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讲给孩子的春秋战国历史
18850400000002

第2章 君王篇(上)(1)

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这段历史时期充满了王侯间的争斗,成则王,败则寇。谁能笑到最后才是最终的赢家。

1、秦穆公五张羊皮换五贤

百里奚原是虞国的大夫,具有非凡的才能。后来虞国被晋所灭,百里奚成为了亡国大夫。晋献公本想对他委以重任,可是百里奚觉得十分屈辱,便宁死不从。

后来秦穆公派人向晋国提亲,晋献公便把自己的大女儿许配给秦穆公。当时有人向晋献公进谏,既然百里奚不愿意做官,那就让他做个陪嫁的奴仆吧!百里奚便跟随着晋国公主的陪嫁队伍走向秦国。可是,在半路上他却偷偷逃走了。

秦穆公在查看陪嫁的奴仆名单时,发现少了一个人,便向他人询问。别人都认为不过是个奴仆,不必太在意。此时,朝中有个从晋国投奔而来的、名叫公孙枝的武士,他把百里奚具体介绍了一番,并告知秦穆公说,这个百里奚是个非常难得的人才。因此,秦穆公发誓一定要找回百里奚。

百里奚从陪嫁的队伍中逃走之后,来到了楚国的边境上。楚兵发现了他并怀疑他是奸细。百里奚急忙辩解自己是虞国人,是给有钱人家放牛的,国家亡了才出来逃难。楚兵见他年岁已大,长相老实,也不像个奸细,于是就把他留下来看牛。想不到百里奚还真有一套养牛的本事,没多久便把那些牛养得个个膘肥体壮。人们都称呼百里奚为“放牛大王”。不久,他的这个名号传到了楚王的耳朵里,便命他去南海牧马。

后来,秦穆公得知了百里奚的下落,便准备了一份厚礼,想要派人将百里奚要回来。这时,公孙枝拦住了秦穆公,他说:“以前楚王不知道百里奚是个人才,所以才让他去牧马。倘若我们如此大张旗鼓地要人,就等于告诉了楚王百里奚的价值。由此,楚国又怎能轻易地放人呢?”

秦穆公听完他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可是他又急于将百里奚换回来。公孙枝便说道:“我们最好低调一些,就用一般奴仆的价钱——用五张羊皮将他换回来就行了。”

秦穆公听完,便按照公孙枝的建议派出了使者。

秦国的使者见到楚王说道:“我们之前走失了一个奴隶,他犯了很重的罪,我们已经找他很久了。听说他逃到了楚国,希望您能允许我将这个罪犯带回去。”说完,便献上了带来的五张上等羊皮。

楚王一听不过是个奴隶,于是很痛快地答应了使者的请求,让他将百里奚带回了秦国。

秦穆公满心欢喜地去见百里奚,却发现他原来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失望的表情顿时显露出来:“可惜啊,年纪太大了。”

百里奚笑道:“您要是让我跟随您去猎飞禽走兽,臣确实力不从心了。可是要让我同您商讨国家大事,臣还不算老呢!”

秦穆公听完不禁高兴起来,他急忙向百里奚请教:“你有什么办法让秦国成为众诸侯国中的强国呢?”

百里奚说:“秦国最大的优势便是地势。秦国虽在边陲地区,可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伺机而动。”

秦穆公不禁对百里奚肃然起敬,认为他果真是个人才,于是便封他为上卿,协助自己处理国事。不料百里奚却婉拒了秦穆公的好意,他推荐了自己的一个朋友:“我有一个朋友叫蹇叔,他的才能远胜于我,您还是把重担放在他身上吧。”

秦穆公一听大喜,竟然还有比百里奚更能干的人才。求贤若渴的他急忙令使者带着重金去迎接蹇叔。

蹇叔为了能够安抚好友,让百里奚安心地为秦国佐政,便跟着使者来到了秦国。

秦穆公非常高兴,他对蹇叔说:“以往只是听说过你的才能,但是从来没有见识过。我想听听您对治国有什么意见。”

蹇叔说:“秦国之所以不能立于强国之中,主要是威德不够。”

秦穆公急忙问:“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蹇叔答道:“首先治法要严,这样才能在别的国家中树立威严;对百姓要宽容,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要想国家强盛,必须教民礼节,贵贱分明,赏罚公正。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贪心。当今的许多强国都已经有了衰退的趋势,秦国正在一步步强盛起来,您最后一定能实现您的霸业。”

听完蹇叔的话,秦穆公对此人非常叹服。于是封百里奚为左庶长,蹇叔为右庶长,称为“二相”。由于百里奚是用五张公羊皮赎回来的,所以人们又称他为“五羖大夫”。后来百里奚又向秦穆公推荐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白乙丙。没多久,百里奚的儿子也投奔到秦国来,被秦穆公拜为将军。

此后,秦穆公五张羊皮换来五位贤人的故事广为流传。

回观历史,但凡能够成就大业的人必然是知人善任、求贤若渴的人。一个人不管有怎样的宏韬伟略,倘若身边没有智者谋臣的倾心帮衬,也很难创造一段广为传颂的历史。秦穆公羊皮换贤,不得不说他捡了一个大便宜,但是倘若没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胸怀气魄,恐怕也无缘于这些贤臣良将吧!

2、秦武王举鼎斗勇枉送命

秦武王是秦惠王众多儿女中最神武的儿子,秦惠王给其起名为“荡”,为的就是让他达成称霸中原、荡平天下的愿望。秦武王是秦国最著名的君王,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是其雄心壮志不逊于任何一位有做为的君主。可是他却因为一时逞能而葬送了自己的性命,实在令人惋惜。

秦武王身高体壮,重武好战,有着天生的神力。他常常和勇士们以斗力为乐,而且对于勇力过人者都十分欣赏。当时乌获、任鄙就是因为勇猛力大而受到了重用,秦武王继位后,对二人更是宠爱有加,纷纷提拔他们为上将。

在卫国(有说是齐国)的民间也有个力大无穷的人,名叫孟贲,他就是因为力气大而闻名于乡里。人们形容他的神力,“水行不避蛟龙,陆行不避虎狼,发怒吐气,声响动天”。传说有一次他上山砍柴,看见两头公牛在打斗。孟贲上去便攥住了两头牛的牛角,一下子便见它们分开了。其中一头牛感受到孟贲的蛮力便温顺地匍匐在地,另一只却有点不服气,对着孟贲不停地晃动牛角,大有和孟贲决一死战的劲头。谁知孟贲一怒之下狠狠的揪住了牛角,按住牛头,硬是将牛角拔了出来。那头牛顿时鲜血喷出丈余高,之后倒地而死。

方圆百里的人都知道孟贲的厉害,因此都不敢与其发生争执。后来孟贲听说秦武王在招贤纳士,他想自己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于是连忙赶往秦国。从卫国到秦国要经过黄河,所以必须走水路。那天在岸上等待乘船的人非常多,按照规矩,每个人都是要排队登船的。可是那天孟贲来了,因为有一身神力,孟贲从来都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只见他一把将前面的人都拉到了自己的身后,抬脚就要上船。

别人已经等了很久,见到他如此不讲道理,就有人十分气愤,便拿着船桨打他的头:“你以为你是孟贲啊,不排队就想上船。”

孟贲十分生气,转身就用双眼瞪着那个说话的人。只听他大吼一声,顿时河水波涛汹涌,站在船上的人都被震到了河里。为了早日赶到秦国,孟贲也没工夫和那些人计较,他把船桨插在岸上,站在船上用脚猛地一蹬,船就划到了十余米外,转眼间就到了河对岸。他很快就到了咸阳见到了秦武王。经过一番测试,秦武王对他的才能非常赞赏,当即给他封了官职,像对待乌获、任鄙一样宠信他。

秦武王是个胸怀大志的人,他不屑与六国为伍。六国都设有相国一职,于是秦武王便将秦国的相国改为丞相,并设有左右两个丞相。甘茂为左丞相,樗里疾为右丞相。秦武王知道这两个人都是学识渊博、聪明绝顶之人,于是他找机会向二人问道:“如果你们能够让我统一各国,灭掉周朝,得到君王的威望,那么我死了也值了。”接着秦武王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想先从韩国入手,灭掉韩国。

樗里疾表示反对,因为到韩国的路途不光遥远而且艰险,兴师动众,劳民伤财,还不一定能够取得胜利。万一赵、魏两国趁机从背后偷袭,将会造成十分恶劣的后果。

秦武王转过头看着甘茂。甘茂愿意到魏国去做说客,不但阻止魏国向秦国偷袭,还会让魏国出兵助秦灭掉韩国。秦武王听后大喜,便给了甘茂很多的财物,命他速速出使魏国。经过甘茂的一番努力,魏国果然答应出兵助秦。

没多久,秦武王便命甘茂率领十万大军向韩国进攻,又命乌获率领五万援兵前往韩国支持甘茂。秦、韩两国在宜阳城下展开了战斗。乌获手持一双重一百八十斤的铁戟,独入韩军,身后军士所向披靡,没有敢抵挡的韩军。甘茂与将军向寿各自率领一支队伍,乘势追击。韩军打败,七万多人被斩首。乌获一跃登城,手攀城墙外沿,没想到城墙竟然承受不了乌获的巨大臂力,坍塌了。乌获摔下城墙,被摔得粉身碎骨。秦军很快攻破宜阳,韩王感到十分惊恐,急忙让出了三产之地,秦武王的第一个愿望就这样达成了。

接下来秦武王便到巩、洛之间游玩了。他带着任鄙、孟贲一班勇士和大队人马起程,直入周王朝所在地——洛阳。周郝王迫其压力,派使者以及其隆重的礼节到郊外迎接。可是秦武王却拒绝了周王的召见,因为他急于想见到一件东西,那就是象征着王权的九鼎。他早就听说这九鼎就放在周王室太庙的一侧。于是他马上来到周太庙,在侧室果然见到了九个宝鼎。这九鼎是当年大禹王收取九州的贡金,各铸成一鼎,上面记载着本州的山川人物,以及贡赋田土之数,足耳都有龙文,又称之为“九龙神鼎”。它是周朝的镇国之宝,当初周武王攻克殷商,便把九鼎迁到了洛邑。这九个鼎就好似九座小山,周武王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才将其搬了过来,人们都不知道它们到底有多重。

秦武王看到它们赞不绝口,立刻决定将其带回秦国。他看着鼎,转而对身边的人说:“你们可有人能将这个鼎举起来吗?”守鼎的小吏答道:“自从有了这鼎,就从未有人能将其举起来。听说每个鼎重达千余斤,没人能举得起来。”

秦武王于是转身问任鄙、孟贲:“你们都是力大无穷的勇士,你们可否举得动这个鼎?”

任鄙深知秦武王是个喜欢争强好胜之人,于是答道:“小人只能举得动百余斤的东西,这个鼎这么重,我恐怕举不起来。”

可是孟贲却是个愣头青,他不知道秦武王的用意,卷起袖子便走上前,说:“让我来试试,倘若举不动,大王也别怪我。”

于是孟贲束紧腰带,抓住两个鼎耳大喝一声,只见那鼎离地约有半尺,但是很快又落到了地上。而孟贲由于用力过猛,眼珠迸出,鲜血直流。秦武王笑道:“果然是个力大的勇士。既然你能举起此鼎,我岂能落到你后面。”于是秦武王上前想要举鼎。

这时任鄙急忙劝道:“大王乃万乘之躯,不可轻易尝试啊!”

秦武王完全不理会他的劝解,当即解下锦袍玉带,束缚腰身。任鄙反复劝解都没有用,秦武王大步向前,心想:“倘若不能举起它走几步,那怎么能显示出我的神威。”于是,他猛地吸一口气,用尽生平神力,大喝一声将鼎举到了离地半尺。他刚要转身走几步,顿时感觉体力都已经耗尽,大鼎从手中落下,秦武王来不及躲闪,鼎重重地砸在了右脚上。只听得一声闷响,整个右脚胫骨被压个粉碎。秦武王顿时昏死在地上。

随从人员慌忙将其抬回住处,鲜血染红了整张床。秦武王疼痛难忍,不到半夜便断了气。真正应了他之前说的那句话,“要是能够在巩、洛之间游玩一次,死了也无憾了。”今日果然死于洛阳。

一个心怀大志的君主,却因为跟人比力气而死于非命,听来确实让人哭笑不得。由此看来,争强好胜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取的。身为一国之主,树立威信是有必要的,可是笨到拿命去博一个大力士的面子就有点得不偿失了。君主当以国家大事为重,秦武王因为举鼎而亡,而造成了秦国长达三年的争夺王位的内乱,不可不说,秦武王死得不仅极其荒诞,而且轻如鸿毛。

3、秦惠王“送金牛”计取蜀国

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变得越发强大起来,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秦惠王为了能够和其他六国争霸,不断蚕食小国以壮大国力。在夺得河西之后,秦国便开始向蜀国进军。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国虽然国力不敌秦国,可是却占据着有利地势,任凭谁也攻不进来。即便敌人攻入,也可以断前绝后,来个瓮中捉鳖。

秦国已经攻打了很多次,可是屡战屡败,损失了大量兵力,但是仍然难以攻入城中。对此秦惠王十分焦急,他多次察看地形,并派人到处打探蜀国虚实,最后他想出了一个主意。

有一天,秦军突然停止了对蜀国的进攻,而蜀军害怕有埋伏,仍然严守关口长达半个月的时间。后来在蜀军当中流传着这样一件奇事:在离蜀军关隘不远的地方出现了一头金牛,屙出来的不是粪便而是黄金。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蜀国的王宫里,蜀王连忙派人前去察看。

派去的人一看,果然如此,一头比普通的牛大三倍的石牛屹立在路旁,屁股下面有几堆碎金子。那人拿上金子便跑回王宫向蜀王报告。蜀王大喜,当时蜀国国库正是空虚的时候,这笔意外之财将很好地缓解国家的财政压力。

为了防止别人抢先一步,蜀王立即派出军队前往保护,同时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修桥铺路,硬是把天堑变成了通途。一条通往蜀国都城的通道打通了,金牛被顺利地运回了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