宜川位于黄河中游,据出土文物考证,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此繁衍。

历史上是边屯地区,境内氏族来源主要有:

1.迁移定居。史载1368年,明朱元璋定都金陵,推行移民政策。在山西洪洞县,设置迁民局,征集移民。把人多地少的民众,迁往地广人稀地区和边疆,本县有不少是移民迁入定居。

2.因逃避战争,灾荒定居的。有山西、河南、山东、安徽、陕北等地人。

3.经商定居。宜民本善经商,经商者多为山西晋人,多数居住在县城。

4.当地土着居民。

姓氏种类及分布:

民国时期,宜川大姓为袁、宋、马、张、薛、王、呼,世居本境。据《余志》载,全县共159种姓氏,张姓、王姓为最大家族,达755户。宜川家族聚居一村一姓者甚多。主要姓氏分布:袁姓:秋林乡的上、下赤塬村,袁家川村,云岩镇的史村,牛家佃的袁窑科,化塬村。李姓:交里乡李家塬村,高柏乡骠骑村,秋林乡瓦俭村,党湾乡古土村。刘姓:秋林乡良子伸村。梁姓:新市河乡大叱干村。贺姓:壶口乡桃曲村,新市河乡宜世村。韩姓:秋林乡屯里村,壶口乡定原村。强姓:新市河乡东良村,牛家佃乡阁家村。薛姓:云岩镇永宁村。张姓:牛家佃乡徐里村,寿峰乡孔崖村。赵姓:云岩镇二里半村。任姓:

交里乡李家塬村。杨姓:新市河乡赵村,壶口乡桑柏村,水南村,高柏乡郭下村,云岩镇纳衣村。王姓:秋林乡石培村,牛家佃乡上马村,新市河乡桑曲村,云岩乡西回村。兰姓:交里乡赤良,兰河村。罗姓:集义镇石磕村。呼姓:牛家佃乡上,下葫芦村。牛姓:牛家佃乡牛家佃,白浪堡村。范姓:牛家佃乡腰儿村,党湾乡范家湾,范窑科村。马姓:交里乡南岭村。宋姓:秋林乡宋家村。

(李新一摘自《宜川县志》)

宜川县云岩重点镇简介

云岩镇是宜川的北大门,位于县城正北方向,距县城40公里、壶口瀑布50公里、延安市90公里,全镇22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82个村民小组,3357户,12764口人分布在一川两塬八道梁,是产业强镇,苹果种植面积4.9万亩,挂果面积2.7万亩,人均3.8亩,2011年人均果业收入突破1万元;是商贸重镇,清代同治年间商业甚为繁荣,有商号百余家,素有“一鸡鸣三县”之称,现在更是周边8个乡镇农特产品及生产生活用品的集散地,有个体工商户267户,镇区常住人口3900人,逢集遇会最多可达3万人;是交通要镇,延壶路、渭清路交错过境,两黄两圣旅游环线必经之地,每天过境车辆在3000辆以上,大多在此停留、吃饭、休息;是资源富镇,天然气储量丰富,所打17口探井平均单口日产量超过2.5万方;是文化名镇,北宋理学家、“关中学派”的创始人张载,曾在云岩任过三年县令,在任期间创办了“崇尚学院”、“云岩县学”,在延安首开先河,宜川的文化、教育、礼仪深受其影响,有些习俗延续至今,他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治世名言流传中外。2006年9月,温家宝总理在出访欧洲前接待外国记者采访时,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北京大学演讲时都曾引用,表达心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