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震撼心灵的历史故事(青少年快乐阅读系列)
18848600000022

第22章 读历史悟生活真谛(1)

班门弄斧

◎文/赵德斌

自不量力,随处卖弄,只会闹出笑话。

鲁班是我国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尤其善于使用斧头砍削木器。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

一天,一个年轻的木匠想来拜鲁班为师。他来到一间房屋前,停了下来,看了看大门,一脸鄙视的笑容,说:“看这门做工多粗糙,我做的门不知要比这好多少倍呢!”

旁边的人听到了,大笑着问:“年轻人,你知道这扇门是谁造的吗?”

年轻木匠不屑一顾,回答道:“这扇门肯定是一个手艺粗糙的木匠做的!”

那人笑得更厉害了:“我告诉你吧,这扇门是鲁班造的啊!你竟然敢在鲁班门前说自己的斧头使得好!”

年轻人一听,脸一下子红了,赶忙逃走了。

邯郸学步

◎文/赵德斌

学习不等于一味模仿,还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

春秋战国时期,燕国有一位少年,跟随着朋友去赵国的都城邯郸。当他走到邯郸的大街上时,发现这里人们走路的姿势特别优雅,比自己走得好看多了。他十分高兴,于是下决心一定要学会那种优雅的步子。

这时,一位年轻人走过,他连忙跟在这位年轻人后边学起来。年轻人迈左腿,他也抬左腿;年轻人迈右腿,他也抬右腿。但是少年弄得满头大汗,什么也没学会,而年轻人已走远了。

这时一位花白胡须的老年人走过来,这个少年又赶紧跟在后边学起来,可是不论他怎样学,也不像样。

老年人走远后,一位年轻妇女过来了。这个少年看到后,就又赶紧跟在这位妇女后边学起来。谁知没学几步,倒惹得许多人指指点点,还有人掩口嗤笑。

这位学步的少年十分不好意思,想赶快离开这里。慌乱之中,连自己原来走路的方法也忘掉了,只好爬着回去。

竭泽而渔

◎文/佚名

无止境的索取,只会使自己陷入绝境。

春秋时,晋国为救宋国,和楚国发生了城濮之战。

当时,晋文公看到楚军比自己强大,便问大臣狐偃:“敌众我寡,将怎样才得取胜?”狐偃答道:“善于打仗的人不厌欺诈,就用欺诈战术吧。”

文公把狐偃的计策告诉雍季,征求他的意见。雍季虽然同意狐偃的办法,但他又告诫晋文公说:‘把池塘里的水抽干而捉鱼,哪里还会捉不到?可是明年这里就没有鱼可捉了。欺诈的计策也是如此。虽则现在偶然用一次是会成功的,可是下次再用就不行了,这不是长远之计。”

晋文公这次采纳了狐偃的欺诈计策,果然取得了大胜。回国以后,晋文公论功行赏,雍季得到的赏赐比狐偃的还多。

有人感到奇怪,文公解释说:“雍季之言,是长久的打算,而狐偃的计策只是应一时之需,一时之需怎么会比长久打算更重要呢?”

口若悬河

◎文/佚名

读书积累,使你才华四溢。

郭象,字子玄,是晋朝时的一个大才子。他自小聪明好学,才思敏捷,爱思考问题,常常能够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独到的看法。后来,他又潜心研究老子和庄子的学说,还为《庄子》一书作了注,影响非常大。有人举荐他去朝廷做官,但他追求个性自由,不喜欢官场的生活。朝廷一再派人来请,他实在推辞不掉,只好答应了,做了黄门侍郎。

在京城,由于他的知识丰富,再加上他的口才了得,又非常喜欢发表自己的观点,因此每当人们听他谈论时,都佩服不已。

当时,一个叫王衍的太尉,十分欣赏郭象的口才,常常在别人面前赞扬郭象说:“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意思是说:听郭象说话,就好像一条倒悬起来的河流,滔滔不绝地往下灌注,永远没有枯竭的时候。

由此可知,郭象的口才是多么的厉害!

买椟还珠

◎文/李华伟

追求外表不看实质,无异于舍本逐末。

一个楚国人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特地用名贵的木料做了一个小盒子。不仅如此,他还在盒子上精雕细刻了许多花纹,并用香料把盒子熏得香香的。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一个郑国人看见装着珍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便打开盒子,把珍珠取出来还给楚人,说:“先生,我只要这个盒子,珍珠还给你。”

楚人听了,目瞪口呆。

盲人摸象

◎文/佚名

眼光停留于局部,不能窥见事物全貌。

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佛教。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镜面王吩咐侍臣去找四个盲人到来,并让他们到广场上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

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广场上,问盲人们:“你们都摸到大象了,那请你们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大王,大象就像一只大圆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条绳子。”摸到大象牙齿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像又粗又长的萝卜。”摸到大象耳朵的人说:“大象像一把大蒲扇。”几个人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才是正确的。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三人成虎

◎文/佚名

强大的舆论力量面前,每个人都应知道该如何自保。

战国的时候,魏国的太子将到赵国都城邯郸去当人质,魏王决定派大臣庞葱陪同前往。

庞葱一直受到魏王的重用,但他又深知魏王常常听信小人的谗言,他怕有人趁他不在时陷害自己,所以临行前对魏王说:“如果现在有人向您禀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当然不相信。”

庞葱接着说:“如果第二个人也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会相信吗?”魏王道:“我有些半信半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分析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明摆的事实,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老虎了。我现在要去赵国国都邯郸,那里离魏国国都大梁很远,我去之后议论我的人又何止三个呢?希望大王明察才好。”魏王道:“你放心吧,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庞葱去赵国不久,果然有人在魏王面前说他坏话。开始魏王不信,后来说他坏话的人多了,魏王竟然相信了。庞葱从邯郸回来后,失去了魏王的信任,再也没被魏王召见。

其貌不扬

◎文/佚名

在平凡的外表下,是一颗充满才智的心。

春秋时,郑国有人叫然明。虽然他学识渊博,但他的相貌十分丑陋。

有一次,晋国大夫叔向来到郑国,然明为了一睹叔向的风采,便随着侍从混进叔向的住处。当他和别人在讨论的时候,正在饮酒的叔向听到了,心想:是谁讲话如此有学问?这必定是然明。他急忙走过去,一问果然是然明,敬佩地说:“久仰您的大名,今天才得见面。您的相貌丑陋,要是你不开口,我几乎发现不了你。”

叔向没有嫌弃然明的相貌,从此,他们两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望洋兴叹

◎文/赵德斌

在伟大面前,才开始察觉自己的渺小。

河伯是黄河的河神。有一天,河伯看到千百条江河的水都注入黄河,十分欣喜,兴奋地说:“看吧,我是天下最大的河神,全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这里了,世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和我相比了。”

有人告诉他:“你错了。我见过比黄河更大的河,比黄河更壮美的景色,那就是黄河入口处的北海。不信,您还是自己亲自去看一看吧!”

河伯于是决定去北海那里看看。他顺流来到黄河的入海口,只见北海汪洋一片,无边无涯。这时,海神北海若正笑容满面地欢迎他的到来。

河伯呆呆地看了一会儿,深有感触地对北海若说:“只知道自己有一点优势,就以为谁都比不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呀。今天要不是我亲眼见到这浩瀚无边的北海,我还以为黄河是天下无比的呢!那样,岂不被人笑话。”

掩耳盗铃

◎文/王新龙

妄想用自欺欺人的手段不劳而获,只会受到惩罚。

春秋时候,有个人跑到别人家里想偷点东西。这个小偷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铃铛,心里可高兴了,用手摸摸这钟,不住地赞叹道:“多么精美的铃铛啊!要是能把它搬回去,那就太好了。”可是铃铛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终于想到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铃铛敲碎,一块一块地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发慌了,心想:这下糟了,这声音不就等于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铃铛吗?他急得围着那个铃铛团团转,嘴不停地唠叨:“怎么办?怎么办?”

突然他灵机一动:我把耳朵堵上了不就没声音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

于是他就放手砸起铃铛来,一下一下,响亮的声音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铃铛的响声都跑了出来,只见那个小偷还在拼命地砸着那个铃铛,大家便把他捉住送进了官府。

以卵击石

◎文/李华伟

不量力者发起的挑战,往往以失败告终。

有一年,墨子前往北方的齐国。途中遇见一个叫“日”的人,他对墨子说:“您不能往北走啊,今天天帝在北边杀黑龙,你的皮肤很黑,是不能去北方的!”墨子说:“我才不相信你的话!”然后,他继续朝北走去。但不久,他又回来了,因为北边的河水泛滥,他无法渡过河去。

在回来的路上,墨子又见到那个人。他得意地对墨子说:“怎么样?前方是不是打得正热闹啊!我说你不能往北走嘛!”

墨子微微一笑,说:“河里涨水,南北两方的行人全都受阻隔。南方行人中有皮肤黑的,也有皮肤白的,北方行人中也是一样。”那个人听后无言以答。

墨子又说:“假如天帝在东方杀了青龙,在南方杀了赤龙,在西方杀了白龙,再在中央杀了黄龙,岂不是让天下的人都动弹不得了吗?所以,你的谎言是抵挡不过我的道理的,就像拿鸡蛋去碰石头,把普天下的鸡蛋全碰光了,石头还是没被毁坏。”

那个人听了,羞愧地走了。

郑人买履

◎文/李光辉

生活告诉我们,实践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从前,郑国有个人,想到市场上去买双鞋。他先在家里用绳子按着自己脚板的大小量了一个尺码,然后才到市场去。

郑人来到一家鞋店,挑来挑去,终于挑中其中的一双,就是不知鞋的大小合不合脚。郑人伸手去掏尺码,却发现原先装在衣袋里的尺码不见了,到处找也找不到。于是他非常不好意思地对店老板说:“对不起,我把鞋的尺码忘在家里了,等我回去取来再买吧!”还没等店主反应过来,郑人转身就跑了。

郑人在家找到尺码,又急急忙忙返回市场。可是,这时天已经晚了,店铺都关门了。郑人累得筋疲力尽,最终还是没买到鞋,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家了。妻子问他怎么没买到鞋,郑人便讲了事情的经过。

妻子听后,骂道:“你这个呆子,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却偏偏要回家来取尺码呢?”

郑人连忙说:“那怎么行呢?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在别人认为不可能的情况下完成大业

◎文/佚名

可以说,世界上真正的大业,都是在别人认为不可能的情况下完成的。一位西方学者指出:“在人类一步步从过去走向未来的过程中,不可能的事,一件还没有。”

世间的事非常奇怪,越是人们认为不可能的,做起来越顺当。第一位发现这个道理的,据说是哥伦布。

1485年5月,哥伦布到西班牙去游说:“我从这儿向西也能到达东方,只要你们拿出钱来资助我。”当时,没有一个人阻止他,因为当时的人认为,从西班牙向西航行,到达富庶的东方是绝对不可能的,不出五百海里,就会葬身大海。

可是,在他第一次航行成功,第二次又要去的时候,不仅遇到了空前的阻力,而且还有人在大西洋上拦截,并企图暗杀他。至于原因,非常明确,因为沿这条航线绝对能够到达富庶的东方,他再去一回,那儿的黄金、玛瑙、翡翠、玉石、皮毛、香料,就会使他富比王侯,不可一世。

越是人们认为不可能的,做起来越顺当。这一道理,在哥伦布死后就被人遗忘了。直至五百年后,在华尔街上,才被一位名叫巴菲特的美国人发现。

1973年,全世界没有一个人认为,曼图阿农场的股票能够复苏;有的甚至认为,曼图阿不出三个月就会宣告破产。然而,巴菲特不这样看,他认为,越是在人们对某一股票失去信心的时候,这只股票越可能是一处大金矿。果然,在他以5美分的价格买入一万股之后,不到五年,他就赚了4700万美元。众所周知,现在他已是紧排比尔·盖茨之后的大富翁了。

哥伦布所发现的那个道理,前不久又被一个人发现。他是法国的一个小男孩。这个小男孩七岁时,创办了一个专门提供玩具信息的网站。当时,没有一个人把他放在眼里,没有一家同类的公司视之为敌,也没有哪家行业公司会来找他签订行业约束条款。他们认为,那个网站只是一个孩子的游戏,成不了什么气候。

谁知结果却出人意料,这个小男孩不仅把网站做大了,而且在他十岁时,就通过广告收入,成了法国最年轻的百万富翁。

越是一般人认为不可能的事,越是有可能做到。这话确实很有道理。大家都认为不可能,必然谁也不去关注,谁也不去攻击,谁也不去设防;再者,不可能实现的事,一般都没有竞争对手,第一个去做的人正好可以独自乘虚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