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旅游学概论
18854600000004

第4章 旅游知识概述(2)

以工商事务及出席会议为代表的差旅性或事务性外出访问活动是否属于旅游或者应否纳入专业研究中的旅游概念所涵盖的范围?由于前所述及的原因,目前人们对此并未完全统一认识。但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大量的事实证明:

①在工商事务及会议旅游中,几乎都有消遣旅游活动作为其组成部分;

②任何旅游接待国或地区都把因事来访者的消费纳入本国或本地区的旅游收入,而并非也不可能把消遣旅游和事务访问分立为两个账户,因为两者的访问目的虽然不同,但它们在目的地的消费对接待国或地区的客观影响却是一样的;

③国际旅游组织公认事务访问者属于旅游者。因此,虽然现代旅游活动的主要构成是消遣旅游,但差旅型访问亦应纳入旅游概念这一点是无疑的,而且各旅游组织和大多数旅游研究者已经形成共识。

鉴于上述分析,在前引“艾斯特”定义基础上,旅游的定义可以概括为:旅游是非定居者出于和平目的的旅行和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在旅游地定居和就业。

(三)旅游的本质属性

旅游作为一种活动或现象,已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期,然而把旅游现象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却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1980年的枟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枠指出:“自从劳动者被赋予带薪休假的权利,使得旅游从精英分子娱乐的有限范围进入社会经济生活的普通范围后,旅游便具有了广泛性,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对旅游现象进行分析是恰当的和必要的。”

旅游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本质上具有特殊的属性。旅游的特殊属性表现在三个不同的层次上:第一个层次是以审美和愉悦为内核的文化性,第二个层次是以消遣余暇时间为标志的社会性,第三个层次是以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供需关系为枢纽的经济性。

1畅旅游的文化属性

旅游需求是在满足了人类最基本的生存和安全需求以后而产生的一种享受和发展的需求。这种需求既有精神的,也有物质的,但更多地表现为人们对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充分获得个性的满足的需求。因此,旅游需求是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是文化驱使的结果。没有文化的发展,就不可能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也就不可能产生旅游。旅游资源是旅游的吸引物,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无论是以实物形态存在的文物古迹,还是无形的民族风情、社会风尚,都是人类生产、社会活动的产物,属于文化的范畴。这是人文旅游资源的独特性,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色,使其更具生命力和吸引力。另外,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也体现了鲜明的文化特色,比如,旅游饭店的经营管理就带有明显的文化色彩,现代旅游饭店已不仅仅提供膳宿,而是集膳宿、社交、娱乐、审美种种功能于一体,既能满足旅游者的物质需要,更能满足旅游者精神文化的需要。

【阅读资料1-1】

期待迪士尼靓丽转身

作为美国文化象征的迪士尼乐园,能否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生根开花?这将是迪士尼乐园落户上海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

迪士尼的成功首先在于其文化模式。1955年,沃尔特·迪士尼在加利福尼亚州创办了第一座迪士尼乐园,之后又在奥兰多建立了迪士尼世界,接着又有了迪士尼的“海外版”———东京、巴黎和香港的迪士尼乐园。现代迪士尼用高科技手段,将最通俗的动画形象打造成魔幻般的神奇故事,展示了美国文化的魅力。

在迪士尼乐园,孩子们感受到的是欢乐、幸福和历险带来的刺激,大人们感受到的则是温馨、友爱和重返孩童时代的暖意。每一个年龄段的人似乎都能在这里找到他们内心深处的美丽记忆。

迪士尼不仅有米老鼠、唐老鸭、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等孩子们喜欢的卡通形象,更有着几乎所有传统美国乡镇都有的中央大街,还有大街上优雅的老式马车和古色古香的店铺。美国迪士尼乐园的成功,原因之一就在于它将通俗文化与商业消费文化、怀旧文化与创新文化成功地结合在了一起。

美国迪士尼乐园最早的成功,原因之一就在于它营造出了一种怀旧的气氛。沃尔特·迪士尼曾在1959年写过一篇文章,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在世纪之交,我们老家的小镇和小镇中和睦相处的生活,给我们当中的许多人留下了温馨的回忆。对我来说,这个时代代表着美国遗产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才会竭尽全力去重新塑造中央大街在那些年月里的风貌。”

这恐怕也是迪士尼乐园在全球复制后遇到的一些问题所在。迪士尼文化走出美国,逐渐地减少了怀旧感,更多地具有了美国通俗文化和商业化的色彩,甚至被一些学者称为多了一些文化的“霸气”和商业的“俗气”。尤其是对欧洲的一些文化人来说,他们很难接受迪士尼文化。而对于那些对美国通俗文化不那么熟悉的人来说,其吸引力显然也会很差。由此而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迪士尼乐园的本土化。

很多去过巴黎迪士尼乐园的中国人大概都会有相同的感受,觉得迪士尼讲述的“故事”很难懂,有一种隔阂感。因此,去巴黎迪士尼乐园一游也一直未能成为中国游客逛巴黎的主打项目。而一些去过香港迪士尼乐园的大陆孩子,也觉得米老鼠之类的卡通形象并不特别具有亲和力。

记得美国一位对中国市场颇有研究的商业人士在谈到迪士尼乐园的“大陆版”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开发中国市场时,最需要避免的就是做“美国梦”,“做梦可以,做美国梦不行。还没有哪种产品仅凭其美国特色就在中国市场取得了成功。”

“只要是美国的就一定能成功”的时代其实早已过去,如今连最能体现美国文化的肯德基连锁店,约85%的食品都是专门为中国市场开发的。迪士尼乐园要想在上海成功地显示出它的魅力,恐怕还要看它能不能实现本地化的靓丽转身。

(来源:丁刚,人民日报海外版)

2畅旅游的社会属性

大众旅游发端于英国的产业革命,是伴随着中产阶级和相对便宜的交通方式的出现而兴起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交通工具的日新月异,旅游获得快速的增长和扩展。然而,现代科技的发展、高度的城市化及高矗的居住形式也导致了社会关系的缩减,劳动分工和由此引起的过分专业化使人际交流贫乏,人与人变得较过去分隔和独立,旅游显然适应了这一普遍的社会演变,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人们的旅游需求受时代的强烈影响,人们的旅游消费方式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生了很大改变。比如,过去是以集体形式为主的消费方式(乘坐公共交通车旅行),消费品的批量生产导致了个人消费方式(驾驶私人汽车旅行)的产生。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兴起并竞相追逐的4S模式———Sun、Sea、Sand、Sex,随着人们价值观的变化,今天已被崇尚个性的旅游新观念所替代。除了旅游需求和旅游消费方式表现出社会性以外,旅游行为也体现了一种社会象征意义。20世纪中叶以前,旅游通常是那些既拥有时间又拥有金钱的上层人物从事的活动,因为这是社会地位高的标志和象征,他们花费奢侈,无谓摆阔,显示自己的社会知名度,如今这种象征性虽然有所改变,但并未完全消失。旅游不再简单地化为阶级的象征,而是通过消费和参与某些娱乐活动,归属于某一社会类别,如购买大功率的越野车、在旅游度假区拥有一幢别墅、参加野地健行俱乐部等,所有这些都是一种社会类别的象征。社会的评价不仅仅限于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和收入,同时也体现在利用休闲时间的方式上。

3畅旅游休闲属性

旅游的目的表现为通过各种娱乐和消遣性活动达到生理和心理的审美和愉悦体验,旅游活动显然区别于为谋生而进行的劳动,也不同于为维持生存而必须从事的活动,如操持家务、烹饪等,与出于社交目的而进行的应酬交往也有区别,在旅游的整个过程中,都表现出自然、随兴、轻松、娱乐的特点,表现出与一切休闲行为相一致的品性。

旅游是发生在可自由支配时间之内的行为,虽然在这段时间里人们可以从事任何乐于从事的活动,如干零活、园艺、小商品买卖等,但人们更多的是利用这段时间从事休闲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休闲是人们紧张工作后的一种精神补偿,是组织或制度对个人约束和限制的心理解放,对个人的心理平衡是非常重要的。旅游是休闲的一种方式,与其他的休闲方式相比,具有在使用自由时间方面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特点。人们通过旅游,可以完全地与日常生活环境隔开,使身体得以恢复和调整,从而达到陶冶性情、愉悦身心的目的。

旅游往往与假期连在一起,假期是休闲的最佳时期,也是休闲的象征。假期包括周末公休日、公共假日、带薪假期,人们可以根据假期的长短选择旅游的方式。周末公休日适合近距离旅游,而带薪假期则适合长途旅行或外出度假。

4畅旅游的消费属性

人类的活动包括生产和消费两大领域。生产领域肩负着生产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资料的使命,消费活动是指出于维持个体生存、保证劳动能力的再生产乃至实现个人的社会发展的目的而对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资料的耗用。就旅游而言,它不为社会也不为旅游者创造任何外在的可供消费的资料;相反,它耗费着旅游者的积蓄和他人的劳动成果。比如,当提及旅游对某一地区的经济影响时,测量这种经济影响的最佳尺度并非是某些类别的企业的收入,而是所有旅游者的消费总额,这些消费不仅贯穿于旅游者的食、宿、行、娱、购的整个过程,同时还包含在娱乐、游览过程中所享受到的具有无形效用的精神价值之中。所以,旅游不是生产行为,而是消费行为,并且是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和生活需求层次之后的高级消费形式。

(四)旅游的特征

1畅异地性

旅游的异地性特征,是指旅游活动发生是以旅游者的空间移动为前提的。所谓异地,是指与自己日常生活环境完全分离的另外的地方。旅游活动为什么要到异地去?这不但是人类“远方崇拜”的天性使然,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也是人们追新猎奇的心理因素的作用。俗话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心理学研究表明,事物对人刺激的反复出现,会降低人对它的感受性。也就是说,人们长期生活在一种环境中,往往会对自己身边的美好景色熟视无睹,司空见惯,甚至感到乏味和厌烦;相反,对陌生的地方或事物则充满了憧憬、遐想,并愿意为之求索和探险。人类不断开拓前进的动力,也正是来源于对远方世界不断探索的精神。因此,当人们具备了一定条件时,就想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环境,去欣赏和领略异地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从而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获得在常住地所得不到的知识、快乐和体验。

2畅暂时性

旅游的暂时性特征是指旅游只是发生在旅游者工作和生活期间之外的某个时段。旅游往往与假期相连,假期是短暂的,假期往往被看作是对现实生活的暂时“逃逸”,人们可以暂时与自己的生活环境“决裂”,以便更全面地表现自己的个性、爱好和愿望。假期结束,人们又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3畅流动性

旅游的异地性和暂时性决定了它的流动性。旅游者为了实现旅游目的,首先必须从自己的常住地转移到异地景区,然后又从一个景区向另一个景区转移,这就使旅游具有了流动性。当然,旅游并不完全是在流动中进行的,而是动静结合。旅游中的暂时逗留就是静,动的目的就是为了静下来欣赏,而静到一定的时候又会动起来。

旅游所具有的这三个特征,往往诱发旅游者的行为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这就是责任约束松弛和占有意识外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消费攀高

研究显示,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消费具有明显攀高的倾向。有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一直奉行节俭节约原则,一旦踏上旅程,就会表现出一反常态的慷慨。比如,他们平常生活中可能会为一些蝇头小利或一点微小的损失与他人斤斤计较,而在旅游时,他们会毫不吝惜地花掉几百元去参观旅游景点。这种反常的表现可能有多种原因,有的是由于受其他旅游者消费行为示范作用的影响;有的是由于个人生活观念所致,平常生活过于平淡,愿意花钱去购买快乐;有的是受到广告和营销宣传的刺激。但不管是哪种原因,都是个人对自身责任约束松弛在消费过程中的表现。

(2)道德感弱化

一个人身处异地他乡,脱离了日常环境中熟悉的人和约束他的种种行为规范,可能会把禁忌抛于脑后,轻则不注意环境卫生、口出秽言、举止轻浮等,重则嫖娼、吸毒、赌博甚至打砸抢的行为也会发生,给旅游接待地带来严重的社会危害。这种责任约束松弛所表现的道德感弱化通常是暂时的,发生在旅游者熟悉的环境之外的地方,一旦旅游者回到他熟悉的环境,原来那些约束他的道德规范又会重新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