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旅游学概论
18854600000048

第48章 旅游活动的影响(8)

洛阳,十三朝古都,河洛文明的发源地,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着“千年帝都、丝路起点、牡丹花城,山水洛阳”之美誉,是一座古今融合的中原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河南省域副中心的洛阳,也是一座正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工业城市。

一年一度的牡丹花节落幕不久,河洛文化节的召开又再次将国际国内的目光聚集到洛阳。今年的河洛文化节举办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将洛阳的古都文化推向了新高潮,更多人开始关注洛阳的旅游文化。作为拥有文物数量最多的城市,洛阳的文物保护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同时其他产业也在稳步增长,洛阳独到的魅力和经验何在呢?

“古今魅力”———历史文化与生态绿化之城

通过对洛阳城市特色的提炼,王市长从人文历史、交通枢纽、城市品牌、经济基础、生态环保5个方面大致概括了洛阳延续至今的独特魅力。

记者:历史文化是洛阳市的名片,正值河洛文化节期间,洛阳文化的氛围达到了最高潮,请您大概介绍一下,洛阳城和洛阳的文化究竟美在哪里?

王市长:中国文化史和中国历史上,洛阳是不能错过的一页,融合了古今魅力的洛阳城,其文化特色,有几句品牌性的话可以概括:“千年帝都、丝路起点、牡丹花城、工业重镇、山水洛阳。”

一、洛阳之美,首先体现在它的古老文化

千年帝都,洛阳是中国著名的古都,建都时间最早,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王朝最多,从夏朝开始,13个朝代,先后1500多年都在洛阳建都。先祖在这里创造了以农业城市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明,创造了以河洛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文化。中国古代“河出图,洛出书”,伏羲、女娲、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伏羲据河图洛书制作八卦,周公“制礼作乐”,老聃著术文章,孔子入周问礼,东汉白马驮经,儒释道三家皆产生于洛阳。

丝路起点,指的是洛阳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是道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以洛阳东端为起点,可以直驰地中海东岸,明驼宛马,络绎不绝。全世界的商旅都集中在这里,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大融合。

二、洛阳之美,还体现在它的城市文化品牌形象上

牡丹花城,牡丹花又称国花,隋炀帝从西安迁都洛阳,从益州引进了最早的牡丹品种,也就是洛阳红。牡丹在洛阳始于隋朝,兴于唐朝,武则天迁都洛阳后,在全国搜集各种各样的牡丹品种,大面积种植,洛阳从此一枝独秀,宋代后“洛阳牡丹甲天下”脍炙人口,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化品牌。洛阳从1983年起举办牡丹花会,今年是第25届,前来赏花的游客达到了1240万人次,确实如同刘禹锡说的“花开时节动京城”,洛阳牡丹提升了城市品位。

三、洛阳的文化,也和现代工业发展、环保生态息息相关

工业重镇,洛阳是国家老工业基地,国家152个重点建设项目里有7个在洛阳,形成了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洛阳玻璃厂等一批领军企业。近年来工业旅游兴起,洛阳也获益匪浅,很多游客来到洛阳是为了参观洛阳的几个大厂,工业是洛阳经济的重要闪光点。

山水洛阳,指的是洛阳独特的地理环境。洛阳环山傍河,自然风景已经很美了,如今的城市规划中,非常注重环保美化和生态绿化,使得洛阳更加像山水园林城市。

现在的新区加老区不到200多平方公里,建筑物非常稀疏,完善的水系和大量的绿化,增添了城市的现代气息。城区内有洛河、涧河等四条河流,加上一些人工湖与新修的水区,水的面积就占了城市区面积的1/10。

一个城市的城市形象的建立,离不开经济;城市形象的提升,离不开旅游和文化。几大产业的战略性调整,对城市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洛阳经验”———项目建设坚决给文物保护让道

“很少有城市能像洛阳这样,项目建设坚决给文物保护让道。”王市长对洛阳文物保护的情况侃侃而谈,以4个真实的例子展示了洛阳在文物保护方面做出的牺牲和努力,为同类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借鉴,并表示: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二者其实可以共同发展。

记者:当前很多历史文化名城都面临着城市发展和文物保护的矛盾,洛阳却在两者中间找到了平衡点,洛阳在文物保护和城市发展方面,有什么值得其他同类城市借鉴的地方吗?

王市长:可以说,洛阳的每一个市民都以自己生活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而感到自豪,在对文物保护和文化研究上非常积极。洛阳自古就有热爱历史文化的民间传统,加上官方的重视,很多普通市民都能对洛阳丰富的文化如数家珍,不管是出租车司机还是旅游管理者,都乐意为游客介绍当地的旅游文化。任何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居民都是值得自豪的,在自豪的基础上,就更应该珍惜和爱护文物,文物就是文化的精华。

其实在历史上,洛阳的文物也曾遭到过战火和动乱的大规模破坏,民间的一些盗墓行为也很严重,为了使文物不再流失和被毁,洛阳从建国以来一直把文物保护当作头等大事来抓。

在文物保护方面,洛阳有几个生动的例子可以说明问题:建国初期,5万人生活在5平方公里的洛阳老城区,当时国家打算把洛阳建立成为一个工业城市,为了国家工业的发展,全国各地共有36万人前来支援洛阳建设,可是在城市规划时,由于老城周边就是隋唐遗址和东周皇城遗址,如果要建新城,必然会破坏文物。为了保护文物,洛阳市做了牺牲,硬是离开此区域,在涧河以西重新开辟土地,建立新城,留出足够大的空间开展文物保护工作,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洛阳城内五大遗址保存较为完好的原因,也是为什么现在洛阳城呈现25公里长条状的原因———洛阳市的大工业区都在涧西,古城和新区正好在洛阳城的两端。这是我们文物保护上的一个成功的例子。

20世纪70年代,全国财政非常困难,洛阳人勒紧裤腰带,建成了全国一流的洛阳博物馆,当时我们的想法是:一流的文物必须要有一流的博物馆来保护,不能随随便便,弃之不顾。洛阳博物馆馆藏文物40万件,管理和保护工作一直走在全国的先列,这和我们在文物保护上面的投入和一以贯之的政策是分不开的。作为城市,洛阳的文物拥有量是全国第一,现在,我们预计在今年年底动工,投资3畅5亿,再建一个4万平方米的全国一流的博物馆。

现在的天子驾六博物馆处,当时进行城市规划时,地下打算建一个商场,地面上建立一个广场,地下文物被发现后,洛阳市马上调整了建设思路,就地建立天子驾六博物馆,地下商场改建别处。洛阳的很多文物保护工作都是这样进行的,尽管牺牲了经济的代价,文物却因此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洛阳的每一寸土地,在搞项目建设之前,都要先搞文物勘探,一旦发现文物,项目就立刻让道。除非能够确保文物得到很好安置,才能做下一步的建设打算。也就是说,当经济建设和文化保护冲突的时候,经济建设服从文化保护。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后来被称为“洛阳经验”在全国进行推广。道理很简单,经济建设可以再搞,文物破坏了就再也没有了。而同时,作为工业重镇和中国最佳人居城市,洛阳的工业发展和新城规划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我们的工业依旧在快速增长,一个崭新的现代化洛阳正在中部崛起。可见,文物保护和城市发展并不存在本质冲突,关键是要做好规划,搞好管理。

一方面,古老都城的历史文化非常丰富,值得保护;另一方面,新洛阳也要谋求进一步发展。城市规划和文物保护必然会产生矛盾。20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很多历史文化城市都遇到了这样的矛盾,以洛阳为例,在洛阳老城区里,为了保护文物,隋唐城遗址范围内的老旧房屋一直没有翻新和改造,不仅建设项目不能在那里展开,整体市容也受了影响。不过目前,国家文物局把洛阳作为“十一五”期间的重点支持城市。隋唐城整体开发变成旅游景区,把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结合起来,针对五大都城遗址,进行发掘、保护和开发,做到文物、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目前国内最大遗址生态园———隋唐遗址生态园已经建立起来。把文物保护,环保和旅游经济增长都结合在一起,就能逐步解决这个矛盾。

保护好文物,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自己,不仅对子孙、对文化传承有好处,对城市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更是有直接推动作用。

“古都文化”———提醒现代人记住自己文化的根

古老文化在当前存在着曲高和寡的情况吗?文化差异性固然存在,但古都文化会永葆魅力,而且随着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文化旅游市场的形势会越来越好。

记者:中国七大古都,都打出了文化牌,古老文化如今是否存在曲高和寡的问题,这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旅游是否会产生一些影响,以洛阳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的前景如何?

王市长:洛阳作为优秀旅游城市,文化旅游是我们一大品牌,也是优势,随着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文化旅游的市场只会越来越好。当然,文化存在着差异性,文化认同者也存在着差异,体现在年龄、职业、教育背景、文化素养等多方面。年轻人喜欢攀岩、蹦极等休闲旅游,年长者喜欢文化寻根等深度旅游,这些都是很正常的。

以河洛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文化十分古老,也许不被今人所理解,但是它体现着华夏文化的源头,就像一个文明的图腾,存在是为了提醒人们记住自己文化的根。而且文化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文化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非常具体。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古老文化永远都能保有独特的魅力。洛阳的河洛文化节吸引了无数游客,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当前旅游市场形势大好,机遇面前,我们必须采取恰当的措施好好发展,把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两手都抓好。同时,要向西安、南京、北京、杭州,这些和洛阳同类的古都城市参照和学习,比如西安汉阳陵的开发工作就做得很好,值得我们借鉴。

过去洛阳旅游侧重于“老三篇”: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现在则非常重视文物和旅游的结合,开拓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几大旅游产业园区、紧锣密鼓进行中的博物馆建设、新建成的民俗博物馆、古墓博物馆等,都为洛阳旅游业带来了更多发展潜力和机遇,我们希望通过文化开路,能给全国的游客提供一批一流的、使大家满意的、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高品质自然文化景区景点。

五、有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

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旅行和旅游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旅游也是科学研究和技术传播与交流的重要手段。旅游增进了人类的学识,是人类求知的重要途径,是人们洞察世界、探索奥秘的实践过程。中国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学说的繁荣和古代希腊哲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当时知识分子的游历活动。英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盛行一时的年轻人赴欧洲“大旅游”,对英国后期的社会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纵观旅游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曾有人以科学考察为主要目的,为完成某项研究而参与的旅游活动。这些主观上出于其他目的的旅游,往往在客观上起到了传播和交流知识与技术的作用。现代商务旅游、专业会议旅游及消遣旅游中的访问同行活动,都使得科学技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不断获得新的发展。无数科学家都是通过旅游实践来调查研究,产生新发现、取得新成果,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徐霞客、达尔文等人就是这方面杰出的代表。此外,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交通运输工具、通信及旅游服务设施和设备方面,要求更加快速、便利、舒适和安全,从而推动了有关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

六、有助于促进目的地生活环境的改善

旅游业的开展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娱乐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和其他方便旅游者的设施作为支持。吃、住、行、游、购、娱所必需的餐厅、酒店、道路、旅行社、商店、娱乐场所等的建造,以及供水、供暖、供电、通信等设施的完善,虽然这一切都始自发展旅游业的需要,但因为地域的原因,最大的使用者还是当地居民。这既为他们提供了方便、加强了同外界交流的,同时也提高了其生活质量,在客观上也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方便了当地人民的生活。

据学者对我国长白山进行的调查,74%的被调查者认为旅游将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又分别有85%、45%、60%、50%的被调查者认为旅游改善了公路、购物、娱乐机会和服务设施等方面的条件。另据对河北野三坡的调查,自1984年发展旅游以来,当地居民5年内基本脱贫,经济意识也大为增强。旅游不但为当地居民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收入,也改善了他们的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