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需要“谢谢”,天堂也需要“谢谢”;贫穷时需要“谢谢”,富裕后也需要“谢谢”;陌生人需要“谢谢”,朋友间也需要“谢谢”;困境中需要“谢谢”,幸福里也需要“谢谢”;凡人需要“谢谢”,上帝也需要“谢谢”……
土地失去水分便成了沙漠,世间若没有了“谢谢”,连沙漠也不如,比沙漠更可怕。
宽容是金
◎文/罗强
面对怨恨,我们应该不念旧恶,不计新怨,能宽容时就宽容,得饶人处且饶人。
2004年8月23日,雅典奥运会男子单杠决赛正在激烈进行。28岁的俄罗斯名将涅莫夫第三个出场,他以连续腾空抓杠的高难度动作征服了全场观众,但在落地的时候,他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失误——向前移动了一步,裁判因此只给他打了9.725分。
此刻,奥运史上少有的情况出现了:全场观众不停地喊着“涅莫夫”、“涅莫夫”,并且全部站了起来,不停地挥舞手臂,用持久而响亮的嘘声,表达自己对裁判的愤怒。比赛被迫中断,第四个出场的美国选手保罗·哈姆虽已准备就绪,却只能尴尬地站在原地。
面对这样的情景,已退场的涅莫夫从座位上站起来,向朝他欢呼的观众挥手致意,并深深地鞠躬,感谢他们对自己的喜爱和支持。涅莫夫的大度进一步激发了观众的不满,嘘声更响了,一部分观众甚至伸出双拳,拇指朝下,做出不文雅的动作来。
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裁判被迫重新给涅莫夫打了9.762分。可是,这个分数不仅未能平息观众的不满,反而使嘘声再次响成一片。
这时,涅莫夫显示出了他非凡的人格魅力和宽广胸襟。他重新回到赛场,举起右臂向观众致意,并深深地鞠了一躬,表示感谢;接着,他伸出右手食指做出噤声的手势,然后将双手下压,请求和劝慰观众保持冷静,给保罗·哈姆一个安静的比赛环境。
涅莫夫的宽容,让中断了十几分钟的比赛得以继续进行。
在那次比赛中,涅莫夫虽然没有拿到金牌,但他仍然是观众心目中的“冠军”;他没有打败对手,但他以自己的宽容征服了观众。
涅莫夫的宽容值得称道。在生活中,出现摩擦、不快和委屈,是常有的事。我们不能以针尖对麦芒,因为怨恨就像是一只气球,越吹越大,最后会膨胀到无法控制的地步。面对怨恨,我们应该不念旧恶,不计新怨,能宽容时就宽容,得饶人处且饶人。
撞好最后一天钟
◎文/吴若权
即使做到最后一秒钟,也要坚守自己的岗位。
雨,从下午落到晚上。和家人用过晚餐,我不得不撑着雨伞出门。为了某个场合的需要,必须赶着配一副新的眼镜。
如我所预期的,下雨的晚上,眼镜行没什么生意,店面十分冷清。几位服务员缩在柜台旁边聊天,看到顾客上门,其中一位中年的女性服务人员赶紧站起来,热切地招呼我。说明我要的材质及款式之后,她很积极地寻找符合我描述的几款眼镜。经过试戴,暂时还没有找到我真正喜欢的。于是,她又翻箱倒柜,前前后后,林林总总大概摆了将近三十副眼镜在我面前,然后一一详细解释它们的特色,以及她认为它们为什么适合我的原因。
其中,有几副眼镜,我刚开始试戴时,觉得不怎么样,经过她热心说明之后,才愈看愈顺眼。试戴眼镜的过程中,她的态度积极但没有攻击性,不会让我产生购买压力。所以,我才能从容挑选,做出最后的决定。但当我和她议价时,她十分坚持原则。
“这真的是我所能给予的最大权限!”她指着计算器上经过七折八扣以后的价格,很镇定地说。她没有露出为难的样子,也没有摆出“不要就算了!”的脸孔,只是安安静静地等待我的决定。“或者,吴先生,你也可以回去考虑看看。”我看看时间,快要打烊了。她陪着我耗了一个多小时,而且她提出的数字距离我的理想成交价格已经算很接近,我终于不再坚持,同意她提出的价格,决定配这副眼镜。
“明天取件喔!你可以傍晚来拿,我在。”她叮咛我。由于事忙,隔天我没有到眼镜行去取件。第三天,我再到眼镜行时,已经找不到她了。“邱小姐,被公司遣散了,昨天是她的最后一个工作日。而且,您是她最后一位成交的顾客喔!她在我们这里工作十几年了,很高兴最后一个服务的对象是您。”负责接待我的先生向我说明。
乍听这个消息,我的内心感到震惊而愧疚。她提醒我昨天去取件的,我竟错过了。“她是临时被通知的吗?”我好奇地问。“不,公司早就公布裁员名单了,她早有心理准备。”他一边取出配好镜片的眼镜让我试戴,一边解释邱小姐离职的过程。“吴先生,您放心!她交代得很清楚,没收您订金,试戴满意后再刷卡。”完成刷卡手续,取走眼镜之后,我想到一句话:“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原来,那天我听到的是她在这一家店里最后的钟声。返家的路上,我仔细回想两天前她提供销售服务时的态度,那种“即使做到最后一秒钟,也要坚守自己岗位”的精神,不言而喻,令我十分感动。
撞最后一天钟,回荡在岁月的长廊,在生涯路上,我有和她十分近似的命运。服役时,预官退伍当天,我还带着全排弟兄跑五千公尺,早点名完毕,才卸下军装,归回故里。那时还十分年轻的我,并不是有什么特别高尚的情操,而是因为军队作业不及,接任的军官来不及报到。看到其他连队的预官,在退伍前三个月就开始当“米虫”等着养老了,我还得忙进忙出的,心里压力很大。
正式踏入社会工作之后,依然如此。每次转换职场跑道,离职前都碰上特别忙碌的时候,最后一天忙到加班还不算数,就任新职以后才回去打包或交接的经验,也有很多。当我想到在眼镜行工作十几年被遣散的她,就仿佛看到自己这一路走来的身影,虽并不觉得“坚守到最后一刻”是什么高尚的情操,却觉得十分感动,愿意为自己喝彩。
尽管,其中很多种情况并非自己所乐见的,而是形势所迫不得不全力以赴到最后一秒,但事后都感觉到“无愧我心”的坦然。也因为这份坦然,让我面对所有昔日共事过的主管,都很自在。不过,最令我佩服的,还是那位在眼镜行工作十几年被遣散的中年女职员。她既没有丢鸡蛋抗争,也没有为了前途茫茫而怀忧丧志,反而高高兴兴做到最后一刻,相信她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不但值得我努力学习,也必然为她的事业开启崭新的一页。艺术家的迷惑
◎文/黄杰
艺术家越寄予厚望,客人兴趣越淡。
艺术家从事根雕创作有些年了,市场经济的诱惑让他再也难以坚守清贫,他想利用根雕艺术发财致富。
一天,艺术家从原始森林中弄到了许多有价值的原材料。在创作室里,他越想越兴奋,认为他的构思与手工,定会让根雕作品产生惊艳的效果,创造较高的市场价值。于是,他根据根的自然形态,参考时下人们的情趣,做了多件作品。作品分多个等级,代表他花精力的不同程度。
当他把作品依次摆上展览台时,他对花精力多的作品格外看重,标上不菲的价格,越看越喜欢。在整理废弃的原材料时,他也会把那些未经多少人工、妙趣天然、怪异的根雕摆上展台。对于这些,他往往投入精力不大,并不看重。
专卖店开了不久,来了几拨根雕爱好者。艺术家热情洋溢地介绍自己的佳作,而客人多数把他并不怎么看重的“天然根品”抬价买走,而对于艺术家热捧的佳作兴趣平平。艺术家越寄予厚望,客人兴趣越淡。久了,艺术家迷惑了。
一位老收藏者一语点破。
天然的东西透露出真实、质朴、纯美的感觉,再巧夺天工的工艺或多或少也会流露出做作、迎合、铜臭等令人反感的庸俗元素。名利是艺术的死敌。
做人也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