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讲给孩子的春秋战国历史
18850400000018

第18章 谏客篇(4)

齐宣王说:“那怎样做才能实行王政呢?”

孟子答道:“当初,周文王治理岐周的时候,对农民实行九分抽一的税率;对做官的人给予世代承袭的俸禄;不阻拦人们到江河湖海捕鱼,惩罚罪犯,不株连他的亲属;对待老无所依的人、失去丈夫的女人等需要得到救助的人,文王都是最先考虑的。”

齐宣王连连称道:“这话说得不错!”

孟子问:“您既然认为这话有道理,那为什么不去实行呢?”

齐宣王说:“我非常喜爱钱财,恐怕实行王政有一定的困难。”

孟子说:“从前,公刘也喜爱钱财。可是他能够和百姓一道,使得留在家中的人有余粮,行军的人有干粮,这样,军队才能奋勇前进。如果您也能和百姓一道,那么对于实行王政统一天下,又有什么困难呢?”

齐宣王接着说:“我还有个毛病,就是很喜爱女人,这样对于实行王政怕有困难吧?”

孟子答道:“喜爱女人并没有错,如果您能和百姓一道,使得天下的男人都能娶到女人,天下的女子都能嫁得出去,那么对于实行王政统一天下,有什么困难呢?”

齐宣王无话可说了。

齐宣王出兵攻占了燕国,他对孟子说:“对于吞并燕国这件事,有些人劝我不要这样做,有些人却劝我吞并它。我觉得一个拥有兵车万辆的大国去攻打与之匹敌的大国,并且只用了五十天时间便将其占领了,这样的结果仅仅是凭人力促成的吗?恐怕是天意吧。如果我们不去吞并它,是否就会违背上天的旨意呢?”

孟子回答说:“如果您做这件事能够使得燕国的百姓高兴,那么您就这样做。如果燕国的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这样做了。如果齐国吞并了燕国,燕国的百姓愿意拿着美食、琼浆来迎接齐国的军队,那么就是愿意您吞并燕国;如果齐国的军队使得百姓的灾难更加深了,那么吞并燕国对于百姓来说不过是换了一个统治者而已。”

过了一些日子,别的国家都在商议着救燕的事。齐宣王虚心地向孟子讨教对策。

孟子答道:“齐国拥有纵横一千里的土地,怎么还害怕别的国家呢?当初商汤征伐,天下的人都盼望他早日取得成功,因为他的征伐一点都没有打扰到百姓。百姓的买卖照常往来,庄稼照常耕种、收割。商汤只会诛杀暴虐的君王,用来拯救处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他们的军队对于百姓来说是及时雨,因此才会受到百姓的拥护。如今,燕王虽然被您打败了,可是您对欢迎您的燕国百姓又做了什么呢?您杀害了他们的父兄,掠夺了他们的子弟,毁坏了他们的祠堂,抢走了他们的宝器。天下各国本来就惧怕齐国的强大,可是现在齐国的领土又扩张了一倍,而且暴虐无道,别的国家自然会联合起来讨伐您。所以我觉得您现在最应该做的事,就是赶快发布命令,释放那些俘虏,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替燕国人拥立一位新国君,之后,您撤兵回到齐国。目前只有这样,才能停止各国联合起来对付您。”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他主张君王应该仁义治国。面对齐宣王问的问题,聪明的孟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采用迂回委婉的方式,不仅没有伤害君王的尊严,而且有效的令其采纳了自己的建议。孟子的这种旁征博引的劝谏方法,使得齐宣王不得不为之折服。

1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春秋时期,渐渐强盛起来的吴国想要称霸天下。

吴王想要出兵攻打楚国,此时楚国也是一方强国,因此有很多大臣反对吴王的这个决定。可是吴王一心想要成为霸主,根本听不进去那些劝诫的话。他拔出宝剑威吓群臣:“谁要再劝一句,我就将他碎尸万段。”因此大家都不敢再进言。

吴王的王宫里有一个侍卫,他觉得吴王这次出兵并不是正义之举,很难取得胜利。可是他又不敢直接向吴王进谏。经过反复思考,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有一天,这个侍卫一大早便走进后花园闲逛。他拿着弓箭,左转右转,衣服被露水打湿了也毫不在意。他就这样在花园里转了三天。吴王见了觉得很奇怪,便将他叫到面前,问道:“你总是这样在花园中走来走去,是想做什么呀?”

侍卫恭敬地答道:“我正在观察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在这个花园中有一棵树,树上有两只蝉。它们只知道站在高处喝露水很愉快地叫,却不知道有一只螳螂躲在后面,正准备扑上去捉它们呢。其实那只螳螂也没有觉察到,有一只黄雀正在它的身后,悄悄地伸着脖子准备去捉它。其实黄雀也不是最聪明的,它不知道树下面的我正拿着弹弓对准它呢!”

吴王听他说完,觉得很有趣。

侍卫继续说道:“蝉、螳螂和黄雀都只看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潜在的危险啊!”

吴王突然恍然大悟,原来他是在打比方来劝说我呢!于是他笑着称赞了侍卫,并取消了攻打楚国的计划。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做事情必须三思而后行,考虑周全再采取行动也不迟。侍卫人微言轻,但是这个比喻运用得极妙,将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形容得生动形象,于是便在不知不觉中劝说成功了。

14、晏婴讲故事劝齐王仁政

有一次,齐景公问晏婴:“你住在街道的附近,知道什么东西最贵吗?”

晏婴答道:“踊贵,鞋比踊便宜。”

踊是专门为受过足刑的人特制的鞋子。当时,齐景公喜欢滥用刑法,听了晏婴的回答后,便减少了这种行为。

齐景公令士兵制作陶坯。那时正值寒冬,天气寒冷,民工们吃不饱穿不暖,因此没有按时完工。景公十分生气,他要杀掉两名士兵,以示惩戒。

晏婴应诺,过了一会回来对景公说:“当初跟随庄公攻打晋国,那时杀了四名士兵,现在您命令杀掉两名,只有那次所杀士兵的一半啊!”

景公听晏婴说完,便马上醒悟过来,遂停止制造陶坯。

景公问晏婴:“忠臣是怎样侍奉他的君主的?”

晏婴回答道:“君主遇到灾难,不为他而死;君主逃亡出国,不为他送行。”

景公说:“君主将土地和爵位赐给臣子,让他拥有尊贵显赫的地位,等到君主有了灾难,他却不肯为君主去死;君主出逃,他也不肯为其送行。这样的臣子还能算得上忠臣吗?”

晏婴回答道:“如果君主能够采纳忠臣的建议,那么一生都不会有灾难,臣子就不需要为君主去死。如果君主能够听得进忠臣的劝谏,君主一生也不会逃亡,臣子又怎会为他送行呢?如果君主不采纳忠臣的意见,君主逃亡,臣子却为他送行,这是失职的行为。所以身为忠臣就要尽心尽力辅佐君王,不要让君王陷入灾难之中。”

景公听完便不说话了。

景公在位时赋税重,冤狱多。交不起税的人都被抓进了监狱。晏婴向景公进谏,景公却听不进去。景公说:“监狱是国家的重要部门,这件事就由你去办吧。”

晏婴答道:“您是要我治理监狱吗?我家中有一个能识文断字的小妾,她就可以治理监狱。您想让我勉强别人去纳税吗?可是百姓们都不想把粮食送给暴君手下的恶吏,使自己的亲人饿死。所以,您还是直接下令将监狱中的犯人杀掉算了。”

景公很高兴,说道:“我让你去管理监狱,你却推荐你的小妾,我问你向百姓们纳税,你却让我将其都杀掉。由此可见,你也没有什么治国的好方法呀。”

晏婴说:“夺取百姓们的财物让他们挨饿,让百姓们服劳役使他们疲惫不堪,他们已经受了那么多的苦,还要他们服从监狱的管理,这样我实在是做不到。”

还有一次,景公问晏婴治理国家最大的祸患是什么。晏婴答道:“神庙中的老鼠。”

景公很奇怪,晏婴接着说道:“神庙是木房泥墙,老鼠如果躲在里面,用烟熏怕把木头烧着,用水浇又怕把泥墙冲坏。老鼠之所以可以这么逍遥,就是因为它们藏在神庙里。就好比一些人,在朝中欺瞒君主,使得君主善恶不分;在外面仗着自己的权势,欺压百姓。倘若不除掉这些人,国家就会出乱子;倘若除掉他们,这些人又都是国君的近臣,国君下不了手。这些人就是国家的老鼠。”

晏婴又接着说道:“从前有个卖酒的人,他的招牌做得非常大,可是他的酒却总是卖不出去。他便问别人为什么不买他的酒,乡里人便说:‘你养的狗太厉害了,人家刚要走进你的店,却被你的狗给吓跑,谁还敢买你的酒啊。’国家也有这样的‘恶狗’,有些有识之士想要亲近君主,这些人就会像恶狗一样扑上来咬人,如此一来君主怎能不被人欺骗,国家怎能太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