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旅游学概论
18854600000051

第51章 旅游活动的影响(11)

二、旅游对文化的消极影响并非必然结果

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因素很多,相似的因素在不同的地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而且就其积极性或消极性来说,这些影响也并非是必然发生的。那些被看作是旅游对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也并不一定是发展旅游的必然结果。比如说,所谓不良的“示范效应”到底完全是由旅游业引起的,还是由广播、报纸、电视等其他因素引起的,其界限本身就很难判定。然而,西方很多社会学家在论及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时,往往偏重于消极的一面,并且以已经发生了的大量事实作为结论的依据。事实上,在世界各地旅游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确也因此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消极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的形成和严重化不是没有条件的,也并不是不可克服或不可控制的。任何问题的形成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旅游对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一般应指其潜在性或可能性。这些消极影响在某些旅游接待国或地区导致了社会问题的形成,而在其他一些旅游目的地则可能并未形成社会问题。这些情况说明,如果说旅游对社会文化的潜在影响是绝对的,那么它们能否在当地形成社会问题则至少是有条件的,否则便不能解释为什么在某些地方形成了社会问题,而在另外一些地方则没有。我们也应该承认旅游对于接待地社会文化的作用“总体上是积极的”,它不能也不可能单独承担接待地社会文化中出现的一切不利现象的全部责任。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唯有从中寻找一个合理的平衡点,寻求传统与现代的最佳组合,采取一种正确有效的开发模式,尽可能地将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负面作用减少到最小。

三、旅游对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是可预防和可控制的

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需要得到外来文化的促进才能不断完善、发展和前进。促使旅游的消极影响形成社会问题的条件是多种多样的,面对旅游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反对发展旅游,因为一些消极问题是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去控制和改变的。

(一)政府宏观调控

政府应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在资金上对文化的保护给予大力支持,并通过宏观调控将部分旅游收益用于当地的文化保护和建设事业中,支持科研机构和民间文化团体抢救民族文化遗存、开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政府应处理好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辩证关系。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而开发和利用反过来应该更有利于保护。政府应该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并颁布相应的地方法规,防止建设性的破坏或破坏性的建设。通过政策导向和法律保障,防止旅游开发中过度商业化而造成民族文化资源的破坏性开发。

(二)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规划

随着旅游者的大量涌入和游客的密度不断增加,旅游带给目的地社会的消极影响的程度也会随之加深。游客来访的数量一旦超过了当地的承载能力,这些消极影响便会成倍地增加。这些社会心理问题的膨胀和加剧会进一步造成真正的社会问题。所以,应按照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指导原则,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制定相应的旅游规划。第一,在规划中增加对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等方面的考虑,将社会文化目标融入旅游总体规划中。第二,防止和控制接待量饱和或超负荷是非常重要的。它并非是单纯的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制定量力而行的发展计划,既要尽量减少和纠正大规模旅游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同时又要保证和维护扩大旅游者与当地居民之间的文化接触与交流所带来的好处。第三,在旅游开发时要保证当地居民对旅游的开发有发言权和参与决策权,使其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旅游开发后社会文化的改变状况。不考虑当地居民利益而自上而下地实施旅游规划的道路是不可行的,只有让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决策,才能实现旅游开发与目的地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目标协调发展,始终遵循以开发促进保护,以保护促进发展,最终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态势。

认识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主要目的是要在认清问题的基础上采取措施,发展旅游对社会文化的积极作用,抵制和最大限度地缩小其消极影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完全有条件使自己的旅游业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这不仅是发展旅游业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本章小结

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旅游活动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增进国家间的相互了解,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推动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促进生活环境的改善。但旅游活动也可能造成旅游目的地社会道德水平下降、民族文化涵化、生活质量下降和物质文化破坏。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旅游活动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思考与练习

1畅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有哪些?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地认识这些影响?

2畅怎样理解旅游对文化的保护作用?

3畅自从1979年世界旅游组织第三次代表大会决定将每年9月27日定为“世界旅游日”以来,自1980年起,每年都提出一个口号。从这些口号中我们能否看到旅游在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包括哪些方面?

1980年:旅游业的贡献: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

1981年:旅游业与生活质量。

1982年:旅游业的骄傲:好的客人与好的主人。

1983年:旅游和假日对每个人来说既是权利也是责任。

1984年:为了国际间的理解、和平与合作的旅游。

1985年:年轻的旅游业:为了和平与友谊的文化和历史遗产。

1986年:旅游: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1987年:旅游与发展。

1988年:旅游:公众教育。

1989年:旅游者的自由活动创造了一个共融的世界。

1990年:认识旅游事业,发展旅游事业。

1991年:通信、信息和教育:旅游发展的动力。

1992年:旅游促进社会经济一体化,是各国人民相互了解的途径。

1993年:争取旅游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和谐。

1994年:高质量的服务、高质量的员工、高质量的旅游。

1995年:通过负起责任而受益。

1996年:旅游业:宽容与和平的因素。

1997年:旅游业:21世纪创造就业和倡导环境保护的先导产业。

1998年:政府与企业的伙伴关系:旅游开发和促销的关键。

1999年:旅游业:为新千年保护世界遗产。

2000年:技术和自然:21世纪旅游业的双重挑战。

2001年:旅游业:为和平和不同文明之间对话服务的工具。

2002年:经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003年:旅游业:一种消除贫困、创造就业与社会和谐的驱动力。

2004年:旅游拉动就业。

2005年:体育与旅游:促进相互理解、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力量。

2006年:旅游:让世界受益。

2007年:旅游:为妇女敞开大门。

2008年:旅游: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旅游的环境影响

本章导读

旅游对目的地环境的影响是旅游影响研究的另一重要领域,也是目前旅游学界重点研究的一门课题。毋庸置疑,旅游与环境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其对目的地环境的影响从一开始就不是潜移默化的,而是客观事实上的影响。大多数旅游资源,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和当代新建的人造旅游资源,其本身就是目的地环境的组成部分,加之外来旅游者访问活动的开展几乎都要依托于目的地的环境,所以旅游目的地的环境是构成当地总体旅游产品的最基本的要素。它不仅是吸引旅游者来访的重要因素,而且其质量的高低还将影响来访游客的访问经历和满意程度。随着旅游业的开发和旅游者的来访,旅游目的地的环境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变化。正因为如此,随着大众旅游的蓬勃发展,人们对于旅游对环境的影响也愈加关注。时至今日,在不少国家和地区,保护环境和有助于改善环境已经成为旅游开发决策时首先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目前,就旅游对环境影响的关注,几乎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旅游对环境带来的破坏,而忽视了旅游对环境带来的利好。其实,客观地讲,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导致环境发生变化方面,既有其积极的影响,也有其消极的影响;既有其直接的影响,也有其间接的影响。旅游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为发展旅游业指明了方向,并有效减少了旅游对环境的消极影响。旅游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应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和谐发展是二者的必然趋势。

学习目标

掌握旅游业对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懂得旅游可持续发展与旅游承载力;

熟知促进旅游业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相关措施。

关键概念

环境影响 可持续发展 旅游承载力生态旅游

1 旅游对环境的积极影响

优越的环境质量已经成为强大的旅游吸引力,旅游地通常极力打造和维持良好的旅游环境以招徕旅游者。这些行为虽然在主观上是出于发展旅游业的需要,但是在客观上却起到了改善目的地生态环境的作用。具体来讲旅游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旅游不仅能够提高目的地居民的环保意识,也有助于旅游者环保意识的提高。作为目的地居民,他们亲眼目睹了大量旅游者因为该地优美的环境资源而纷至沓来,他们也因此逐渐摆脱贫困从而走上富裕的康庄大道,旅游业的发展在为当地居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的同时,也为旅游目的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因此,当地居民充分认识到保持优美的环境就是保证经济收入,在利益的驱动下,使得旅游目的地政府和居民既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也加强了自身的环保意识。比如,近年来,著名的国家级重点旅游风景区黄山,在能源结构改造、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净菜上山等一系列环保工程上的投入达4000多万元,使环境污染降到最低程度。此外,黄山风景区还建设了若干个“生态环境”项目,既为附近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收入,又较好地调整了风景区与群众的关系,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还为生态旅游开辟了新的游览区。

作为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优美的环境使得他们身心获得了极大的愉悦,在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壮美景色时,很多游客不愿看到人为因素对秀美环境造成的破坏,一些游客也因为自身的不良行为被其他游客所谴责,旅游的过程是陶冶情操的过程,很多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都潜移默化地认识到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和提高了环保意识。如我国香港地区的米埔湿地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380公顷,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是重要的水禽越冬栖息地,水禽总数达7畅5万只,与海岸红树林、基围、淡水沼泽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典型半自然湿地生态系统。该保护区利用这一生态系统向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开展环境和自然保护教育。如今,每年有400所学校来此参观,有数万人到这里访问、学习和旅游,该地现已成为香港重要的环境教育基地。

二、提高目的地环境质量

良好的自然及人文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空间。旅游环境是指在旅游活动特定的区域或范围内各种因素的存在状况和综合作用的结果,旅游环境是人类环境资源当中的精华部分,旅游环境的形成既有自然天成的成分,也有后天人工开发的成分,它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产物。就范围而言,它主要包括旅游目的地和相关的旅游依托地,就内容而言,则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状况及与旅游活动有关的自然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因素;就质量而言,它要远远高于一般的环境。旅游业的发展是建立在高质量的环境的基础之上的,一般的环境资源是难以发展旅游业的,只有经过科学规划与开发建设出来的极具吸引力的和较强可进入性的环境,才能形成旅游环境,也才能发展旅游业。可以说,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也是营造环境的过程,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环境的依赖性,促使环境整体质量提高。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通过旅游开发,调整了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了资源利用结构,许多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不再是“浓烟滚滚、黄沙漫漫、污水横流”,而变成了“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轻歌曼舞”的旅游区,之前提到的河南焦作就是典型的例证。除此之外,众多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农业生态园、园林城市的相继诞生,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工作,对中国城市建设与管理、中国居民生活环境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旅游业改善旅游目的地环境质量的有力佐证。这项工作的开展促进了旅游城市环境的“两化”,即土地的绿化和环境的净化,旅游业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开发园艺项目或设计建设生态化建筑来扩大绿化面积,还可以通过控制空气污染、噪声污染、水体污染、垃圾污染和其他环境问题,促使环境的全面净化。