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旅游学概论
18854600000047

第47章 旅游活动的影响(7)

其二,现代旅游活动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虽然就单个旅游者而言,其在旅游目的地停留和活动的时间比较短暂,在空间上比较分散,同旅游目的地居民之间的接触是有限的,因而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弱,似乎不足以对当地的社会和文化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但对于旅游目的地居民来说,面对源源不绝的旅游者,从长期和宏观来看,所受的影响是持续不断的。因此,对目的地居民来说其所受的社会影响要比旅游者所受的影响更加集中和深刻,当这种持续影响积累到一定程度时,量变引起质变,就会使当地的社会文化发生变迁。

一、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

(一)旅游活动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城市的嘈杂、交通的拥挤、紧张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迫使人们更加向往能够经常适时地改变目前的生活环境,回到安谧、优美的大自然中去,以便重新“充电”,恢复体力,焕发精神,增加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旅游活动正好适应现代人的这种心理需求,可以调剂生活内容,缓解现代城市生活的紧张和压力,愉悦身心。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可分为本我、超我、和自我三个部分,本我按照快乐原则行事,不考虑理性、现实和道德;超我则遵循道德原则,促使人们去追求道德和完美;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在本我与超我间寻求平衡。城市中,人们通常是以超我的面目出现,体现出较强的社会性,道德原则主导着我们的意识行为,在人们努力遵循社会的道德准则和游戏规则的同时,本我受到抑制,快乐原则被搁浅,在人类社会性与自然性的博弈中,社会性长期占有优势,这就直接导致人们焦虑的产生,而旅游则是一种消除焦虑的方式,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对自由的渴望,通过出游得以实现,本我得以释放,焦虑也得以缓解。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一方面是大众旅游的重要动机之一,另一方面也凸显了旅游活动的开展在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人口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旅游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打破旅游者的惯性思维,丰富阅历、提升境界

不胜枚举的事例证明了这样一个规律,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中,几乎没有哪一位不曾有过旅行或旅游的经历。被誉为“完美的人”的古巴革命领袖切·格瓦拉就是通过对南美洲的游历,树立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成为一名坚定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以其强大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无数人,并成为当今社会众多青年的偶像。我国自古就有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思想,并将其作为一种追求。这两种殊途同归的方式都能使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升境界。对于年轻人来说,外出旅游更是学习和接受新事物启发的有效途径。读书是学习,旅游也是学习,而且是一种更直观、更快捷的学习。在旅游的过程中,旅游者可以通过领略各种美丽、奇异的风景来扩大视野,增长地理、历史、文学、艺术、宗教、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知识,从这个角度讲,旅游也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

(三)在自然美景与人文历史和艺术中获得审美享受,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精神品位

旅游活动因其自身内容的丰富多彩而与美学天然地结合在一起。当旅游者身临旅游胜地,面对奇景、美景,面对雄、奇、险、秀、幽等不同特色的旅游资源时,在展现其多样性的同时也让旅游者感受到了美本身的精彩。旅游活动自然地把人引向美学,美学则不由自主地把旅游活动提升到一种对人生与宇宙动态参悟的境界,旅游活动不但成为旅游者了解世界的一种过程,甚至成为感悟人生的一种方式。

(四)旅游的开展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文化自信心

旅游是一个文化性很强的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传播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资源是没有持久生命力的。无论是在国内旅游时亲眼目睹的风景名胜、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建设成就,还是在国外旅游时看到或听到的对祖国大好河川、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赞颂,都会激发和增强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会加深人们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如今的许多旅游者对“原生态”的旅游目的地更加感兴趣,他们不愿住城市中奢华的酒店,不愿在拥挤的景区挤来挤去、走马观花,不只满足于看到演员在舞台上所演绎的地方文化,而是希望能深入目的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亲自体验当地的文化、领略当地的民俗风情。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当地风俗被远道而来的游客所崇敬;当地居民习以为常、不以为然的建筑令各国游客叹为观止,甚至被列为世界遗产;平时自娱自乐的歌曲、民乐被世界人民所喜欢和欣赏。这种对旅游目的地“原生态”文化的需求促使许多地区开始回归自己的文化传统,重新定位和审视自己的文化个性。在开发旅游产品时,为了满足和丰富旅游者的文化体验,许多早已淡出人们视线的传统习俗和文化节庆得以恢复和开发,传统的民间艺术重新受到重视和传承,毁坏的历史文物得到修复和保护,带有地方色彩的传统文化也开始复兴。旅游目的地居民因此会感到无比的骄傲,并以自己是该文化中的一员而自豪,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的凝聚力得以增强。

(五)客观上规范了旅游者的行为,提高了自身素质

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外出旅游已成为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为方式,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旅游者的素质却让人不敢恭维。旅游过程中高声喧哗、随地吐痰、随处吸烟、乱穿马路等现象时而有之。更有甚者,甚至将“××到此一游”刻到了异国他乡。类似事件还有“中国游客攀爬华尔街铜牛”,“中国游客巴黎圣母院喷泉池中洗脚”等。这些事件的发生既属偶然也蕴涵着必然,那就是我国旅游者的行为需要规范,素质亟待提高。

2006年10月2日,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联合公布了枟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枠和枟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枠,这在客观上为规范旅游者的行为提供了参照依据,进而可以提高国民的素质。

【阅读资料9-1】

枟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枠

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注重礼仪,保持尊严。讲究卫生,爱护环境;衣着得体,请勿喧哗。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女士优先,礼貌谦让。出行办事,遵守时间;排队有序,不越黄线。文明住宿,不损用品;安静用餐,请勿浪费。健康娱乐,有益身心;赌博色情,坚决拒绝。参观游览,遵守规定;习俗禁忌,切勿冒犯。遇有疑难,咨询领馆;文明出行,一路平安。

枟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枠

营造文明、和谐的旅游环境,关系到每位游客的切身利益。做文明游客是我们大家的义务,请遵守以下公约:

1畅维护环境卫生。不随地吐痰和口香糖,不乱扔废弃物,不在禁烟场所吸烟。

2畅遵守公共秩序。不喧哗吵闹,排队遵守秩序,不并行挡道,不在公众场所高声交谈。

3畅保护生态环境。不踩踏绿地,不摘折花木和果实,不追捉、投打、乱喂动物。

4畅保护文物古迹。不在文物古迹上涂刻,不攀爬触摸文物,拍照摄像遵守规定。

5畅爱惜公共设施。不污损客房用品,不损坏公用设施,不贪占小便宜,节约用水用电,用餐不浪费。

6畅尊重别人权利。不强行和外宾合影,不对着别人打喷嚏,不长期占用公共设施,尊重服务人员的劳动,尊重各民族宗教习俗。

7畅讲究以礼待人。衣着整洁得体,不在公共场所袒胸赤膊;礼让老幼病残,礼让女士;不讲粗话。

8畅提倡健康娱乐。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拒绝黄、赌、毒。

二、有助于增进国际间的相互理解

国际旅游活动的开展客观上具有人民外交的作用。人类的国际交往关系一般有三种形式:第一,政府之间的官方外交。其形式受到国际惯例、礼节规范、国家政策等种种限制。第二,社会集团之间的半官方外交。它反映着本集团的意志,交往活动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或经济目的。第三,民间外交。无论政府之间是否建立有正式外交关系,各国人民总会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接触。旅游就是一种特殊的民间外交形式,具有广泛性、群众性和灵活性的鲜明特点,它往往作为官方外交的补充和先导,起着官方外交所无法起到的作用。因为,旅游者的交往不代表任何组织或他人的意图,人们在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可以任选交往对象,这种社交最大限度地回避了政治与功利的干扰,所以它是最无顾忌的自由民间外交形式。古往今来,无论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好坏与否,人民之间总是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接触,以增进友谊和了解,旅游就是这种途径之一。旅游这座友谊之桥将各个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及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直接联系到了一起,而不是以文字媒体或者以个别人为代表而进行的间接沟通和信息传递,因而更加有助于增进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增强国际间的和平友好关系。

“旅游能够增进人类的相互了解,维护世界和平”已成为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在这个意义上,国际旅游活动的开展,在缓和国际关系及促进在国际事务中实行人类和平共处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旅游是大众化的文化传播形式,它为异质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机缘。这并非只是学术上的假设,而是已经被很多事实所证明的普遍经验。实际上,人际交往是人类信息交流不可替代的重要形式,只要人们通过旅游交往,彼此能更好地相互理解,人类大同和全球化的观念便会随之加深。旅游的发展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共同繁荣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

此外,旅游也是接待国对外树立国家形象的有效手段。由于旅游者在接待国旅游过程中亲眼目睹了该国的情况,因而其宣传的可信度大,外界很少会有人对他们所做的情况介绍表示怀疑。不仅如此,旅游者访问接待国的观感和体会还会通过他们的亲友传递到更大范围。所以,国际旅游的开展在这些方面所起的作用比传统的外交手段要有效得多。

三、有助于增强区域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文化要想获取持续存在与发展的动力,需要从其他文化中注入新的血液,但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其传播的速度和效果往往与文化中心的距离成反比,所以导致先进的文化难以快速完整地抵达边远的落后地区,而这些地区往往正是当前的旅游目的地,严重制约了这些文化的更新与发展。旅游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和文化交流途径可以随着旅游者的足迹,将不同的文化传播到世界上的各个角落。当地居民可以通过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旅游者的言行、举止、装束等了解到“异质文化”,然后加以吸收、借鉴,以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四、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旅游活动除了观赏文物古迹、游览自然风光等活动外,在客观上还起到了促进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作用。世界旅游组织曾经指出:具有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的东西,旅游业有能力、有义务保护、拯救和复兴它们。“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民族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基础,也是相当重要的旅游资源。旅游需要民族文化,具有个性特征的民族文化构成了旅游吸引物。因为,人们旅游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享受变换生活方式所带来的愉悦,还希望通过旅游增加自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知识,通过参观博物馆、欣赏艺术表演、购买民族传统工艺品来深入了解各民族文化的特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接待外来旅游者的需要,为了广泛吸引旅游者,许多国家都在开发利用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在此过程中,当地一些原先几乎被人们遗忘了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又重新得到开发和恢复;传统的手工艺品因市场需要的扩大又重新得到发展;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等又重新受到重视和发掘;长期濒临湮灭的历史建筑又重新得到维护和管理等。旅游的开发使得这些原先几乎被抛弃的“文化记忆”得以复苏,再获新生,并且成为其他旅游接待国或地区所没有的独特文化资源。

旅游业的发展,在主观上唤起了当地人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与再认同,引发了民族意识与民族旅游的互动。增强了当地居民对自己文化的自豪感,强化了当地的民族认同意识。民族认同是民族的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对“周围的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个人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民族联系的一种意识”。民族认同使当地居民逐渐发现自己传统文化的不可替代性,从而消除过去面对所谓主流文化的文化自卑感,越来越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由衷地产生维护传统文化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保护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不断增强。传统文化正以各种方式得以保护和传承。

旅游业的发展,客观上增加了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促进了当地居民由被动地保护传统文化向主动地传承转化。举个例子,许多传统的民间艺术因为无人问津而处于失传的尴尬境地,可是,当这些民间艺术因为旅游活动的开展为当地居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时,他们必然会重操旧业,继续做下去并传给他们的下一代。因此,发展旅游是保护文化最好的途径,它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阅读资料9-2】

王立林:“文化洛阳”———小牺牲换来大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