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谈判沟通攻关秘术
18846600000045

第45章 攻关秘术(15)

过了没多久,神父只能勉强站在祭坛上,因为洪水已渐渐地淹没了他的胸口。这时,又有一个救生员开着快艇过来,跟神父说:“神父,快上来,不然你真的会死在这里!”

神父还是坚定地说:“不,我相信上帝一定会来救我的,我要在这里等他。你还是先去救别人好了。”这个救生员无奈地看了看神父,开着快艇走了。

那个救生员没走多长时间,整个教堂已被洪水淹没了,神父只好紧紧抓住教堂顶端的十字架。这时,一架直升飞机从他的头顶飞过,救生员看到他之后丢下了绳梯大叫:“神父,快上来,这是最后的机会了,我们可不愿意见到你被洪水淹死!”

神父还是意志坚定地说:“不,我相信上帝一定能来救我的,我在这里等他。你还是先去救别人好了。上帝会与我共在的!”

神父说完这句话,只见洪水滚滚而来,固执的神父终于被淹死了……

神父上了天堂,见到上帝后很生气地质问:“主啊,我把我的终生都奉献给了您,战战兢兢地侍奉您,为什么您不肯救我?”

上帝说:“我怎么不肯救你?第一次,我派了舢舨来救你,你不要,我以为你担心舢舨危险;第二次,我又派一只快艇去,你还是不要;第三次,我以国宾的礼仪待你,派一架直升飞机来救你,结果你还是不愿意接受。所以,我以为你急着想要回到我的身边来,可以好好陪我。”

其实,生命中太多的障碍、太多的危险都可以通过人们的机智灵活而成功克服,化险为夷,但却因为许多人不能审时度势和不知变通而造成严重的后果。审时度势,反对的是墨守成规和刻舟求剑。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死守着过去的条条框框,套用经验和理论,结果只有死路一条。简而言之,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条条大路通罗马。

因此,要学会审时度势,随机应变。这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会让你受益匪浅。

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孙膑所著的《孙膑兵法》处处蕴含着变通的哲学。而且,孙膑本人也是一个懂得审时可度势、灵活变通的人。

初到魏国时的孙膑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因此许多官员看不起他,魏王也不太相信他,因此决定出一道难题考查一下他是否有真本事。

一次,魏王召集众臣,当面考查孙膑的智谋。

坐在宝座上的魏王,对孙膑说:“你可有办法让本王从此座上下去吗?”

魏王身边的得力谋士庞涓出谋说:“可在大王座位下生起火来。”

魏王说:“不行。”然后看了看孙膑。

孙膑却不以为然,出乎意料地说了另一个问题:“我是没有办法使大王从座位上下来。但是,如果大王在下面,我有办法使大王坐上宝座。”

魏王听了,不屑一顾地说,“那好,”说着就从座位上走了下来,“我倒要看看你有什么办法让我坐上去。”

就连周围的大臣也没有发现其实这是孙膑设的一个圈套,因此都在嘲笑孙膑不自量力,等着看他出洋相呢。这时候,孙膑却哈哈大笑起来,说:“我虽然无法让大王坐上去,却已经让大王从座位上下来了。”

这时,众人才恍然大悟,对孙膑的才华连连称赞。

魏王从此对孙膑刮目相看,他很快就得到了重用。

一个人既然可以成为领导人,那么必定有他的过人之处,而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灵活变通,故而他也希望跟在他身边的下属也同样懂得弹性处理事务的法则。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审时度势、灵活变通是必须的,这跟滑头性格与做事没有原则是不相同的。因时制宜,即在某种特殊特定环境下,配合需求,设计出最好的可行方案,这就是所谓的审时度势。

审时度势、灵活机动能把你引向成功的坦途,同时它也将成为你棋高一着的标志。学会多角度灵活地看待、处理问题,生活因此而大放光彩,成功也会因此而向你靠近。

以退为进,伺机而动

韬光养晦,以退为进,是指当时机不利于自己时,收敛锋芒,隐藏足迹,或者是“把声名才华隐藏起来”,以使别人或敌手放松警惕,从而达到出其不意、一击即中的目的。在适当的环境下,“韬光养晦,以退为进”不失为一种掩护自己、图谋再起的战略。

秦末,匈奴邻近的强大民族东胡趁其内部政权变动,人心不安时,有意挑衅,要匈奴献上国宝干里马。匈奴的将领听到之后,纷纷说东胡欺人太甚,不能把国宝送给他们。匈奴单于却并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而是非常平淡地做出决定:“给他们吧!不能因为一匹马与邻国失和嘛。”匈奴的将领们听到自己的国王这样说,心里都非常不舒服,但又无可奈何。但东胡王却得寸进尺,要求匈奴给他一名妻妾。众将见东胡得寸进尺,个个义愤填膺,冒顿却说:“给他们吧,不能因为舍不得一个女子与邻国失和嘛!”东胡王见匈奴软弱好欺,且每次要东西都不费吹灰之力,连连得手,觉得匈奴这时一定是不堪一击,就放松了防御。而这正是冒顿一次又一次忍耐所要的结果。不久之后,东胡看中了与匈奴交界处的一片茫茫荒原,这片荒原属于匈奴的领土。由于前几次要东西时匈奴眼也不眨就给了,而且这荒原又是杳无人烟之地,恐怕只得答应割让了。谁知冒顿此次却突然说道:“千里荒原,虽无人烟,但也是我匈奴的国土,怎可随便让人?”于是,他下令集合部队,进攻东胡。此时,匈奴将士受够了东胡的气,战争一开始,人人奋勇争先,锐不可当。东胡做梦也没想到那个痴愚的冒顿会突然发兵攻打自己,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仓促应战,怎敌得过匈奴将士的满腔复仇之火?最终,东胡全军覆灭,东胡王死于乱军之中。

如果说弱势群体示弱的原因是为了保护自己不被敌人打垮的话,那么强势群体韬光养晦,以退为进又是何苦呢?俗话说:“树大招风。”一般来说,强势群体大权在握,处在比较显眼的位置,常常容易功高盖主,或者是引人嫉妒。再者,强势群体受人关注就必然多,所要应付的事情也必然多。一个人若长期应付各种各样的事情而没有安静思考的时间,久而久之,精力、健康、知识、智慧,都会亏损!这就要求处在领导位置的人,避开众人的焦点,避开不必要的繁杂事物,回到比较隐蔽的位置。这样既可以避免许多麻烦的事情,也有助于自己修身养心、恢复精力。所以,强势群体也常常会运用“韬光养晦”这种生存策略。

三国后期,刘备死后,蜀国国政由诸葛亮辅佐,而诸葛亮也不负刘备所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魏国的曹操可就不那么好命了。自魏明帝去世之后,即位的曹芳年仅8岁,朝政由太尉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共同执掌,曹爽是宗亲贵胄,飞扬跋扈,怎能让异姓的司马氏分享权力。因此,他用尽心机,耍尽手段剥夺了司马懿的兵权。

早年的司马懿对魏国忠心耿耿,立过赫赫战功,如今却落得这般田地,心中自是不满。但是,他并不是一个空有四肢却无头脑的莽夫,曹爽现在势力强大,他知道凭自己现在的实力根本就没有能力与他斗。于是,司马懿称病不再上朝,这当然就趁了曹爽的意了。曹爽心里也明白,司马懿是他当权的唯一潜在对手,因此非常小心,就派自己的亲信李胜去司马家探听虚实。

司马懿老奸巨猾且征战杀场多年,怎么会看不透曹爽在玩什么花招?因此,他早有准备,李胜被引到司马懿的卧室,只见司马懿一脸病容,头发散乱,躺在床上,由两名侍女服侍。李胜说:“好久没来拜望,不知您病得这么严重。现在我被命为荆州刺史,特来向您辞行。”司马懿两眼无光,假装听错了,说道:“并州是近境要地,一定要抓好防务,不要让敌人趁虚而入。”李胜忙说:“是荆州,不是并州。”司马懿还是装作听不明白。这时,两个侍女给他喂药,他故意让所有的药汁流出来,还装作有气无力地说:“我已命在旦夕,我死之后,请你转告大将军,一定要多多照顾我的孩子们。”李胜见司马懿已成这样,也不多留,便安心地回去向曹爽报告了。得知此况,曹爽非常欣喜,说道:“哼,只要司马懿这个绊脚石一死,我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

时隔不久,天子曹芳要去济阳城北扫墓,祭祀祖先。曹爽带着他的三个兄弟和亲信等护驾出行。司马懿得知这个消息后,认为时机已到,立即调集家将,召集过去的老部下,迅速占据了曹氏兵营,随后进入后宫威逼太后,陈述曹爽罪过,要求斩杀这个奸贼。无奈之下,太后只得同意。随后,司马懿又迅速占据了武库,将主动权掌握在手里。

待曹爽闻讯赶回,大势已去。曹爽一家以篡逆的罪名被司马懿诛杀。自此,司马氏终于独揽大权,曹魏政权名存实亡。

老子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此一正一反构成人世间的循环。而为求正,当先求反。同样地,为求进,当先求退,而后能成无为之功。所谓“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以退为进,乃是人生处世的最高哲理。古今中外,懂得韬光养晦、以退为进而打败敌人的例子并不少见。

“韬光养晦”的功夫最深厚的,要算《三国演义》里的刘备和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了。刘备曾以种菜来遮入耳目,目的是避祸,用的是韬光养晦、以退为进之计。在三让徐州时,他也同样利用以退为进的方法,得到了徐州。还有日后刘备和孙权、曹操三分天下,“韬光”之计,功莫大焉。赵匡胤于北周朝廷里历练的“韬晦”功夫,一直掩藏到“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时,他的那份心计也着实令人叹服。但不管怎样,两个人最终都成就了煌煌伟业,也为百姓们谋了不少的福利,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可鉴的范例和想象空间。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锋芒毕露的人很容易遭到别人的非议和敌视,在政治斗争中尤其如此。善于保存自己、大智若愚、急流勇退,不是消极地避凶就吉,而是为了养精蓄锐,待机而动。

韬光养晦、以退为进是一种生存策略,这其中的韬光养晦和“退”只是为了更好地“进”,并不是停止不前。再者,一个甘愿处于次要位置的人、一个谦卑的人,最后终会赢得大家的尊重和爱戴,这样的人在领导位置上也能好好地服务他人。而一个骄傲的人、一个锋芒毕露的人,常常因为无法接纳他人的意见,从而失去他人的支持,甚至众叛亲离。

如果要赢,天时、地利、人和是样样都不能少的。适当的韬光养晦、以退为进是达到目的的一种好方法。

舍小谋大,把握大局

目标长远的人,不会为一时失去什么而困扰、烦恼、伤心,更不会将此挂在心上,记在心里,因为他自信自己得到的一定要比失去的多。因为他知道,失之越多,得之越多,现在的失去是为了将来得到更多,也就是所谓的“舍小”是为了“谋大”。

在中国历史中,“舍小谋大”的故事有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曹操平定汉中时诸葛亮所使用的计谋了。

曹操平定汉中时,刘备刚刚占领了西川,而曹操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先攻打的就是刚刚立足还没有站稳脚跟的刘备。刘备急请诸葛亮商议对策。诸葛亮说,曹操分兵屯合肥,孙权对他还是有一定的威胁的。若我们把江夏、长沙、桂阳三郡等地都还给吴国,然后再派人去游说吴国,让吴国同意与我们联合共同抗曹——让孙权派人去袭击合肥,如此一来,曹操为了保住合肥必定退兵赶去救合肥,这样我们就可以保住西川了。后来的情势果然如军师诸葛亮所言,吴国答应了蜀国的建议,同意起兵攻打合肥,曹操只得放弃攻蜀而回师救援合肥。正是因为懂得舍小谋大之道,由两面牵制住曹操,刘备才得以喘息,安定了西川根据地,并由此立国建业。

在曹军压境之际,枭雄刘备竟也乱了分寸,自己无退兵之策,也无阻兵之计,不是不智,而是舍不得将三郡割给孙吴。可见舍不得小的就会失去大的,贪欲乱智,致使连一向冷静有分寸的刘备也很难选择。生活有时会逼迫你不得不交出权力,不得不放走机遇,甚至不得不抛下爱情。你不可能什么都得到,所以,人生要懂得该放弃时就要放弃,要知道舍小是为了谋大,不要像孙权一样赔了夫人又折兵,而是要像刘备、吕不韦一样学会舍小为大。

战国末期,由于各种原因,秦国被迫把当时秦国太子的幼子送人赵作为人质,他就是异人。在公元前265至公元前259年的某个时期,阳翟大商人吕不韦经过赵国国都邯郸,遇到了异人。

当时的吕不韦是个腰缠万贯的富商大贾。他很有政治远见。从穷愁潦倒的异人身上,他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曙光。他在潜意识里感到,这位落难他国的公子异人,是一个难得的奇货,可以用他来囤积居奇。于是,他决定在异人身上预先投资,弃商从政,去干建国立君的大事。

对于举目无亲、孤独无助的异人来说,有人帮助他这真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吕不韦不但以千金相赠,还愿意花钱替他开路,这更让异人感动得痛哭流涕,当下就与他约定,若他日为秦王,必与不韦共富贵。

到了秦国,吕不韦首先买通了最受安国君宠爱的姬妾华阳夫人的姐姐,因为华阳夫人不但是安国君的宠妾还无子嗣,吕不韦便通过华阳夫人的姐姐接近华阳夫人,并说服她收异人为义子。吕不韦是个深谋远虑的人,他利用秦国人质异人,部署进入秦国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