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出身名门贵族,个个名声显赫,拥有上千名门客,身边人才济济。大有“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气魄。他们是战国四公子,惜才如宝的人。
1、孟尝君广纳贤人不拘一格
孟尝君名田文,是田婴的妾所生,小时候一直得不到父亲田婴的宠爱。
有一天,田文对父亲说:“您在齐国做了三朝的宰相,家里积攒了不计其数的黄金,可是却一个有才能的门客都没有。现在您的妻子丫鬟个个穿的是绫罗绸缎,而外面的士人连粗布衣服都穿不上;家里的仆人每日有吃不完的美味佳肴,而外面的士人却连糟糠都吃不饱。如果国家出现了什么变故,谁会愿意为我们做事呢?您积攒的财富又怎么保得住呢?”
田婴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从此对他另眼看待,并让他主持家事。
从此,田文广招门客,很多有识之士听闻田文的名字都来投奔。田婴死后,田文便承袭了父亲的爵位,被人们尊称为孟尝君。
秦昭王听说齐国公子孟尝君非常有才华,于是先派泾阳君到齐国做了人质,以此来换取孟尝君来到秦国。孟尝君正打算向秦国出发,可是他的门客们都极力劝阻他。
门客苏代对孟尝君说:“现在的秦国国力强盛,正如狼似虎般盯着别的国家。您这次去倘若回不来怎么办呢?”于是孟尝君便取消了出使秦国的计划。
过了几年,孟尝君还是来到了秦国。秦昭王非常看重他,想要任命他为秦国的丞相,可是有人提醒秦昭王说:“孟尝君虽然才华非凡,可他毕竟是齐国人,凡事肯定会先为齐国考虑。您把他留在身边,对国家来说实在是一个隐患哪!”
这席话使得秦昭王放弃了重用孟尝君的打算,并将其囚禁起来,择日处死。
孟尝君后来派人去求秦昭王的宠姬,希望她能说几句好话。这位妃子听说孟尝君有一件非常珍贵的白色狐皮大衣,于是她提出:只要将狐皮大衣送来,便答应帮这个忙。其实这件衣服已经被孟尝君献给了秦昭王,这是天下独一无二的至宝,根本找不出第二件了。为此孟尝君很发愁,他的那些门客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这时,有个门客出了一个主意:“我想,我能够帮你拿回那件狐皮大衣!”说话的这个人便是门客中最擅长偷盗的人。当天晚上,他悄悄地潜入王宫,将那件稀世珍品偷偷地拿了出来。
孟尝君马上将它献给了秦昭王的宠姬。这位妃子拿到梦寐以求的东西,便开始在秦昭王面前一个劲儿地说孟尝君的好话,最后秦昭王就真的放了孟尝君。
秦昭王刚宣布释放孟尝君,孟尝君便快马加鞭地向城外逃去。他们一干人等来到函谷关,城门还没有开。按照规定,必须鸡鸣的时候才能开门。
这时秦昭王已经反悔,追兵已经在后面了,情况非常危急。可巧门客中有个十分擅长口技的人,他学了几声鸡叫,使得周围的鸡都跟着叫了起来。守卫听到鸡叫,便将城门打开,孟尝君他们很快就逃了出去。等到秦国的追兵来到关口,发现他们已经出了关,便回去复命了。
当初孟尝君收留那两个门客的时候,众人都嘲笑他们,没想到孟尝君最危难的时刻,还是他们发挥了作用。
孟尝君还有一个门客叫做冯谖。他投到孟尝君门下的时候,孟尝君不知道他有什么本事,就把他安排到了下等食客的住处。
过了几天,孟尝君向侍者打听冯谖这些天都做了什么事。侍者答道:“这位客人真是奇怪,他经常用手弹着自己的剑唱:‘长剑啊长剑,我们还是回去吧,这里吃饭没有鱼呀!’”
孟尝君听了,便将冯谖安排到了中等食客的住处。
又过了几天,孟尝君听说冯谖依然拿着长剑唱:“长剑啊长剑,还是回去吧,这里出行的时候没有车呀!”
孟尝君无奈,便把他安排到了上等食客的住处。
过了些时候,他向侍者询问,没想到冯谖依然在抚剑长叹,嫌弃没有钱财养家。
孟尝君这次听了以后非常生气,便没有理睬他。一年之后,冯谖没有再说什么了。
孟尝君家中养着三千多的食客,自己的俸禄根本不够养活他们。好在他在自己的封地薛邑放了债,希望能够收上点利息应付日常开销。
有一次,到了收债的时候,冯谖自告奋勇要替孟尝君去,孟尝君很高兴,便叫总管将合同契据交给了他。临走时,冯谖问孟尝君回来要买什么东西,孟尝君便让他看家里缺少什么便买点什么。
冯谖驱车来到了薛城,那里的百姓听说要来收利息了,一个个叫苦连天。冯谖拿出契据,并没有一家家地收利息,而是当着大家的面将那些契据当众烧毁了。老百姓都高兴异常,可是孟尝君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生气。
冯谖对孟尝君说:“您不是让我买一些家里缺少的东西吗?眼下您的家中有的是金银珠宝,良犬骏马。在我看来你这里缺少的就只有‘义’了。所以我就将这个帮你买了回来。”
孟尝君问道:“这话是什么意思?”
冯谖答道:“向你借钱的人都是穷人,眼下利滚利,他们便越来越穷。就算等着向他们讨债十年,他们也未必能拿得出来那些利钱。倒不如一把火烧掉,免了他们欠您的债,这样您的封地的人民便会亲近您,拥护您。这样得到的民心比那些利息还要重要啊!”
孟尝君从此对冯谖另眼相待。
后来齐王听信谗言,解除了孟尝君的职位。孟尝君府里的三千多食客几乎全都离开了,只有冯谖依然陪在孟尝君的身边。孟尝君回到自己的封地,在离薛城百里远的地方,孟尝君便看到薛城的百姓纷纷来迎接他。
此时孟尝君终于看到了当初冯谖给自己买的“义”。
不久,冯谖到秦国去游说。他对秦昭襄王说:“齐国能够这样强盛,全靠拥有孟尝君这样的人才。现在齐王罢了他的职位,此时正是您重用他的好时机呀!如果您这时能够让孟尝君来秦国任职,相信他一定协助您将秦国变得更加强盛。”
秦王听了冯谖的话,马上派人带着十辆车子和两千两黄金,去迎接孟尝君。
冯谖又回到齐国,对齐王说:“您知不知道,据说秦王准备了十辆车子,两千两黄金来请孟尝君去秦国。如果孟尝君真的去了秦国,那么强盛的秦国就好比如虎添翼,日后肯定会越来越强大。我建议您还是在秦国使者到来之前恢复孟尝君的职位,多给他一些封地,这样才能粉碎秦国的阴谋。”
齐王连忙派人去边境打探消息,原来秦国真的派了人过来。
此时,冯谖又对孟尝君说:“您要向齐王要一些祭器,在薛城建立宗庙,这样您的地位就稳固多了。”
宗庙在薛城建好后,冯谖便欣慰地说:“至此,您可以高枕无忧了。”
此后的几十年里,孟尝君果然安安稳稳地在齐国做了相国,没有受到祸患的干扰和伤害。
2、平原君重人才从谏如流
平原君名叫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弟弟,在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执政的时候,担任相国,以善于养士而闻名。
有一次,平原君仗着自己的显赫地位,拒绝向国家纳税。税官赵奢就把平原君家中的管事找来,要管事按规定纳税。
没想到,这个税官依靠主人的权势,根本不把他这个税吏放在眼里:“这天下都是赵家的,平原君不交税又能怎样?你能管得着吗?”
赵奢看着他答道:“天下是赵家的,没错,可是纳税的规定也是赵王定下的。我想,你还不知道拒绝纳税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吧!”
管事很轻蔑地说:“不知道,但我也不跟你啰嗦,我要走了。”
赵奢拦住他,说道:“拒交税款便是抗拒国法,论罪当诛。”
管事更轻蔑地笑道:“你敢这么做吗?”
赵奢怒道:“我敢!”于是当即令人将那个管事推出去斩了。
接下来,赵奢从平原君家中先后叫来了九个管事,但是都不肯交税,结果都被赵奢杀了。
这件事传到了平原君的耳朵里,他发誓一定要报这个仇。
赵奢知道平原君要报复自己,于是先一步到了他的府上,说:“我这样做完全是为您的前途考虑,也是维护赵国的利益呀!”
平原君愤愤地说:“你杀了我九个管事,还说为了我好?”
赵奢说道:“我督促您交税,正是为了维护赵王制定的国法。您身居高位,如果我纵容你不纳税,那么别人就可能争相效仿。那样国家没有税收,国库就会亏空。如果再遭到别国的侵犯,赵国轻则割地赔款,重则亡国。如果赵国覆灭,您的利益又怎么能保障呢?相反,如果您能带头交税,国家就会越来越强大。那么您的地位和财富也不会受到威胁。如此看来,您觉得哪一种对您真正有利呢?”
平原君听完赵奢的话,终于理解了他的苦心,马上补交了税款,又将其推荐给了赵王。赵奢成为了管理国家赋税的官员,后来又晋升为将军。
公元前257年,秦军将赵国都城邯郸团团围住。赵国派平原君去楚国求救,希望双方能够结成联盟。平原君在动身前想要挑选二十个门客作为随从,可是选来选去只确定了十九个,还差一个人怎么也找不到合适的。这时,有一个叫毛遂的人来到平原君面前推荐自己。平原君看了他一眼,问他来到门下多长时间了。
毛遂答道:“已经三年了。”
平原君说:“但凡有本事的人,混在人群中应该很快就能显露出来。你来到我这里这么长时间都没有人认为你优秀,想必你也没什么长处,你还是留在这儿吧!”
毛遂听着平原君的讽刺,仍然坚持要跟随他去楚国,最后平原君答应了他的要求。
一路上,门客们高谈阔论,而毛遂竟然出口不凡,人们都被他的学识和智慧所折服。
到了楚国,平原君和楚王商讨联合的事情用了很长的时间,从早上谈到中午,楚国仍然没有下定决心。
这时,毛遂拿着宝剑走进堂内,向平原君说道:“关于两国合作的事情,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怎么用了这么长时间呢?”
楚王见毛遂进来,便问平原君这是什么人。
平原君答道:“这是我的门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