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讲给孩子的春秋战国历史
18850400000004

第4章 君王篇(上)(3)

楚庄王阅兵回来,刚走到半路,便遇到军队要同他作战。原来是令尹门越椒想要造反,自从楚庄王削弱了他的权力,他便更加坚定了造反的决心。这次他看楚庄王率军出征了,便马上让本族的人马占领了郢都,并带了人马拦截楚庄王。楚庄王假装害怕退兵,暗地里却让大军四下里埋伏好,只派一队兵马去把门越椒引过来。门越椒过了一条河,接着去追楚庄王。等到门越椒知道中了计,想要赶紧回去,河上的大桥却已经拆去了。大将乐伯在河对岸冲着门越椒大喊,让他投降,门越椒便叫将士们隔着河射箭。

乐伯手下有个小军官叫养由基,他冲着门越椒喊道:“隔着这么宽的河,射箭有什么用?我听说令尹擅长射箭,我们不妨走近点,各自站在桥头,一人射三箭来赌个输赢。你觉得怎么样?”

门越椒说:“要比箭,我先射。”

养由基同意了让他先动手。

门越椒对自己的箭术非常有信心,于是他开始向河对岸射箭。可是养由基用自己的弓轻轻地一拨,射过来的箭就掉在河里了。接着第二枝箭又来了。他把身子一蹲,那枝箭从他头顶上飞了过去。

门越椒嚷着说:“不许蹲,不许蹲!”

养由基说:“好,这回我就不蹲,您只剩一箭了。”说完就瞧见第三箭已经过来了。养由基不慌不忙,伸手一抓,便将那枝箭接在了手里,说:“您射完了,这下改轮到我了。”说完只听“嘣”地一声,门越椒赶快往左边一躲。养由基笑着说:“别害怕,我只是拉拉弓,箭还在手里呢。”接着他又把弓弦拉了一下,门越椒赶快又往右边一躲。养由基就在他往右边躲的那一下子,射出了一箭,正射中了门越椒的脑门上。门越椒一下子便倒了下去,他带来的兵马逃的逃,降的降。楚庄王又打了一个胜仗。由于养由基一箭便消灭了敌人,因此楚国人就管他叫“养一箭”。

楚庄王平定了令尹门越椒的叛乱以后,就封本国的一位隐士为令尹。那位隐士便是孙叔敖。他开始改革楚国的制度,整顿军队,开垦荒地,挖掘了楚国最大的一条河道。河道修好后,一百多亩庄稼能够受其灌溉,每年可以多打下不少粮食。

又过了几年,楚国变得更加富强。公元前597年,楚国跟晋国大战一场。这时候晋国的国君是晋景公。楚庄王把晋景公的军队打得七零八落,拼命逃窜。有人劝楚庄王追上去,把晋人赶尽杀绝。楚庄王说:“楚国自从城濮之战以后,一直抬不起头来。这次打了胜仗,已经将楚国的耻辱洗刷掉了。晋国灭不了楚国,楚国也灭不了晋国。晋楚两国应该讲和,杀再多的人是没有意义的。”楚庄王立刻下令收兵,让晋国的人马逃了回去。

有人又对楚庄王说:“我们把晋人的尸首堆起来,造成一座小山,一来可以为胜仗留个纪念,二来也可以显显威风。”

楚庄王听了,瞪着那个人说:“只不过偶然打了个胜仗,有什么好纪念的!杀人又不是多么光彩的事,把尸首全都埋了吧!”楚庄王沉寂了三年,之后便一鸣惊人,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玉在匣中求善价,钗在奁内待时飞。”贾雨村的这句话也反映出了楚庄王当时的心境。只不过作为一个王者,他的腾飞更有力:懂得审时度势,伺机而动,不争一时之气,这才是王者风范;胜不骄败不馁,这才是一个强者应该具有的素养和心态。

7、燕昭王千金买骨广纳贤

齐闵王是个有野心的君主,他联合楚、魏两国灭掉了宋国。眼见他越发骄横,各国诸侯对此都很不满意。

特别是燕国,和齐国还有一笔账没有算。原来当初燕王哙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竟然将王位让给了相国子之,由此引发了相国和太子的争夺之战。燕国发生了内乱,齐国却假借帮忙平定内乱的名义,顺势攻入燕国,差点将燕国灭掉。后来太子平继位,即为燕昭王,他带领燕国民众将齐国军队从燕国赶了出去。从此他立志要壮大燕国的国力,不再受人欺负。

就在燕昭王四处物色贤才的时候,有人建议他去拜访下郭隗。燕昭王便亲自登门,向郭隗请教寻求贤能之人的方法。

郭隗仔细想了想,说道:“我没有办法向您举荐贤能者,但是请允许我给您讲一个故事吧!”接着,郭隗就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国王非常喜欢千里马,他经常派人到各地去寻求,可是找了三年一无所获。有个大臣听说有个地方有千里马,便奏请了国王,拿着五百两黄金去买千里马。可是等他到了那个地方,马已经得病死了。无奈之下,大臣用重金买下了马骨回去复命。

当国王见到马骨的时候又心疼又生气,他责怪大臣用那么多金子就换来了一堆马骨头。大臣反问国王:“如果您肯花重金买死的千里马,还怕没有人把活的千里马送到门口吗?”国王听了觉得有道理,便不再责怪大臣。结果国王重金买马骨的事情传开了,很多人都从四面八方赶来,向国王出售千里马。

郭隗说完这个故事,接着对燕昭王说道:“您想要招揽贤才,不妨从我开始吧。如果我都能够得到重用,那么比我更有用的人定然会欣然前往投奔您。”于是燕昭王给郭隗建造了豪华的房屋,并将其拜为自己的老师。

别的国家的人听说燕昭王对贤能的人非常看重,于是纷纷来到燕国求见。在这一批人中,当属赵国人乐毅最为出众。在他的辅佐下,燕国渐渐强大起来。

燕昭王看到齐闵王骄横自大,很不得人心,于是便向乐毅说道:“现在齐王昏庸无道,我们不如趁着这个时候去攻打齐国,你觉得怎么样?”

乐毅说:“齐国是大国,单凭我们的力量恐怕不能取胜,倒不如联合别的国家一起去攻打它。”于是燕昭王便派乐毅联合各国诸侯,韩、魏、赵、秦都愿意同燕国一起出兵征讨齐国。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统率五国兵马,浩浩荡荡杀到齐国。齐闵王听说五国联合向齐国进军,连忙聚集全国兵马来抵抗联军。双方在济水的西面打了一仗,五国军将士气旺盛,将齐国打得落花流水,齐闵王被迫逃到了临淄。

联军打了胜仗,各国各自占领了齐国的一些城池便离开了。但是乐毅依然不肯罢休,他亲自率领燕国军队长驱直入,一直打到了齐国的都城临淄。齐闵王不得不再一次逃亡,最后在莒城被人杀死。乐毅在这次战争中立了大功,燕昭王封他为昌国君。

记得《天下无贼》中黎叔那句发自肺腑的话,“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的确,拥有贤才是一个国家富强的根本,尤其在战乱年代,有时候一个人才抵得上千军万马。古往今来,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都离不开贤才的帮助,燕昭王招贤纳士,从善如流,实现国家富强是必然的。

8、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兴国力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纷纷通过变革实现国家的强盛,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显著,而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对后世军事上的影响也是相当显著的。

公元前326年,赵武灵王继位时年仅十二岁,而此时的赵国可谓是四面环敌,中间还有一个中山国横插在赵国领土中央,使得赵国不得不分裂为以邯郸为中心和以代郡为中心的两大块。中山国算得上是赵国的眼中钉,肉中刺了。赵国想要在诸侯各国中有所作为,灭掉中山国是必要之举。

经过多年的准备,赵国终于争得了一个比较安定的外部环境。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亲率大军进攻中山,燕国也趁机攻打中山国,可是就在两个大国同时进攻的情况下,中山国竟然取得了胜利,这次战争引发了赵武灵王的改革。

经过反复的思考,赵武灵王发现赵国士兵身上的一些缺点。原来将士们都穿着长袍大袖,外面又裹着厚厚的铠甲,行动很不方便,而且这种装束穿戴起来十分麻烦,一旦此时受到敌人袭击,赵军就只能弃甲而逃了。

赵武灵王发现居住在赵国北面的胡人装束却十分简单轻便。他们大多穿着紧身短衣,长裤,行动起来十分方便。赵武灵王由此想到,如果让中原的将士也穿上这样的服装,再加上中原严格的军事组织,岂不是大大提高本国军队的作战能力吗?

于是赵武灵王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大臣楼缓,楼缓十分赞成。可是这些想法传到别的大臣耳朵里,很多人都表示不能接受。之后赵武灵王又向相国肥义请教,询问这件事是否可行。肥义对此也十分赞同,并鼓励赵武灵王不要受到那些反对意见的影响。只要自己觉得正确,对国家有利,就要大胆地去施行。肥义的一番话,坚定了赵武灵王的决心,他随即找来一套胡服穿上,并发誓要灭掉中山国。

可是赵武灵王的这个想法却遭到了朝中重臣公子成的反对,公子成认为如果赵国穿上胡服,不仅有失脸面,而且会被诸侯各国耻笑。公子成此时装病不上朝,于是赵武灵王亲自去他家里劝说。他向其介绍了其中的利害关系,到最后终于说服了公子成。第二天,公子成穿着胡服来上朝,别的大臣见状也纷纷效仿。于是赵武灵王向全国颁发“胡服令”,号召民众改穿胡服,学习骑射技术。

“胡服令”在推广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和阻碍,一些名门贵族坚决抵制,他们攻击赵武灵王学习蛮夷,根本不像个君王。赵武灵王就一边安抚,一边用刑罚威吓,这样才使得胡服在全国得到了推广。紧接着,赵武灵王开始广泛地招募能骑善射之士,很多少数民族的骑士也来投靠赵国,赵军上下开始学习起了骑射技术。不到一年的时间,赵武灵王就训练出了一队训练有素的骑兵,从而取代了赵国的兵车。

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亲率新组建的骑兵队伍,再一次攻打中山国。这一次赵军的战况非常乐观,他们很快袭取了中山国的宁蔑,然后移兵北上,大破林胡和楼烦诸部落,使得他们被迫北迁,成为赵国的属国。赵武灵王的胡服改革取得了初步的胜利,下一步他的目标就是中山国了。

在攻打中山国之前,赵武灵王派人出使诸侯各国,而且调集兵力严守边境,以防敌人偷袭。等到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他开始向中山国进攻。上次的失败让赵武灵王增长了不少经验,这一次赵军来势汹汹,很快便占领了中山国的大片领土。最后中山国被迫言和,答应割让南部四邑,至此三分之一的领土划到了赵国的版图上。之后赵国分为五次攻打中山国,每次都以割地告终,最后整个中山国领土都划到了赵国境内,赵武灵王终于实现自己的誓言,将中山国消灭了。从此赵国南北合为一个整体,可以专心对外了。

俗话说,变则通,通则久,不懂得变通便永远没有进步。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不仅增强了赵国的国力,而且对后世军事也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他改变了中原各国的军事作战方式,从此战车退出了历史舞台,这种作战方式被骑兵取代。此后赵国名将辈出,成为唯一可以和秦国抗衡的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