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快乐心灵的思维故事(青少年快乐阅读系列)
18844600000028

第28章 一切原本如此简单(6)

除此之外,不能多说一个字。比如学长问:“你认为你的皮鞋这样就算擦亮了吗?”你的第一个反应肯定是为自己辩解:“报告长官,刚才排队时有人不小心踩了我。”但是不行,所有的辩解都不在那四个“标准答案”里,所以你只能回答:“报告学长,不是。”学长要问为什么,你最后只能答:“报告学长,没有任何借口。”学校之所以这样规定,就是要让新生学会忍受不公平,学会恪尽职责,明白表现不达到十全十美是“没有任何借口”的。学校认为,只有秉持这种信念,才有可能激发起一个人无比的毅力,产生出最大的效果。

有一次,一位连长派一个名叫赖瑞的学生到营部去,只有三个小时的时间,却交代了7项任务,有些人要见,有些事情要请示上级,还有些东西要申请,包括地图和醋酸盐,当时醋酸盐严重缺货。赖瑞下定决心把7项任务完成,但具体该怎么做心里并没有十分的把握。

果然事情并不顺利,问题就出现在醋酸盐上,赖瑞滔滔不绝地向负责补给的中士说明理由,希望他能从仅有的存货中拨给他一点,但中士不答应。赖瑞只好一直缠着他。最后他不知是被赖瑞说服了,还是发现眼前这个人没有其他办法可以摆脱,他终于给了赖瑞一些醋酸盐。

当赖瑞回去向连长复命的时候,连长没有说什么,但显然很意外赖瑞把7项任务完成了。事后赖瑞回忆说,当时在有限的时间里,根本无暇为做不好的事情找借口,只能把每一分一秒去争取完成任务。

这就是西点“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的延伸,它让人明白,无论是学长还是老板,他只要结果,而不要听你长篇大论地解释为什么完不成任务。赖瑞从西点军校毕业后,留校担任战略策划,同时教授领导及道德课程。1993年退伍后担任艾尔伯马尔学院校长至今。

西点军校不只培养优秀的军事人才,也培养出无数商界精英,那四个“标准答案”让许多人受益终生。

敬畏之心

◎文/谢青桐

敬畏之心都是必需的,我们应该永远呼唤对文明的敬畏之心。

最近去欧洲旅游,在法国,温习了一段历史。1945年,当纳粹德国撤退巴黎之时,希特勒曾下令炸毁塞纳河上所有桥梁。但是德军总司令违抗军令——面对着与巴黎城市浑然一体的这些桥梁建筑史上的辉煌杰作,他的心颤栗了。

几天后,在德国的海德堡,听说了类似的故事。当年盟军为攻克德国,莱茵河流域的许多城市都遭到了炮火的轰炸,而海德堡幸免于难,原因是那里有“出此校门,便无学问”的海德堡大学,那是诞生过无数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的学府,甚至盟军中的一些高级将帅也是毕业于这个学校。

今天,几十座造型各异、金碧辉煌的桥梁安然无损地跨在河面上,他们成为巴黎光荣的脊梁。而莱茵河畔,海德堡沐浴在宁静、典雅的光辉中,继续贡献着学问和理想。试想,在那个疯狂的年代里,一旦理智彻底崩溃,无论是巴黎,还是海德堡,都会一夜之间变为废墟。在炮火纷飞、残酷厮杀的年月,是什么拯救了这两座城市?是什么力量使他们让敌人们的城垣幸免于难?是对文明的敬畏之心。

我倾向于相信,敬畏之心并不一定依赖于伦理、道理,也可能依赖于人的自身,是在作恶、犯罪、屠戮的过程中残留的人性或者良心的发现。

由于对文明的深深敬畏,欧洲一座座古城完整地保存下来。从大都市恢弘的教堂到乡村小镇苍老的中世纪城堡,小心翼翼地保护,年复一年地维修。我在佛罗伦萨时,正值大卫雕像维修,雄伟的大卫像被绑上了石膏的伤兵,而在威尼斯和罗马,搭着脚手架的古建筑更是随处可见。由于对文明的敬畏,古城区不允许轻易出现新建筑。一座新建筑的出现,要经过从政府到专家的反复权衡,历经数年,最终经严格的立法程序通过。站在米开朗基罗广场俯视佛罗伦萨,最具高度的地标始终是指向苍穹的古建筑尖顶以及壮美的歌剧院、音乐厅、博物馆。新建的任何商业、生活和娱乐设施都不敢轻易超过这个高度。

对于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敬畏之心都是必需的,我们应该永远呼唤对文明的敬畏之心。

向后退一步看

◎文/汪闻

后退一步,反而可以看出事情的全貌。

一天下午,我收到朋友转寄来的一封邮件,打开一看是一个黑色方块上面堆了一些类似乱码的白色文字,排列方式也毫无规则可言,完全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不过朋友附上原始文字说明:请一定要退后至少两米看。我半信半疑,近看都看不清楚,何况是向后退两米!

我的位子不大,只好尽可能将椅子往后退,并将身体尽力后仰,荧光屏上还是一片黑白相间的无意义图案。我知道朋友不是随便转信的人,这封邮件一定有点道理,我站起来,一步一步地往后退,当我与荧屏距离超过两米的时候,我终于看清楚这个图了,一堆乱码似的文字正隐藏着五个大而清楚的中文字。你也一定看得出来!

我又走回电脑前面,这些文字又变回乱码,没错!这个图一定要距离两公尺以上才看得清楚,或许是某个电脑高手寄给恋人的情书吧!

想想看,小时候上美术课时,大家都好像是大画家,每画两笔就要往后退几步,检视一下画面的整体平衡,这是一个很自然的动作,从来不必经过思考。但是,在每个人的人生中,有多少人会后退一步呢?大家都是不断地要求自己前进再前进,就算出了什么岔子也是立刻换一条继续前行,似乎都忘了后退一步,反而可以看出事情的全貌。

也许向后退,在你乱码似的人生中,可以发现一个美丽温柔的秘密!

实在忍不住

◎文/岩鹰

我知道,你实在忍不住了!

有一天,一只蝎子来到河边,它想渡到河对岸,去找它的好朋友毒蛇。可是,毒蛇不会游泳。于是,蝎子恳求青蛙将自己背过河去,可青蛙执意不肯。

青蛙说:“假使游到河中间,你蜇我一下,我不就没命了么?”蝎子说:“那我自己不也没命了么?”

就这样,蝎子跳上了青蛙的背。游到河中间,青蛙觉得自己的脖子上被重重地蜇了一下。在和蝎子一起沉进河底之前,青蛙问蝎子:“你为什么要蜇我?”蝎子说:“……”

这是我在一本书中偶然读到的故事。那几天,我不断地向朋友讲起,并向他们发问:蝎子为什么要蜇青蛙?没有人能回答准确。当我说出答案来,虽然他们都感到出乎意料,但几乎每一个人又表示赞同。答案是——蝎子说:我实在忍不住了。

我实在忍不住了!——蝎子的话让我心惊肉跳,也让我猛然惊醒!

画蛇添足地说一句:不要期望蝎子不蜇你,是蝎子,它早晚会蜇你;你不可能改变一只蝎子,不是吗?

我的困惑在于,在警惕蝎子之前,如何首先识别一只蝎子?就算我不能识破一只蝎子,但从此以后当我被蝎子蜇了,至少我可以明白地对蝎子说:“我知道,你实在忍不住了!”

佛与释迦牟尼像

◎文/郭玉芝

欲望无边,凡事有度,一切适可而止啊!

佛下山游说佛法,在一家店铺里看到一尊释迦牟尼像,青铜所铸,形体逼真,神态安然,佛大悦。若能带回寺里,开启其佛光,世世供奉,真乃一件幸事,可店铺老板要价5000元,分文不能少,加上见佛如此钟爱它,更加咬定原价不放。

佛回到寺里对众僧谈起此事,众僧很着急,问佛打算以多少钱买下它。佛说:“500元足矣。”众僧唏嘘不止:“那怎么可能?”佛说:“天理犹存,当有办法,万丈红尘,芸芸众生,欲壑难填,得不偿失啊,我佛慈悲,普度众生,当让他仅仅赚到这500元!”

“怎样普度他呢?”众僧不解地问。

“让他忏悔。”佛笑答。众僧更不解了。佛说:“只管按我的吩咐去做就行了。”

第一个弟子下山去店铺里和老板砍价,弟子咬定4500元,未果回山。

第二天,第二个弟子下山去和老板砍价,咬定4000元不放,亦未果回山。

就这样,直到最后一个弟子在第九天下山时所给的价已经低到了200元。眼见着一个个买主一天天下去、一个比一个价给得低,老板很是着急,每一天他都后悔不如以前一天的价格卖给前一个人了,他深深地怨责自己太贪。到第十天时,他在心里说,今天若再有人来,无论给多少钱我也要立即出手。

第十天,佛亲自下山,说要出500元买下它,老板高兴得不得了——竟然反弹到了500元!当即出手,高兴之余另赠佛龛台一具。佛得到了那尊铜像,谢绝了龛台,单掌作揖笑曰:“欲望无边,凡事有度,一切适可而止啊!善哉,善哉……”

一个自己的布娃娃

◎文/宋昆

有什么比现在找到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布娃娃更为重要更为现实的呢?

快毕业了,教室里每天都被沉闷而略显悲伤的气氛所笼罩,朝夕相处所培养出来的友情眼看就要被毕业活生生地撕裂。再加上前途未卜,大家都感到有些迷惘、沮丧,连平日里最活泼的男孩儿,此时也静静地坐在课桌前为大家写毕业赠言。

一天,班长提议:“我有个建议,大家能不能讲讲自己这些年来所听到的最开心的故事,就当这是最后一次班会吧。”

大家都在心里“骂”班长:这是什么时候了,还有心思讲故事。埋怨归埋怨,大家还是一个个站起来走上讲台,连平常最不爱说话的同学也走上了讲台,充分发挥自己的口才,尽自己所能讲起了最开心的故事。班长的这个办法挺见效。转眼间就把同学们逗得开怀大笑,气氛活跃了起来。

最后讲故事的是班上最不起眼的一个女孩儿,此时站在讲台上的她笑靥如花,她对大家说:“我没有准备最开心的故事,但是我给大家讲一个最平常不过的故事吧,但愿对大家有所帮助。”

她讲的故事是这样的:圣诞节到了,父亲和他的三个孩子围在炉旁烤火。父亲说:“孩子们,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你们说说各自心中的愿望吧。”

大儿子说:“我最大的愿望是当个科学家,研制出世界上最棒的科技产品!”

二儿子说:“我长大后希望当个将军,指挥千军万马,杀敌立功!”

轮到小女儿了,她歪着头认真地想了一会儿,然后天真无邪地对爸爸笑道:“爸爸,我现在只想要一个布娃娃,您能满足我的这个心愿吗?”

故事讲完了,台下静了几秒钟后,接着是一阵如雷的掌声。大家忽然明白了许多:不是每一个远大的理想都会如期地实现,重要的是一步步朝目标靠近。而我们现在就要毕业走出校门,在人生的道路上行走,抛开那些不切实际的大志吧,还有什么比现在找到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布娃娃更为重要更为现实的呢?

几天后,大家都精神抖擞地走入了社会,寻找属于自己的“布娃娃”,不过它或新或旧、或大或小罢了。

懒惰的智慧

◎文/杨楚民

巧于懒惰的人,身上常常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长期以来,人们一说起懒惰就深恶痛绝。其实,“懒”从某种角度来说,既能成为一种创造的动力,也能提高生产的效率。

犹太人汉弗特就是推崇这种“懒惰”哲学的人。他在加拿大渥太华开设了一家豪华宾馆,处事甚为“懒惰”,凡是能吩咐别人为他干的事,他绝不亲躬。宾馆业务虽然繁忙,他却整天悠闲自在。年终时,他让宾馆分别评选出10名最勤快和10名最“懒惰”的员工。汉弗特叫人把10名“懒惰”的员工叫到他的办公室。这些员工心里七上八下,心想老板肯定会要我们滚蛋。可是他们万万没想到,一进门,汉弗特就说道:“恭喜各位被评为本宾馆最优秀的员工。”他们被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看着他们一个个目瞪口呆的表情,汉弗特招呼他们坐下后,笑着慢慢解释道:“据我观察,你们的‘懒’突出表现在总是一次就把餐具送到餐桌上,习惯于一次就把客人的房间收拾干净,一次就把工作干完,讨厌多走半步路,讨厌做第二次。因而在别人眼里你们整天闲着,在偷懒。但依我看,最优秀的员工全无例外的都是‘懒汉’,因为他们‘懒’得连一个多余的动作都懒得去做。而勤快员工的‘勤’,大多表现在他们整天忙忙碌碌,不在乎把力气花在多余的动作上,做一件事不在乎往来多少趟,花多少时间,这样能有效率吗?”

人正是懒得推磨,才发明了风车;懒得走路,才发明了汽车;巧于懒惰的人,身上常常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把聪明放在“褡裢”的后面

◎文/佚名

只有不断超越自我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聪明人。

著名的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曾经讲过一个很经典的故事。

约翰和汤姆是相邻两家的孩子,他俩从小就在一起玩耍,约翰是个聪明的孩子,学什么都是一点就通,他知道自己的优势,自然也颇为骄傲。汤姆的脑子没有约翰的灵光,尽管他很用功,但成绩却难以进入前十名,与约翰相比,他从心里时常流露出一种自卑。然而,他的母亲却总是鼓励他:“如果你总是以他人的成绩来衡量自己,你终生也不过只是一个‘追逐者’。奔驰的骏马尽管在开始的时候总是呼啸在前,但最终抵达目的地的,却往往是充满耐心和毅力的骆驼。”

聪明的约翰自诩是个聪明人,但一生业绩平平,没能成就任何一件大事。而自觉很笨的汤姆却从各个方面充实着自己,一点点地超越着自我,最终成就了非凡的业绩。约翰愤愤不平,以至郁郁而终。他的灵魂飞到了天堂后,质问上帝:“我的聪明才智远远超过汤姆,我应该比他更伟大才是,可为什么你却让他成为人间的卓越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