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旅游生态与环境管理
18854500000025

第25章 环境影响评价(2)

4)综合性原则

在景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不仅要考虑社会环境,还要考虑生态和自然环境,以及生活质量影响。因此,环境影响评价分析中必须强调采用综合的方法,以得到正确的评价结论。

5)实用性原则

景区环境影响评价的实用性体现在制定优化方案和污染防治对策方面,应该是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效果上可靠,能为有关部门所采纳。

6)战略性原则

景区环境影响评价应从战略层次评价景区开发活动与其所在区域发展规划的一致性、内部功能布局的合理性,并从总量控制的思想上提出项目进入景区的原则、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削减方案。

7)可持续性原则

景区环境影响评价应通过对景区开发活动及其环境影响的分析与评价,建立一种具有可持续改进功能的环境管理体制,以确保景区开发的可持续性。

6.4景区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操作

6.4.1景区空气影响评价

1.评价指标的筛选

在进行环境空气影响评价时,要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和评价区污染状况来筛选评价因子。一般选择建设项目排放量较大的特征污染物作为主要评价因子,同时应考虑已造成评价区内严重污染的污染物。评价因子一般选择3~5个,对排放污染物种类较多的项目,其评价因子可适当增加。

2.评价的标准

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环境空气质量划分为3类功能区。

一类区:主要适用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二类区:主要适用于城镇规划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三类区:主要适用于特定工业区。

3.评价的方法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是运用空气质量指数对大气污染程度进行描述,分析空气环境质量随着时空变化而发生的变化,探讨其原因,并根据空气污染的生物监测和空气污染环境卫生学监测进行空气污染的分级。最后,分析说明空气污染的原因、主要空气污染因子、重污染发生的条件、空气污染对人和动植物的影响等。

目前,空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方法主要有空气质量评价指数法和空气质量评价生物法。

6.4.2景区水体影响评价

1.评价的目的

景区水体影响评价是项目环境评价的重要专题,其主要目的是从环境保护的目标出发,采用适当的评价方法,对评价项目所排放的废水及污染物对景区水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和范围进行预测与评价,从而规定防治措施,将污染降低到应有的水平,为项目决策、环保工程设计及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景区水体质量评价一般指现状评价,是水质现状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结果的统计、对比、分析和评价,说明景区水体水质的污染程度。这也是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不可缺少的基础资料。

2.评价的要求

(1)从保护景区水环境的角度回答评价项目的适宜度。

(2)对可进行建设的项目,针对工程可行性研究中提出的保护水环境的对策和措施进行可行性分析,并提出建议。

(3)为整个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水环境信息和意见。

3.评价的程序

景区水体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4.评价依据

环境水体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是地面水环境质量的各种标准、有关法规和当地的环保要求,以及待评价项目的要求。

1)水环境质量标准

根据评价水域水环境功能及水域特性选择相应的评价标准,主要有: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海水水质标准(GB3097);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生活饮用水质量标准(GB5749);地方有关水环境标准。

2)有关法规

水体环境质量评价依据的有关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以及地方有关水环境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法规。

6.4.3景区植被影响评价

1.评价目的

许多景区内森林茂密,植被覆盖率高。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虽然十分注意对林木的保护和保留,但仍对部分林木造成了一定的机械伤害,留下了不可愈合的伤痕。另外,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对游道两边林木的刻画伤害较为严重。有的景区旅游接待区位于深山狭谷中,生活区产生的大量有害废气因长期在狭谷内聚积而对接待区的林木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危害。

2.景区植被影响评价的内容

1)对植物分布的影响评价

现存植物中有无被灭绝的植物种类,影响的程度如何;珍稀种类和群落中有无被灭绝的,其改变程度如何;防护林、住宅林等具有历史性的、地方景观的植被消灭与否,以及其改变的程度;果树、野菜、野草等与当地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植被消灭与否,以及其改变的程度。

2)绿色植物量的变化

植物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能够起作用的主要是叶与茎,其中又以叶为重。从植物的生理代谢看,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水分代谢、物质代谢、能量代谢等过程大都是通过植物叶片进行的,叶片的多少及其生长状况直接影响植物的新陈代谢。因此,绿色植物量的变化决定于植物叶面积的大小和指数的变化。

3)生长发育环境变化

生长发育环境变化主要是指在生长环境现状调查中,已经查过的地形、土壤、气候等环境因子的变化和变化程度。

4)景区植被因建设项目产生的变化

景区植被因建设项目产生的变化是指一些风景名胜区追求眼前经济利益,忽视资源保护,超强度开发,造成植被景观资源的严重破坏。建设单位有法不依,主管部门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疏于管理,甚至违规越权审批,致使违规开发建设行为泛滥。核心景区内20世纪90年代形成建设高潮,一些单位违反规划,擅自改变用地性质,违规建设宾馆、招待所,严重破坏了植被景观。从目前调查的情况看,不仅拆除违法、违规建筑要付出巨大经济代价,而一些自然植被景观资源已无法恢复,损失不可估量。

6.4.4景区土壤影响评价

1.评价项目环境可行性的确定

根据土壤环境影响重大性的分析,指出工程在建设过程和投产后可能遭受污染或破坏的土壤面积与经济损失状况。通过费用—效益分析和环境整体性考虑,判断土壤环境影响的可接受性,由此确定项目的环境可行性。

2.提出拟建工程应采用的控制土壤污染源的措施

1)源头及终端控制

工业建设项目应首先通过清洁生产或废物最少化措施减少或消除“三废”的排放量,同时在生产中不用或少用在土壤中易累积的化学原料;其次是采取排污管终端治理方法,控制废水和废水中污染物的浓度,保证不造成土壤的重金属和持久性的危险有机化学品(如多环芳烃、有机氯、多氯联苯等)的累积。

2)加强危险性废物的管理

危险性废物堆放场和城市垃圾等固体废物填埋场应有严格的隔水层设计,确保工程质量,使渗漏液影响减至最小。同时,做好渗漏液收集和处理工程,防止土壤和地下水受到污染。

3)制定监测方案

提出受污染影响土壤的监测方案,作为受拟建工程影响的土壤环境管理的依据。

3.提出防止和控制土壤侵蚀的对策

对于在施工期植被破坏,造成裸土的地块应及时覆盖砂、石和种植速生草种,并进行经常性管理,以减少土壤侵蚀;对于农副业建设项目,应通过休耕、轮作,减少土壤侵蚀;对于牧区建设,应降低过度放牧,保持草场的可持续利用;在施工中开挖出的弃土应堆置于安全场地,以防止侵蚀和流失;如果弃土中含有污染物,应防止流失、污染下层土壤和附近河流。在工程完工后,这些弃土应尽可能返回原地,加强土壤与作物或植物的监测和管理,加快周围地区森林和植被的生长。

4.方案选址

任何开发行动或拟建项目必须有多个选址方案,应从整体布局上进行比较,从中选择对土壤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小的方案。

5.土壤环境影响预测

土壤环境影响预测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评价项目所在区域的土壤环境现状,拟建项目可能造成的土壤侵蚀、退化,以及因排放的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与积累,应用预测模型计算土壤的侵蚀量,以及主要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累积或残留数量,预测未来的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

6.4.5景区野生动物影响评价

1.景区野生动物的基本评价

1)动物组成种类

按照动物分类单元,列出当地动物名录,标出优势种、常见种、稀有种。如果是鸟类应列出迁徙型(留鸟、候鸟、旅鸟)。

2)动物区系划分

以动物地理学为依据,写出当地动物地理区划及动物区系。

3)主要保护动物的保护级别

以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当地省份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来确定该区域内野生动物的保护级别。

4)动物的分布特征

野生动物在生物群落中,彼此的联系是多样的。通常,野生动物的多样性越大,彼此的联系也就越广泛,生物群落也就越稳定。

5)经济价值评估

首先对一个地区的动物资源划分产量等级和数量等级,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评价和分析。

2.景区野生动物的具体评价

1)对野生动物习性改变的评价

野生动物的习性往往由于人的出现而急剧变化。野生动物习性的改变可能是当生境略有变化时,习性就会消失,而习惯于生境经常变化的动物则会很快适应。景区野生动物的生境往往与可能获取的食物情况有密切关系。野营地剩余的垃圾和枯枝落叶吸引熊、鹿、鸟类、啮齿类和昆虫,改变它们的摄食习性。美国国家公园的偏僻宿营地和岸边野营地经常受到臭鼬鼠、花栗鼠和其他鼠类的干扰,因为它们逐渐完全依赖于人的食物。

2)生境的变化

尽管每种动物受旅游活动的直接影响,更多的动物必然受生境变化的间接影响。在野营地,因砍伐灌木而减少了鸟类和小哺乳动物的食物及遮荫来源。在改善和扩大旅游用地时砍除大量的浅水植被成为淡水鱼产卵减少的原因。增加旅游使用强度似乎可能由于植被地面植物区系和土壤结构逐渐简单,因而大大影响了微生境。特别是与土壤和地面植物有关的无脊椎动物比脊椎动物受践踏的影响更大。

3)动物迁移和繁殖能力的变化

野生动物在受到严重反复干扰影响或生境变化时,会迁离原来的栖息地,到一个新的地方去生活。例如,山羊和巨角山羊在受到人的侵害时,可能会被迫集中到更贫瘠的遥远小地方。一般来说,迁移的新环境往往比原来的地方质量更低、竞争因素更多。因此,迁移对野生动物来说是比旅游干扰或生境变化更加恶劣的变化。

4)动物种群的数量组成及结构的变化

旅游活动对野生动物影响的最终结果是导致种群数量、组成和结构的变化。猎杀与动物繁殖能力的下降都会导致野生动物数量的减少。部分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可引起整个食物链上生物种类、数量和结构的变化,进一步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被破坏和演替的重新开始。

3.评价的指标

1)物种数

物种数即物种的数量。多数人认为,物种的数量应该尽量多。物种数也就是丰富度,也称为多样性。物种的丰富度是一个很有用的指标,常用来比较两个地区环境的优劣,比较管理措施前后的效果,以及反映动物物种数的历史变化。

2)多度

多度是指某种动物或植物的个体数量,是物种普遍度和稀有度,或者说是优势度和均匀度的度量指标,是揭示野生动物组织结构和物种区域分布规律的重要手段。如果说多样性指数是群落结构数量化表征,则多度格局分析就是对群落性质的进一步阐释,两者相辅相成。实际上,多度不仅是确定物种保护等级的基本依据,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认识一个群落来说,多度格局比多样性指数更有效。

3)性比

野生动物种群的性比是个重要的参数,应仔细观察并统计种群的性比。尤其是雌体在种群中所占比率的变化决定种群的繁殖能力。在一般情况下,随着雄体被猎取,雌性个体的比率增加。如果食物很丰富,每个雌体产下的幼体较多,种群的数量增长较快。因此,可以用种群中雌体的比率,分析种群的发展趋势。

4)年龄比

确定动物的年龄是野生动物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鉴定年龄的技术多种多样,包括测量动物的体型、重量、毛色、体型类型、羽毛类型、羽毛长度、软骨的发育、骨长、眼球晶状体的重量及繁殖状态。各种鉴定技术适合鉴定不同年龄的动物。

种群的年龄分布也是一个重要参数,尤其雌体的年龄对种群的增长起主要作用。雌体的幼体数量多,种群会迅速增长。如果其比率很低,则意味着未来种群数量会下降。

6.4.6景区景观影响评价

景观影响评价是从景观美学角度出发,比较和评价开发前后同一地区的两种景观的美学特性。通过区域开发规划的景观影响评价,可以帮助开发者避免破坏有价值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并为创造新的人文景观提供参考意见。

对景观进行评价通常从景观的独特性、多样性、功效性、宜人性和美学价值等方面着手,或者从景观的资源性、美学质量、未被破坏性、空间统一性、保护价值、社会认同等方面进行考虑。一般视觉景观的评价对象主要有景观视觉环境阈值、景观视觉环境生态质量、景观视觉环境的景色质量和景观视觉环境敏感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