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谈判沟通攻关秘术
18846600000044

第44章 攻关秘术(14)

《三国演义》中,刘备死后,诸葛亮好像就没有大的作为了,他不再像刘备在世时那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了。在刘备这样的明君手下,诸葛亮是不用担心受猜忌的,并且刘备也离不开他,因此他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辅助刘备,打下江山。刘备死后,阿斗即位。生前刘备曾当着群臣的面对诸葛亮说:“如果这小子可以辅佐,就好好扶助他;如果他不是当君主的材料,你就自立为君算了。”诸葛亮顿时冒了虚汗,手足无措,哭着跪拜于地说:“臣怎么能不竭尽全力,尽忠贞之节,一直到死而不松懈呢?”说完,叩头流血。刘备就算是仁义之君,也不至于会把自己的江山全部拱手送给诸葛亮,谁知道文备会不会“卸磨杀驴”呢?所以,诸葛亮一方面行事小心谨慎,鞠躬尽瘁;一方面大智若愚,尽量减少自己的权力,有意显示自己老而无用的一面,收敛锋芒,以保全自己。

相反,在三国时期与诸葛亮有着同样聪明才智的杨修却在没有作为时就死去了,其中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不懂得“聪明而愚”。

杨修是曹操手下的谋臣,他的死表面上是因为妄猜曹操“鸡肋”之意,导致了“惊惑将吏”的后果。其实,杨修死得很冤枉,也很无辜,因为他只不过是耍了点小心思,根本就没有“惊惑将吏”的动机。可惜他光有聪明,却无智能,不懂得“大智若愚”。因为领导都不希望自己的下属超越自己,至少表面看起来是这样,而杨修就是犯了此中大忌,况且还“数犯曹操之忌”。

曹操在朝之时,与蔡邕交情甚好。一次他兵出潼关,路过蔡邕庄,亲自登门探望蔡邕之女蔡琰。他见蔡琰家中有一碑文图轴,图轴上有蔡邕评此碑文的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虀臼。”曹操便随口问身边的谋士是否知道其中的意思,很多人都说不知,唯杨修站出来说:“某已解其意。”当他说出其中隐藏着“绝妙好辞”四字时,曹操大惊。

一次,曹操想要建一座花园,快要建好之际,他前来观看,临走只在门上写一个“活”字,众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又碍于曹操的权威不敢问。杨修见状说:“门内一‘活’字,则是‘阔’字,丞相嫌园门太宽。”于是工匠按照杨修的意思把门改窄,又请曹操来看,当曹操得知是杨修看破了自己的意思时,虽然口中夸赞,但“心甚忌之”。

还有一次,塞北送给曹操一盒点心,也许是曹操早有此心,随手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字,然后放在桌边。曹操走了之后,杨修不管三七二十一,竟然和众人把点心吃光了。当曹操追问时,杨修说:“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曹操脸上“虽嬉笑”,“而心恶之”。

从以上这几件事情中,就可以看出曹操对杨修是何种态度。先是“大惊”,接着是“忌之”,后来简直就是“恶之”了。当你的表现让掌握你生死大权的上司有如此看法时,相信你已经知道自己的结果是怎样的了。虽然你并没有威胁到他,但世界就是这样一个世界,社会就是这样一个社会,你不露锋芒,可能永远得不到重用;但你锋芒太露,却又容易招人陷害。成功是取得了,可也把自己推入了命运的陷阱。

大智若愚,若愚非愚,非愚若愚,则大功成焉!

为人处世要糊涂,不要做聪明的傻瓜。要在糊涂与清醒、糊涂与聪明之间,随时随地把握应有的分寸。要从聪明中入。从糊涂中出,由聪明而转糊涂,由糊涂而转聪明。

察言观色,攻心为上

俗话说:“出门观天色,进门看脸色。”在人际交往中,应该学会攻心为上,要达到目的就要学会察言观色、揣摩别人的心意。相反,如果不懂得察言观色,那么到手的肉包子也会跑掉。

一个寒窗苦读十年的秀才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凭自己的实力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位置——县令。

当他得到这个位置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要去拜见上司。由于是第一次去拜见上司,想不出该说什么话。沉默了一会儿,他忽然问道:“大人尊姓大名?”

这位上司觉得很意外,也很吃惊,但还是勉强回答了。

接着秀才又不说话了,开始低头思考,想了很久,说:“百家姓里面好像没有大人的姓啊。”

上司更加觉得不可思议,说:“我是旗人。你不知道吗?”

秀才一听,突然站起来,说:“可否请教大人是哪一旗的?”

上司说:“正红旗。”

县令说:“正黄旗最好,大人怎么不在正黄旗呢?”

上司勃然大怒,问:“贵县是哪一省的人?”县令说:“广西。”

上司说:“广东最好,你为什么不在广东?”

县令吃了一惊,这才发现上司满脸怒气,赶快起身告辞。

第二天,县令接到上司的新令,他得到的职位要比原来小得多了。究其原因,便是因其不会察言观色,不懂得攻心的道理。

在人际交往中,许多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美。所以当我们有求于人时,如果能够学会察言观色、投其所好,说一些让他高兴的话,即使再难办的事情,他也会助你一臂之力。而不懂得察言观色、攻心为上的人,显然就无法达到自己的目的。

《孙子兵法》中讲到“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攻心”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是孙膑最早提出来的。据唐代人杜佑撰琯的《通典》中记载,孙膑曾对齐王说:“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务先服其心。”古人所用的攻心谋略中有两个最主要的方面,一是软攻心,古人称之为“文伐”;一是硬攻心,古人称之为“威慑”。什么叫“文伐”呢?“文伐”是《六韬》里的话,意思是用柔性手段削弱敌人,为对之进行军事打击创造条件。其基本特点是“因其所喜,以顷其志”。比如,敌人骄傲自负,就吹捧他,使他忘乎所以;敌人利欲熏心,就用金钱收买他,让他为我所用;敌人英勇善战,不轻易服输,就要让他输得心服口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七擒孟获”。

自从蜀国国君刘备死于白帝城之后,许多原来归顺蜀国的少数民族部落看蜀国已经没有了原来的气势,就发起了叛乱。诸葛亮为了顾全大局,免于后患,于公元225年初春,率领大军去南方平息叛乱。

到了南方之后,诸葛亮在详细了解情况之后,知道南蛮王孟获不但打仗勇猛,而且在南方中部地区各族中威望甚高,他又想起马谡在临行之前的一句话:“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于是他决定:只能活捉孟获,不能伤害他。诸葛亮是一个善用计谋、高瞻远瞩的人,所以当蜀军和孟获的军队交锋时,他吩咐众将故意示弱,败退下来。孟获仗着人多,又不懂得穷寇莫追的道理,一股劲儿追了过去,很快就中了蜀兵的埋伏。孟获的军队被打得四处逃散,孟获本人也被活捉。

孟获被押到蜀军军营,心想,这次一定死到临头了。没想到进了军营,迎接他的不是审判,而是诸葛亮的满脸笑容,接着诸葛亮立刻叫人给他松了绑,好言好语劝他归降。但是孟获不服气,说:“是你们太过奸诈,而我只是不了解你们,不小心中了你的计,要杀要剐随便你。”诸葛亮一听,不但没有大发脾气反而亲自陪他骑马在军营外兜了一圈,让他看看蜀军的营垒和阵容。然后问他:“您看我们的人马怎么样?”孟获傲慢地说:“这一次我败阵,是因为我没弄清楚你们的虚实。今天承蒙您给我看了你们的阵势,我看也不过如此。像这样的阵势,我们要打赢你们也不难。”诸葛亮爽朗地笑了起来,说:“既然这样,咱们来个约定:如果我再能抓到你,你就归顺蜀国,怎么样?”孟获连想也没想就爽快地答应了。同时,诸葛亮还放了他的两名将领。

孟获被释放之后,回到自己的部落,重整旗鼓,再次进攻蜀军。但他本就是一个有勇无谋的匹夫,哪里是算尽天下机关的诸葛亮的对手,结局当然是又被活捉了。诸葛亮问他服不服,孟获又说不服,诸葛亮不听下属劝阻,二话不说,又把他释放了。就这样孟获每次的计谋都被诸葛亮识破,捉了又放,放了又捉,竟活捉了孟获七次。

到了孟获第七次被捉的时候,诸葛亮还要再放。孟获却不愿意走了。他流着眼泪说:“丞相七擒七纵,待我可说是仁至义尽了。我打心底里敬服。从今以后,不敢再反了。”孟获回去以后,还说服各部落全部投降,南中地区又重新归蜀汉控制。

最后,诸葛亮又给孟获等一干王下了一剂更加猛烈的药。

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孟获和各部落的首领把所有的管理权都交到了诸葛亮手上,而诸葛亮不但没有收下反而让他们照旧管理他们原来的地区。有人对诸葛亮说:“我们这次之所以来到这里不就是为收服他们吗?既然我们已经收服了,为什么不派官吏来,反倒仍旧让这些头领管呢?”

诸葛亮说:“派来大批的官吏对我们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坏处多多。谁也不敢保证派来的官吏一定是一个好官吏,再者派官吏,就得留兵。留下大批兵士,粮食接济不上,叫他们吃什么,到最后肯定又是一场战争,刚刚打过仗,死伤难免,如果我们留下官吏统治,一定会发生祸患。现在我们不派官吏,既不用留军队,又不需要运军粮。让各部落自己管理,这样不仅可以让他们归顺,也会使他们更加卖力地为我们效劳的。”大家听了诸葛亮这番话,都佩服他想得周到。

诸葛亮为达到收服孟获的目的,不惜费尽心思去对付他,这就是典型的攻心为上。这种计谋不仅被运用到战争中,还被运用到古代妃子争宠之中。

战国时期,魏王送给楚王一位绝色美女。当时楚王最宠爱的妃子是郑袖,郑袖是一个心机非常深的女人。当她知道楚王喜爱那位美人时,不但没有像其他妃子那样表现出丝毫的忌妒之心,还表现出非常喜欢的样子,什么好的东西都拿出来取悦美人,其喜欢程度大大超过了楚王。当楚王知道这些以后,不但没有冷落郑袖,反而更加宠爱她了,认为郑袖毫无嫉妒之心。但是,俗话说:“最毒妇人心。”当郑袖觉得时机成熟之后,就告诉美人说:“楚王非常喜爱你的美色,唯独不太喜欢你的鼻子。你以后见到楚王时,最好捂上你的鼻子,楚王定然高兴。”于是美人再见楚王时,就将鼻子掩上。楚王不知道什么原因,就问平时与美人相处极好的郑袖。郑袖跟楚王说:“她是讨厌您身上的气味呀,大王!”楚王大怒,于是命令割去了美人的鼻子。这就是成语“魏女掩鼻”的故事。

上述故事中的施计者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她懂得察言观色、投其所好。摸准了对手的喜好,攻心为上,让对手在不知不觉中跳进圈套。

在现代商场上,许多成功的企业家把“攻心为上”当成是一种策略,并把这种策略用在员工身上,施以“人性化”管理,从而使员工心甘情愿地为他们效命。

现在是一个必须用合作取得成功的时代,不论你是一个企业家,还是一个普通劳动者,为达目的,你都要学会察言观色,顺势攻心,让别人心甘情愿地与你合作。

认清形势,借势而上

审时度势是指观察分析时势,估计情况的变化。其中既有静态,能够把当前的局势做一个全面的分析;又有动态,能准确地估计局势的走向。审时度势,重在一个度字:分析局面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情况的变化,做到运筹帷幄。

审时度势重在变通,人生之计,变则通,通则久,关键是你是否悟出了“变通”的真正意义。你是社会中的一分子,你所面对的是随时都在变化的社会环境,如果你用一成不变的习惯来迎接变化无穷的社会,那么你必然会遭到社会的淘汰。把变通作为自己的习惯,以变应变,这是面对竞争社会的最佳态度。

审时度势,变色成龙,你办事的效率也会随之提高。然而,很多人都在恪守着一定的固有规则,在遵守着一定的俗成规范,不知变通,导致工作效率极差。相反,那些懂得变通的人却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极大的工作量。

刘备只有汉室后代这个名正言顺的复国理由,他武不如关张,文不如诸葛亮,他凭什么领导他们几个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懂得审时度势,灵活变通,而诸葛亮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心甘情愿地追随他。这从他刚开始只做一个小县令,以及“三让徐州”、“煮酒论英雄”中可以看出。

英国剧作家萧伯纳说:“聪明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而不明智的人只会坚持要世界适应自己。”而我们今天要说:“变通是天地间最大的智慧,是智慧中的智慧。变通是一种方法,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艺术。”

世事是变幻无常的,没有人能够一帆风顺地过一辈子,所以那些成功者,在通往成功的路途中,都有审时度势的智慧。

当我们遇到困难或者挫折时要学会灵活变通,因为客观情况在不断地变化,我们必须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正如诸葛亮所说:“因天之时,因地之势,依人之利而所向无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克服各种阻碍前进的因素,从而走向成功。

对于一只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变色龙”来说,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并不难。善于变通的人只有一个归宿,那就是成功。

穷其一生,人们所遇到的困难各种各样,但是克服困难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审时度势,灵活变通,变色成龙。

城市里下了一场长达三天的暴风雨,洪水开始淹没整个城市。可是,在这个城市一角的教堂里面却有一位神父正跪在那里祈祷,眼看洪水已经淹到他跪着的膝盖了。一位救生员驾着舢舨来到教堂,跟神父说:“神父,赶快上来吧!不然洪水会把你淹死的!”

神父坚定地说:“不!我不走,我深信上帝会来救我的,你先去救其他人好了。”于是,救生员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